標籤:

如果中國古代大力發展商業會怎樣?


謝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濱,莫非王臣。從這句話中你可以知道,古代的君王權貴,他們注重的是什麼?那就是土地,有了土地才有天下。

古代的商業活動在當時也是非常發達的,在一定歷史時期也是首屈一指的。但古代的君王權貴是限制這種東西的,都知道一個辭彙叫「重農抑商」。歷史上對從商的人都不太看好,韓非子把他們稱為「邦之蠹也」。因為他們以賤賣貴,家累千金,用心機巧,非常重視短期行為。這和古代傳承的文化又有很大的關係,一朝天子一朝臣,文化服飾不相同,但一個根本的主線,道德理念的傳承是相同的。主流的階層都不認同這個東西,大的商業資本都掌控在官商的手裡,如果掌控在個人手裡和權貴勾結,很容易鬧出事來。所以安撫民心,發展農業,開疆拓土,鞏固地盤,成為有效手段。不是說商業發達了,國家就會發達,商業發達,要形成一種商業文化,要有商業的底線,如果市場充斥著暴利、虛假、大肆宰割、不公平交易,那麼,以私心發展的經濟,終將會喪失於人的私心之下。當財富掌控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貧富懸殊,差別化加距,人心鼎沸,直接影響國家的命脈。所以擁有一個健康的商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從古代就開始重視商業文化,那當然是可行的,但是不可能實現的,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也就是說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去。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其次,社會發展是由必然規律和主觀能動及偶然影響等多重因素所決定的。

再來說一下,現在的商業是發達了吧,國家國庫是有錢了,但老百姓富足的比例有多高?即使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美國,不富足的也大有人在吧。

回到正題,在古代,我國一直是重農抑商的,這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人口比例大,以農為本,天經地義;再就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控制了土地,就控制了一切。而從社會性角度而言,對於商業,由於古代倫理和正統文化已經下了定義:商人重利,這就使得商人成為了狡猾,奸詐的代表人群,社會地位較低。這更不像今天的社會,在商業化大潮席捲下,人人都可以從商,人人都需要有商業化的思維,而對於奸商,更是早已經習慣了。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商業進步是好事,人人通過購買和交換都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生活資料及生產資料,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樣的社會才能進步,人類才能發展。但在古代中國,除去政治上制約,無論文化還是科技都沒有為商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障,其實就是放眼世界,大規模資本主義商業的興起也是在科技革命後才實現的,是在政治出現危機,文化開始解禁,科技出現飛躍的形勢下才能產生。

也許有人就說,明朝時期我國也出現了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被扼殺在搖籃中,當時的歷史書都是這麼寫的,他們常常在假設,要是當時資本主義能行的通,我國不閉關鎖國,也許就不會被分割侵略,依舊能處於世界頂端。但是我想說,在中國地大物博、自給自足已成習慣的思維定論下,大力發展商業一不現實,二實現不了。


如果中國古代大力發展商業,那麼百姓生活會更加富足,國家也會國庫充足,因為徵收的稅更多了嘛。從而各地的基礎設施也會更加完善,城市建設會更好,會更加註重到國民的素質培養,傳承下優良的文化傳統,摒棄文化糟粕。更早的進行資本積累,說不定也會更早的打開國門進行各種尋求民主自由的革命從而躋身資本主義行列,這是比較可觀的打算。

但是商業得到興旺發展的話,對於中央集權是很不利的,人們的反動心理會比較強,對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存在很大威脅,畢竟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非常大,對於穩定政權統治起了極大作用。

但是這個問題在古代存在比較小的可能性。因為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根深蒂固,從「士農工商」四民中足以見得商人地位。政府對於商人一直是比較排斥和打壓的狀態。而中國古代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所以在中國古代大力發展商業是不太可能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一部中華史、半部中原史」?
上聯:夢苑陽春林夕照,如何對下聯?
出一聯,求下聯,提錫壺游西湖,錫壺落西湖,錫壺惜乎?
上聯:霧裡看花嘆遺憾,如何對下聯?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入海之水必有其源。這幅對聯,高手情對?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