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寫字帖,為什麼書家臨的各不相同?
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題主問的是一個很常見,但是也是初學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
實際上很簡單,就像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新聞有不同的反應一樣,面對一本字帖,根據所學的不同,對一本帖的理解認識也不一樣。下面我就分析一下書家臨摹各不相同的原因
書家學習側重不同我們知道書法學習取法的兩大流派,一個是學碑,一個是學帖,書法家通常擇二者取其一,就算是碑帖結合也是有所側重,要麼碑的感覺多一些,要麼帖的感覺多一些。
以董美人墓誌為例,面對這樣一本字帖,於帖學下功夫的書法家,寫的更有帖的味道
但是以碑作為根基的寫的更有碑的感覺,硬挺方整,一絲不苟,很少有墨跡的柔和活潑。
臨摹目的不同臨帖有實臨和意臨兩種方式。
以米芾臨沂使君帖為例,
意臨作品取其章法氣韻,不拘泥於點畫是否像,但是其效果,如果我們仔細對比,會發現,臨作與原作沒有一筆相像,但是如果我們看過原作再看臨作,恍惚就是原作的感覺,這就是意臨。
這件是實臨作品,如果與原作放在一起,甚至有重影的效果,但是臨是為了創作,在仿該作品風格創作的時候,無疑大膽改動的意臨於創作上更有感覺。
藝術性書法是門藝術,藝術的多樣性就保證了書法學習中,各人有各人的風格,比如說,王羲之的帖,趙孟頫學是一個模樣,顏真卿學是另一個模樣,到王鐸手裡又變了個模樣。在書法藝術中,臨的像只是一個入門的要求,學的到,創作的出來,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一金堂書法篆刻工作室,感謝您的評論點贊與轉發!
同樣臨寫字帖,每個人的臨寫是不可能一致的,不管是初學者還是書家,絕對不存在完全一樣的臨帖字體,即便我們都是學習的一本字帖。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在臨寫過程中大都是要求臨寫的越像越好,這是臨帖的一個基本要求,特別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更顯得重要。可是沒有人能夠和原貼臨摹的一模一樣。因為我們現在人所用的紙和筆不可能是原來那支筆,那張紙,而毛筆、紙張的特性也就不可能一致,這樣寫出的字體在表現特性上必然存在差異,雖然我們追求其一致性。
第二,每個人在臨帖過程中均存在各自的思想特點,一個不同的思想導致其對於原貼的理解存在個體差異,有注重筆力的,有注重結構的,有注重其行筆的,千差萬別,儘管我們最終的臨寫目的是一致的,可就是這種差異性也導致我們的臨寫具有各自的獨特特點。
第三,我們在臨寫字帖過程中要求不注入自己的情緒,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情特色存在,雖然我們已經做到了儘可能的避免,但是潛意思對我們會或多或少的產生細微的影響,就是這個細微導致我們的臨寫存在了個人的情感特色,不要說自己沒有情感注入,這只是一個真真的假象。
第四,或許對於初學者來說,我們還在追求臨帖的100%相似,因為我們在學習,在體會該字帖的結構性,及其行筆特點。可對於一些有所成的書家,由於他們絕大部分已經形成為自己的書寫風格,而一旦這種風格形成就不易改變,所謂字如其人,也就是說的這個吧!而這些人在臨寫過程中更多的融入了個人對於書法的理解,不過是藉助於臨帖去更深入的體會自己的行筆,去幫助自己去完善自己的書寫風格,這樣更不可能產生兩幅一模一樣的字體了。
以上均為個人對於臨帖的理解,歡迎不同意見者交流!
謝謝提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千千千里馬。
如果「同樣寫字,書家臨摹的字各不相同」,那我們就要看具體是什麼情況了。
你提的問題,其實就是臨摹字帖的幾種方法:背臨、意臨、對臨以及臨摹差異的問題。
我們一一了解一下。
臨摹書法一般來說對臨,就是按照字帖的字,一筆一畫的臨摹,要求是必須準確。這是臨摹的核心問題和主要方法。
所以,一般來說,對臨字帖,基本上應該與字帖一模一樣。因為,你是有個標準參照的。字帖就是標準。
還有一種臨摹是意臨。雖然也是按照字帖臨摹,但是卻不是要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這樣臨摹出來的書法,根本就不會一模一樣。意臨是學習書法高級階段的臨摹,主要目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理解和創造能力。所以,這樣臨摹出來的字,十個人十個樣,是不會與字帖上的字一樣的。
除了意臨字帖會與字帖上是字不一樣。還有背臨,也會與字帖上的字不會一模一樣。
背臨是為了檢驗自己臨摹成績的一種方法,目的是看自己是不是記住了字帖的寫法。
由於記憶有誤差,背臨出來的書法,也會十個人十個樣,是不會與字帖不會一樣的。
最後我們再說說,臨摹即使與字帖很像,也不會像到一模一樣的。這是臨摹的絕對性。
而且古代的臨摹還沒有科學的「四法三筆」臨摹方法,即使用「四法三筆」臨摹字帖,我們可以做到形神一致,也不會一模一樣,這是由於書家的個性區別決定的,所以,臨摹的個性差異,也是絕對的。
書法臨摹貴在學習其精華,「四法三筆」就是能夠從科學方法和操作技術層面,認識和把握臨摹字帖精華的方法。這是古人沒有認識到的地方。
所以古代的書家臨摹,十人十樣也就不難理解了。
下面的隸書是清代吳熙載的臨摹,大家看看,他臨摹的像不像?魏碑是千千千里馬按照「四法三筆」臨摹的《敬史君碑》大家批評指正一下。
一人一個長相,一人一副心腸。
你我千差萬別,怎會一個模樣。
雖臨同樣碑貼,但懷各自情長。
你是如此執筆,我鋒這般露藏。
長鋒張三愛使,李四最忌毫胖。
生宣王五痴迷,熟宣趙六擅長。
南方雨濕筆潤,北方風燥筆涼。
異樣喜怒哀樂,不同老弱健強。
凡此不同種種,造成臨貼異樣。
不必為此擔心,一切純屬正常。
面對同一碑貼,追求共同方向。
誠意跪拜古人,同享百花齊放。
照片作品選自(楊半行書作品集)。
謝邀,這個問題如果放在初學書法人的身上則不是問題,因為對初學者來說,你要想學好必須像,只有像(越像越好)才能從該帖中學到名家的優點,也就是說借名家的身體作梯子,才能使你站的更高;書法家則不同,有的書家根據自己的認識對該帖進行「意臨」,既是意臨當然摻和了自己的風格。當然也不是絕對話,有的書家功力深厚,能把原帖臨的形神畢肖,如白蕉臨歐陽詢九成宮,傳說他臨的九成宮蓋在原帖上競能和原帖不差分毫。當然這裡不是說臨不像的書家就不行,相反如果藝術處理的好那就是創新!
謝邀。書法家臨的同樣字帖而各不相同,這個問題不難理解。臨帖是為了向先賢學習,借鑒其用筆,結字,神韻等精華。學習是為了臨會其精神實質,而不是像和不像,那樣就失去了意義!一個有作為的書家在臨的過程中加入了自已的理解,學識等養份。因其閱力,理解,自身修養,學識高低而臨出同樣的帖面貌各異,精彩紛呈,有的甚至超過了原帖的韻味就不足為奇了。
推薦閱讀:
※古代帝冠為什麼「掛珠簾」呢?
※觀棋不語真君子,怎麼對下聯?
※縴夫文化走廊喜迎九九重陽感恩助學千人游
※孫悟空在超神學院里為什麼會愛上狐狸?
※上聯,一庭落葉寄深秋,下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