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戰敗,是不是內部矛盾巨大導致的?
謝邀!慕什塔戈認為,二戰日本戰敗,的確與內部矛盾有關,但不是根本原因。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頑固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對內窮兵黷武,對外瘋狂掠奪,這是促使其成為二戰軸心國並最終走上世界軍事法庭被告席的歷史根源。
圖示:二戰三大軸心國元首
二戰時期的日本,是一個政體極度不健全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內閣與議會相互掣肘,總理大臣權責不清,導致近代日本由明治時期的藩閥專制,過渡到大正時期的政黨政治,最終演化為昭和時期的軍部獨裁,一貫呈現出搖擺不定的政局。更為離奇的是,作為日本政府代言人的首相,與內閣其他成員的關係極其微妙,首相無權罷免其他大臣;擁有「獨立統帥權」的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卻可以彈劾首相,他們提出反對議案時,首相要麼做出讓步,要麼帶領內閣成員集體辭職。日本在二戰時期制定的幾次關乎戰局走向的重大決策,都是在內閣成員爭執不休的情況下草率形成的,比如1931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亦稱滿洲事變),就是軍部勢力不顧文官內閣的反對,在未經議會表決的情況下倉促發動的。由於嘗到了「甜頭」,促使日本內閣徹底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再比如1941年偷襲珍珠港,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以辭職相要挾,逼迫海軍大臣接受作戰計劃,日本內閣在東條首相與陸、海大臣意見均不一致的情況下,冒險發動了海上襲擊。直接導致了美國參戰,以及太平洋戰爭的局勢逆轉。
圖示:二戰時期日本東條英機內閣成員合影
上述矛盾,誘發了日本戰時內閣在決策制定上一再出現重大失誤,但這不是主因。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效仿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了本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日本與英國,雖然都採用君主立憲制的政體。但日本有一點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日本天皇對軍隊及國民具有重大影響力。試想,如果得不到天皇的支持,軍部勢力怎能在1931年左右文官內閣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然而,日本天皇卻逃脫了戰爭審判,這對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次巨大的嘲諷。
圖示:裕仁天皇在麥克阿瑟的庇護下,最終逃避了戰爭審判
我是一名軍迷,我曾經對二戰時期的日本做了很長時間的研究。我認為,二戰日本戰敗,並不是內部矛盾巨大導致的。
自1853年黑船事件開始,日本漸漸與國際接軌。後來,隨著倒幕戰爭薩長派的勝利以及隨後的明治維新,日本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而在文明代替了愚昧的同時,軍國主義的思想也在茁壯成長。
客觀來說,當時的日本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是歷史的必然。因為西方文明的引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日本貧瘠又狹小的土地無法滿足日本人日益增長的野心。渴望利益是商人的本性,不管手中的金錢是否染血。因此可以說,自明治維新後日本多年的對外擴張,事實上體現了日本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再讓我們回到二戰,這一點十分清晰,為了工業資源,日本人扶植了偽滿洲國,為了工業資源,日本人選擇了進攻東南亞而不是蘇聯。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千百年來的天皇效應,日本哪裡來的巨大的內部矛盾。
在這裡,我想說明的是,日本在二戰的戰敗是必然的,因為它錯誤的選擇了對手,也因為不顧國際道義的行為引起了全世界追求正義者的敵視。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打到1945年都可以說是其內部團結一致的證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日本的戰敗在於失道,而它的敵人,正義,永遠得道。
如果我的回答讓您滿意,請點擊一下關注,謝謝。如果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
推薦閱讀:
※日本真的有"犬養"這個姓嗎?
※日式大福怎麼做?
※自立之路:戰後十年的日本經濟(三) 民主化改革
※知乎Live:申請日本名校大學院(修士)也沒那麼難
※一些中國人,特別是看動漫的一些,把日本當成嚮往的國家,恨不得自己是個日本人,是他們離侵華戰爭太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