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有哪些局限性?
哲學首先具有無定義性,也就是說,沒法規定具體的哲學是什麼,當你下一個定義,一百個哲學工作者(有相關教育背景或教職的人)的人可能給下兩百個定義,有的人可以下三個五個,有的人可能反對下定義。
對我而言,哲學是一種思考方式,側重點放在反思,我從經典哲學的閱讀中獲取信息,再產生自己的體系,這個體系是動態的,隨時可變,可以推翻自己之前的話。所以說,在我看來,如果條件前提和所掌握的情報信息如果發生變化,那麼結論也會發生變化。
因此,在我看來,哲學的特點應該是吐槽,找bug,而並非找到規律。哲學裡有一類悖論:如果哲學裡有什麼永恆不變的法則,那就是——沒有法則。
之所以會產生悖論,那是因為語言有局限性,語言是實際(實體)的表達方式,語言不能代表實際(實體);我們在實際情況下,沒有簡單語言產生的悖論,比如:我的這句話是慌話,謊話和這句話這種詞其實並非實體,而是信息和抽象的概念,概念是人產生的,如果脫離了人的理解,我們看不到自然界的悖論。(不過,我們看,這三個字實際上就是人的理解了)
因此,如果絕對的挑刺,沒有什麼能經得起推敲的結論,那哲學就沒有任何功能了嗎?
並非如此,哲學的這種特質就是功能,當人在一個時空下迷信一種實物的時候,哲學必須要跳出來,給出它的不足的可能性。
當然,現在的哲學工作大多脫離了這個功能,一是很多工作者【局限】在成名哲學家的方法論的辨析和應用中,也就是說很多人都花時間在理解舊的大家的著作,以及這些著作應該如何應用於現在的社會。
二是為了一些zhengzhi目的,這個在我朝大家都懂。
三是因為哲學家本身的知識局限,我同門的前輩也有211大學的本科背景,在寫科學哲學文章的時候,不免有一些自然科學的專業錯誤。最著名的就是索卡爾事件,有興趣的可以百度。
所以,如果哲學還想要有一種理性的批判者的心態,它必須有更加的專業知識儲備,同時敢對建立在古老的知識材料背景下的舊哲學說不(自然 雜誌有一篇文章,講的就是人類知識的極限,有些細分的自然學科可以淘汰舊的文獻,但哲學工作者必須要掌握從蘇格拉底到目前分支的所有知識點)。
我喜歡外國科學哲學能進入實驗室和科學家的工作方式,但是國內並不現實。
或許有人說,我們自己專業的事不需要哲學家操心了,我只能說,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同的學科,看的視角不一樣的,特別是科學研究中的馬太效應(這個詞是科學社會學家默頓發明的),使曾經獲得殊榮的人具有更強的話語權,他的機構也更容易發表影響因子更好的雜誌,從而產生盲目的信任,使人忽略底層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他們也沒有權力獲得豐厚的實驗資金,資源不夠,也就無法製造優秀的數據。)。
哲學是世界觀,方法論。備註,排名不分先後。傳統意義上,西方哲學思想,大致就這些。
當研究自然某一方面時,首先要確定的是,如何看待大千世界中的事物,其次是如何入手認識和解決問題的。
具體的學科,當然還是具體地研究,哲學只是指導和總結,具體研究成果中的結論思辨和方法思辨,最後,修正原有世界觀中的錯誤認識和方法論中的不適用部分。
西方哲學中還有一個哲學概念的邏輯表述問題。西方所有上升到哲學意義上的概念,都離不開邏輯表述,這是他們的語言缺陷造成的。
中國,沒有哲學。我們稱道學或玄學,研究宇宙萬物的本質及其變化規律,外帶預測未來變化的可能性。我們從一開始就定義了事物的本質,專門研究事物的發展變化,凡是能夠上升到道學或玄學概念,必有能夠傳世的新字或新詞,這是中文特點決定的的。
哲學的局限在於,總結的嚴重滯後。西方的學術體系造成不同學科的割裂和不連貫,難以向需要統一的哲學靠攏,所以,所有西方哲學中的統一性概念,幾乎都是外來的。比如,道學的本意是唯心唯物只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而西方哲學卻莫名其妙地將其對立。有些西方學者學了中文後,才認識到,他們過去太強調事物陽的一面,忽略了陰的一面。其實他們是分不出陰和陽,也不知道陰和陽是分不開的。
道學的局限性就是過於超前,以至於讓一些讀書人放棄了對具體事物的詳細研究,脫離了那些本該認識的事物本質。
哲學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解決問題,相對比,科學是從底層來解決問題。
比如一個問題,世間的能量是如何交換的?
哲學上就指出,世間是有能量的,世間的能量是可以交換的,能量和能量是可以轉化的。但是不能度量能量的大小,不能解釋能量轉化的細節。
科學上,把能量分為,風能,動能,勢能,太陽能等等,每一種能量都可以用公式來計算或者測量。
但是科學的局限更大,有很多能量我們還未知,比如人死後變成了什麼能量?我們人體運行的能量是怎麼運行的?
這種話問題的解決,哲學要比科學快很多,只要有個描述性的說明就可以了。科學是需要證實的,需要很長的時間。
一個好問題。
哲學的局限性之源在於哲學本身。哲學源於人們對自己無知事物的思考。蘇格拉底的哲學智慧在於「我的智慧在於我知道自己沒有智慧,我的知道在於我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因此哲學表現為一種永無休止的追問。哲學的局限性表現為哲學的內容。哲學的內容在於發現事物和生活的意義。意義是一種價值判斷,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這種價值判斷在於對一些終極問題的思考,比如人是什麼,世界是什麼,上帝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來源於所有人(時間從古到今,從今天到未來,空間包含了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所以任何哲學意義的回答都是不完善,不能自洽的。然而,哲學的這些「局限」正是我們需要哲學的理由,正是哲學生生不息的緣由所在,正是歷代有識之士投身於哲學思考的理由。哲學不朽.....
所謂局限性,實際是說邊界、範圍。哲學的局限性,就是哲學研究什麼,不研究什麼。
哲學研究思維範式,不研究思維內容。或者說,哲學研究的內容就是思維,而不是思維的普通對象,如桌子板凳之類。具體的事情,在哲學裡只具有例證的效果,而且必須是明白無誤的。但哲學不是邏輯,邏輯的推論具有必然性,直接被前提決定,結論是清楚明白的。哲學的推論則不具有必然性,僅僅是一種提示。比如我們從某事物出發,使用因果範疇推論,可以得出該事物作為結果有原因,作為原因有結果,但原因和結果是什麼並不清楚,需要實證科學去探討。哲學做出有因果的論斷,也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只是獨斷、武斷、習慣。哲學的成果是範疇關係,類似交通地圖。哲學的運用是把事物歸入一個範疇,然後進入另一個範疇,再與這個範疇的某個事物相聯繫,類似從地圖尋找出行路線。科學或生活,則類似實際的出行。
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道之性」與「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關係問題。也就是說,中國哲學是解釋、回答宇宙萬物的本原與生化及其存在的普遍性與普遍行為規律,以及「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的學說。
據此,中國哲學可以用最高一句話來概括及定義:中國哲人在愛智慧的過程中,研究「自然的目的」與「人類的目的」及其辯證統一的形而上學,稱之為中國哲學,或哲學。
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在現象界探討「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與第二性的關係,以及「思維與存在」的互動關係是否辯證統一。而且,西方哲學由於捨去了終極性的「上帝」與「上帝的行為原則」的追問與反思。因此,西方哲學各派的理論觀點都不具有終極的性質,西方哲學家的結論只具有相對性局限性。據此,這就是西方哲學無法下定義的根本原因。
哲學是研究宇宙萬事萬物規律總綱的學科,看起來很厲害,萬事萬物歸根結底都要歸到哲學的範疇。但是又是最沒用的學科,因為具體到某事,又完全沒有用,感覺就像聯合國,什麼東西都能插上一腳,但臨近有事了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哲學是很繁雜的,也沒什麼公認的定義,基本任何談人生,談理想,談世界,談宇宙的說辭都可以是哲學。但非常粗淺的說法,哲學分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兩個部分,世界觀分為唯心和唯物兩個學派,方法論有形而上學,辯證法等,而科學是屬於哲學中的唯物主義辯證法。需要注意的是哲學中無所謂誰對誰錯,因為哲學不研究具體問題。
而哲學的局限性,就在於它沒有對錯。我們現在提倡科學,凡事要講科學,是人為的把唯物主義辯證法定為政治正確。而哲學上,你說上帝存在沒錯,說世界是靜止的沒錯,說,說閉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了也沒錯,哲學不講對錯。哲學的這一特徵,造成哲學讓人感覺非常沒用,因為任何其他學科,其實都在為人們的日常行為提供決策依據,比如計算數學,1+1=2是對的,1+1=3就不對。但是哲學不是,就像前面說的,任何流派在哲學上都是對的,就看你的選擇。
哲學有兩個最現實的問題。一是整個哲學的連續性,這是由於人類各個階段,社會文明之間的衝突,使哲學近似於神的智慧學說,經常無端的,被迫中斷傳承,後人又得重新摸索總結。這算是一種被動局限性吧。第二個問題就是受眾性,這才是哲學最大的局限性!哲學的學習和傳承,需要一定數量的高知,才能傳承和傳播,且能進一步理解並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並使之升華的人,少之有少,從記載的文獻來看,勿勿幾十人而已,這更使我們,猶感珍惜前人學說。在而今世界逐利的大環境下,又有幾人,能靜心觀察並深研這一人類指導性的思維學說?哲學是前人留給後人,一整套的指路明燈,一個社會的一個時期,有著名的哲學家,必有著名的科學家及企業家,政治家。如毛主席他老人家,就是集幾大家於一身,才締造了新中國,在我眼中,哲學幾乎無什麼局限性,但真正明白哲學的重要性的人,相對社會來說,太少了。因為沒有多少人,能靜心觀察這個世界,猶其是年青人。
哲學,就是分析應證之理論學。所以哲學是對所有知識技術的總結與解釋,其有無局限性?那麼所有之知識,科學技術,以及社會文明等等,如果有局限性,那麼哲學就有局限性;如果其沒有局限性,哲學也就沒有局限性。所以哲學是隨著各類事物發展變化的描述與理論,過分的超越也脫離了實際,那就不叫哲學了,應該是幻想學。所以我們人類一切事物都有局限性,哲學應該也有局限性。因為我們人類是探討形,發展變化形,過度總結形,經驗研究形,永不停動形,沒有終點終結形……,哲學一定也是這樣。所以哲學局限於人類,人類局限於天地,即使天地毀滅,也局限在天地毀滅這個範圍內,而不是沒有局限性。依此而論,所有之事物,只有久暫大小之分別,哲學一定也是這樣,因為哲學是為一切事物服務的,分析原理,指導學習,改革變化,先進發展的一系列學問與理論。再重複說,哲學局限於人類,人類局限於天地,天地局限於銀河系……,所以一切都是範圍學。
哲學沒有局限性,類型哲學才有局限性。
中國哲學有局限性,所以才創建了封建社會。
西方哲學有局限性,所以才創建資本社會。
但你不知道下一個類型哲學是什麼,創建怎樣的社會,會不會彌補前面類型哲學的局限性。
但類型哲學畢竟是人創建的,肯定受到當時人類思想的制約,這不算局限性,當時人們只能理解到這個世界,再讓他多理解,他也理解不上去。
坦然面對現實吧。
推薦閱讀:
※公平世界現象
※人生何以不糾結?
※A/B 試驗的假設推論
※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一個歷史的分析
※【8-bit哲學】什麼才是真實?柏拉圖的地穴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