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壯族為什麼叫「壯族」?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壯族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2分)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西南地區族群。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裡的民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中原漢人對這些人的稱呼,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並且在同一個時期,對這一區域不同少數民族分支的稱呼,也有可能是不一樣的。

其最早的起源,當時先秦時期的「百越」這一稱號,也符合當地山川縱橫,土地分割的地理現狀。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這種支離破碎之地形,最容易形成片狀定居的族群。

在東漢到唐時期,這一帶的諸多民族,有叫「僚」,「俚僚」的稱呼。

在唐代之後,有了「洞蠻」、「洞氓」的稱號,根據「洞」的發音,又有了「僮丁」、「峒丁」這一專門稱呼當地人的名稱。

元明之後,在「洞」、「峒」的基礎上,又有了「獞」(tóng)的稱呼。

上述的這些辭彙,都是帶有貶義的辭彙,「僚」、 「洞」、「蠻」,尤其是「獞」,竟然用犬旁,蔑視之意很明顯。

為了改變這種輕視之意,之後「獞」又演變到「僮」,其實「僮」是個多音字,[tóng]或者[zhuàng]均可。

到建國前,基本上就是稱為「僮族」,我認為當時應該是大多讀tóng族的。但是因為是多音字,也有讀zhuàng族的。

在建國後的1965年,經周總理提議,徵得僮族人民的同意,改為現在通用的壯族。包含了健康茁壯之美好寓意。

族稱的演變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深入研究,需了解少數民族語言,更能探究其族名背後的故事。

淺薄之見,歡迎指正。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我先報一下關於2018廣西壯族自治區放假事項,注意:這個假期只限廣西有哦,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哦。

接著我們聊壯族為什麼叫「壯族」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很喜歡嘿嘿!你這問題能不能換一種叫法,比如:壯族的由來也行啊。你這樣讓我瞬間想到另一個問題,愛為什麼叫「做愛」也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的,今晚我一定要好好問一下女朋友了。今天周末嘛懂的拉,咳咳!言歸正傳扯遠了。

壯族為什麼叫壯族呢,有的傻蛋可能會這樣想,可能他們長的比較壯所以叫壯族啦。老鐵們你別笑還真有這樣的傻蛋。

不是那麼一回事的,照這樣說法那白族是不是很白?土家族是不是很土,保安族是不是都是保安,很明顯的不可能的嘛,這個人小時候可能是三鹿奶粉吃多了留下了後遺症。

身為壯族人的我,就給你們講一個專屬壯族人的神話吧,看完你就知道壯族的由來了。

相傳上古時期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造人,咳咳!說錯了讓我腦補一下。相傳古時候,有一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願離去,老嫗便對它說「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你就得捨棄你的尾巴。」於是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砍掉了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人們就叫它做「特掘」,「特」在壯族裡是「男」的意思,「掘」則意為「短尾巴」。老嫗也因為收養小蛇的緣故,被稱做「乜特」,「乜」在壯語里意為媽媽。他們幸福的生活著。

後來老嫗去世了,鄰居把她入殮後,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一直對你視如己出,如今她走了,看你怎麼盡孝。小蛇好像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突然間風雨大作,一陣狂風把小蛇和老嫗的靈柩轉到大明山的最高峰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下冰雹,當地人們就認為是特掘回來祭奠他的媽媽了。這就是壯族的神話。

看完神話懂了吧,知道壯族為什麼叫壯族了吧。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通稱廣西,簡稱「 桂」,首府南寧市。地處中國南方沿海東連廣東省,南臨北部灣並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與雲南省毗鄰,東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貴州省,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行政區域土地面積23.76萬平方公里,管轄北部灣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轄有14個地級市;戶籍人口5579萬(2016年末)。

廣西得名於嶺南西道、廣南西路,是嶺南文化傳承的主要地區之一,又因境內大部分地區屬於秦統一嶺南設置 桂林郡而簡稱「 桂」, 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1363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民國時期,廣西沿襲清制設省。1958年,廣西省改為「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 廣西壯族自治區」。

壯族現有人口約1700多萬。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個方言。南宋時曾在漢字基礎上創製過土俗字,但不規範。1955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壯族多使用漢文。

壯族為嶺南有著悠久歷史的土著民族。幾萬年以前,壯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國的南方。春秋戰國時是百越的一支。宋朝以後又以「僮」「土」等名稱見於史冊。

建國初期稱為「僮族」。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時候,當時壯族的「壯」字還「僮」字。 叫「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周總理在一次座談會上說:「『僮族』的『僮』字有兩音,一個是『zhuang』,一個是『tong』,容易讀混;特別是它還含有『僕人』的意思,如『書童』,顯得『對少數民族不尊重』。

這也反映了舊社會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歧視。現在,解放了,少數民族和漢族—樣是國家的主人,我們對少數民族要一視同仁,改變錯誤的看法。

因此,我建議將『僮族』的『僮』字改為『壯』字,它的意思就大變了,不僅是健壯、茁壯的意思,還有充滿活力的意思。我們就是希望壯族兄弟身體健壯,壯族自治區發展蓬勃向上,好像充滿活力的青年人一樣……」 據周恩來提議經國務院批准,僮族的僮字改為「壯」字,稱「壯族」。

所以1965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壯族服飾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所以壯族人不是說人很「壯」,只是一個民族稱謂而已!

看了這麼多壯族美女,朋友們是不是為壯家妹子點贊呢?


這個其實已經破譯了。

壯族名稱源自史前的繡球事件。遠古黃種黎人被白種擊敗,於是白種派黎司族群負責警察管制黎人,派黎司就是七仙女族群。很快七仙女與九黎發生融合,西王母反對這個姻緣,於是爆發了二郎神劈山救母大暴動。這次行動,在印度就是指剎帝黎這個階層。於是就促成了七仙女女性全部嫁給九黎。七仙女站在吊腳樓上拋繡球選壯員,就是選擇其中強壯者。所以繡球下降為6,繡球上升為9。69就是兩者結合的符合,把黃種的蠍子魚鉤崇拜改為螃蟹螯鉗崇拜,所以在西方巨蟹座為69符號。凡是經歷過繡球事件的民系都有絨球裝束,綠帽子文化則是戴在七仙女父系群體頭上的綠帽子成了典故。不過不要太看不起綠帽子,他是財神和冥神標誌。

他們後來演變成冥神體系,所以螃蟹這個無腸公子就演化為黑白無常。他們後來逃跑至東北地區的還有無腸國之說。他們的對手則代表小腸,比如猶太第八月就是小腸的月份,也是腳踝對他們復仇的月份,也是八月大洪水開始的月份。對應了帝堯對大鯀體系的打擊以及迫使他們一分為二,分別向東北和西南潰逃。

後來開科舉,就把中壯員改為中狀元,然而在大部分狀元的故事裡都會搭載一個接到繡球的橋段,其實就是因為接到繡球才是真的中壯員。代表中壯員的九黎就是顓頊氏,顓頊是壯婿的諧音,指女婿的意思。無論後來的華胥氏還是赫胥氏,都是女婿的意思。這兩個分野是後來形成兩派聯姻集團以後的分野。

壯族古代稱僮,也有布壯、布依、布儂等等稱謂。歷史上有駱越、僚等稱謂。其基因由O2a和O1各一半構成。基因也符合顓頊後人源流,文化里繡球又是其核心文化。英語里strong強壯也讀司壯。建國後統一使用了壯代替僮就像冥冥之中註定的,因為原意確實是強壯的意思。廣義上說黃種都可以稱壯族。


經常聽到有人說,壯族是人造民族,以前並不存在。壯族這個詞雖然是晚出,但嚴格來說,壯族族群還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之前他不叫這個名稱而已。壯族是百越的後人,那麼,他們具體是百越哪一支呢?有兩支共同組成,一支是叫西甌,一支叫駱越。

其中,西甌的西字是漢人加上去的,以便區分溫州的那個東甌。所以,壯族的祖先只是自稱「甌」。甌是什麼意思呢?「甌」原指土窯燒製成一種泥陶凹狀器皿,後泛指似小盆的事物,包括盆盂類瓦器。見下圖,他們就是最善於做這個。夏為甌,殷為漚,周為歐,因世異字,故甌從夏始。

西甌形成了壯族的北支,駱越形成了南支。『駱越』的『駱』,壯語發音為『luo』,『luo』就是鳥的意思,這與越人的鳥崇拜、鳥圖騰有著淵源關係。駱越又名雒越,根據《交州外域記》里所記載的「雒田」意思應該是「水田」, 而「雒民」就是「耕種水田的農民」。所以,駱字既是鳥崇拜,也是水田,最早的意思應該是鳥名。由於這個鳥圖騰的族群喜歡種水田,後來又延伸為耕種水田的越族群。

駱越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清朝朱右曾在《逸周書·集訓校釋》云:「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在《呂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駱之菌」。

所以壯族南北支是不同的,無論血統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差異。從年代上來說 ,南支駱越要更早一些在嶺南生活。他們什麼時候走到一起呢?大約是秦朝的時候,他們共同抵禦秦朝的征服。在先秦,這兩支族群還是在相愛相殺的。駱越先生活在這裡,浙江的甌過來,兩支族群便開始爭地盤了。甌人從浙江產生了一些更先進的技術,導致他們能夠成功的在嶺南立足,駱越鬥爭失敗後,向西部發展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駱越雖然古老,但他們的文化和生產力是很落後的,駱越的Y-DNA推測為O1b(舊O2a)類型。他們雖然是百越中最落後的一支,但製作銅鼓的技術很高。

《史記·南越列傳》載:「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漢書·賈捐之傳》載:「駱越主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

《漢書·馬援傳》也提到駱越:「援好馬,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

《交州外域記》說:「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駱將銅印青綬」。

O1b大概在一萬多年前就和O1a分離出來,形成地點大概在廣西。O1b是駱越文化的主體族群,他們幾千年來都保持著原有的文化風貌,在夏商周三代,他們都保持氏族部落社會的結構。由於他們沒有產生文字,他們的文化特色只能從華夏史籍的縫隙中窺見一二。

周朝的時候,甌人已經入駐嶺南,甌人推測為O1a類型。因為浙江是O1a的高發點,首先誕生了東甌文化。那麼,嶺南的西甌必定是從浙江溫州遷徙而來。他們到了嶺南,穩住腳跟後,便開始稱王。《漢書》記載:「蠻夷中,西有西甌,期眾半羸,南面稱王。」《百越先賢志》也載:「譯吁宋舊壤,湘漓而南,故西甌也。」

O1a能打敗 O1b,主要是 O1a在良渚文化時已經產生了先進的文化,掌握了優秀的生產工具。甌人什麼時候遷入嶺南的,沒有人知道。但是越族群的出現,肯定比甌族群要早。越=鉞=戉。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裡面,便可見鉞。而于越在商朝時候就已經活躍了。可見,于越是百越裡面文化最為發達的一支,應該是良渚文化的繼承者。

《山海經·海外南經》曰: 「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岐舌東,為虛四言。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這裡的鑿齒就是越族群的首領,因為越人有拔牙漆齒的風俗。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囗食,使四鳥」。這個黑齒,也是越族群建立的國家。

《山海經·海內南經》說「海內東南陬以西者,甌居海中」。這裡已經出現了甌字,但甌作地名來解。「甌」不是華夏辭彙。古籍記載:「東南曰揚州……其譯藪,曰具區。」「區」即「漚」,指浙江境內眾多湖泊。在這些被水「漚」(包圍)地方生活的人就是「漚人」,即「甌人」。

春秋時期,駱越、西甌掌握了青銅冶鑄技術,開始鑄造青銅器,產生了自己的青銅文化,這種青銅文化都具有濃厚的土著色彩。從總的面貌來看,它們都重視兵器而忽視禮器,這和三星堆文化剛好相反。西甌用甬鍾、柱形器(駱越沒有)、扁莖短劍、雙肩鏟形鉞、竹葉形刮刀,駱越用銅鼓、斜刃鉞、弓形格劍和一字格劍。西甌更多的是接受楚文化影響,駱越則受滇文化影響較大。

秦朝,秦始皇大戰西甌譯吁宋。戰役分為兩個階段,公元前221年,《淮南子·人間訓》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西甌君主被殺,慘敗。

推測西甌戰敗後,躲入山林,然後西甌殘軍首領桀駿和駱越聯合起來,反襲秦軍。「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

最終,秦始皇當然是勝利了,秦皇命史祿於湘江和珠江建立靈渠,以便運糧給南征軍。平定百越後,移民罪犯五十萬人至南方,以控制嶺南地區。秦朝統一嶺南後,給嶺南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但也間接促成了西甌和駱越的逐步合併。西甌和駱越的古壯傣語(侗台語),和中原人的華夏語融合為粵語。

西甌的勢力範圍,大約就是現在廣西的玉林市、貴港市、梧州市、賀州市,以及廣東的雲浮市、肇慶市一帶。西甌的中心在玉林、貴港一帶。春秋戰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可能要高於廣西地區,主要原因是那裡是多族系、多文化彙集的地方。文化只有交流才有進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交流就必然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駱越的勢力範圍,北起廣西紅水河流域,西起雲貴高原東南部,東南至越南的紅河流域。即包括漢代的鬱林、珠崖、交趾、九真等郡。漢代鬱林郡在今廣西南部,珠崖郡在今海南,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九真郡在今越南清化、義安地區。駱越中心和最早的國都就在武鳴的大明山南麓。

公元前316年秦朝滅古蜀之後,駱越的一支、三星堆文化的後裔蜀泮,遷徙到了今越南河內一帶,成立了甌雒國(甌貉,《史記》稱作「甌駱」),是越南京族(越南的越族)、黎族、水族、寮國龍族的祖先,創造出璀璨的「甌雒文化」,即越南東山文化。甌貉國於公元前207年被趙佗所滅,併入南越國。

駱越雖然沒有形成文字,但有岩石壁畫。左江崖壁畫大約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公元前475~公元220年),主要分布在廣西西南部的寧明、龍州、崇左、扶綏等縣境內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壁畫已經發現的共有183處,以寧明縣明江畔的花山崖壁畫為最著。

還有布洛陀史詩,布洛陀是壯族神話中的創世大神,懷疑為盤古的原型。布洛陀史詩形象生動地敘述了宇宙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產生、人類的起源、千種萬物的來歷,以及原始先民們的生活和鬥爭。壯族民間不是一神教的,他們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人口為兩千餘萬,主要聚居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四川、湖南、貴州省。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壯族是古代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它與周奉時期的駱越,漢唐時期 嶚、俚、鳥滸、宋朝僮人,土人有著密切的關聯;壯族與百越中西甌、駱越是一脈相承的,從漢唐時期,壯族不斷接受和被動接受漢語言文化,在壯族地區出現了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洗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

壯族是嶺南的原住民,不龍,布敏、布岱等二十多種,為了統一族群的名稱,1965年在周總理的提議下,把舊的僮族改為壯族。壯族擁有古老獨特的文化,從古持續發展至今,並且融入漢族文化,現代壯族已經兼備了漢語、狀語的表達能力。

當秦朝勢力進入嶺南以前,在祖國的廣東、廣西一代,主要居住著百越系統的西甌和駱越兩個族群,這兩個族群就是壯族的先民。

據史書記載,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大將率領50萬大軍進軍嶺南,秦軍戰勝西甌人,統一了嶺南,設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於中央集權之下,秦始皇又在派大批的士兵興修水利,把湘江與灕江連接起來,又從中原遷徙大批的漢人與西甌通婚,在通婚的過程中,部分漢人成為壯族人,同時加速了越人的社會經濟發展。

宋、元、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建州縣,徵稅賦給壯族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壯族人民不堪重負多次反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始於嶺南地區,這些起義都遭到反動統治的鎮壓,壯族在抗擊法國殖民者的入侵、辛亥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中做出重大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


「壯族」,主流史書描述其實有2支:獞和獠(如《土夷考》《唐實錄》《宋實錄》《明實錄》等等權威史紀)。 古駱越國(大致廣西紅水河為界,河的南邊叫獞人,北邊叫獠人)「壯族」人叫獞人,大致古夜郎國地界的「壯族」人叫獠人。不管獞或獠,語言近似並互通,因「獞」「獠」都帶明顯歧視,後改記為「僮」「僚」,建國後的1956年新中國參照前蘇聯劃分民族,把清朝劃分而沿用的「滿蒙羌藏漢5族」細分143個民族(初步方案),周恩來認為初步方案太細,不利於民族溶合,就把習俗相同、語言相同的民族合併,也就得出現在的56個民族。其中,周恩來要求把帶人種歧視的民族名稱更新,如:獞獠改壯、峒改侗、徭改瑤、蛇改畲等等。……壯族,歷史久遠不低於漢人,水稻是8000年前駱越人(壯族人)訓化種植,並已懂用青銅鍋來煮米成飯。唐代後水稻才傳到唐朝國;中草藥也是8000年前古駱越人發明的;青銅鼓、青銅器皿、樹皮抽絲編繩、編紡(現叫紡織術)、壁畫等等等等,證明駱越早期文明比肩印度、埃及和巴比侖,只是古駱越人(即壯族先人)不懂用文字來記錄而已。


壯族(壯文-Bouxraeuz)是嶺南的土著民族,秦朝時西甌、駱越等是壯族先民,發展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有1500多萬人;舊文獻中稱為俚僚、溪峒、烏滸、僚、撞、僮等;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 余種自稱。

「僮」這個字,左邊是「人」,右邊是「童」,即像小孩一樣矮的人,很矮的人的意思。這是古代中原王朝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因為南方人身高不高,以前又很野蠻不開化,和用「南蠻」「蠻子」這些詞一樣。「僮」最開始是一個蔑稱,後來用多了就成為中性的詞語,就像我們常用的「老外」「外國佬」「廣西佬」「廣東佬」一樣。但是,還是會有一些人接收不了「僮」這個字,所以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進行民族識別,周恩來總理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壯"。

我們平常稱中國人是炎黃子孫、華夏子孫,當然也包括壯族等少數民族,因為自華夏族、炎帝、黃帝以來,中國經歷了很多次規模巨大、範圍很廣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雲南壩美是個世外桃源式的田園,裡面聚居這壯族同胞。但裡面很多姓氏的壯族同胞都說自己祖先是漢族,從外地避禍而來。隨著年代的變遷,逐步和當地人通婚,現在都成為了壯族。


明萬曆《廣西通志》

說:「國初有湖北獞者,由黔中入柳桂,性剽悍,其後黨類日滋,浸肆侵剽,村落之間,幾無寧宇。《粵西叢載》說:「湖北獞,原自湖廣靖州,由懷遠流來,浸沒古田境土,與南獞異,弘治年間,來本縣,殺逐良猺,並有其土。」嘉靖《廣東通志》說, 「獞,性質粗悍。自耕而食,又謂之山人。出湖南溪洞,後稍入廣西古田等縣,佃種荒田,聚種稍多,因逼脅田主,佔據鄉,逐蔓延廣東。其初來,尚以聽招名色,佃田納租,與猺人種類不同,時相仇殺,有司及管田之家,頗賴其力,以悍猺人,及後勢眾,亦與猺人無異。這就是古代記載的稱為現在的壯族!


推薦閱讀:

蘇菜和浙菜有什麼區別?
上聯:月轉南樓花影牆,如何對下聯?
上聯:風清月朗,樽酒何時故人傾。如何對下聯?
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是一個道嗎?

TAG:文化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