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難受,該怎麼辦?


很多時候,大家會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壓力過大或負面情緒被壓抑太久而沒有辦法走出去。世間道理萬千,人卻是孑然一身的,道理要自己去領悟,事情要自己去經歷,放下了,平衡了,也就能走出來了。

這裡推薦幾本提升情商、判斷力和溝通技巧的書??,希望有幫助。

1.《愛的五種能力》

作者:趙永久

書中詳細介紹了情緒管理、述情、共情、允許、影響五種能力,及練習方法。為國內不可多得的由實際婚戀諮詢輔導經驗豐富的的專業人士所著的婚戀心理書籍。

2.《愛的五種語言》

作者:「美」蓋瑞·查普曼

她只是想要一個蘋果,你卻非要給她一車香蕉。怎麼表達自己的愛?人表達愛,需要和配偶的方式配合。

3.《傾城之戀 》

作者:張愛玲

這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故事。最喜歡裡面的一句話: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4.《幸福其實很簡單 》

作者:張怡筠

幸福不是本能,是需要學習的技能。只要下定了幸福的決心,找回情緒主動權,培養自我幸福力,就能與愛人,孩子,家人幸福互動。

5.《硬球》

作者:克里斯馬修斯

職場政治類的書,這本書能告訴你很多在這個複雜的人與人的社會中該怎麼生存。

你可以通過怎麼樣的辦法來獲得自己想要的。

6.《最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美」提摩西·威爾遜

我們常常說別人不了解自己,但其實我們都不夠了解自己,甚至我們都沒有嘗試過,這本書就是在教你用實用的心理學方法開發潛能,從而在不同的社會角色中找到平衡,可以與《請停止無效努力》搭配閱讀。

7.《思考,快與慢》

作者:「英」丹尼爾·卡尼曼

我們的大腦有兩種做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經驗,能夠迅速作出判斷,但是容易上當、常常出錯,有意識的「系統2」能夠調動注意力來引導我們思考和分析,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常常走捷徑。整本書就是在告訴我們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8.《自由的倫理》

作者:「美」穆瑞·羅斯巴德

這本書試圖從全人類的利益出發,探討一些超越國界、現有道德、甚至現有倫理的東西,目的是尋求一種適合全人類、最本源的自然法則,其中很多觀點科可能會挑戰我們的固有認知,但仍然是一本拓展思維,提高判斷力的好書。

9.《認知突圍,做複雜時代的明白人》

作者:蔡壘磊

蔡叔的文章又長又燒腦,卻沒有一句廢話,這本書從自我開始由小及大講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能夠讓你重新認識自己、時間、金錢、關係等等,掃清自己的認知盲區,非常值得一讀!

10.《非暴力溝通》

作者:「美」馬歇爾·盧森堡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一定會發現,生活中有些話的確傷人。此書側重於挖掘雙方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情感期望,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使溝通更加順暢、和諧。

11.《自我》

作者:「美」喬納森·布朗和瑪格麗特·布朗

本書詳細地記錄了多年來這些變化中的概念和心理學自我研究的價值。而且進一步描述了對這個日益重要的社會心理學思想的其他的解釋。

12.《自私的基因》

作者:「美」道金斯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這是第一次。他驚世駭俗地提出:我們生來是自私的。

13.《自我導向行為》

作者:(美)戴維·L·華生

這本書通過大量的研究資料和案例,來指導讀者掌握特定技能,從而來控制和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達到更好地掌握自己生活的目標。

14.《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作者:「美」吉諾特

與孩子溝通的聖經之一,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他們發現自己說出來的話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對他們說過的,發現他們正用一種自己也不喜歡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他們原本沒打算這樣的。在溝通中發生這種不幸,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

15.《遇誰都能聊得開》

作者:【美】莉爾?朗茲

本書主要介紹了92個簡單易學、高效實用的溝通技巧,打破害羞、不自信、無話可談的天花板。

16.《如何實現有效社交》

作者:凱倫·伯格

何為有效社交?具體來說就是如何與人進行有效溝通,並且能靈活地應對各種突髮狀況。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高段位的溝通者,更好地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凱倫·伯格的《如何實現有效社交》就是一本很好的指南。

17.《親密關係》

作者:羅蘭·米勒

此書綜合了心理學多個分支的研究理論和成果,用饒有趣味的論述,總結出人們在交往與溝通、愛情與承諾、婚姻與性愛、嫉妒與背叛等方面的行為特點和規律。

18.《社會性動物》

作者:「美」艾略特?阿倫森

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和科普性,不顯沉悶,案例分析比較有趣,深入淺出的解釋,讓讀者都能從中受益。

19.《烏合之眾》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龐

此書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在書中,作者以十分簡約的方式,考察了群體的特殊心理與思維方式,尤其對個人與群體的迥異心理進行了精闢分析。

20.《單身之語》

作者:「美」蓋瑞·查普曼

查普曼把愛的五種語言的研究應用於單身者的生活。作者以自己30年來與單身男女互動的真實經驗作為範例,極具實踐性。無論你是年少、年老、離婚、喪偶、分居或未婚,都可將書中表達愛與接受愛的原則,落實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包括朋友、同事、同學、室友等,成為別人的祝福。單身的人,享受雙向的愛!


每一個人在其一生當中不可能永遠都順風順水的,總會有遇到挫折心理難受的時刻。有些人可能很快就可以在消極的情緒當中恢復過來,但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做調整。假設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沒那麼大的話,那你可以去尋求外界的幫助來讓你恢復到正常的情緒當中。和對方傾訴一下最近遇到的煩心事,讓別人給予你關懷,你也不會覺得自己太孤單無助,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有關心你的人的。這樣消極的情緒也就去掉一大半了,剩下的就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做其他事情上,不要老是想著那些會讓你難受的事情,只會讓你越想越痛苦。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這種方式可能不能很好的運用到所有人的身上,有一些人就不喜歡迴避,他們需要不斷重複地在腦海里閃過讓他們痛苦的事情,時間久了之後,也就對這個曾經傷害過他們的事情麻木了,也可以很好的不帶任何情緒地面對這些事情了。因此,不同的人所需要的解決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找到那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當下的情緒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如果上訴的辦法你都不喜歡的話,那可以去做一些能夠讓你開心起來的事情,當然不是那些傷害他人或者是違法的行為,在不傷害別人和自己的前提之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可行的,例如感興趣的運動通過汗水發泄出來、安安靜靜地聽一下午的哥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又或者是在自己的房間裡面放聲大哭,把心中的苦悶通過眼淚流出來等等。不過要注意有些人可能沒有辦法第一次酒完全解決情緒問題了,可能需要兩三次甚至更多次數才行。


感謝邀請,我是心理諮詢師,劉暢。期待你的關注,了解他人,懂得自己。

心理難受,該怎麼辦呢?其實這個問題的背後,反應了很多人的心聲,也就是希望控制自己的感受,讓幸福快樂多一些,讓悲傷難過少一些。

首先,我希望看到回答的各位不要以為我在評你們的行為,如果我給你帶來了這種感覺,那麼請先接受我的道歉。

我們都被同樣的控制策略給綁架了。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感覺良好的社會,每個人都喜歡感覺良好,沒有人想要不好的感覺,社會文化也對這種理念非常推崇。所以我們竭盡全力的拜託不愉快的感覺,做任何可以迴避、轉移注意力、忍受、對抗不愉快想法或感覺的事情,可最終以痛苦收場的人更多。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1、因為我們都相信人來生來就該是幸福的,我們應該在大多數時候都感覺良好。

2、我們採取的控制感覺的策略,在短期內往往是有效的。

3、我們相信這些策略用在別人身上是有效的。

4、我們的大腦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

如果不去解決問題,那應該怎麼辦呢?

雷霆雨露均是天恩,難過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一場雨。在燥熱煩悶時它來,我們稱呼它甘霖,喜出望外;你精心打扮,心情正好的走在街上,它來了,你便要破口大罵。

難過的情緒不過是不解風情不合時宜的雨,它以萬物為芻狗,總是一臉無辜。

所以,根本不需要去怎麼辦,只要你正視難受、難過的經歷,給這些感受時間,讓它們存在,認可這些經歷帶你的成長,並且期待等這些情緒消失後的那個嶄新的自己,那麼對你來講,這就不是一個讓人心煩的問題,而是一個新的成長的機會。

你的閱讀就是給我最大的熱愛,

你的轉發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願我有幸,能陪你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

歡迎點贊以及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很多人都是兩面性,我們把好的一面呈現給他人,委屈只能放心裡自己承受,其實這是很正常的條件反應。

我們在每個年齡段,會承受著不同的壓力,這些壓力無非就是2個部分組成的。一種是物質,一種是情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出自己為什麼而難受,根源在於哪裡,然後選擇自己的方式釋放出來。如果是物質,就理清自己的思路,未來的方向,做出規劃,你根本就沒時間去難受了。二是情感,人類自帶的高級系統,情感出現問題一定不能壓制住自己,那會很痛苦,猶如窒息。適當的哭一下,去空曠的地帶吶喊出來,一定要把內心的根源釋放出體外,調整好心態。你要想著你有責任,沒時間難受,生命的宗旨就是全力以赴。

如果你有任何心理問題困擾,說出根源,我會更細化的給您解決的方式,希望開開心心每一天!


心理學有種說法叫哀傷過程,指任何一份失去都會引起我們心中的悲傷,如果我們讓這悲傷流動,就意味著我們接受了喪失、接受了失去。悲傷的流動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巨大的失去引起巨大的悲傷,而巨大的悲傷在一定的時間內流完,這就是所謂的哀傷過程。 你在一份失去中完成了一次悲傷,也就是一個哀傷過程,就代表你已經接受了這份失去,能夠放下這份悲傷。也許,享受悲傷的電影往往也就是享受那一份生命中相似的失去,享受那一份悲傷後的自己。


有一本繪本可以幫到你,叫《菲菲生氣了》,裡面有一句很有感觸,廣闊的大自然安慰了她,如果心裡難受,就出去走走,聽聽風聲,晒晒太陽,散散步,在廣闊的大自然,我們不過都是渺小的存在


感謝邀請……人人都有不開心,或者是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心裡難受的時候,馬上離開讓自己不舒服的環境,讓大腦清空!開始健步走!走到心情愉悅為止。


推薦閱讀:

白岩松首度回應抑鬱:這件事,救了我的命
人為什麼會變傻?
精神病人的失控是大腦不管用了嗎?
發現孩子撒謊該怎麼教育呢?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