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作為什麼到了宋朝被大加推崇?
杜甫的地位突然在宋代變高,似乎與蘇東坡有很大關係。
蘇軾在給朋友的詩集寫序的時候,提到了自己對杜甫的評價:「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王定國詩集敘》)從中可以看出,蘇軾之所以推崇杜甫,除了文學上的認同之外,更多的是對其忠誠人格的褒獎。
而蘇軾在宋代便是文學殿軍人物,他的褒獎,讓晚唐以來便開始抬頭的杜甫,在宋代風行一時,地位上升到直欲壓倒李白的趨勢。
除此之外,宋人更喜歡杜甫,還有以下原因:
一是杜詩文字風格更符合宋人氣質。「草閣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飛初。」(《解悶十二首》),「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絕句二首?其二》),工整的格律,幽深的意境,都得需要認真仔細地推敲、琢磨,更符合宋朝士大夫詩意生活。
二是杜詩憂患意識更符合宋朝時代特徵。
宋人曾經感慨「憂時本是詩人職,莫怪吟中感慨多」,宋代雖然文化昌明,然而國勢不振,內憂外患,宋代士大夫一直存在強烈的憂患意識。而杜甫詩作里每每可見用憂患:「國步猶艱難,兵革未衰息。」(《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因此更容易引起宋人的共鳴。
相比而言,李白的豪放不羈則被宋人非議。比如北宋王安石便指責李白說:「太白詞語迅快,無脫處。然其識污下,詩詞十句九句言婦人與酒耳。」則缺乏一種「了解之同情」。
詩仙尚且如此,因此,杜甫在宋代的地位便無人可以撼動了。
杜甫的詩屬於現實主義風格,詩作記錄了唐朝從興旺到衰敗的歷史事實與教訓,被尊位史詩,尤其是後期作品,注重民間的疾苦,戰亂的凄慘,所謂國家不幸,詩人幸。一首巜春望》道盡了戰亂給國家與人民帶來的災難。宋朝也經歷了與唐朝相似的興衰史,憂國憂民的宋朝文人,想通過杜甫的詩提醒統治者。
推薦閱讀:
※宋太宗即位之後是如何施展妙計樹立威信的?
※宋朝的美食你吃過嗎?——「雙下鴕峰角子」
※如果臨高啟明把時間設定在宋朝會怎麼寫?
※宋朝的統治之一:國號與兵權
※遂寧金魚村窖藏——宋人的文房清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