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真的可以吃嗎?
觀音土。在舊社會,窮人在青黃不接時或災荒年間,常常靠吃觀音土活命;這種土可充饑,但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吃了以後腹脹,難以大便,少量吃不致命; 儘管不會餓肚子,但由於沒有營養, 人還是要死。
觀音土也稱高嶺土,又名膨土岩、斑脫石、甘土、皂土、陶土、白泥, 是以蒙脫石為主要成分的粘土礦物,其化學成分相當穩定,被譽為「萬能石」。觀音土富含硅、鋅、鎂、鋁等礦物質,化學分子簡式:Al4(Si4O10)OH6,除Al2O3外,還含SiO2.
但是世界上有些地方是長期吃土的。非洲吃土一族,吃土像吃巧克力
在非洲西部地區,人們吃泥土的習慣非常普遍。在奈及利亞的一些地區,那些專供人們食用的泥土,還以批發、零售的方式,在市場上出售,據說銷售量不小。還有一些人把泥土視為專治嘔吐及痢疾之特效藥。
另一方面,由於泥土中鈣的成份極高,所以非洲地區很多孕婦為了能夠吸取到所需要的鈣質,都喜歡大口嚼食這種泥土。
根據醫學報告分析,人吃泥土對身體是很有害的。因為泥土中所含的其它礦物質,根本不能被人體吸收。多吃泥土的結果,將會導致智能衰退,肝、脾、腸發脹或閉塞等病。
1998年38歲的美國麥斯·約翰遜一貫嗜好吃泥土,尤其是那些咬起來猶如餅乾味的泥土。他每天都要吃一些,就像吸煙者不能戒煙似的。約翰遜曾嘗試過各種辦法來解除這種吃泥土的習慣,但始終未能奏效。吃泥土這個習慣據說是當年非洲黑人帶到美國的,據研究吃泥土的專家、密西西儲大學鄉村衛生研究計劃主任詹內斯教授說,對喜歡吃泥土的人來說,吃泥土猶如吃炸土豆片,成了他們極其喜歡的零食。藏內斯曾在1971年作了一項研究顯示,密西西比州科爾密斯區有四分之一的成年婦女都有嗜吃泥土的習慣。在密西西比嫩17號公路旁有兩個小丘現已被「吃」掉,這裡的泥土稱之紅黃硅化王,是吃土者的佳肴。
不過現在環境污染這麼嚴重,土壤所含的有害物質大量增多,大家可別輕易嘗試。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042000213304b9e1db7", "media_id": 1572234598449166, "vname": "1025u5403u571f12.mp4", "vid": "dfd715e681e5405ca52fe80668dd0bc3", "vu": "dfd715e681e5405ca52fe80668dd0bc3", "neardup_id": 16148599148133120478, "sp": "toutiao",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4042000213304b9e1db7",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1500000d79f75e6dbdd", "thumb_width": 640}], "thumb_width": 640, "item_id": 6480819264474317326,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5181326},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0371210},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3726675}}, "duration": 98, "user_id": 53103768071, "group_id": 6480819264474317326, "md5": "6c7c4cc27ea785fb6df4c66fe53c3409", "hash_id": 13897314195973688343} --}
想看更多有腦洞的科學科普視頻,動動你的小中指,關注本頭條號「喵米創意秀場」。
一個∞喵米(性別:女):堅強創作,堅持走心。
【介意口音的,直接看下方正文】
很多小夥伴喜歡用吃土來形容自己窮,不過在現實中,要是真的吃土,那反而讓人覺得稀奇。
在石家莊就有一位農婦把土當零食 ,50年吃掉了將近5噸的土塊,被不少媒體當作來奇聞逸事來報道。
吃土一般會被當作是一種異食癖,不過在饑荒時期,很多窮人卻常常靠吃土活命。
目前,在世界上也有不少地方的人是長期吃土的,其中非洲就有吃土一族 他們吃土就像吃餅乾一樣。甚至設有專門批發食品級土塊的商店。他們把泥土視為專治嘔吐和痢疾的特效藥。
這在我們的日常中,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那就是,每當出遠門,長輩可能會讓你帶點家鄉的土,如果出現水土不服就拿來沖水喝,據說管用。
某些泥土之所以能吃,甚至還能治痢疾,這主要和它們的特殊成分有關。例如觀音土,富含鎂,鋅等礦物質,還含有一種硅鋁酸鹽成分,具有止瀉藥的作用。
此外有的土塊帶有香味,那可能是土壤裡面微生物分解的產物,或者植物碎屑摻進土中所散發的味道。
雖然說有的土塊口感還OK,甚至可以算得上好吃。但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土的,因為泥土的大部分成分都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除非你有強大的消化系統,一般吃多了很可能會出現腹脹,營養不良等癥狀。某些泥土含有重金屬元素或者其他有害化學成分,甚至會使人出現生命危險。
所以,如果真的要吃土,就要選安全可食用的。
不過 還是少吃為妙吧 ,世界上有那麼多美食,何必吃土呢?
在舊社會,窮人在災荒年間或青黃不接時,會吃「觀音土」充饑。觀音土又叫高嶺土,它是一種粘土礦物,主要成分是蒙脫石。雖然觀音土吃下去能暫時填一下肚子,進入人體之後卻並不能被消化吸收,還容易引起腹脹,難以進行排便,少量吃雖不致命,卻也沒有任何營養。
史料記載,18世紀的土耳其蘇丹,人們會吃一種特殊粘土,據說這種粘土有益於健康。奧地利的礦工以及德國南部的採石工,也會有選擇地吃一些石頭或粘土類物質。即使到現在,吃土的人依然存在。
之前報道,有個女孩在七歲時嘗試吃土,一發不可收拾,這一吃就吃了14年,每天都要吃一斤左右,隨著年齡增長,吃土量也是一天比一天大。估計她這14年吃的土,能達到5000斤。
在網路平台上搜索「可食用黃土」,你會發現,居然真的有人在賣土,而且還真的有銷量。雖然從古至今,從國外到國內都有人吃土,但我還是很認真地回答你:土不可以吃。
窮困潦倒吃土自然是別無選擇,如果有人偏愛吃土,這其實是一種飲食障礙。在至少一個月的時間內,持續攝取非營養性物質,比如頭髮、土、塗料等,可以認為他患上了異食症,也稱之為異食癖。
異食癖的成因眾說紛紜,並沒有定論。有人認為這是後天習得的行為,為了逃避不利境地或為了尋求關注表現出的異常行為。也有人認為這與患者體內微量元素缺乏或患有寄生蟲病有關。
不管成因如何,異食癖行為通常認為是一種自傷行為,嚴重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對異食癖患者進行干預治療,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患者存在某種營養元素缺乏或有寄生蟲病等問題,應當及時治療,這對減輕癥狀非常有幫助。對患者進行應用行為分析,採取相應的行為干預,目前來看是最有效的辦法。比如將患者周圍衛生清理乾淨,盡量減少患者周圍異物的存在。根據異食癖患者的喜好,用食物慢慢替換掉異物,讓他放棄對異物的偏好,從而恢復正常飲食習慣。
說到最後,回歸問題,不管是土還是其它異物,最好不要嘗試去吃,一旦形成習慣,還要花費時間與金錢治療,得不償失。那個吃土的女孩,也是飽受困擾,最終不得不尋求醫生的幫助。
其實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吃土的先例。關於人類食土癖的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的時期(公元前460年)。米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人使用粘土作為藥物:他們在傷口塗抹泥漿,或者吃土來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腸道疾病。直到19世紀,食土癖都是一個常見的現象,而在奈及利亞的Tiv部落,人們把對泥土的渴望當做懷孕的跡象。
但人為什麼會吃土呢?常見的解釋是土壤中含有礦物質,如鈣、鈉、鐵、這是支持能源生產和其他重要生物過程的必備物質。而且動物對這些礦物質的需求會隨著季節的變化、年齡的增長和整體健康水平的變化而改變。非洲生活的人類可能經常缺乏鈣。這也能解釋為什麼食土癖與懷孕有關:隨著胎兒骨骼的發展母親需要額外的鈣補充身體。不過在調查中發現其實在許多情況下,泥土會干擾食物消化的過程,有時會導致營養缺乏。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外科學系的亞歷山大·沃武德(Alexander Woywod)發表在《皇家學會醫學雜誌》上的文章《食土癖:食用泥土的歷史》中則認為食土癖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的將其分類為一種精神疾病。而且食土癖並不局限於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甚至沒有饑荒的時候也會出現,因此這可能是一種返祖現象的行為模式,而關於食土癖的美麗的描述,可以在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中找到:「麗貝卡在半夜起身,在一種自殺的驅動下來到花園,吃了一把泥土。她帶著痛苦與憤懣哭泣著。鮮嫩的蚯蚓和蝸牛殼在她唇齒間飛揚。」
吃土這件事可沒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你知道要如何科學地食用土壤,而保證生存嗎?你知道在經濟水平良好的時候,如何合理健康地食用土壤嗎?你知道在將習慣培養成樂趣之後,要如何優雅地食用土壤來提升逼格嗎?
在非洲的坦尚尼亞、肯亞都有直接食用土,或者將土攙入食物吃下去的習俗。這種行為究竟是風俗還是貧窮,學術界一直有著不一樣的解讀。不過當地群眾的經驗表明,不管土怎麼好吃,吃多了就會肚子痛,小孩子還很容易得疝氣。
1963年之後,中國人民總體上告別了靠吃土過日子的歷史。但是當你要出遠門,有的長輩可能會讓你帶一撮家鄉的土,出現水土不服的時候,就沖一杯喝下去,據說很有效。目前這個這個偏方還沒啥科學依據,有人說是可以補充家鄉的各種微量元素,但也不排除跟蒙脫石散的原理一樣是為了止瀉的。
說到蒙脫石散,拉稀灰常嚴重的同學們可能印象深刻,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蒙脫石,是從觀音土中提純出來一種硅鋁酸鹽,用水沖服後嘗起來還是甜甜的。而觀音面其實也是有一點甜味,所以並不難以下咽,應該屬於「最適合吃」的土了。
但是觀音土是屬於黏土礦物,舔起來會有黏舌感,所以不太建議直接吃,想像下你直接咽生麵粉的樣子,會糊嗓子的,最好是用水沖成糊糊。為了生存來說,你可以選擇吃掉一些觀音土來暫時緩解飢餓,熬過短暫的困苦生活;亦或者將糧食與觀音土以3:7的比例進行混合後再食用,這樣可以較為長久地苟活。
●山西、河南一些地區今天還有用土炒制的麵食。今天其中的土主要作為傳導熱的中介,但人們還是相信黏在食物上的土會提供更多礦物質。
當你熬過了這段難忘的歲月,你就可以稍微體面點地進行可食用土壤研究了。在這一階段,你的目光就不應該局限於最為平民的觀音土了,我們來品嘗一下多種多樣的土壤,拓展一下你的味覺。
如果你是北方的同學,那你日常接觸到最多的,應該就是黃土和黑土。
黃土土質較為鬆散,是由極小的粉狀顆粒所組成的,因為往往包含有貝殼、骨骼和哺乳動物的牙齒以及碳酸鈣結核,所以啃食黃土是很補鈣的。
●瞧瞧這緊密結實的質地,啃起來絕對帶感
東北的黑土地那是相當的肥沃,因為它的有機物質含量達到了3%甚至於10%,嚼食的時候口感很豐富。同時,在黑土中,蒙脫石是佔優勢的粘土礦物,啊蒙脫石!飽腹又墊飢的蒙脫石!黑土的持水量又大,濕時的可塑性也強,便於造型,所以你可以捏合成喜歡的形♂狀後再進食。
黑土堪稱可食性和趣味性俱佳的土!
●食用黑土時,濕度以捏緊成型,鬆手後不散為宜如果你十分痴迷於黑土的豐富口感,並且沒有啥智齒和大牙縫的毛病,嚼完了黑土也不怎麼需要剔牙,強烈推薦給你的是,棕色針葉林土!
它和黑土一樣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地區,由於氣候嚴寒,針葉林的枯枝落葉等殘留物不能完全分解,年復一年地積累,便形成氈狀凋零物層。取食棕色針葉林土,你將獲得如同肉鬆一樣富有彈性的口感,而且經過不完全發酵後的松針,滋味濃郁鮮美,松香味純正!
假如你是海南的同學,那就厲害了,在南海諸島上分布著由珊瑚碎屑與鳥糞堆積而形成的磷質石灰土,這將是你絕佳的調味品和微量元素補充品,因為磷和碳酸鈣的含量特高,所以質地比較粗硬,把它掰下來當做鈣片一樣嘎嘣嘎嘣嚼吧,不過磨細了倒也能調味。
「調味土」用磷質石灰土是比較奢侈的做法,更常見的是用鹽土和紅土。
鹽土是我國鹽鹼土中面積最大的類型,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和濱海地區,但是各地區之間的鹽土,成分差異比較大,比如內蒙古河套平原地區的鹽土呢,差不多都含有較多碳酸氫鈉,土壤鹼性一般較大,而濱海地區鹽土的鹽分組成則是以氯化鈉為主,鹹味比較「純」。
●鹽土上往往會析出白色的鹽漬
紅土就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南方啦,比如江西、福建、浙江的大部分地區,還有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北部,都有分布。紅土屬於酸性土壤,剖面以均勻的紅色為主要特徵,所以酸味較純較輕,而磚紅土有著枯枝落葉層(味道不純)、暗紅棕色表層(上色較深)和強酸性鐵鋁土(強酸!),二者之間的區別呢,近似於白醋與陳醋的區別,選用的時候要注意到。
●紅土也是各類土中,顏色最能勾起食慾的一種,看遠處的紅土層像不像一塊紅絲絨蛋糕?
當你味覺逐漸拓展達到足夠的等級之後呢,肯定會開始尋找二次加工的土壤美食,如果我們選用的就是上面介紹的各類特色土,那要如何製作一套宴席呢?首先我們來看兩份食譜:
在一家日式高檔餐廳,顧客通常以「土湯」開胃,配上泥土甜麵包,再來一份名為「土壤驚奇」的「土汁」土豆泥和土浸松露,最後用泥土冰激凌結束這奇特的一餐。
●這是一杯開胃的土湯,真希望上面那一塊是黑巧克力
在另一家法國餐廳,食客們則是以一份泥土果凍開始,之後是泥土醬料調味的海味沙拉和帶泥土醬汁的馬鈴薯泥,主食是鱈魚牛蒡加上土製作的義大利燉飯,最後的甜品是泥土冰淇淋,這也是整頓餐中的「泥土味」最重的一道菜,另一道甜品則是土之脆皮烙菜,因為只有幾塊黑土脆皮,所以與泥土冰淇淋不可同日而語。
泥土冰淇淋,你敢說你小時候玩泥巴沒凹出這種造型?
照葫蘆畫瓢,最後給大家送上
一頓土宴菜單:
冷盤_松花鹽鹼土主菜_香煎棕色針葉土(磚紅土上色)熱菜_醋溜黑土丸(黑土搓丸,紅土調味)湯菜_黃土海鮮濃湯(黃土基底,濱海鹽土調味)
點心_現掰磷質石灰土(嘎嘣脆)
參考資料
1.Rose, E. A., Porcerelli, J. H., & Neale, A. V.. Pica: Common but Commonly Missed.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Practice. 13 (5): 353–8.
2.期刊論文 出口粵式肉鬆加工技術與質量控制體系研究 - 食品科學 - 200627 ( 12 )
3.《土壤學》呂貽忠 李保國
關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頂部關注視知TV
視知TV(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健康、電影、男裝、寵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知識看得見。
土真的可以吃的。吃土其實有很悠久的歷史,從公元250多年前的希波拉底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在世界各文化中,都有孕婦吃黏土的記載。
推薦一本書《吃土:強健腸道、提升免疫的整體健康革命》。
《吃土》的作者是美國著名自然醫學專家喬希·阿克斯博士,致力於幫助人們用食物替代藥物來獲得健康,是眾多專業運動員的保健醫生。
阿克斯博士提出一個大但的言論:腸漏症,是不是有些難以理解?難道肚子上還會有一個漏洞?當然不是,沿用醫學專業術語,則是腸道滲透性增加。通俗來講,就是毒素侵入腸壁,使腸粘膜上產生孔隙,導致有害細菌過度繁殖,使毒素、微生物和未消化的食物顆粒直接滲入血液,隨血液全身循環,損害健康。
研究表明,各種疾病與腸漏症都有一定的關係。從膽囊到甲狀腺疾病,牛皮癬或濕疹,偏頭痛,胰島素抵抗,甚至還有頑固性體重增加。還有自身免疫疾病,比如1型糖尿病,甚至帕金森綜合症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跟腸漏症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可以說腸漏症是眾病之源。
這似乎在每個人身上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問題,也就是亞健康。是不是有點可怕?為什麼腸漏症會在現代世界流行?這是因為食物過度加工,環境污染惡化,現代生活壓力巨大,過度清潔和藥物濫用導致的。如果這五個因素結合起來,腸道滲漏就無法避免地產生了。就像一艘船有裂縫,如果不首先修復裂縫,任何排水措施都無法保證健康之船不會沉沒。
我一直以為牛奶是非常好的營養品,去超市選購時,還會特別挑選經巴氏殺菌的牛奶。沒想到這種殺菌方式,已經破壞了益生菌。
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自來水中氟化物會破壞腸道黏膜,引起腸漏症和破壞益生菌。
既然生活中無處不在這些隱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案只有一個「吃土」。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有益的食物和增補劑來幫助腸道恢復健康。
千萬不要驚訝,吃土其實有很悠久的歷史,從公元250多年前的希波拉底時代就已經存在了。在世界各文化中,都有孕婦吃黏土的記載。
黏土所含的微生物群可以阻止腸道里的毒素吸收,將其排出體外,如果有便溏或腹瀉,可以嘗試由火山灰製成的食用黏土——膨潤土泡水喝來緩解。
吃應季和本地食物,食用蘑菇菌絲體,其中最有效的是五種:冬蟲夏草、靈芝、香菇、猴頭菇和靈芝。沒想到吧,便宜又好吃的香菇可是「吃土」佳品哦。
同時骨頭湯也是非常好的增補劑。
多在戶外活動,擁抱在葉子里打滾的寵物狗,讓孩子們在運動場上玩泥巴。
可以泡海水浴,也可以嘗試泥土浴,跟微生物和礦物質來一次親切接觸吧。
將有益的細菌「請回」體內,建立健康的菌群,增強我們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記得千萬不要過度害怕細菌,遠離任何消毒劑!
《吃土》里講了一個免疫力治療的一個小故事。
五歲的布萊克小朋友患有嚴重的皮疹,並且已經開始起泡,結硬皮和脫落,非常的癢,非常的痛苦,醫生建議用類固醇激素和抗生素進行治療。但孩子的母親擔心藥物對孩子的刺激性過大,沒有嘗試。
由於現代醫學總是在治療癥狀,而忽視了疾病的根源。阿克斯博士經過詳細診治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布萊克身體的炎症來源於對食物的過敏反應,以及與家居毒物的接觸。
布萊克對多種食物和環境的敏感,是腸漏症的外在表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緩解孩子的病情,阿克斯博士給他列了食譜:早上一份水果,如梨和南美;來源於牛油果、酥油和椰子油中的健康脂肪;純凈蛋白質,如有機草飼牛肉,散養雞肉,野生魚類;蒸熟的蔬菜,如胡蘿蔔,花椰菜,南瓜。
仔細想來,這份食譜也非常適合其他的小朋友。
阿克斯博士同時要求孩子的母親不再使用洗潔精、洗衣粉、沐浴露等家用清潔和日常清潔用品,改用自製精油產品來清潔家居和日常清潔。
僅僅過了三周,來複診的小布萊克,已經完全康復。曾經長滿面頰的濕疹全部消失,身體的抵抗力也更強了。
我女兒出生後前三個月患有嚴重的濕疹,經常哭鬧,睡眠也不好。多方尋醫問葯後,最後是我朋友家自製的植物類藥膏治好了。原來這是「吃土」的一種方式。
《吃土》還提出了五種腸漏症:念珠菌型腸漏症、壓力型腸漏症、免疫型腸漏症、胃病型腸漏症以及毒素型腸漏症,並分享了食譜和修復腸道方案的個性化建議。不妨檢查一下自己屬於哪一類腸漏症,依照阿克斯博士提供的「吃土」方案,看看身體有什麼神奇變化吧!
我們人類是生長在大自然這片土地上的,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就發現,有些女性會在懷孕期間吃些土來效緩解懷孕反應。在古代,遊子遠行也常常帶著一包故鄉的土用來泡水喝,預防水土不服。土壤里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我們的身體需要一定數量的細菌來幫助訓練免疫功能,達到內在免疫系統處在平衡狀態,維持健康。
小時候,外婆常帶我到田裡幹活,我在一旁摘野花、捉蝴蝶,外婆鋤草。當我口渴了,嚷著要回家喝水時,外婆就直接丟下鋤頭,到田裡給我刨一根白蘿蔔或是摘根黃瓜,直接用手拂掉泥土,在衣服上蹭蹭,掰了一半就叫我吃。相信很多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童年回憶。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是老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但是在如今這個年代,就不太適用了。電視廣告里一再強調我們要講究衛生、常洗手,各種號稱能「消滅99%細菌」的清潔劑和洗手液被大量發明生產。講究衛生能預防疾病,這是常識。但是在這個化學洗劑叢生的時代,我們是否太「過度講究衛生」了呢?
是不是把所有的細菌都消滅了,就能抑制疾病的發生了呢?答案是未必。
2012年,世界權威雜誌《科學》的研究人員用兩組小白鼠做測試。一組小白鼠採用無菌模式培育,不與任何細菌接觸,腸道內幾乎纖菌不染。另一組小白鼠則有正常的細菌接觸。通過研究人員的觀察,一段時間以後,無菌小白鼠出現了潰瘍性結腸炎和哮喘癥狀,炎症水平偏高,而有正常細菌接觸的小白鼠免疫狀況健康。
簡單說明一下:因為小白鼠的基因序列和人類的差不多且繁殖能力強,所以一些醫學的科研和臨床實驗都是用小白鼠來完成的。
研究人員接著發現,只要有炎症的小白鼠後期接觸到正常量的細菌,那它們的免疫系統就會逐漸修復,恢復到健康狀態。
通過以上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過度清潔的環境反而不利於健康,過於乾淨的腸道反而容易產生疾病。因為我們的腸道需要益、害兩種細菌的制衡,達到免疫系統的一個平衡狀態。
所以「吃土」是有科學根據的。最近就看了一本關於健康方面的書《吃土》,書中就講述了現代人越來越講究的「抗菌生活」反而會使我們患上——腸漏症。腸漏症不是什麼新鮮的疾病,只是我們了解太少。
古希臘醫藥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說:所有疾病都源於腸道。而《吃土》這本書主要就講述了一種流行、但人們並不太了解的疾病——腸漏症,以及由導致它發生的原因和治癒方法。
作者喬希·阿克斯博士是美國著名自然醫學專家,美國營養學院註冊營養專家,脊椎按摩療法博士,一直致力於幫助人們用食物替代藥物來獲得健康。他運營著一家世界著名功能醫學診所和一個訪問量極高的自然健康網站DrAxe.com。除此之外,阿克斯博士還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美國隊隨行醫生,曾為多銘世界游泳名將做過營養健康指導。
阿克斯博士的母親在他上七年級的時候得了乳腺癌,做了切割手術的10年後,癌症又複發了。看著憔悴不堪的母親,當時才24歲、還在醫學院上學的阿克斯就琢磨出了這套獨特的「吃土方案」,幫助母親治療癌症。沒想到4個月之後,阿克斯母親體內的腫瘤居然真的縮小了52%,連主治醫生也大吃了一驚!在此後,阿克斯博士運用這套「吃土方案」幫助了無數名患者獲得治癒。《吃土》一書就集合了大量的案例,我們可以從種吸取有關現代人健康生活的智慧。
下面就為大家來簡單介紹「吃土方案」的五個步驟:
Step 1 丟掉有害食物市場上含麩質、加工食品和乳質食品都是對身體有害的食物,它們正在悄悄剝奪身體里的營養,如果常期食用,身體就會發生引發炎症、過敏現象,同時還會使腸道黏膜受損,導致腸漏症的發生。回歸健康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將它們通通清理出去。對此,《吃土》一書列出了一個具體的有害食物表,以供我們參考。
>小麥和其他穀物。2013年歐洲一項研究發現,小麥和其他穀物會觸發腸漏症,加劇炎症的發作或使炎症風險變大。
>商業牛奶。巴氏殺菌改變了牛奶的成分,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導致身體發生炎症的類似麩質分子。
>糖。大家都知道,糖是最甜密的慢性毒藥,它助長壞細菌和生長,導致免疫系統的不平衡,對消化系統產生傷害。
>氫化植物油。超市裡銷售的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植物油,這些就是導致腸道疾病的誘因。還存在於一些沙拉醬、調味品、湯包和薯片中。
>轉基因食物。這些由轉基因大豆、玉米生產出來的食物,內含大量的草甘膦,而草甘膦是一種除草劑中的活性成份。
>有毒化學物質。如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等這些人造甜味劑、食品染色劑和防腐劑等,都大量的運用在加工食品中。
Step 2 重新播種益生菌執行了第一步後,腸道就能得一點休息的機會,這時要趕緊向腸道內播種一些有益菌種,食用一些益生菌補液或增補劑。前面我們說了,土壤里含有大量對身體有益的微生物和細菌,這對預防和治療腸漏症有著良好的作用,可採用以下方法,更多的與土壤接觸,使腸道里的細菌不斷更新、生長。
>赤腳在外面走一走
>去農貿市場買些新鮮農產品
>與狗一起玩耍騎馬
>每天食用一茶匙當地原蜜
>在花園裡挖泥土
>在海里和淡水湖裡游泳
>每天食用兩份發酵食品
>食用香菇等藥用蘑菇和螺旋藻等綠藻
Step 3 恢復腸道健康
我們不再自己種植食物,常期食用加工食品給腸道帶來了大負擔。不過現代健康危機也是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來解除的。我們可以通過食用以下食物來恢復腸道功能:
>有機水果、蔬菜、肉類、堅果和其他產品。這些食物相比普通食材是貴一些,但是對健康十分有益。
>骨頭湯。牛骨、雞骨里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一些癒合腸道功能的化合物,能幫助修復損傷的腸道黏膜。
>未加工的發酵乳質品。可以自制酸奶,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健康細菌,能有效改善腸道內的微生物平衡。
>發酵蔬菜。酸菜、腌酸菜,像是韓國泡菜,這些都富含纖維、有益菌和促進消化的酶。
>發酵飲料。蘋果醋、格瓦斯等一些發酵型飲品,都富含多種有益菌。
>椰子食品。椰奶、椰子油、椰子粉、椰子醬等一系列椰子食品都對腸道有好處。我們可以用椰子油還代替氫化植物油的食品。
很多的食物,我們都可以自己動手來做,像是自製酸奶和發酵蔬菜,《吃土》這本書里有一整章的內容來詳細介紹如何自製食物和日常用品的方法,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Step 4 快速釋放壓力腸漏症的主要誘因就是情緒和精神壓力。經研究發現,情緒或心理壓力大會大幅度增加患腸漏症和炎症性腸病的風險,以下6個方法可以幫助速效減壓、癒合腸道。
>接受按摩或反射療法。緊張情緒和壓力容易積存在肌肉中,尤其常見的是頸部和肩部,接受按摩或足底反射治療能降低皮質醇水平、緩解肌肉酸痛和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
>活躍起來。運動使人健康,運動也能使身體釋放更多內啡肽,這是一種「好心情激素」,能讓人精力充沛,身心愉悅。
>喝洋甘菊茶。傍晚時一杯溫暖的洋甘菊茶,能讓緊張了一天的身體得到放鬆,緩解頸肩和腸道的壓力,晚上也更容易入眠。
>閱讀文章。小說和傳記都可以,電子產品的泛濫影響了現代人的視力和睡眠,找些自己喜歡的書來讀,讓自己的身心都得到放鬆愉悅。
>使用精油。精油含有治療物質,有助於緩解焦慮、改善心情。
>服用鎂增補劑。每天服用約500毫克,能幫助緩解緊張的肌肉和舒緩疼痛感。牛油果、南瓜子、菠菜、無花果、酸奶等,這些都是富含鎂元素的食物。
>聽音樂或唱歌。聽歌能放鬆心情,有研究表明,唱歌能改善記憶力、注意力和情緒。
>進行「森林浴」。這種說法來自日本。研究發現,在森林裡散散步,能讓身體吸入樹木的精油,這些精油里含有能殺滅微生物的有機物,能幫助降低血壓和皮質醇水平,還能強化免疫系統功能、穩定神經系統活動。
Step 5 重新封閉腸道這是「吃土方案」的最後一步,癒合滲漏的腸道,將它重新封閉起來。首先要停止服用一切非必需的藥物,並且在以後的用藥過程中,仔細去了解藥物的成份及哪些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除了用食物和改變生活方式來治療,我們還需要吃一點增補劑,它的作用比食物見效更快,但風險和副作用卻比藥物低得多。阿克斯博士在《吃土》一書中給我們列出了幾樣有助於重新封閉腸道的增補劑:
>益生菌:這是重新封閉腸道中最重要的部分。
>消化酶:這些營養素能完全分解蛋白質、脂肪酸、多糖和澱粉,幫助減少腸道炎症。要全面尋找和食用這幾種消化酶:蛋白酶、澱粉酶、脂肪酶、乳糖酶。
>L-谷氨醯胺:這是一種具有抗炎活性的必需氨基酸,還有包括修復腸道黏膜的多種好處。
>甘草:能調理身體機能的藥草之一。能夠保護腎上腺、輔助胃部功能和皮質醇代謝、調節碳水化合物代謝和免疫系統,同時能維持血壓。
>膠原蛋白:骨頭湯能治癒的秘密就是因為它富含膠原蛋白,能強化皮膚、骨骼、軟骨和肌健,同時膠原蛋白粉還能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
>乳香:根據一項論文研究發現,乳香能保護腸道的緊密連接免受炎症的損害,乳香精油和乳香粉都能有效治療腸漏。
>其他有用的增補劑:初乳粉、紅榆、蘆薈汁、洋甘菊和有機硫化物」二甲基碸」。
以上就是能幫助治癒腸漏症的「吃土方案」五個步驟,如果你時常感到胃部或身體哪個部位不舒服,或者經常性感到疲勞,那不防參照著這個「吃土方子」來試一下,雖然《吃土》一書著重講的是腸漏症,但是「萬病之源皆從腸起」,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系統,如果這個地方出現了問題,那健康也會隨之亮起紅燈。
如果在以前,我一定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但是現在,我真的可以說可以!
這頁書中記述了作者本人吃土的經過:
在衣索比亞,他帶了一些家鄉的土,避免了水土不服,還緩解了當地飲食的不適應。並且對如何吃土有了詳細的描述。
這本神奇的書就是下面這本啦:
《吃土》這本書由「飛魚」菲爾普斯的保健醫生、美國著名自然醫學專家兼臨床營養學家喬希?阿克斯所著。由中國藥科大學碩士畢業的王凌波和北京大學碩士畢業的魏寧聯合翻譯。
《吃土》榮登亞馬遜疾病類圖書暢銷榜首,被暢銷書《穀物大腦》作者戴維?、珀爾帕特、《血糖解方》的作者馬克?海曼聯合推薦。
吃土其實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上千年的任何一種文化中,都可以找到人們有意識的在飲食中加入少量塵土的記錄。
在全世界各文化中,孕婦的通常都會十分渴望塵土或黏土,有些孕婦甚至真的食用一些土
作者還去了聖露西亞加勒比度蜜月,
當地人一旦生病,就會浸入泥水中來恢復健康。
當然,吃土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阿克斯向讀者們介紹了一種被忽視的病--腸漏症,
並且說了3件與之相關的事:
1.腸漏症是什麼?
2.腸漏症怎麼來的?
3.怎麼治療腸漏症--去吃土!
《吃土》不僅告訴了我們一個腸漏症的概念,更是刷新了很多醫學的觀念,喬希?阿克斯提出的過於潔凈不好的觀點,就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也算是對應了《吃土》這個書名。
而且,對於讀者,也十分友好,附有腸漏症自測表以便於讀者對照。不管看書的我們有沒有腸漏症,是哪種腸漏症,也都提出了解決方案。
不僅是書名,全書都是很有意思的,值得一讀哦!
不可以吃。百度百科上記載,按化學成分和結構,土壤中常見的礦物分為結晶質和非結晶質兩大類.
?非結晶質次生礦物
主要包括蛋白石、水鐵礦、水鋁英石和伊毛縞石等。蛋白石(SiO2·nH2O)是已老化的氧化硅凝膠,植物體內的氧化硅最後也成為蛋白石歸還土壤。水鐵礦是氫氧化鐵凝膠老化時最初出現的棕色雛晶。水鋁英石由帶負電的氧化硅膠體與帶正電的鐵鋁氧化物膠體共同絮凝而成,多見於火山玻璃風化物中,略呈球形,成分不定,常用1-2SiO2·Al2O3·nH2O表示。伊毛縞石(1-1.5SiO2·Al2O3·nH2O)是細絲狀礦物,1962年發現於日本浮石質火山灰土壤中。
結晶質次生礦物
主要包括赤鐵礦、磁赤鐵礦、針鐵礦、纖鐵礦、三水鋁石、一水軟鋁石、水雲母、蛭石、綠泥石、蒙皂石、凹凸棒石、埃洛石、高嶺石等。赤鐵礦(Fe2O3)和針鐵礦(FeOOH)是水鐵礦進一步老化的產物。氣候乾熱和通氣性好的土壤環境利於赤鐵礦的形成。針鐵礦在土壤中分布十分普遍。纖鐵礦是針鐵礦的同分異構體,常見於溫帶濕潤地區的水成土中,在經常有氧化還原交替或有機質多的土層中含量較多。在含低價鐵的體系中,CO3和Al離子的存在利於針鐵礦的形成,而不利於纖鐵礦。在熱帶土壤中,纖鐵礦被赤鐵礦的同分異構體磁赤鐵礦所取代。次生氧化鐵礦物常散佈於土粒表面使之呈現紅、棕、黃等顏色,也常與鋁、錳、鈦等的氧化物一起聚集成斑紋或大小不一的結核甚至硬碟。三水鋁石 [Al(OH)3]是含鋁礦物的分解產物在SiO2的活度很低時形成的一種最穩定的氫氧化鋁,在基性母岩和石灰岩上形成的富鋁化土壤中特別多。一水軟鋁石(AlOOH)僅見於石灰岩土壤中。
?結晶質次生硅酸鹽礦物大多呈層片狀,可視為雲母的衍生物。水雲母泛指初步脫鉀的粘粒雲母,其中伊利石是混有膨脹晶層的水雲母。蛭石是雲母高度脫鉀的產物,形成於排水良好的溫帶或亞熱帶土壤中。綠泥石從鐵鎂礦物變化而來,常見於變質岩風化物和沉積物中,較易風化;層內不含鉀,由帶正電的鎂、鐵、鋁的氫氧化物來平衡晶層負電荷。蒙皂石是一系列富鎂、富鋁、富鐵的高度膨脹性層狀硅酸鹽,土壤中常見的是來源於水雲母風化產物的貝得石,產生於鈣鎂含量較多的母質的蒙脫石,可能還有富鐵的綠脫石。凹凸棒石的成分接近蒙脫石,也屬層狀硅酸鹽,但外形呈短纖維狀,見於漠境土壤中。高嶺石是層狀硅酸鹽中成分最簡單、結構最穩定的礦物,可由各種層狀硅酸鹽經脫鹽基和脫硅形成,也可由長石等非層狀硅酸鹽的分解產物合成,廣泛分布於風化程度較高的酸性土壤中。埃洛石的含水量高於高嶺石,常由水鋁英石或風化的斜長石中結晶而成,其結構有序度較低,晶層捲曲成管狀。
?所以土壤的成分元素主要還是硅,鋁,氧相互構成的化合物。而硅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吃土其實就相當於吃鐵了,根本無法消化,鋁就不用說了,而且土壤中腐殖質的存在,微生物和細菌繁殖肯定旺盛,怎麼看吃土都是自尋死路。
「吃土」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詞。不斷會聽到身邊的人說「這個節日過後,只有吃土了」「才發工資,就開始吃土了」「出去旅遊一次,要開始吃土了「‥‥‥吃土總是與沒錢聯繫在一起。
在古代,「吃土」就是吃土,遊子離開故鄉會隨身攜帶故鄉的土,去到遠方水土不服時,便會拿故鄉的土泡水喝。就在離我們比較近的三四十年前,吃土也是身邊隨處可見的,小孩子奔跑在土地上,農田裡蔬菜水果,成熟了拿著擦擦泥土就吃了。那時的人們主要也是被痢疾等疾病困擾,在這個時代,醫療衛生水平都是最高的,人們居住在高樓大廈里,不再困擾於痢疾,卻困擾於各種過敏、自身免疫疾病。結合以往吃土時代的情況,問問我們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
美國著名自然醫學專家、美國營養學院註冊專家喬希·阿克斯博士,他一直幫助人們通過食物替代藥物保持健康,經營著一家世界著名的功能醫學診所和月訪問量在1500萬的自然健康網站。他著作的《吃土》詮釋了吃土、腸道、疾病之間的微妙聯繫。旨在讓人們通過改變個人的生活習慣,用食物代替藥物,在醫囑以外的地方保持著身體的健康。
吃土的作用
世界上許多的主流宗教都認為人是由泥土做成的,有許多相關的傳說故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還有女媧造人。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水和地殼中最豐富的六十種如:氫、氧、鈣、磷還有微量的硫等元素組成了人類。人體的腸道里有許多的微生物,好的壞的,它們維持著人體的健康。微生物和人體細胞一樣會死亡或脫落,需要定期補充。泥土中包含著許多的細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人體內是天然的疫苗。人類需要有意接觸泥土,適量「吃土」,不斷的補充微生物,保持腸道微生物種群的平衡,讓身體處於健康的狀態。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孕婦會在懷孕的前中後三個月里,每天吃土幾次。給不斷變化的身體提供所需要的微生物和礦物質。有科研人員研究發現,吃土會讓孕婦的身體產生免疫球蛋白A抗體,能夠幫助胎兒免疫孕期常見的過敏原。
腸道的作用
一說到腸道,我們就會認為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器官,其實腸道也是我們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是身體的健康中心。腸道就是把腸道內物體與自身組織區分開,吸收營養物質,全面監督微生物種群與免疫系統的關係。有專家指出健康腸道的微生物保持著85%的好、中立微生物和15%的壞微生物的動態平衡。壞的微生物能夠訓練免疫系統,維持著免疫系統的警惕,抵禦著危害病毒和物質。每次吃東西時,腸道免疫系統就主動區分,歡迎好的微生物,驅趕壞的微生物。就好像一個健碩的保鏢,接受好人,驅趕壞人。
疾病的產生
這是最先進的時代,人們的醫療、生活、科技都處於較高的水平,這也是最「落後「的時代,越來越多無法解釋的疾病產生,疾病也越來越年輕化。喬希·阿克斯博士在《吃土》中提出,這個時代人類許多的疾病都是與「腸漏症」有關聯。腸漏症是腸道內微生物種落失衡,增加腸道壁的滲透性,讓腸道壁上出現了「漏洞」。腸道沒有「漏洞」時,只有營養物質和少量的水能進入到血液里,當腸道有「漏洞」時壞的微生物和其它危害物質會一同進入血液里,循環到全身各處。如果是偶爾幾次,免疫系統會及時釋放出抗體,消除危害物質。如果腸道長期存在「漏洞」,免疫系統會長期處於作戰狀態,攻擊它遇到的所有物質。這樣的狀態讓人容易患上免疫性疾病。
這個時代會要求人們保持自身的高度清潔,不斷從生活中清除細菌。如定期用漂白劑擦洗家裡,飯前飯後使用抗菌洗手液。在生活工作中,人們忙於工作學習,精神壓力大,人時常處於一種緊繃狀態,只能趁著節假日出去走走,平日里很難接觸到土壤。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農作物生產過程中不斷的使用各種殺蟲劑和增長劑,讓原本肥沃的土地充滿著化學物品,生產出的農作物也缺乏原本該有的味道,同時附有許多的化學劑。為了迎合人們愛乾淨和圖方便的心理,賣出的農作物都洗乾淨泥土。為了讓食物更加可口,製作農作物的調料也增加了許多添加劑。當人們因為壓力過大或一時疏忽導致生病時,為了快速治療而不斷使用處方藥物,讓身體產生了抗藥性。這一切不斷的循環,讓這個時代的人們腸道微生物受到破壞,沒能及時補充,處於一種失衡狀態。這樣的狀態就極易讓人體患上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自閉症、代謝綜合症等等。
腸漏症或許不是所有疾病的根源,為了避免去熙熙攘攘的醫院,預防腸漏症發生,提高我們自身的健康,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吃」一點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