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跟金庸是什麼關係?有何依據?
這兩人算是同族,是叔伯兄弟。
穆旦本名查良錚,金庸本命查良鏞,兩人都是「良」字輩。但事實上他們並不相熟,金庸屬於海寧南查,查良錚則屬於天津北查一支。
查家自古以來就是「文宦之家」,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明代有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最鼎盛期在清康熙年間,以查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近現代著名人有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鑒、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雖然到了查良錚這一輩,家境已經沒落,但寒門學子,仍不甘落後。
金庸大家很熟悉,我就不多說了。這次說一下查良錚,說道查良錚,其實我們更熟悉他的筆名——穆旦。
穆旦是詩人,甚至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
在低壓的暗雲下唱著單調的東流的水
在憂鬱的森林裡有無數埋藏的年代
它們靜靜地和我擁抱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是愛情,是在冬天飛翔的鷹群……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等待著,
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他也是翻譯,1942年本來已經已留校任教的查良錚決定參加中國遠征軍,並受杜聿明將軍賞識,擔任其翻譯的工作。但即使經歷了強林彈雨,他還是個詩人,並把經歷寫成了詩:
在陰暗的樹下,在急流的水邊,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在無人的山間, 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 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
到了1949年8月,穆旦自費赴美留學,並在美國結了婚。
又到1952年6月,穆旦畢業,畢了業的他收到了許多根橄欖枝,比如去南方的大學教書、去印度德里大學、或者是去台灣……但他都不要,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回國。
回國後,詩人穆旦決定做一個翻譯家,所以這時翻譯家查良錚出現了。回國後的他很少寫詩,一心專註在翻譯外國著名作品上,在短短五年內就出版了普希金的代表作和《別林斯基論文學》《拜倫抒情詩選》《濟慈詩選》等多本外國優秀書籍。
查良錚翻譯的書籍對中國人的藝術道路影響很深,王小波就曾說過:
查先生(指查良錚)和王先生(指王道乾)對我的幫助,比中國近代一切著作家對我幫助的總和還要大。現代文學的其他知識,可以很容易地學到。但假如沒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這樣的人,最好的中國文學語言就無處去學。
他是詩人,也是翻譯家;他是一個天才,而且還是一個擁有著悲劇人生的天才,他就是穆旦,本名叫做查良錚。他出生的時候,查家還是海寧有名的大家。金庸,大家應該都知道,其實他和穆旦還也有堂親的關係。金庸的原名叫查良鏞,後來金庸將"鏞"字拆成兩半,就有了金庸這個筆名。
查良錚,也是將自己的姓"查"拆開,取"木、旦"的諧音"穆旦"。查良錚從小脾氣就比較執拗。逢年過節的時候,家裡都有小孩子給長輩磕頭的習慣,但是每次輪到査良錚的時候,他就是不肯磕頭,家人怎麼說他,也改變不了他的主意。後來,査良錚考上了南開學校,也是在這個時候,他的詩文才華開始顯露。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全國掀起了一股抵制日貨的風氣,査良錚也是堅決抵制日貨,不讓母親賣買從日本進口的蔬菜,如果買到的話,他不僅不吃,還要倒掉。家裡的長輩都說他是堅定的"赤色分子",雖然年紀輕,但是査良錚在家中說話很有分量,在弟弟妹妹們面前很有威信。查良錚愛人真誠,很有耐心,非常喜歡教弟弟妹妹讀書。
查良錚在1935年的時候考入了清華大學,後來從地質系轉到了外文系,先後在雜誌上發表很多文章,漸漸有了名氣。那個時候,査良錚經常隨身攜帶一本小型的英漢詞典,即便是在後來的行軍途中也沒有荒廢了這個習慣。他每日早早的起來背誦,有空的時候就看上兩眼,,背熟了一頁之後就撕掉,最後大部隊到達昆明的時候,他的詞典也沒剩幾頁了。在這種苦難的日子裡,他不僅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趁機掌握了很多的知識,讓身邊的同學都非常敬佩。
查良錚畢竟出身富貴,在時局動蕩之前,可能也沒有吃過多少苦。不過,經過了這次大轉移之後,他開始看清當時社會的真相,也能更能體會到國家和人民的危機,後來他的文章里就多了一些泥土氣,文風也變得強硬起來。
穆旦經歷過一次巨大的生死危機,那次他參加了中國遠征軍。"滇緬大撤退"的時候,他所在的部隊負責殿後,最後被敵軍圍擊,他們躲到了熱帶雨林裡面,找不到出路,這支部隊就一直在雨林裡面遊盪,斷糧時間最長的一次長達8天。直到過了5個月,他們才被美國的宜家直升機發現,最後直升機引導著他們走出了雨林,到達了印度。穆旦回國之後,極少對身邊人提及這段歷史。這段歷史深深埋在了穆旦的心底,讓他變得更為堅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