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真的死在了孫權的手裡嗎?
從表面來看,關羽確實是死在孫權的手裡。而從本質上來看,我認為,關羽其實是死在自己手裡。
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中原為之震動,甚至曹操都動了放棄許都的念頭。也就在這時候,關羽的狂傲勁兒也達到了頂峰,連出昏招,致使自己敗走麥城,被俘喪命。
第一,他破壞了孫劉聯盟。劉備創立霸業的基礎是孫劉聯盟,但關羽對孫劉聯盟卻不感冒,對東吳主孫權不夠尊重,不能從兩家結盟的角度看待問題。孫權曾經派人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僅不答應婚事,還把孫權辱罵了一頓,導致孫劉兩家關係越來越僵。
第二,他過於招搖,引起東吳的疑忌。魯肅是主張孫劉兩家和好的,但魯肅死後,他的後繼者眼光就沒有這麼深遠了。代替魯肅統兵的呂蒙見關羽過於強勢,咄咄逼人,認為關羽有吞併吳國之心,所以極力主張出兵對付關羽。
第三,他對孫曹合流認識不夠。關羽在攻打樊城時,害怕呂蒙在後面夾攻自己,派部隊駐紮在蜀吳交界一帶,以備不測。但陸遜寫了一封信,把他誇得找不著北,就放鬆警惕,把防守東吳的部隊調到了樊城前線。
第四,他用人不當,內部出現重大失誤。糜芳和傅士仁負責供應糧草,因為任務完成得不好,受到關羽的責罰。關羽還揚言:「等我回來再收拾你們!」二人害怕,投降了東吳。
第五,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呂蒙帶兵時,關羽還比較重視。等呂蒙為了麻痹關羽,推薦陸遜代替自己時,關羽果然上當了,認為陸遜名氣不大,是個娃娃,不足為懼。等再看到陸遜的親筆信時,更加洋洋得意,完全放鬆了戒備。
正是關羽犯了以上五個重大失誤,才導致了他的一連串失敗。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威震華夏的巔峰跌落下來,引起後人無限的嘆惋!
我們先說結論,關羽確實是死在孫權的手裡的!那麼關羽是如何的從威震華夏,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終被殺呢,我們來縷一縷事情的過程。
呂蒙稱病,陸遜吹捧關羽,關羽抽調走了防東吳的部隊關羽攻打樊城,曾經令上庸的劉封與孟達進行援救,但是那兩個人說山郡剛來歸附,人心還不穩,就給拒絕了,東吳方面呂蒙稱病,並且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來接替呂蒙的位置,陸遜一上任,就各種以低下的姿態對關羽進行吹捧,讓關羽麻痹大意,抽調走了本來防東吳的部隊,至此,東線空虛,給東吳可趁之機。
徐晃擊退了關羽徐晃在多路支持下,揚言要進攻圍頭(關羽的一處駐軍),但卻秘密的攻打四冢(另外一處駐軍),關羽就率領步騎五千人對四冢進行援救,被徐晃擊退,徐晃攻進了關羽所設的十重鹿角,關羽只能撤退。
呂蒙白衣渡江,江陵糜芳,公安傅士仁投降
呂蒙命將士扮成商販,騙過了荊州的斥侯,順利的進入了荊州境內,對糜芳和傅士仁進行了勸降,因為這兩個人是負責荊州的軍馬糧草,因為不怎麼出力,所以關羽就對他們說回來收拾他們,他們就十分的恐懼,也就順便投了降。
呂蒙善待荊州軍民,關羽部隊軍心大散呂蒙拿下荊州之後,對荊州的百姓十分之好,禁止吳軍部隊對荊州軍民進行搶奪,甚至還殺死了一個,只不過是因為下大雨,拿了老百姓的斗篷蓋了一下自己的鎧甲的吳兵,這個士兵還是呂蒙的老鄉。
關羽聽說南郡失守之後,就率軍南撤,一直派使者與呂蒙聯繫,使者到了荊州之後,呂蒙十分厚待,並且讓他們任意在荊州走動,很多關羽的部下的親屬就托信給他們在軍中的親人,使者返回軍中,將士紛紛探問親人的情況,沒想到情況十分好,比以前的還要好,這樣子,將士都無心戀戰,紛紛逃亡回荊州了。
陸遜堵住了關羽西歸的道路陸遜率軍佔領了秭歸,阻擋了關羽退回益州的大門,又加上關羽軍心已大亂,所以關羽只能退走麥城。孫權對關羽進行了勸降,關羽假裝同意,暗地裡率少量的騎兵從麥城突圍,不過,在臨沮這個地方,被吳將潘璋的司馬馬部給抓獲,最後被斬首了。
關羽的三處葬地孫權把關羽的頭獻給了曹操,想嫁禍於曹魏,曹操以諸侯之禮葬於洛陽,孫權將關羽的沒頭的部份葬在當陽,在成都的劉備為關羽做了衣冠冢,所以關羽共有三處墓葬。
關羽之死與其說是死於東吳呂蒙偷襲,還不如說是自己無能,關羽犯的錯誤實際很低極,而呂蒙白衣渡江也不是多高明的戰略。
先說說關羽無能在哪?關羽在出兵攻打樊城時,也想到了東吳可能會趁機出兵,那麼關羽用什麼戰術來防禦東吳呢,關羽的辦法是沿江設峰火台,而且關羽特意告訴守軍,一旦東吳入侵,就點火,關羽就會回軍救援,可這戰術能管用嗎,且不說東吳要真的入侵關羽回軍來的及嗎?就算關羽得到峰火台報警及時回軍救援,那曹仁會看著嗎?身經百戰的曹仁肯定會率軍隨後追殺,那關羽必敗無疑,關羽的戰術就是個死局。
那最好的防禦戰術是什麼?那就是水軍,在劉表時期,荊州的水軍不比東吳差,如果關羽有水軍橫於江面何俱東吳偷襲,那荊州水軍哪去了呢,很有可能關羽不懂水戰,壓根就沒建立水軍,而這一切劉備諸葛亮不一定知道。
在荊州戰況危急時,其實關羽有救兵,那就是上庸的劉封孟達,在廖化去求救時,如果劉封孟達出兵,關羽其實還有機會翻盤,因為劉封孟達都身經百戰,所部也都是精銳,可誰也想不到劉封竟然對二叔見死不救,這能怨誰呢,連劉備小舅子糜芳關鍵時都投降了,這就能看出來關羽的情商人緣是多麼差,關羽之死就是自己造成的,真怨不得別人。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不管這些事是真是假,但關羽在世人心裡肯定是德高望重的,比劉備有地位,並且有一夫當關之勇,官方記載: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說到關羽的死因,主要還是因為這三個人:
第一:孫權
這個其實並無異議,大家也都知道,關羽死後劉備為了報仇才發動的夷陵之戰,暫且不說夷陵之戰的真正目的,至少是打著報仇的旗號去的,所以關羽之死和孫權有著脫不開的關係,荊州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而關羽鎮守荊州八年,身處是非之地,八年半從未有問題,隨後孫權曹操相互夾擊被殺,丟失荊州,其實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關羽志勇人人得知,即便兵敗也不至於被殺,其實這是用原因的,就是當時他手下的士兵全都其他而去,因為身邊沒有了士兵,沒有了戰鬥力,最後和兒子及其少數隨從,準備突圍回成都,不幸被俘身亡。為什麼這些士兵會在關羽最危險的關頭逃散呢?
因為,孫權和呂蒙對關羽的士兵,打了心理戰,瓦解了關羽的軍心,孫權和呂蒙用關羽士兵的家屬為人質,迫使關羽的士兵離開關羽。這一招是非常歹毒的,也是很陰險的。關羽從襄樊前線退軍的時候,在半路上,數次派人給呂蒙寫信,呂蒙就帶著關羽的使者,到關羽士兵們的家中,趁機瓦解了關羽的軍心,關羽這時還不知道作為曾經盟友的孫權,已經翻臉,暗地裡下了黑手,襲取了荊州。
第二:劉備
說劉備,也許有人會說他們是親兄弟,何劉備有什麼關係?劉備入川,把集團積累多年的精銳帶走,諸葛後續,把關羽的心血帶走,此刻,荊州所剩兵力不多,唯一可以稱道的是有著統帥關羽(單刀赴會前幾乎爆發的劉孫大戰,當時荊州關羽只有三萬人,而益州不下二十萬);劉備得益州後,孫權要劉備還荊州,劉備肯定不還,此時劉備肯定知道孫權對荊州的看法,而且後面劉備漢中戰勝曹操,此刻荊州益州漢中連成一片,此長彼消,曹、孫力量則相對削弱,天下進入最冷的相持。要打破相持僵局,重點在於三家力量深入的荊州,曹操看到了,孫權看到了,而劉備和諸葛亮就不知道嗎?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兵進攻襄樊,久攻不下,戰爭打了好幾個月,劉備居然不派兵幫助關羽,也不派人提醒關羽防守孫權,可以說是從頭至尾,沒派一兵一卒。導致關羽孤軍奮戰,腹背受敵,最終敗亡。
第三:關羽
關羽性情孤傲,藐視天下,待民治軍雖好,卻鄙視居高位而能力平平的人,故部下糜芳、傅士仁反。(世人皆知關羽傲物,皆以為關羽看不起一切的人,非也,否則麥城之敗,豈有趙累、王甫等人誓死追隨關羽,以身殉主)
還回到劉備漢中戰勝以後,大家都看的懂荊州的重要性,而已經59歲的關羽終於坐不住了,為了多年的心血而孤注一擲,率先打破僵局,於鎮守荊州第九年夏秋相接之時誓師北伐,憑著多年來對荊州天時地利的熟悉、出色一流的統軍能力以及震懾曹孫的威望,前期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樊城、襄陽指日可下,鋒芒刺激許昌,功績羞辱東吳,此戰中關羽若勝,時勢必向劉備扭轉,曹操看到了,東吳也看到了,曹孫聯盟必然形成,這又說明什麼呢?是老了糊塗了?由此可見,關羽必敗,而時間無第一人能勸降關羽的中心,故關羽必死無疑,
關羽死後,但其名在民間廣為流傳,勇士文人都很尊敬,最後還得到道教的推廣,以至於現在有很多人都供奉關羽。不知道你怎麼看?還有一個問題,劉備既然知道關羽所在的荊州危險,為何不派兵去救援?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許都以南地區常常有人遙受關羽的印號遙相呼應。羽威震華夏。曹操與群臣商議要遷都以避其鋒。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諫道:「不可。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攻戰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孫權必然不願意。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勸孫權暗暗起兵躡關羽之後,許事成之後,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危自解了。」操從之。一面遣使往東吳,一面令大將徐晃率兵救樊城。冬十月,曹操還洛陽;又自洛陽率兵南征,以救曹仁。
曹操大軍到了摩陂,派殷署、朱蓋等共十二營精兵增援徐晃,並歸徐晃指揮。晃於是向關羽發起進攻。關羽在圍頭和四冢這兩個地方都駐紮有軍隊。徐晃揚言攻圍頭,而密攻四冢。關羽見四冢寨危急,親自率騎兵五千出戰。徐晃掉轉兵鋒,直接攻擊關羽,關羽敗走。晃緊追不捨,兩軍纏鬥十分慘烈,曹軍與荊州兵纏鬥著並且同時直接攻入關羽大營,大破荊州兵,曹魏降將傅方、胡修全被殺死。關羽只好撤除包圍圈,退過襄江。關羽的水軍仍然控制沔水,去襄陽水路隔絕不通。
初,吳將魯肅卒,汝南富陂人呂蒙代其職鎮守陸口。蒙初到陸口,廣修恩德,並與關羽結好。及關羽攻樊城,多留備兵於荊州。呂蒙於是稱病,與孫權密謀,調未有遠名的將領陸遜代守陸口,用以麻痹關羽。陸遜使人齎書送禮至樊城前線見關羽,並在書信中卑言謙詞吹奉關羽。羽意大安,遂輕於防備,撤荊州兵赴樊城前線聽調,荊州地區防衛空虛。關羽收得于禁降兵數萬,糧食乏絕,關羽擅自奪取孫權在湘關的存糧。孫權接到報告,遂發兵襲荊州。
呂蒙接到命令之後到達尋陽,將精兵藏在船中;選善於游泳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搖櫓,晝夜兼行。在夜間出其不意發動突然襲擊,把關羽設置在江邊據點的士兵全部擒獲,關羽一無所知。留守荊州、南郡的將領麋芳、傅士仁二人對關羽一向不滿,而關羽也一向看不起他們。關羽軍在前線,芳、仁運送供給軍事物資,有時不能按時到達,關羽說:「回去之後,必然治罪。」芳、仁二人聽到之後都很害怕。所以,當呂蒙出其不意兵臨城下時,—經派人勸說,二人立即打開城門,都先後投降了。
關羽得知南郡失守的消息,立即率軍向南撤退。曹仁召集眾將商議欲追擊之。曹操聞關羽撤退,恐曹仁追擊,火急派人趕來命曹仁勿追。
關羽在撤退途中,數次派人與呂蒙聯繫。呂蒙每次都厚待關羽使者,允許使者在城中各處遊覽,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使者返回,關羽部下將士私下都來向他詢問家中情況,盡知家中平安,所受待遇比關羽統治時期還要好,因此關羽的將士再無戰心了。
關羽自知孤窮,於是向西保守麥城。孫權使人誘降。關羽假裝要投降,立幡旗和假人於城牆上,然後棄城逃走,士兵全都逃散,只有十幾名騎兵跟隨。孫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潘璋部下司馬馬忠擒獲關羽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
《三國演義》所寫關羽敗亡經過,與史書上有幾處出入。首先,諸葛謹勸降之事,並不見史書記載。《三國志·吳主傳》記載:「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孫權使人誘降,關羽偽降,在城頭插上旌旗,設置偶人作偽裝,乘勢逃走,士兵全都逃散,只有十餘騎跟隨關羽。」
這就是說:關羽退保麥城,孫權確實是派了人來誘降,但史書上並沒有說派出的人是誰,那就說明不是什麼重要的人物。《三國志·諸葛謹傳》記載:諸葛謹此時「從討關羽」,這時正在荊州,本傳中並沒有記載孫權派他去勸降,也不可能由他去勸降。而且不管去勸降的是什麼人,也不像《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樣:關羽嚴詞拒絕,關平拔劍欲斬之,被關羽止住,然後下令逐出;而是關羽答應「偽降」,到夜裡在城頭插上旌旗、設置偶人(假人)作偽裝,然後帶著殘兵悄悄退出麥城逃跑了。「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漢紀六十》)也就是說,關羽在當陽縣東北、臨沮縣以西的章鄉,被潘璋手下的司馬馬忠擒獲,同時被擒的還有關平和趙累。而潘璋得到關羽等人後,並未押送到孫權那裡,當然也就不會有孫權當面勸降的事了。給《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說:「孫權派遣大將潘璋切斷了關羽的去路,命令他捉到關羽立即斬首。而且臨沮離江陵二三度百里,既然要隨時殺掉關羽,豈容討論他的生死呢?」裴松之的說法是對的。看來孫權把關羽視為心腹大患,他在派潘璋去阻擊關羽時,就下達了捉住關羽立即斬首的命令,所以潘璋擒獲關羽後,馬上便把他斬了。孫權之所以要迅速處死關羽,大約一是怕關羽落在曹操手中;二是怕拖延下去會引起和劉備的交涉,有很多麻煩;三是怕關羽逃往蜀中卷甲重來。如此看來,孫權要殺關羽,早就鐵了心了,怎麼會有當面勸降之事呢?
現在,應該再來說明一下這個「假周倉與真兒子」的事情。這個《三國演義》中說關公「千里走單騎」及去河北會見劉備時,還收了兩個人:周倉和關平。《三國演義》中說周倉是關西(函谷關及潼關以西)人,說周倉「兩臂有千斤之力,板肋虯髯,形容甚偉」。原在黃巾軍張寶手下為將,張寶死後,嘯聚山林;因久慕關公盛名,在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到達古城之前,投歸了關公。在以後,《三國演義》中也常常寫到周倉貼身跟隨關公的活動,但是周倉這個人物在正史《三國志》中則絕無記載,可見周倉這個人物其實是不存在的,是《三國演義》作者根據野史傳說加工改造虛構出來的。此外,關公從古城與孫乾到河北尋劉備,歸途中又路過河北邊界關定莊院,收了關定十八歲的次子關平為義子。關平這個人則是見於正史《三國志》記載的,歷史上確有其人的。關平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和關公、趙累一起被吳人殺害了。《三國志》中關羽傳、吳主(孫權)傳、潘璋傳在寫到關羽之死時,都提到了關平,寫為「子平」、「其子平」,無一例外都說關平是關公兒子,這是言之確鑿的,而不是什麼「義子」或「假子」,而是「真子」。所以,《三國演義》說關平是關公「假子」,純屬虛構。而且,關定這個人也不見史書記載,關定這個人在歷史上也是不存在的。
死在呂蒙手裡吧
推薦閱讀:
※孫大帝的不容易:大佬不是你想當,想當就能當
※來一把三國JJ鬥地主,曹操、劉備、孫權誰能獨霸天下,結果……
※《影》勾出一段歷史舊帳:周瑜真是孫權害死的嗎?
※【歷史冷知識】孫權有7個兒子,為何要最小的當太子,難道他們還不如個7歲的孩子
※孫權稱帝的過程 孫權死後誰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