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二人轉怎麼就成了東北代名詞?


沒知識真可怕,東北那麼大,想要啥就有啥,片面好似井底蛙。

要說南方人對東北人的印象停留在天天吃小雞燉蘑菇,那隻能說他從上完小學就沒在讀過書,小學課本里有對東北的描述,「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那是在東北處於開荒時期,人口稀少,同時也是文學對於時代生活的藝術化加工,怎麼能是真實情況,鳥獸再多再傻也不至於飛到飯鍋里等你燉吧。

前些年,東北由於季節原因,冬季寒冷,交通又不方便,新鮮蔬菜匱乏,只能靠提前儲存好的蔬菜和腌制的菜品,所以酸菜是東北人冬季比較常吃的菜品。現在物流業發達,南方新鮮蔬菜在冬季多銷售往東北,本地也多調整生產結構建了溫室大棚,現在冬季蔬菜很豐富,餐桌蔬菜品類充足,海鮮也常出現在東北餐桌了。

二人轉是東北地方曲藝,在東北很流行,早些年由於經濟困難,地方曲藝工作者為了謀生,討好觀眾,把一些低俗的加入了戲曲中,被誤認為是二人轉的特點,其不知,在真正的舞台藝術上二人轉是很高雅的,建國後多次被邀請到給國家領導人演出。趙本山作為二人轉大師級人物主動提倡綠色二人轉,把二人轉推向更大的舞台人,讓更多人耳熟能詳,甚至走向世界的舞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吃過肥豬肉總見過肥豬走吧,稍加思考就可以想像東北有多強大。


前不久看到了一則消息,《鄉村愛情11》舉行開機儀式,頓時嚇了一跳,鄉村愛情竟然拍到了第11部了,接下來惡補了後面幾部的鄉愛,不得不說,《鄉村愛情》真的把東北農村形象給毀了。

顯示所有大圖

很多人看到《鄉村愛情》之後,尤其是南方的朋友就會問我「你們北方農村怎麼這麼多殘疾?」我只好回答雖然我也是北方人,但不是東北滴,最起碼在我們這裡,不像鄉村愛情系列中展現的那樣。

但我也認識不少遼寧地區的朋友,也向他們做過諮詢,他們回復我們說,《鄉村愛情》?看看得了,你還真當真?

《鄉村愛情》之所以經久不衰,肯定有他的原因,作為一部電視劇,不指望你弘揚多麼偉大的精神,表現出多麼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也不要引導觀眾去往低俗的方向去聯想。

鄉村愛情給人的感覺就是,東北的農村人都是這樣的,多數都是有身體殘疾的,比如鄉愛的主角們,說話磕巴,走路鴨子步的劉能,面部痙攣,典型的偏癱後遺症的趙四,走路坡腳,眼皮一閉一開的劉大腦袋,大舌頭的王木生,結巴而又裝逼的宋曉峰.....總之,鄉愛中的男人們,基本上沒有健康的。

鄉村愛情的劇情總的概括來說就是村民勾心鬥角,為了爭個村官醜態百出,陽奉陰違、阿諛奉承成風的山莊竟然做的有模有樣,比如劉大腦袋對趙本山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劉能,自私狹隘,目光短淺,謝廣坤的小市民式的無賴存在,愛面子,為了達到目的不計一切後果......

在以往的印象中,東北人豪放、粗獷,不拘小節,但看過《鄉村愛情》之後,瞬間改變了外地人對東北人的印象,窩囊、娘里娘氣,低三下四,攀比成風,當官成癮的特點躍然心中。

《鄉村愛情》系列可能在很多年以後會拍到20部,30部,他可能也會成為中國電視劇史中的一個經典,但如今的農村也在進步,也在煥然一新,大多數的中國農民還是勤勞、善良的,至於電視劇所呈現出來的不是殘疾就是自私的形象,觀眾們看看也就得了,千萬不要當真


我覺得東北的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二人轉並不是東北的代名詞,它更像是一個「符號」被全國人民所熟知。

正如你所說,關內人以為我們天天吃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天天看二人轉,這是因為他們獲取這些信息的來源大都來自於電視里的電影、電視劇、小品、相聲等等。就好像我們以為海南人是不是天天就吃椰子泡沙灘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對於未知事物的了解很多時候都是片面的,知曉了一點點就感覺自己了解了「全世界」,這明顯是不全面的。

尤其是電影、電視劇里經常會1:1還原當年東北農村的樣貌,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習慣、以及衣食住行。這是通過藝術的加工讓觀眾感知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大東北。還有小品中表演者所穿著的服裝、表演的二人轉,他們是希望服飾與表演的一致性來讓觀眾身臨其境,同時還可以營造出喜感以達到節目效果,現實中我幾乎沒有見過小品中的衣著。而與東北未曾蒙面的觀眾卻以為這就是東北,所見即所得~ 但凡來過東北,他們就會發現,原來東北不是電視劇里的東北,他們所看到的都僅僅是東北文化的一角。


推薦閱讀:

女生長得好看是什麼樣的?
如何讓自己不遲到?
上聯:鳥宿池邊樹;請接下聯?
想買一個高檔一點的凈水器需要多少錢?
戰風傲鐵骨英姿獨秀,下聯求佳?

TAG:今天有啥好笑的 | 小雞燉蘑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