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歲開始家人不再給你壓歲錢?


謝邀!

傳統文化里,每年春節期間,長輩都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贈送給晚輩,以示晚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而這也是每一個孩子過年期間最為期待的事情啦!

有了壓歲錢,孩子們可以去買自己喜歡吃的糖果、鞭炮、玩具等等,那種欣喜,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記得我小的時候就是,大人們把壓歲錢給我們換成小額的鈔票,每人一沓連號的新錢,需要什麼就拿去買,每次花個一兩張,也不要擔心數額太大不方便使用。而我們家裡人過年給壓歲錢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了我工作掙工資了那年,從那之後,我就開始加入給家裡的小輩們壓歲錢的隊伍啦!也就是說,我們家不成文的規定,是壓歲錢一直拿到自己可以獨立掙錢。

所以說,多少歲開始家人不再給你壓歲錢這個問題是因人異議的,每個家庭也有每個家庭自己的情況。

以前給小輩們壓歲錢只是圖個吉利,意思一下就行,不關乎錢的多少,開心就好。但是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給壓歲錢這件事也有點變了味,變成了大人們、小孩間攀比的噱頭,而無論是給壓歲錢的長輩還是領壓歲錢的小輩的家長,心理負擔也都越來越大了。

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家人的祝福,而同時長輩們也要把握個度才好。


應該是從十八歲,自己獨立成人以後吧!

小時候,其實也沒有我可以掙多少壓歲錢,可以怎麼去花這個錢,沒有這樣的概念,因為不需要有,反正都要上交父母的,理由是,這都是我們拿錢換來的!

現在回想起來,對於那時候什麼也不懂的自己來說,壓歲錢的數額根本沒有概念吧,就算有也是懵懵懂懂的,最關心的是誰給了我壓歲錢,尤其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更尤其是奶奶給的壓歲錢,還會偷偷在一群孩子中,偷偷塞給我一個大大的蘋果。現在想來,壓歲錢,和那個蘋果,正是是那時讓自己體會到被人關愛的一種載體。

現在每天隨處可吃到的蘋果,手裡有比壓歲錢數額多更多的錢,可是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欣喜。

奶奶去世以後,似乎所有的壓歲錢,都只成為了交換的形式而已,再也沒有當初那麼濃厚的意義。


這個主要看家庭氛圍,以及家中同輩孩子的數量,越是孩子少的大家族,壓歲錢領的時間越長,或者說寵溺氛圍越嚴重的,紅包越大,拿紅包的年頭越長。現在很多大學生都快畢業走向社會了,家裡還覺著是個沒長大的孩子,尤其奶奶姥姥輩的,已經走上工作崗位了還繼續給的也並不罕見。


謝邀!

在傳統文化中,每年過春節長輩都會將事先備好的紅包贈予晚輩,希望晚輩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萬事順意,這也我們小時候最為期待的了!因為有了壓歲錢可以買各種零食玩具,那種感覺真的是妙不可言!

至於從多少歲開始家人不再給你壓歲錢,這其實跟你所處的當地風俗和家庭習慣有關,像在我們這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要未成家立業那麼家裡人就會一直都會給壓歲錢知道你能夠獨立掙錢。

從前的壓歲錢只是圖個吉利,而現在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很多時候壓歲錢也變成了孩子互相攀比的工具,逐漸變了味。這就給收了壓歲錢的孩子長輩和給壓歲錢的孩子長輩造成了較大的心理負擔。

在此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長輩們給壓歲錢的時候更應該注重的是節日對孩子的祝福而非壓歲錢的多少!


看家庭氛圍和家境吧!94年出生的,表示小時後壓歲錢加一起也就不超五十,親戚少也窮,沒幾個人給。

當時農村不知道別的小朋友收多少,我們一給也是兩塊,五塊,十塊,超十塊的都稀罕。

十二三歲之後就沒有壓歲錢了,除了我媽給我。


我家小的時候比較窮。所以小的時候一般沒有壓歲錢,然後大一點的話,家裡條件相對好了一點,所以才會有壓歲錢,我的壓歲錢小的時候是親戚給,但是一般都沒有什麼人給,可能是我家才這樣吧,然後大一點的話,只有我爸爸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這就是我家的一種,境況吧


謝謝邀請!

記得十八歲吧!家裡大人說,從今年起,你成年了,所以就不再給你壓歲錢了。

壓歲錢,帶著滿滿的童年記憶,回憶里都帶著快樂,開心的不得了。好像小孩對錢天生都是不抵觸的吧,從小都知道這是好東西,只要給,都不會拒絕。每次拿到壓歲錢,每個孩子的臉都笑的樂開了花。

壓歲錢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挺好的,帶著長輩對晚輩們的祝福,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

在這裡提前祝福所有看到的家長孩子們新春快樂!


過年時,家人給壓歲錢是家人給孩子的在新年的祝福,是在給關心和愛護!壓歲錢主要是家人的一番心意!所以我們不能在乎壓歲錢的數額。數額只要適合家庭條件就好,千萬不要和他人攀比!

就我個人而言,沒有壓歲錢時,並不是家人不給了,而是自己拒絕接受的!因為每個人總有長大的一天,總要「斷奶」。只要自己能夠經濟獨立,能夠自己照顧好自己!又何必在乎那點「壓歲錢」?真正的「斷奶」豈不是會讓家人更加開心和欣慰嗎?


推薦閱讀:

精神病人越來越多,這家精神病醫院年入4億要上市,你怎麼看?
2018/11/13
打算辭職的時候正好遇到公司裁員,應該選擇被動離職拿補償還是選擇主動離職?
拿是拿得起的感情,放能放得下嗎?

TAG:教育 | 生活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