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成功是不是因為那個時代與他爭天下的人太弱了?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國時代會怎麼樣?


朱元璋的成功絕不是因為那個年代與他爭天下的人太弱了,相反,是因為他太強了。同時期的對手中,張士誠陳友諒都不是省油的燈,尤其是心狠手辣又狡猾異常的陳友諒。

這世上有一種人,他們沒讀書也會帶兵打仗,沒人教也會識人辨人,這就叫天賦,朱元璋就是這樣極具軍事和政治天賦的人。朱元璋可以說是歷代帝王中出身最貧賤的了,從小父母雙亡,16歲以前給地主家放牛,16-19歲四處討飯,19-25歲在寺廟當和尚,直到25歲才開始造反。但是這25年的各種苦難經歷練就了他強大的內心,開闊了他的眼界,極大地增強了他的本領。

朱元璋是個極具領袖氣質的人。在參加義軍初期,朱元璋既有謀略,也很講義氣,戰場上總是帶頭衝鋒,獲得的獎賞都分給兄弟們,因此在軍中獲得了極高的威望,得到了眾人的擁護,這也是後來徐達、常遇春等人忠心耿耿的原因。此外,面對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朱元璋始終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帶領大家堅持到底,這是一個領袖最突出也最難得的特點。

朱元璋是個軍事天賦極高的人。在很多次戰爭的重要決策上,朱元璋都展現了他出眾的軍事才能。例如,在先攻打張士誠還是陳友諒的問題上,眾人都建議先打比較弱的張士誠,可是朱元璋力排眾議,選擇了先打陳友諒,事實也證明了這個決定的正確性。在太平失守後,大臣們又是紛紛表示後退,也是朱元璋堅持戰鬥到底,最終打敗陳友諒。

朱元璋是個政治才能傑出的人。每個王朝的開國初期都是人才匯聚,明朝初期也是如此,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群星閃耀,但是朱元璋馭人之術很高,知人善任、可以很好地駕馭這些「人精」,他在洪都守衛戰中眼光獨到地任用侄兒朱文來守城,收到奇效,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局面。開國後,他又封在後勤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李善長為丞相,讓每位元老都心服口服。

就這三點而言,朱元璋能得天下絕不是因為對手太弱,而是眾望所歸,實至名歸。

如果朱元璋生生活在三國時代,就很難取得天下了。首先,劉備貴為皇胄,是帝王之後,在當時民心歸漢的時代深得人們擁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盡得天時地利。東吳孫權雄踞一方,經過三代的耕耘已經根深蒂固。這種平衡是時代的使然,即使強大如朱元璋者也恐怕很難打破。

最大的一種可能是被愛才的曹操招致麾下,因為在三個人中,朱元璋和曹操最合得來。


曾有人說,元末陳友諒放在任何一個亂世,都是bug般的存在,堪稱楚霸王轉世

前提是,他沒有遇見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的成功絕非偶然,也不是沒有強勁對手。而且,作為歷史上唯一的純布衣皇帝,真不是蓋的(注意是純!)

劉備、曹操、孫權是很強,但目測合一起都未必乾的贏老朱,但這個問題猶如關公戰秦瓊,是不可能百分百保證結果的

只是,放在三國時代,老朱可能不會成功,因為環境並不允許

如若生在三國時代,老朱或許會名震天下,但決不能建立一統大業

三國時代,總體來說是比較亂的,不僅戰亂原因不同,而且有個特點——出身很重要

東漢末年,皇室暗弱,太監亂國且地方割據勢力尾大不掉,並導致了最後的分裂

也就是說,老朱這樣的屌絲平民,在那個年代最多是當個苦大兵,然後好好混當個名將,或許能和許褚、張飛、關羽一樣名震天下,但決不能成就霸業

無論是賣草鞋的劉大耳,還是奸詐無極限的曹阿瞞,無論出身或是宗族實力都是可以的

曹操的成功,離不開曹氏宗親和夏侯宗親的鼎力支持;而劉備,則靠著皇叔的幌子,到處招搖撞騙;甚至說存在感最低的孫權,都是名將孫堅之後

我們的朱重八同志呢,頂多就是八代貧農之後,一沒宗親,二沒身份,在那個年代跟本就混不出來的!

畢竟元朝末年,大家只要是漢人,都是屌絲,都是窮苦百姓。大家一起來反抗元朝貴族統治是沒毛病的

但是放在三國時期,除非你能裝神弄鬼學黃巾起義,才能拉著苦大仇深的屌絲們試圖逆襲,但結局我們也看到了,根本就無法成功

所以老朱放在三國時期,或許會成為當世之名將,但絕非一統之帝王!

屌絲逆襲之路——朱元璋到底經歷了什麼

朱元璋的經歷我們不多講,要飯當和尚什麼的都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朱重八已經成為了起義軍(混口飯吃)而且逐漸的成長起來,展現了自己的天才水平

畢竟,從未讀書、從未接受過正規訓練的朱元璋能夠有如此強大的軍事水平,一般人是學都學不來的

於是他越混越好,混到最後不僅成為義軍領袖之一郭子興的左膀右臂,還將其義女收入家中,可謂是名利雙收、老婆也有了。

只是,不能容人的郭子興及其子曾設計陷害朱元璋,多虧了馬皇后朱元璋才得以死裡逃生,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朱元璋意識到,跟著這幫人混是沒有前途的

於是朱元璋選擇自立門戶,當時他手裡已經有為數不少的部隊,可他只挑了二十幾個人,剩下的全部還給了郭子興

而這次挑選,也證明朱元璋的成功絕非偶然——徐達、郭子興、李善長、李文忠等人就在其中

這二十四個人,也都成為了明朝的開國名將,立下赫赫戰功

亂世英豪何其多,元末對比三國,又是如何呢?

無論是曾經名震一時的韓山童、劉福通起義(一度打到大都,滅了元朝)

還是說名震天下的倪文俊及其首領徐壽輝創立的天完

亦或是鹽販子張士誠

在當時,這些人都是名震天下的諸侯霸王,而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陳漢皇帝陳友諒

陳友諒是踩著倪文俊的屍體,沾著徐壽輝的鮮血登上帝位的。伴隨著陳友諒的上台,農民軍徹底形成了割據自立的局面

而其中,老朱算的上是最弱的

他既沒有陳友諒能打(其海軍部隊當時世界第一),也沒有張士誠有錢(控制江浙一帶),而且老朱處於一個腹背受敵的情況(被幾個割據勢力包夾)

可就是這樣天時地利盡不佔有的朱元璋,完成了鄱陽湖以少勝多大破陳友諒的壯舉,隨後收拾掉張士誠,並最終一路北上拿下元朝

曾有人這麼說過,陳友諒放在任何一個亂世都是bug般的存在,只是他遇到了朱元璋

我想,僅此一評價,足以證明老朱的實力

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類型的英雄出現

他們都憑藉自己的實力和一定的運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為何要有運氣一說呢,一如五代十國最有作為的明君柴榮,雄才大略卻英年早逝;便宜了繼承他全部身家的趙匡胤(當然,趙大的實力也是極其優秀的)

所以,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而不是否認!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再走咯,關注一下更好啦


朝代變遷猶如日夜交替,一旦一個王朝發展到衰落的階段,定會有如期而至的另一股力量來將它掀翻,幾乎歷代王朝滅亡都有它們共同的一些特性,那就是內憂外患,再加上在百姓裡面民怨沸騰,這都是促使朝代滑向滅亡深淵的先決條件。

從元朝伊始到衰敗的時候,政權就一直都處在殘暴混亂的狀態,賦稅也被加增到了最初的20倍。即使這樣當時百姓還是在艱難隱忍,當時的朱元璋更是沒有料到一場改變命運的事件會砸向自己。接下來的一次黃河嚴重泛濫,使起義的契機變得成熟,徹底吹響了元朝滅亡的喪號,也引出了朱元璋一段豪壯的武裝革命生涯。起初的時候朱元璋參與到起義當中完全是受到現實的逼迫不得已而為之,他從追隨起義的一個小士卒逐漸奮鬥為起義的領袖,最終擊敗各股對手的勢力,這並不是因為對手太弱,而是朱元璋遠比他們更具領袖意識。假設這些事發生在三國期間恐怕朱元璋就不會有這樣的作為。

朱元璋可以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與他身上那份過人的隱忍和成熟的心智密切相關。當起義軍每取得一場戰役的勝利,各股勢力都在竭力瓜分勝利果實的時候,已經成為起義軍頭目的朱元璋,卻保持著一份理性清醒的意識,沒有短視的掠取錢財,更沒有將功勞據為己有。而是每戰必衝鋒在前,與士兵共死生,得了功勞也不獨吞,這一點為他贏得了一份響亮的名聲,使他深得將士的擁戴和領袖的器重。

並且朱元璋有非常突出的指揮才能和戰略眼光,能夠從一個被迫的參與者,迅速晉陞成為重要的頭目之一,可見他的器量和智謀都非常的卓越。它總能用巧妙的謀劃擊潰敵人的攻勢,從整個大的形勢下來分析事態的緩急,他出色的戰爭天賦深受將士的信任何欽佩,同時他又有十分嚴明的軍紀法令,麾下士兵不得魚肉百姓,在百姓中也有頗好的名聲。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這讓朱元璋的軍隊可以所向披靡。

與其他幾股起義勢力的領袖觀點截然相反,朱元璋在組織建設上善用能人,對那些有學問的人是比較看重的,而其自身也十分勤勉好學刻苦經營。軍隊每到一個地方就廣招儒士謀臣,請教計策謀略,這讓朱元璋的智囊當中不斷有新的血液注入。這些飽學志士為朱元璋的勢力鞏固提出了很過寶貴的建議,對朱元璋政治集團的以後發展起到了長遠的指向作用,於此才最終建立起了一個更為強大的皇朝政權。

介於明朝那種殘暴統治下才會有朱元璋這種草根逆襲的發生。倘若是在漢朝那種過分講究出身與個人名望晉陞體系下,像他這樣一個出自平民的起義頭目就算有多麼驚人的才幹,也不可能有機會獲得太過顯赫的地位,但是藉由他的機敏和勇氣,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幹將。

處在不同歷史節點的文明都有它獨特的意識觀念和環境背景,只不過朱元璋恰好處在一個對領袖出身不太介意的時代,所以英雄只有生在一個恰當的時代,才會獲得可喜的成就。

綜上所述,朱元璋的成功不是因為對手太弱而是自己豐富的經歷與卓越的領導才能,如果生活在三國,他應該會是一位有名的幹將。

我是歷史愛好者,喜歡的朋友點擊關注哦!


朱元璋是中國少有的從平民百姓到皇帝的人,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但一定不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太差,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貌。

朱元璋,字國瑞,25歲因生活所迫加之朋友邀請於是參軍抗元。其實一開始大家都是不想反的,畢竟造反成本太高,輸了就是死,這才有了所謂官逼民反,而元朝末年更是更好的詮釋了這一點,不但因為有人口民族的等級制度造成的壓迫,還有當時的連年天災導致農民負擔加重,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當農民生活不下去了於是就反了,反的農民越多,需要的稅就越多,農民壓力就越大,反的人就越多,而朱元璋的紅巾軍就是這麼來的。

朱元璋發跡的第一步是在郭子興帥府里當親兵九夫長,為啥把朱元璋選進去了沒有選別人?史書說朱元璋打仗勇猛,又粗通文墨,這八個字並不是當時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粗通文墨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且還會打仗,於是朱元璋讓選進去合情合理。

朱元璋進入帥府後,打仗的戰利品全部交帥府,贏了也說功勞是大家的,給自己贏得了好名聲,於是郭子興一激動,老朱是人才啊,就把養女馬氏嫁給了他,注意,此時的朱元璋注意名聲,最關鍵的是真的可以打贏仗,名聲也好,這樣的人應該不分時代在哪裡都受歡迎吧。郭子興在後來被自己對手綁了差點被殺了,朱元璋帶人將郭子興救回,這樣的人應該很受領導喜歡吧!

重點來了,朱元璋成功的第二步,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決定回鄉幕兵依靠自己開創局面,注意關鍵詞,依靠自己,也就是說這些兵名義是紅巾軍,實際是朱元璋的兵,這讓我想到了南昌起義,是的,必須要有一隻屬於自己的部隊。當時招募的徐達,郭興後來都是獨擋一面的大將。郭子興一看,朱元璋招募了700人,可以呀,升鎮撫。

部隊有了需要發展呀,發展需要眼光,朱元璋正好有眼光,他離開了本部直接攻打 定遠,又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這一路招降的部隊,可能有點多,於是部隊發展起來了。

南下滁州時,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兩人詳談甚歡,並成為好友,李善長給朱元璋出了很多點子,此時,朱元璋還收養了包括沐英在內的二十多個義子,這些都是朱元璋的人,對,他們聽命的是朱元璋。後來,郭子興受排擠到了滁州,注意關鍵字,排擠,證明朱元璋當時帶兵走是多麼有眼光,郭子興來後,朱元璋將3萬人的兵權交給郭子興,這是多麼大的胸襟。

後來朱元璋攻打集慶,張士誠部下陳兆先帶3萬多人投降,因為看到降軍軍心不穩,於是在降軍里挑了500人做親軍守護自己,不久,降軍軍心歸附,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已經是一個擁兵十萬的一方諸侯,而在這幾年裡,朱元璋收集人才,並採用謀士朱升的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的方針發展自己實力。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打敗了對他圖謀不軌的陳友諒,這個軍事上的奇蹟,以少勝多,不亞於曹操官渡之戰。至正二十四年,受封吳王,至正二十四年滅張士誠,張士誠雖然貪圖享樂,但最後倒也是有氣節的死去,但也證明,朱元璋打張的時候還是用了心的,畢竟張沒有想過投降。

朱元璋建國後改國號洪武,而歷史上也稱洪武之治,說明朱元璋有當開國皇帝的氣度,好了,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證明,朱元璋是有實力的,並不是當時對手弱,而是本人強。

最後獻上大明地圖一封

謝謝


嚴格說不同時代是沒有辦法相提並論的,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代,所產生的英雄人物性質也各不相同,硬要拿朱元璋和三國人物相比未免牽強,這就好比把劉備曹操放在元末也未必能混的風生水起。真要說把朱元璋放在三國中,能否混的開,做到一統,要從朱元璋這個人說起。

首先,朱元璋這個人可以說是有勇有謀,志向遠大,為人慷慨大方,仗義豪爽,也吃過苦受過難,對人情世故體會透徹,深知得天下要得人心。包括早期跟隨朱元璋的常遇春和徐達等人,無不是被朱元璋的人格魅力折服,包括後來劉基之所以願意助朱元璋平定陳友諒,張士誠之輩,皆由於此。

這樣的人物放在三國,因為政治,民族矛盾等因素,不能肯定說可以平定三國,一統天下,至少可以雄霸一方,伺機而動。

其次,就來說說三國時期和元末時期的社會矛盾不同之處在於三國時期是民族內部皇權與士族,士族與百姓之間的矛盾,而元末則不同,由於元朝把人分為四等,除去可以當官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剩下的便是無權無勢的漢人和南人,很明顯,元末的矛盾便是漢人和外族的矛盾,相比三國,元末時期更容易凝聚人心,共同禦敵。這也是為什麼會感覺朱元璋那個時代弱,沒什麼英雄,其實不然,只是那時的民族外部矛盾大於內部矛盾而已。

再說將朱元璋放在三國時期,綜合民族矛盾,政治等因素,朱元璋未必能稱帝一統天下,那時像曹操,孫權,劉備哪個不是籠絡人心,治國理政的能人,他們為何都不稱帝?我想朱元璋若在三國也會選擇尊重士族,然後慢慢削弱,而不是硬碰硬。

因此,就算把朱元璋放在三國,他也未必能一統,這其中不能單單只看個人英雄主義,政治,矛盾,民心都是阻礙一統的因素。

純屬一家之言,還望各位網友高人指正,覺得不錯的記得關注點贊哦。


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太弱,而是朱元璋太強了,看似一路摧枯拉朽,其背後的驚險只有細品朱元璋傳才能體會到。

自古以來,大一統王朝得天下之正,莫過於漢高祖劉邦與明太祖朱元璋,兩人都是以一介布衣,提三尺青鋒而征戰天下,打下一個偌大的王朝,而朱元璋最是窮苦,劉邦好歹當過亭長(相當於現在的鄉長),而朱元璋落魄時當過乞丐當過和尚,純粹的白手起家還不強?

曆數各個大一統王朝,要麼二世而亡要麼享國近三百年,而朱元璋的明之北伐硬生生將度過二世而亡大關的元朝享國不足百年便退出歷史舞台,而明之北伐更是實現了第一次由南而北的統一,可以說朱元璋打破了兩個魔咒。

而朱元璋同時期的大敵,張士誠陳友諒等人起步都比朱元璋高,要麼世代經商要麼鹽販子,都是頗有才幹,乃是朱元璋的生死大敵,稍有不慎就死無葬身之地,尤其是陳友諒幾次差點置朱元璋於死地,但是都被朱元璋一一化解,朱元璋用人的藝術也是登峰造極,在著名的「洪都保衛戰」,朱元璋力排眾議起用當時給人以花花公子印象的親侄兒朱文正,在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堅守了85天,創下奇蹟,由此可見朱元璋的御下識人之術。

假若朱元璋活在三國時代,我們可以看看三國的三個大佬,曹操雖然頗有才幹,但是出身於官宦之家,也是個官二代,孫權據江東是有著其父兄兩代人打下的基礎,以現在來看,並非開基之主,是個十分優秀的守成之君,劉備雖出身於布衣,但是輿論上擁有巨大優勢,自稱為漢中山王之後,劉備那個年代,雖皇室式微,但是東西兩漢統治天下已四百年,劉氏當為天子的正統觀念深入人心,劉備靠著這個巨大優勢省了不少功夫,這三人各有背景優勢,而朱元璋為後世白手起家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孰強孰弱,還需多說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開宗明義,朱元璋很強,但他的成功還是得益於他的時代,在三國時代他一點出頭的機會都沒有。

朱元璋從出身和經歷來說,是典型的宋、元社會中「遊民階層」,也就是不耕不織的「游食者」下層,他的生存不是靠著作為農民、工匠(他家不是匠戶,也當不上)、儒戶之類的典型社會分工,而是依靠著遊方乞討。

需要注意的是,他這樣的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見多識廣,且道德觀念與典型的編戶百姓不同,如果說平移理解,就是《水滸傳》中虛構的梁山好漢們以及明、清兩代盛行的民間宗教社團或黑社會幫派組織,如白蓮教、青陽教、羅教、八卦教,天地會、青幫等等。

這些處於地下,或者說社會主流生活之外的人群,由於需要在脫離鄉村的「熟人社會」之外生存,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殊倫理,比如義兄-弟、教主-教眾、師父-徒弟輩分等等。

這些都是超越當時鄉村和城市中以血緣家族、同鄉等先天關係的橫向聯繫,比如「拜把子」,就是模擬血緣兄弟形成的互相扶持的橫向人際關係。

朱元璋在這樣的經歷中熏陶,其把握人情世故的能力,尤其是對於社會底層出身的官兵的能力,是超出一般人的。

同時,由於元朝採取的是一整套的身份定戶的制度,整個國家真正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的人群,實際上只剩下了胥吏,哪怕是儒生出身的文官,也和蒙古「根腳」出身的貴官們一樣,基本喪失了實際的業務能力。

而經營一支造反的隊伍,比如朱元璋投奔的濠州郭子興等人,雖然通過民間宗教拉起了一群本地的豪強和流氓無產者,卻根本沒有組織和經營壯大隊伍的能力,這時候,朱元璋這種見多識廣,具備突破自身身份階層的管理能力的人才自然能夠脫穎而出。

事實上,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幾個月後就被重用為中層將領,本身就是他人情世故和業務管理能力同時顯露的必然結果。

而對於宋元兩代,人口損失並不大的中國而言,江浙一代的人口密集、經濟富庶地區,哪怕只是非常狹窄的地域,也已經擁有幾百萬的人口,只要控制了一個點,通過並不複雜的管理和動員,就能擁有數以10萬計的兵馬實力。

所以,就今天一個江蘇省,蘇北佔了一群紅巾軍,蘇中的南京佔了朱元璋,蘇南的蘇州養了張士誠,都是知名的豪傑,也是數得上的大勢力。

個中核心就在於,此時的人口多,且沒有了政府庇佑,當地相對文弱的民風,不足以抵抗已經擁有核心團隊的朱元璋、張士誠這種的「大賊」,他們可以以寡制眾,建立統治,派官收稅,養兵擴張。

而在與大勢力的抗衡中,朱元璋本人的軍事能力確實是出挑的,能夠和他對抗的也就只有同樣在史書中被稱為治軍嚴整的陳友諒,所以,在江南半壁的爭奪中,決定性的就是朱、陳之戰。

等到陳友諒滅亡,張士誠、明玉珍等等閉門自守(也就是想過小日子的)的勢力很快就就被掃平,這一點來說,可見朱與他們的不同,就是沒有農民式的小富即安,有攪動天下的「大志」,而這種「大志」對於遊民階層來說,反倒不是稀罕物。

比如曾經攻進紫禁城的八卦教首領林清,原本就是個官員的碎催出身,也是靠著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能說會道而出頭,竟然就想著打下江山,自己坐金殿……

類似的要做皇帝的和尚,隋朝、唐朝也有……

歸根結底,在於他們的倫理觀念體系本來就和「良民」不同,而且有膽氣,敢賭博,與那些穿鞋的出身的大豪,並不一樣。

但是,必須要指出的是,朱元璋這種遊民出頭滾雪球的成功經驗,放在東漢末年、三國時代,一點希望都沒有。

因為他在起步階段,就已經被隔絕在了能夠成功者之外。

事實上,漢末三國凡是能夠叫得上名的「群雄」,全都是「漢官」,哪怕是呂布這種邊地邊緣化的角色,也曾是丁原的主簿,馬騰、馬超也自稱馬援的後人,劉備、公孫瓚出身不高,則是大儒盧植的學生,孫權家起步晚,他爸爸孫堅也是跟隨張奐平叛的將吏,擔任了漢朝的二千石太守。

至於袁、曹就不必說了,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曹操家是閹宦之後,父親也是買過太尉的高官。

或許朱元璋能夠去摻和的,就是黃巾一脈,或者張燕的黑山軍,到太行山裡當草寇,可這列位的結局實在說不上美妙,也沒有出頭的,哪怕是臧霸這種被招安的「盜」,人家也是士人出身,還有士林的義士名聲。

像朱重八老爹朱五四這樣的純粹底層百姓,他本人日後大字不識的出身,就算是在東漢亂世之中有同樣的本事,也絕不可能出人頭地,說得直白點,連入門的資格都沒有呢。


朱元璋,大明開國皇帝。在25歲的時候起兵抗元。歷經25年轉戰,於公元1368年41歲的時候登基為帝,在位31年,公元1398年駕崩。終年71歲。

中國所有開國之主中,出身最低微的就是朱元璋。徹底的無產者。能從一介貧民成為開國二百餘年的開國皇帝,充分說明了朱元璋的能力,本事和強大。從他的身上充分證明了那句話:將相本無種,唯有雄心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初入郭子興義軍的時候,朱元璋不過是普通一兵,但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得到賞識,逐步成為主要將領。也開始有了自己班底和謀士。

有些人,天生就有領袖人格和魅力。這而朱元璋就擁有這樣的特質。這種與生俱來的領袖氣質讓朱元璋身邊聚集了大量的能人,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這些都願意輔佐僅僅粗通文墨的朱元璋也充分顯示了朱元璋的能力。

除去元朝之外,朱元璋最大的兩個爭奪天下的對手就是張士誠和陳友諒。張士誠,販私鹽出身,起兵以後佔據江淮富裕之地,但不思進取。沒有宏圖遠略,缺乏爭取天下的氣魄和心胸。正式由於佔據富庶之地,越發沒有進取之心,開始驕奢淫逸。這樣看門守戶的人顯然不是朱元璋的對手和進入朱元璋的法眼。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雖有謀士提出進攻朱元璋老巢南京,但張士誠不予採納,充分顯示了此人的短見和無知(他的選擇也在朱元璋的預料中),當朱元璋剿滅陳友諒以後。公開曆數張士誠八大罪狀,起兵討伐張士誠。歷經三年平定張士誠。而張士誠從起兵到敗亡計14年。自縊而死時47歲。

陳友諒,縣衙小吏出身。後參加徐壽輝義軍,因能掙善戰得到徐壽輝信任。但後來殺徐自立。但此事頗失人心。使得不少人投奔朱元璋和張士誠。由此也說明陳友諒為人過於陰暗和狠毒。為忠義之士所不恥。可以說,陳友諒是個梟雄,有著高超的指揮和政治能力,但不講仁政,不講信義。而最終喪失人心。

鄱陽湖大戰是朱陳二人的決定之戰,二人之戰頗有當年劉邦與項羽之戰,但朱元璋高於劉邦,而陳友諒卻不如項羽。鄱陽湖大戰,歷時一個多月 以陳友諒死於亂軍之中。而確定了朱元璋的最終勝利。也定鼎了朱元璋一統華夏的序幕。

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人並補弱。能夠扯旗造反都不是無能之輩,能和朱元璋站在一個舞台上的人都不是無能之輩。清朝順治皇帝說過:歷代明君唯洪武皇帝。毛主席也說: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朱元璋之右者。

朱元璋最大的功績就是復興漢室。驅除韃虜。朱元璋無論治軍,理政,都說明了朱元璋的能力和水平。從各個方面都遠勝於和他他一個時代的人。朱元璋從來不隱晦自己的出身。我本淮右布衣,充分顯示了朱元璋內心的強大和心胸的開闊。

如果朱元璋生於三國時代,可以完勝曹操,劉備,孫權諸人,這三個人無論從軍事能力,治理國家的水平都遠不如朱元璋。而且這三個人彼此是半斤八兩。相互爭鬥,卻沒有一個能一統天下。而朱元璋卻能在25年間,平張士誠,定陳友諒。滅北元。也說明了朱元璋的能力遠高於曹劉孫三人。

與朱元璋同時代的人或是曹操,劉備,孫權。無論從出身,起點。乃至個人能力都高於朱元璋。但朱元璋之所以最終取得勝利而得天下。是因為朱元璋在鬥爭善於學習。努力拚搏。,相信人定勝天。正是種精神才使得朱元璋成就王霸之業。


弱?

我們來看看元末群豪和漢末群雄的對比。

論心狠手辣,曹操比不上陳友諒。

曹操雖然說殺皇后,殺國舅。但是比起陳友諒,直接動手把自己老大徐壽輝用鐵鎚捶死。那還是差遠了。

那麼是不是說,陳友諒只是個殘忍無情的暴君,別的能力沒有?

當然不是

陳友諒最鼎盛的時候,佔據地盤包括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傭兵六十餘萬。元末第一猛將張定邊是他好兄弟,差點把朱元璋腦袋砍下來。水師戰船技術更是遠超朱元璋軍。堪稱元末第一梟雄。

論人心得失,張士誠興修水利,減免稅收,直到現在,在江浙等地,還有人在祭拜張士誠。你說張士誠比起劉備來,誰更得人心?當然是張士誠。而且張士誠雄踞高郵,抵禦脫脫百萬大軍三月之久,難道軍事指揮能力很低下嗎?當然也不是。

這兩位都是元末群雄裡面,最突出的兩位豪傑,絲毫不遜於曹操劉備。

但是最後勝利的,確是朱元璋。

主要是一個士族力量歸附的問題,陳友諒這個人最看不起的就是讀書人,他稱帝後,建號「大義」就是明擺著嘲笑哪些讀書人,你們他么說我弒君犯上是不義?老子偏偏說自己大義,你能怎麼樣?

張士誠將江浙等地的土豪紳士的大量資產均分給貧民,同時免除了很多貧農的賦稅。導致江浙等地的豪紳都歸附了朱元璋。

如果要把三國和元末對比一下,唯一的區別就是,元末漢人民族意識崛起,反抗元朝統治。漢末漢朝正統思想還很濃厚,士族階層裡面,同情漢朝皇室的人很多。注意,我說的士族階層,跟貧民沒什麼關係,黃巾起義,老百姓都被逼的造反了,漢朝的統治在真正的底層老百姓心裡。早就崩塌了。


清人評曰: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

朱元璋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卑微的開國皇帝,「淮右布衣」,曾經放過牛,當過和尚,可是最終逐鹿成功,敗天下群雄,是朱元璋的對手太弱了?當然不是,張士誠且不說,陳友諒絕對是朱元璋的勁敵,朱元璋甚至險些被陳友諒滅了。

清人所書《明史》對於朱元璋的讚美毫不吝嗇,稱朱元璋是「西漢以後所未有也」,甚至說他「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我們知道清朝很喜歡黑明朝,可是他們仍然將朱元璋推向了歷史的最高點,可見朱元璋是如何如何的厲害了。

如果朱元璋生活在三國時代的話,那麼便不會有三國了,因為他會參加張角的黃巾軍。

朱元璋借勢崛起,頗具領導人氣質與智慧。

在父母相繼去世以後,朱元璋為了飯碗跑到皇覺寺當了和尚,然後過了沒多久便去四方遊歷,當然說得好聽是遊歷,說白了便是流離失所。後來在老郭那裡當親兵,因為朱元璋作戰較猛,獲得老郭的賞識,又娶了馬氏當老婆,成為老郭最為信任與倚重的將領。當老郭病亡以後,朱元璋憑藉自己的威信收服了老郭的勢力,由此獲得了逐鹿中原並且屬於自己的班底。

在老郭手底下的時候,老朱得到了徐達、常遇春、李善長諸人,更是如虎添翼。老朱還是很有領導人氣質與智慧的,善於「經營」,當時劉福通奉韓林兒為主,然後給老朱封官,老朱是不肯受制於人的,可是因為韓林兒勢大,仍然選擇隱忍,在韓林兒那棵樹下乘涼,偷偷發展。後來,爭雄者唯朱元璋、陳友諒以及張士誠三人可也,老朱需要制定攻略,到底是先干陳友諒,還是先干張士誠呢?朱元璋最終選擇先攻陳友諒,為什麼呢?朱元璋說了,「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圓,故先攻友諒」,如果先攻張士誠的話,則會「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這也體現了朱元璋的智慧。

朱元璋取江山,陳友諒可與之敵。

在那個時代,朱元璋並不是沒有對手,更不是對手太弱,如果他的對手真的太弱的話,可能朱元璋便沒有機會當皇帝了,即使沒有韓林兒,也有陳友諒。陳友諒可比朱元璋狠多了,只因為懷疑趙普勝便將人家宰了,後來更是直接將老闆徐壽輝的腦袋砸稀巴爛,然後自己當皇帝了。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這三人的出身背景差不多,陳友諒讀過幾年書,當然是學渣,後來在沔陽縣當小吏;張士誠則是給人家撐船運鹽的,當然利用便利也自己販私鹽,因此朱元璋評價張士誠是器量過小。朱元璋因為小時候的經歷,看問題時倒是比陳張更顯豁達,性格也更為謹慎與穩重。

張士誠從來沒被朱元璋當成對手,可是對陳友諒,老朱還是很謹慎的,雖然他說老陳「志驕」,可是老朱心裡也知道老陳「志驕」是因為人家確實有本事。在朱陳的決戰——鄱陽湖之戰中,陳友諒的艦隊打得朱元璋幾乎招架不住,可是老朱運氣好,當時颳起了東風,老朱趁著東風放火嘩啦呼啦地燒了老陳的艦隊。在這場戰役中,老朱在船上督戰,老陳炮攻老朱的艦隊,當時如果不是劉伯溫突生第六感感應到危險的到來,急忙讓老朱換船的話,可能老朱已經被老陳炸死了。

總之,陳友諒肯定是朱元璋合格的對手,更是朱元璋奪取江山最為強勁的對手。

朱元璋如果生在三國,他可能沒機會當皇帝,但是黃巾軍起義也許會成功。

曹操靠的是本事,孫權靠的是家底,劉備靠的是演技,當然這三句話只是簡單的概括。如果朱元璋生在曹操他們那個時代,朱元璋肯定會參加張角的黃巾軍,黃巾軍因為朱元璋的加入,戰鬥力肯定會更上一個台階,東漢會提前滅亡。因為黃巾軍起義而成長起來的曹操、孫堅等人甚至也會因為老朱的強勢崛起而失去機會,當然,曹操肯定還會成長為老朱的強大的敵手,董卓、袁紹之輩也會割據,但只會是短時間。

當然,朱元璋可能沒有機會當皇帝了,因為以朱元璋的本事必然會成長為張角的左膀右臂,張角的命運很可能會因此改變,那麼皇帝的位置很可能輪不到朱元璋了。可是,因為朱元璋的加入,黃巾軍卻極有可能會取得成功。

在我看來,如果朱元璋生在三國,那麼肯定會改變三國的格局,最後的成功者,要麼是黃巾軍,要麼便是曹操,只是朱元璋可能沒機會當皇帝了。


推薦閱讀:

經常因為小事就崩潰大哭,尤其是跟父母因為瑣事不愉快的時候,這樣正常嗎?
被最好的最信任的人背叛了,該怎麼辦?
蘿蔔和白菜的區別是什麼?
用一碗面傳遞愛心和尊重,這種形式您會參與嗎?

TAG:朱元璋 | 歷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