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間的育兒理念有分歧了怎麼辦?
夫妻之間的分歧,日久便是爭吵不休,反而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做育兒諮詢這麼久,沒發現有育兒理念完全沒有分歧的夫妻。
很多父母覺得分歧是大問題,覺得對孩子的養育不一致,導致了孩子很多的問題。
於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孩子的問題,各持一詞,相互指責。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想法。即使理念相同,做法都不同。這可怎麼辦?
當然要先商量,但是別指望能夠全部達成一致。很多時候,大家不是在商量,只是想著如何控制對方。
商量的目的是找出哪些問題是一致的,這是底線。比如安全的問題,比如家裡面嚴禁的行為。
剩下的就要包容彼此的區別,誰在帶孩子,就以誰的方式。
其實男人最受不了的是,老婆讓自己用老婆的方式帶孩子,而且領會的總是有偏差,最後都是落埋怨。
即使嚴格按照老婆的說法做了,最後也是落個不上心,不主動想辦法的評價。
帶孩子活動的時候,見過一位父親帶著女兒,剛要給孩子喝水,電話響了,手機聽筒音大,我正好聽見。「十點了,你給孩子喝水沒?杯子蓋,三蓋,喝完讓她去小便。今天不怎麼熱,中午吃飯前,11點半,再喝兩蓋就行,聽見了嗎?。」
「知道了,正要喝呢,掛了啊。」爸爸很不高興的掛了電話,把水壺打開蓋給了女兒,「拿著,喝水。」女兒問:「蓋呢?」爸爸挑了下下巴,「直接對嘴喝!」
這樣的場景,你熟悉嗎?
總結下來,面對育兒的分歧,堅持以下的原則:
別指望完全一致,不要掉進想改變對方的深淵。
保持簡單的父子、母子互動關係,不要因為分歧而扯入三角關係。
放心,孩子很聰明,能夠理解不同大人的規則,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會在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不同家長身邊表現完全不同的樣子的原因。
其實,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你懂得身邊的人,對一件事的不同處理方法,不同的理念。我們也並不困擾。
我是老爸的修行,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歡迎關注。
你在孩子面前和配偶或家人吵過架嗎?
是不是一看到孩子在場,聲音立馬自動小了十幾個分貝,還要小心翼翼地轉移陣地,生怕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大多數父母都覺得,在孩子面前,他們需要控制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夫妻意見不合,甚至陷入爭吵時。
一直以來,人們都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他們不應該當著孩子的面爭論,不管有多少分歧。
但是現在專家們建議,我們可能不用那麼緊張了。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父母在孩子面前爭論是有益的,因為看到父母坦誠地表露他們的情感,這對孩子非常有益。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咒罵和粗俗的指責並不是孩子應該承受的,但「健康衝突」可以教會孩子合理表達自己的情感。
實際上,如果家長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會習慣這樣做。這並不是件好事,因為習慣隱藏自己情感的孩子將來更容易抑鬱。
研究顯示,在經常以合理方式解決分歧的家庭里,孩子們更有可能成長為具有創造力的孩子。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家裡總得上演緊張的辯論賽,也不意味著家裡三天一大吵,五天一小吵。
但讓孩子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這對他們非常有益。
這比兩個明明有分歧的人,卻假裝歲月靜好真實多了,這也能教會孩子,有分歧的世界才是正常的。
只要我們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合理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並不會帶來任何災難性的後果。
看起來我們還能把解決分歧視作學習契機,在從不同點中找到共同點的過程中,孩子也能學會控制情緒,知道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分歧。
如果夫妻之間有分歧,在不打擾孩子的情況下,兩個人坐下來慢慢談,把各自的觀點講明白。有不同的想法也很正常,不要一下子否定對方的想法,多交流,畢竟都是愛孩子的。
夫妻之間的育兒理念想要完全一致是不現實的,若真的完全一致了也未見得是好事情。育兒理念的差別有時候是互補的,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對孩子來說應該利大於弊;但有的時候是衝突的,造成相互掣肘抑或互相拆台,令孩子左右為難無所適從。
應對育兒理念的分歧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處理:第一,要從孩子發展的角度考察評價育兒理念,而不是夫妻各自的知識或經驗,比如說類似規定作息時間這樣的事,常常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孩子的氣質個性才是選擇的正確依據,節律性高的寶貝適合穩定的作息時間,而節律性低的小朋友更喜歡靈活的隨遇而安。
第二,在同樣的事情上應該盡量避免雙重標準或原則,尤其涉及規則建立和行為評判方面,假如夫妻雙方採用不同的理念方法,至少會讓孩子徒增很多麻煩,還特別容易造成認知混亂,比如爸爸認為孩子應該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若媽媽認為孩子應該花更多時間學習和遊戲,勞動和做事尚無必要且浪費時間,這樣孩子就不容易養成穩定的行為習慣,而且在是否主動做事上會模糊搖擺甚至全面影響日後的行事風格。
第三,應該盡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暴露衝突,尤其須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嚴重爭執,父母任何一方對孩子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親人,而且無法相互替代,孩子若陷於父母的分歧之中,不僅行為上會遭遇尷尬的選擇困難,在情感的取向和發展上也會遭受囚徒困境的折磨。
夫妻雙方如果能夠事先討論溝通,相互借鑒和妥協達成一致,常常是更好的選擇;如果不能達成共識,可以考慮分工負責,在一部分事項上以父親的原則為準,同時另外的事項由媽媽做主,大家需要理解——其實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好壞,對方的理念雖然不同卻也與自己的難分高下而就在伯仲之間;萬一上面兩個原則都沒能行得通,最後的辦法就是先入為主,誰先面對孩子進行回應,就按照誰的原則行事,總比直接衝撞或爭執不下要強得多。
(圖片來自網路)
教育孩子總是會有一種是主導作用。另外一個是協助作用,不要兩個都爭主導,如果出現問題。
1、講清楚不吵鬧不打架,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但是不要將矛盾激化,更不要因為孩子的事情大打出手,如果是這樣的話,育兒問題就演變成夫妻大戰了。
2、不當著孩子的面,出現分歧,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達出來,不然孩子會在父母教育的夾縫中生長。
3、找尋合理的方式,大家心平氣和的考慮問題,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誰的方法對孩子更有利,就用誰的方式。
首先,有分歧是正常的,大家都是孩子的父母,難免會意見不統一的時候。
但是呢,分歧出現了,我們就要去解決它。在我們傳統文化中,父母往往扮演者「慈母嚴父」這樣的角色。就拿我為例,我的父母就是這樣,他倆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事情吵吵鬧鬧,有大分歧的時候,往往都是母親做出讓步。可能她也不想再因為這種事,傷了彼此的感情。
可是越這樣,越覺得父親會很嚴厲,和我之間無形中隔著一堵牆。這也是,在外讀大學,每次都想著給媽媽打電話,也會想到爸爸,但是總覺得沒有話說。
所以,我覺得有分歧,不要害怕,但是雙方可以以一種彼此尊重的方式,商量出最好,最合適的方法。還有從我的經歷中,個人覺得父母最好能扮演成「慈父嚴母」的樣子。
因為母親懷胎十月,本身就和孩子有著天然的紐帶,關係更為密切。而父親卻不一樣,如果再以後的交往中,很嚴厲的話,會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
夫妻都是獨立的個體,一點分歧也沒有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做的,只有減少或是化解分歧。在分歧產生時,理解是基礎,溝通是上策。否則,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只能是1+1=-1了。那夫妻雙方應該如何應對這一棘手的問題呢?
首先,夫妻雙方需要承認並接受意見分歧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育兒觀點。夫妻雙份要認識到分歧的存在,才能去一致思考如何去應對的問題。在某一意見上如果存在意見分歧,雙方盡量找出共同點,盡量將分歧的距離拉近,然後在分析最最嚴重的分歧是什麼,來集中去處理。
其次,一、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處理分歧,盡量避開孩子。
畢竟處理分歧討論時可能影響父母在寶寶心目中的和諧形象,不要讓寶寶失落。
二、夫妻要經常溝通。如果很長時間不溝通,共同語言就會越來越少,育兒的觀念也會漸行漸遠,所以夫妻間常溝通,有助於夫妻間育兒意見趨於一致。不斷改進育兒觀念,經常參閱育兒書籍、網路等,學習新的育兒知識,更新自己陳舊的育兒思想。
最後,如果夫妻雙方分歧比較嚴重,又都不知誰的方案更有利於寶寶,可以藉助外界幫助。
比如尋找同齡父母解答,或者藉助網路尋找答案,或者諮詢有相關經驗的專家。
推薦閱讀:
※兩個月的孩子能喝鮮牛奶嗎?|
※嘴甜套路深,教你實戰化解老人帶娃的「十宗罪」
※家長糾結,到底要不要給寶寶穿襪子呢?
※【育兒經】寶寶每月應該長多少?
※我的待產包和使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