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寫作的人會不會沒東西可寫?
作為一個以文字為生,天天寫東西的人,我願意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我承認,當東西寫多了,確實會有文思枯竭的問題。我主要是寫社科類的文章,比如歷史、哲學、文化批評等等,寫這些文章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你要有足夠的積累。我曾經有過幾年悶頭讀書的經歷,所以,自己覺得還是儲存了一些知識。
但是,隨著文章寫得越來越多,我自己深刻的感覺到,要麼自己用以前的觀點或者理論寫新文章,要麼就寫得很不專業。沒辦法,現在每天為稻梁謀,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
也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嘗試進行改變。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或者新的內容,前期儲備是必須的。我覺得,天天寫作的人,有幾個優勢:
第一個,就是文筆構思不成問題。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擾,就是文章經常無法開頭,一開頭就覺得把問題說跑了,或者寫得不通順,整篇文章也非常彆扭。但是經常寫文章的人,不會為這個擔心,也不會為內容是否頭重腳輕而花費大量時間思索。
第二個,就是查找相關資料的時間大大縮短。其實不僅僅是我,現在很多專門做自媒體公號的人,也會經常面臨所要說的話題不熟悉的情況。那怎麼辦?沒辦法,上網搜相關資料或者書籍,用最快的時間去閱讀了解。經常寫作的人,會知道自己需要用什麼,需要著重看哪一段,從而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所以,我覺得經常寫東西的人,理論上會遇到寫不出來的情況。但是,經常寫東西的人,具備比不怎麼寫東西的人更多的能力,比如查資料的能力,總結統合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可以彌補人的知識結構,也可以迅速寫出一篇好文章。
會有很多人問我,如何做到一天一更啊,哪裡來這麼多想法?哪裡來的那麼多靈感?別忘記:生活才是靈感的源泉,也是寫作的源泉。積累靈感素材有幾個小習慣:
一是在看書、看文章的時候,一旦發現有感覺的句子,要麼摘抄下來,要麼將對這些話的感覺和思考寫下來。比如,看到某個金句,覺得很有感覺,那麼,看到這個金句時,你在想什麼,你聯想到什麼,都可以寫下來。前段時間在看《刻意學習》的時候,看到裡面一些話,就有一些感覺產生,我便順手寫下來,整理一下,變成了文章。
二是你腦海中突然想到某些東西,請抓住它,不要慵懶的對自己說:回家之後再記錄。請你馬上拿起身邊的紙筆,或者手機,記下你的瞬間靈感。第一天這樣做很困難,但堅持幾天,就可以初步養成習慣了。如果真想形成習慣,需要挖掘內心對寫作的熱愛才行。
三是堅持每天為自己寫點東西,記錄你的想法,或者對生活與工作的看法。這些碎片化的文字,會成為你練筆的伴隨品,也是你以後寫長文的素材。當你硬要擼出靈感時,建議你轉移注意力,做點其他事情,心裡不要惦記靈感這件事。也許在做其他事的時候,靈感就來了。試試看。
寫作需要我們敞開自己的心扉,像孩子一樣對世界對萬物充滿好奇,這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試一試,等自己行動的時候,就會自然明白靈感從哪裡來了。
我是把讀書寫作當做一輩子的事,有興趣關注一起行動
我認為,天天寫作、堅持不懈的人,不僅不會沒東西可寫,而是越寫東西越多。如果寫作成為習慣,在寫作者的眼裡,任何東西都有可寫之處,寫作的深淺多寡,和了解該領域的多少有關。每天寫作的人,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 總想把從事物中思考來的東西變成文字。善於觀察和思考,是寫作者的「職業敏感」,就像攝影者愛記錄「美」、醫生嗅覺靈敏愛乾淨一樣,這種寫作「嗅覺」隨時在發現生活細節。深度另論。
- 同一個問題,不同角度,觀點就會多樣化。寫作者看問題的角度很豐富。
- 不斷汲取古代、現代優秀作品中的營養。常寫作者,不會忘記學習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唐詩宋詞元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豐富;四大名著,近現代巨著,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 積極主動的生活閱歷。寫作者,不會閉門造車,自覺體驗生活,寫作「營養泉水」才會源源不斷。
- 別人不經意的話,在寫作者心裡就是「靈感」。想引發問題討論,才會知道別人的想法,也是創作者的素材。
基於以上特點,每天堅持寫作的人,素材不僅不會枯竭,靈感反而會象「裂變」一樣,越寫越多。
謝邀!習慣成自然,熱愛文學,有寫作的慾望,愛好寫作的人,一般不會沒有東西可寫。世間從來不缺乏美,而缺乏對美的發現和感悟,一時無東西可寫,可能還在於心緒不寧,思維跳躍到別處去了,一旦有觸發,筆下會情思流動,屬文順暢,寫作又會歸於常態化。
要寫出經典,應該從研讀經典作品開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來,先賢留下的經典舉不勝數,可資後世研讀,再結合自己所處環境,延伸寫,成就新的佳作。文化藝術傳承,江山代有才人出,「詩仙」李白的詩歌大源,出自《莊子》《楚辭》,「詩聖」杜甫的詩歌大源,出自《詩經》和《漢樂府》。張若虛「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也是是受前朝大手筆楊廣同題詞的感發而為。曹雪芹能寫出《紅樓夢》,也在於研讀經典,有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其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經驗,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意境也是從漢代大家劉向的筆底脫化而來,作劍橋鳳笙之鳴。戴望舒的《雨巷》,也是從唐人李商隱的《代贈》和南唐詩人李璟的《浣溪沙》中,幻化而出,表現現代詩歌新一層的意趣。看過《莊子?內篇?逍遙遊》的讀者,會發現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成名作《丑石》,也應該是受莊子經典的感通,神光再注到新,脫穎而出。
文從心起,文化背景對於藝術很重要,作者不同的氣質,不同的人心態,會產生不同的作品。浪漫如莊子,瀟洒如李白,現實如杜甫,豪放如蘇軾,清婉如李清照,悲憤如陸遊,豪俠如羅貫中,厚重如曹雪芹,優雅如徐志摩,唯美如沈從文,諷刺如錢鍾書,理想如路遙,清新如汪國真,雅緻如余秋雨,不同的時代語境,不同的生活經歷,造就藝術風格不同的作家,由此呈現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作品。
寫作,是內部語言向外部語言的轉化,有豐富的生活體驗,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壯大自己,成就自己的作品。內部語言向外部的轉換,需要相應的文筆再展,好詞佳句來自優秀作品的拜讀,文筆是練出來的。個體用于思維的內部語言,有很多省略的部分,要使讀者完整地閱讀,必須補全省略的部分,才能外現作品的界面。再者,藝術是相通的,學過或琢磨過繪畫的寫手,屬文畫面感自然要好一些,意境層層出新。
寫手寫不下去時,可放下手中筆,拜讀前人經典,觀察自有清音的山水,會得到感悟,助筆下生風,再續前緣。個人四十多年的讀書與寫作體驗,毫無保留的奉獻網友,望能幫助一些讀者。謝謝惠讀!
無圖佩文,將自己上星期六隨夫人雪中游咸陽城郊,一路所行隨手堆積的幾個雪娃娃,此時搬來助興,請網友哈哈哈一笑而開心……
天天寫作的人決不會沒東西可寫。咱不談專業作家的寫作,只談普通人的寫作。普通人的寫作分兩大類,一類是文學愛好者,說得更準確一點是寫作愛好者。他(她)們把寫作當作一種享愛和淋漓盡致的痛快,一天不寫就空虛失落,彷彿丟了魂。因此他們要想盡辦法獲得寫作素材或靈感,為此,讀書看報,與人交談或調查採訪等,總要找到文章的底樣。二類是知識比較全面的寫作愛好者。比如懂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口才學、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新聞學、漢語言文學等等學科,這些人最大的特點是有辯證思維、形象思維、變形思維甚至逆向思維,遇事反映敏捷。這些人讀的書多,能找到學術與學術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特別是聯繫點。他們真要愛好寫作再加科學練筆,懂得「僧敲月下門」的功夫,善用「作文法概要」,可以說在他(她)們筆下,喜怒哀樂皆文章。換言之,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思在他(她)們心目中都能編出有趣的故事和恰當的文學語言。如此這般,何愁無文可寫。本人屬於上述第二類寫作,這可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一則小廣告呀!
"一
「「「」」」」
個人認為,天天不寫東西的人一定沒東西可寫,天天寫東西的人必然能寫。
南疆商務群英匯,立足南疆,服務全疆!無懼艱辛、無畏成長,專註商業服務18載!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因為專註,所以專業!
一、寫作,是一種良好習慣
其實,我們從上小學時,就有寫作文這一項,但後來隨著進入社會,因為生存和事業發展的壓力、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社交人際與進取精神的需要,慢慢地疏遠了寫作。
曾經自以為寫作水平還不錯的人,久而久之,突然有一天要求提起筆來寫幾句話,怎麼也寫不好了,這時候才真正明白了一句話: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練手生。
農村有句老話:一天不練手腳慢,兩天不練丟一半,三天不練門外漢,四天不練瞪眼看。 把這句老話同樣可以用在寫作上面,你不經常寫作,時間長了,你就不會寫作了。
寫作,主要問題不在「寫」,而是掌握寫的技巧,任何技巧久了不用自然會淡化,寫作也一樣。因此,我們都應該養成寫作的良好習慣。
寫作,是一個好習慣!
二、寫作,提高全局觀的重要途徑大家都知道,寫作,能夠提高文筆,提升寫作水平,這是人皆盡知的道理。
但是寫作,它跟做事一樣,也有個謀篇布局,你得先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然後從宏觀的角度去考慮,最後提起筆來,才知道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所謂思如泉湧就是這個道理。
偉大領袖毛澤東,就是一個喜歡寫作的人,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氣魄之大、視野之寬、意志之堅,這就是寫作好處最直接的有效證明。
寫作,需要謀篇布局!
三、寫作,寫的是思維我們很多人,一直都在忙,今天忙明天忙天天忙,忙得焦頭爛額但總是忙不出個好結果,這是為什麼呢?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而寫作,就能有效提升這種方向感。因為寫作,你首先得知道你要表達什麼,然後才知道寫什麼,否則,你腦袋裡都沒要寫的東西,你就無法落筆。
因此,久了不寫、不喜歡寫作的人,有時候就缺乏這種方向性思維,人生缺乏必要的目的,幾年下來,也不知道做了些什麼,做成了什麼,但總是顯得很忙。
寫作,寫的是思維!
四、初練寫作的人,會出現短暫的茫然(沒東西可寫)題主所說:天天寫作的人會不會沒東西可寫。我的回答很明確,不會,但如果是針對初練寫作的人來說,則有可能寫著寫著就沒東西可寫了,因為還沒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剛剛入寫作之門,會出現短暫的茫然,但是,只要稍加堅持,細心去發現身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就會同樣做到越寫越能寫,越寫越有水平。
初練寫作時,會出現短暫的茫然!
五、寫作,最好不要進入學術研究作為普通大眾,寫作的目的,是交流是溝通,既然是這樣,那麼,我們就應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但有的人,常常脫離了寫作的目的,一門心思閉門造車,不深入體驗生活,寫出來的東西,動不動長篇大論、新鮮名詞眾多,但看完之後卻不知所云,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明顯缺乏生活體驗,沒有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做法,嚴重脫離了大眾所需,因此也就難以引以受眾的心靈共鳴。
為此,我們(作為普通人來說)寫作時,盡量少一些文縐縐的套話,多一些旗幟鮮明的論點、論據,使受眾很容易理解,這樣就可以了。
寫作,就要寫明白!
綜上所述,只要堅持寫作,就不會沒東西可寫,同時,我們還要養成寫作的良好習慣,去提高我們的全局觀、大局意識,幫助提高自身的方向性思維,做到不追求字數、長短,能夠「寫明白」,讓普通大眾能夠一目了然就好。18載商業服務經驗,願與你分享,一家之言,必有不當,歡迎持不同觀點的朋友,在下方留言以共同探討,謝謝!
天天寫作的人會不會沒有東西可寫,別人不知道也沒有發言權,就說說我自己吧!
天天寫東西就看己怎麼寫了,天天寫日記,有時候把日子寫得流水帳一樣,這就不能算天天有東西可寫了。寫作里的東西,是指在天天創作過程產生的靈感,思如泉湧,寫出的精彩的文章。
向我這樣不能算是天天寫作了,離寫作還是差的太遠,有時候寫寫就詞窮,象走到死胡洞里,走不出來,每天寫著流水的文字,自己也發愁。
自己也知道要提高寫作能力,做到天天有東西可寫,就要做到大量的閱讀群書,有著豐富想向力,結合生活里的感想。多讀多寫多記,提高自己文化底蘊。增加自己知識儲備量。
真想在寫作任何題材里,能信手拈來,瀟洒自如創作自己要想文字。真正做到天天有東西可寫,這樣的結果,還是我最想想擁有的寫作能力。
謝邀,無論怎麼說,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並有駕馭文字的能力,這是前提,能天天寫「東西」的人,大致分為兩類,一,經歷過磨難,閱透了人生,又深悟了命運與社會背景之各種關係千絲萬縷不可分割,故而終生不斷上下求索,終因無法在市俗中傾吐,故爾發奮寫作,這樣的人可能一生潦倒而無建樹,也可能功成名就留世後人……二,有較好的物質生活背景,從不愁衣食住行,又天賦喜好舞文弄墨,擅鑽寫戲技巧,精於關門過節,久而久之,熱衷於套路,樂意於取寵,不斷地追趕社會熱點時髦而不疲倦,只要一片熱鬧,便覺自己是不可一世之成功者,絕不思日後能否留住痕迹,他人如何評價,可謂之典型之「演技派」……另外,也還有N種類型各異之所謂文人,或小有虛名,或半途而廢,在此不一而論………但無論何人,總必有「思滯」之時、之日、之月、之年……而覺無東西可寫之尬尷………,總而言之,功底厚,立意高,思悟深,重節氣之勤奮文人,大約更配叫文人,即使一時不順,因責任使然,不會永無東西可寫!
我就是個天天寫東西的人,除了頭條,還有私底下的小說,也就是不發到頭條的小說,每天都在寫。最初的感受確實是你說的這樣的,但人生怎會沒東西可寫呢?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只有選擇自己特別熟悉和可控的方面,才有信心。
如果你是一個敏感,有生活的人,不會沒有文章可寫。如果你是一個沒有那麼多的生活閱歷豐富的人,就要用心觀察生活了。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把它記下來,在一個特定的本子上,時間一長就可以成為日後寫作的素材。然後是多多讀書,從中找到一個契合點,某些素材可以激發你的思維。還有就是多看頭條的故事。新聞。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我有好多小說靈感來源都是從頭條讀來的。你周圍的一切人和事,通過加工都是會變成很精彩的寫作素材。
推薦閱讀:
※蘇軾的詞你最喜歡哪首?
※當你被人看不起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為什麼一個人成功之後,感覺說什麼都有點道理?
※你們是否都為了愛情撕心裂肺的哭過?
※為什麼我的人生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