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最喜歡的古代曲是什麼?


這個題目是很難回答的,正如大悔憶智冰老師說的,問題應該明確,「曲」是有多種含義的字,可以指樂曲,也可以指詩歌韻文。不過題目的備註有提到「喜歡詩詞歌賦」,那麼暫且理解為詩歌韻文吧。

關於「曲」,大家熟知的應當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的「曲」,這是一種可以入樂的文學體裁。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兩種文學體裁,雜劇就是我們現在的戲曲,而散曲則應該算是詩歌的一種。

題目提到詩詞歌賦,那應當是指詩歌之一的「曲」吧,廣義的詩歌形式「曲」除了元散曲,還包括漢唐宋大麴、民間小曲等,其中六甲番人最喜歡的曲有元馬致遠和張養浩的散曲,也有唐代女詩人劉采春的啰嗊曲。

1、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最為人熟知的元散曲了,可稱得上是元散曲的巔峰作品,其藝術成就堪比唐詩宋詞的上佳之作,這首曲每句都用韻,典型的元曲平仄韻通用,極具韻味,同時畫面感很強,一幅凄苦愁致的景象如在眼前,人在旅途,最不堪秋。】

2、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不如元曲四大出名,但這首散曲卻堪稱元曲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現實主義詩歌,沉鬱濃重,幾近老杜,但感情色彩更為濃烈,其深沉感慨,直指人心,六甲番人每讀此曲,都會想起「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劉采春,《啰嗊曲六首》: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載兒夫婿去,經歲又經年。

其四:

那年離別日,只道住桐廬。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劉采春是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其文學才華和音樂才華一樣優秀,所以她創作的曲更具音樂性,這幾首啰嗊曲實際上就是唐代的流行歌曲,平白易懂,不事雕琢,但風韻天然。】

通過以上幾首曲的對比,也可以看出曲這種文學形式的發展變化,元曲更加大氣高遠,而唐宋大麴則細膩委婉,兩者的區別猶如豪放和婉約,這或許和元曲詩人大都來自北方有關吧。

我是六甲番人,更多精彩,請您關註:六甲番人。


謝謝邀請!

以後提問問題應該明確,不知你所問「曲」是指《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這樣的古代樂曲還是指「元曲」,而元曲除了散曲還包括雜劇,如《竇娥冤》、《西廂記》、《倩女離魂》……

我喜歡的元曲: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相信所有成年人——還有遠離家鄉讀書的未成年學生,都有過這種落寞惆悵,除非你命好或者特別不好動,一輩子不曾離開家鄉和家庭,甚至短暫的離開都不曾有過。離鄉背井,夕陽西下,什麼滋味!】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對舊時代的血淚控訴啊!】

《賣花聲·懷古》張可久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令讀書人一聲長嘆的事在歷史上太多太多!】

《雙調夜行船·秋思》馬致遠

百歲光陰如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人生如夢,努力像馬致遠那樣留下一些好曲吧!】

 


元曲是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齊名的文化藝術成就。很難相信在那樣一個高壓的政治環境下,能綻放出如此璀璨的藝術成就。再有,如此的藝術成就,還用質疑元朝是否為中國歷史么?

今日推薦一首名曲。名家元好問的

《小聖樂"驟雨打新荷》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朵朵蹙江羅。老燕攜雛弄語,有高柳鳴蟬相和。驟雨過,瓊珠亂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樽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

這是一首元代傳唱非常廣的名曲。此曲一出,各大勾欄名伎(注意此伎非彼妓)爭相傳唱。尤其是「驟雨過,珍珠亂糝,打遍新荷。」幾句更是膾炙人口,傳唱不衰,是年度新詞!

此曲意境也好,上闕寫景,春末夏初,燕聲蟬鳴,一派祥和。下闋寫情,良辰美景易逝,珍惜眼前,及時行樂。尤其「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被曹雪芹引用在《紅樓夢》中探春的判詞,昭示了世事無常,是非難定的悲歡離合之情。

[分骨肉]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這七首,我最喜歡!可能也是元曲中最美的曲子之一了!

1.天凈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2.天凈沙·秋

元代: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3.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代: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4.折桂令·春情

元代:徐再思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

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5.賣花聲·懷古

元代:張可久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6.四塊玉·別情

元代:關漢卿

自送別,心難捨,一點相思幾時絕?憑闌袖拂楊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7.蟾宮曲·懷古

元代:查德卿

問從來誰是英雄?一個農夫,一個漁翁。晦跡南陽,棲身東海,一舉成功。

八陣圖名成卧龍,六韜書功在飛熊。霸業成空,遺恨無窮。蜀道寒雲,渭水秋風。


我最喜歡《西廂記》,那是小時候剛認字的時候,就看到鄰居家牆上掛著的,鄰居家的小朋友和自己是同學,經常去他家,那時候為了比賽看看誰認識字多,後來才知道那是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的「壓卷」之作,也是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作品。它通過對相國小姐崔鶯鶯和書生張珙的愛情故事的描寫,熱情歌頌了他們發抗封建禮教的叛逆行為,讚美了他們「不戀豪傑,不羨驕奢,自願的生則同衾、死則同穴」的愛情理想,發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驚世駭俗的強烈呼聲。現在想想,也是非常美好的。


《十面埋伏》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 中國古典十大古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再加上由中國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 中文名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風格 中國傳統音樂 曲數 十 演奏樂器 古箏,琵琶等 地區 中國 名曲概述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還有《夕陽簫鼓》一說)、《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伯牙在江邊撫琴,唯鍾子期從中聽懂山之雄渾、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葉扁舟,一點漁火,在月下隨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輕度,清奇挺拔;離鄉背井的凄涼中夾雜著離別後的思念,如泣如訴,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別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嵇康辭世,從此而絕的廣陵散,再現當年聶政刺王的俠肝義膽,今人有興有幸得見,可謂幸甚。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後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漢宮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現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並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後,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並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 對於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鵠鴻之志的;也有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基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 《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鬥是,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金、劍擊聲、人馬群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成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 傳說春秋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 樂曲簡介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朝《神奇秘譜》,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和《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朝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廣陵散 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於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願,自己毀容而死。後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麴之一。 廣陵散 樂曲簡介: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衝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東漢蔡邕的《琴操》談到與該曲相關的歷史故事: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己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楊時百,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據《世說新語》記載:嵇康非常喜愛《廣陵散》,經常彈奏它,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平沙落雁 樂曲簡介: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朝陳立昂之說;宋朝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當代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十面埋伏 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後決戰的情景 。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十面埋伏 樂曲簡介: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曲譜最早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華秋萍的《琵琶譜》,而在此譜之前,只有描繪同樣題材的《楚漢》。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曆前後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 《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而現代,這往往需要大樂隊式的交響曲體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名作。 漁樵問答 此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之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樂曲簡介: 漁樵問答:古琴曲,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旋律飄逸瀟洒,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中國名曲,現存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洒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洒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錶示問句,下降的曲調錶示答句。刻划出隱士豪放無羈,瀟洒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複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夕陽簫鼓 是抒情寫意的的樂曲,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經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夕陽簫鼓 樂曲簡介: 《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首次將其改編為絲竹合奏。 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這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棉會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讚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中央廣播樂團民族管弦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海英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庄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勛改編為交響音畫。 漢宮秋月 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漢宮秋月 樂曲簡介: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琵琶曲《漢宮秋月》: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更顯清怨抑鬱,有不同傳譜。存世的一般是據無錫吳畹卿所傳,但劉德海加上了許多音色變化及意向鋪衍的指法,一吟三嘆,情景兼備,很有感染力。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編而來。 梅花三弄 樂曲簡介: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為王羲之所奏的笛曲。後由後人移植為琴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劉宋鮑照《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云爾。」(明《伯牙心法》)從這裡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箏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複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複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音調取自此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詞《詠梅》。 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謝邀~

題主喜歡古曲,那麼一定會喜歡許嵩的。許嵩的幾首古風歌曲都是超級贊:《燕歸巢》、《山水之間》、《千古》、《廬州月》、《斷橋殘雪》、《半城煙沙》、《如果當時》、《清明雨上》、《天龍八部之宿敵》等。

有網友戲言「如果許嵩生在古代,那麼我們除了背誦李白、杜甫,還需要背誦許嵩」!


嗩吶獨奏:百鳥朝鳳。


曲在元代可謂是發展到了頂峰,其中元曲四大家白樸,馬致遠,關漢卿,鄭光祖的曲有名。

想來這首曲各位都聽過,應該算是馬致遠的代表作了吧。其中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道出了遊子在外的心酸吶。其中還有寫景的句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更是透著凄涼哀婉的味道,一字一句,引人入勝

提到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不得不提一下白樸的《天凈沙·秋》了,這兩首詩在背的時候總是會混淆,而且這首曲也容易忘,但是這首可是寫秋界赫赫有名的曲子,曲從蕭瑟,寂寥到明朗,用詞簡單卻優美,最後三種植物,更是巧妙。

關漢卿作為四大家之一,最著名的該是《牡丹亭》,但是他的詩詞也是格外的好,風花雪月該是世間無法避免的事,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點的柔情,「平生不會相思,最怕相思,才害相思。」

無關風月,無關情愛,張養浩的這首山坡羊,抒發了對於時代變遷的淡然還有對黎民百姓的同情,「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時代的更替,到底受苦都是黎民百姓

【注,如有不足,請諒解】


謝謝,相對於詩詞,元曲更多以套數存在,換句話講,戲劇曲牌是主流。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元曲有非常多的作品遺失。從目前流傳較廣泛的元曲作品來看,也是題材風富,形式多樣,文辭流暢。歷代首推馬致遠的秋思,但他另一篇作品夜行船,亦絲毫不遜色。包括關漢卿的一枝花,王實甫的西廂記,以及很多小令等,各有千秋。若選出最喜歡的古曲,真的很難取捨。單論馬致遠的作品,我認為夜行船的意義更大一些,是對價值取捨的判斷和人生的概括。思想性更具有深度一些。


推薦閱讀:

《醉鄉民謠》---逐夢的路上註定孤獨
斌哥聊吉他第39期:Les Paul的這幾個鈕你會用嗎?
學鋼琴到底是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還是......
【樂僮節奏·非洲鼓小知識】這首歌送給全天下的媽媽!
借我_謝春花

TAG:音樂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