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的上色和掛瓷分先後嗎?
我是《愛瓠說》葫蘆達人小瓠。
玩文玩葫蘆,言必說出彩和包漿,尤其是這包漿不說根本繞不過去。玩不出彩都不好意思說會玩葫蘆,不懂包漿乾脆就是丟人——小瓠說了幾次關於玩葫蘆包漿的話題,這次把關於包漿,說個明白。
美讓人喜歡,靈氣讓人愛
說上色和掛瓷前,我們先弄明白:到底啥是包漿呢?
包漿包漿,把物體外層包起來的一層不透氣的封閉性物質。
葫蘆的包漿,和其他文玩確實不同。別的玩意兒,比如核桃菩提子橄欖核雕木器玉器瑪瑙等等的包漿和葫蘆的也有區別,原因是其他的材質硬度緻密度不一樣。前者那些不管有機無機的,都比較硬密度比較大,產生的包漿主要是靠天長日久極為微細的摩擦和極緩慢的氧化造成的(有人說紫檀紅木類靠裡面木性包含的油脂,也對)。目測和觸覺上就堅實,外界的物質參與不了包漿的滲入。達成後狀態就比較恆定,水洗刮擦也不容易失去。
玩不出彩枉文玩
葫蘆不一樣。葫蘆錶殼不緻密,即使成熟度極好的葫蘆,也只是最表層的木質部是硬的。葫蘆能出包漿的,是最外層不過一層紙的厚度的部分,而且比較脆弱。
所以葫蘆的包漿的形成,光靠手的摩挲,是不夠的。葫蘆的有機特質太明顯,包漿形成的條件至少需要三個方面:
一是大量陽光日晒。葫蘆在落架後如果去皮後不接觸陽光,則表皮層里的葉綠素和花青素就不會褪去,葫蘆干後也是青白色的,不會是金黃色。天長日久的曬,可以讓葫蘆的花青素褪盡而葉紅素上升。
這是開始掛瓷的葫蘆,變色沒趕上
二是溫度,和人手的撫摸。葫蘆在人的手裡,和太陽下日晒,發生的所有反應,都是溫度在做催化劑。沒有溫度葫蘆的變化會極為緩慢。所以夏天葫蘆變色快。人手的撫摸起的作用主要就是拋光。人手的目數最少也得有600目以上,是天底下最好的拋光物。
三是空氣氧化。不管是溫度,還是陽光,其實都是為氧化服務的。葫蘆錶殼氣孔疏鬆的微結構,和氧氣充分接觸,使葫蘆由外及內充分氧化,才會使葫蘆變色,並越來越紅,由紅變紫。
變色後稍微盤玩的葫蘆,立刻出彩
氧化才是變色的原因,變色了也不是包漿——那麼包漿的本質是什麼呢?
包漿的本質,就是葫蘆在陽光,溫度,氧氣的綜合作用下,慢慢變色,木質以外的有機物,幹了的組織液,逐漸揮發和流失,皮殼裡的微結構,晶格逐漸空出,而人手在把玩撫摸的過程中,人體的汗液無機鹽,脂肪,慢慢填充進這些納米級的微空間。就像複合材料一樣,就像硫磺進入了橡膠里,形成了一種葫蘆木質部和無機鹽類結合成的新的物理結構物質。這層比紙還薄的物質就是包漿(包漿層以下的木質部和內瓤,只是包漿層的基礎支撐體)。
我盤我盤我盤,包漿已經出現
真正的包漿,是這個過程已經極為熟化,最後效果像玉化了的效果。通過自然生長,人為滋養的葫蘆形成的玉化包漿,才具有紫紅滋潤,醇厚靈透的神采魅力。
那麼包漿的美,首先在於它的色。
我們初玩葫蘆,都愛不停的摩挲。此時的葫蘆還比較新,皮殼裡的有機質過多,皮層的呼吸孔還沒有打開,我們一通神操作,表面快速的形成了一層光亮效果,像瓷器釉面似的,這就是掛瓷。這個掛瓷是純人手施為的結果。這時因為葫蘆還沒有變色,那麼一旦形成了掛瓷,葫蘆就被密封住了,皮殼和外界的氧氣基本斷了接觸和交流。所以掛瓷之後的葫蘆,變色極難。(有的葫蘆的色就不再變了)早熟速生的掛瓷不變色不氧化所以也難以轉化成真正的包漿。
包漿應該是時間和歲月醞釀的妙物,天地人共同滋養了它,操切穿鑿心態之下,出來的玩意兒都是靈性缺失的
所以葫蘆的變色和掛瓷是一定要分先後的。先變色,後掛瓷,掛瓷足夠了,就會成為包漿。掛瓷只是包漿的初級階段,掛瓷不是目的,只是個中間站。它的前提是要讓葫蘆先有一個熟化的氧化變色過程,然後才可以言包漿。如果葫蘆足夠成熟,又能熟化充分,那麼一上手盤玩,輕鬆就會出現掛瓷和包漿,那種神韻是區區掛瓷無法比擬的。掛瓷只是青蔥的少女,包漿則是風情萬種的熟女,內涵不可同日而語。
玩葫蘆,就是潔濾自己溫敦情愫和節律自我雋永節操
我是《愛瓠說》 葫蘆文化 的使者
書法篆刻,工藝美術的小築
葫蘆藝術和文化的推廣者
關注即可獲得古今中外葫蘆藝術,歷史源流,工藝技法
應該不分,上色是溫度,上瓷是濕度,油分。
推薦閱讀:
※生活|「一根藤上七個娃」:葫蘆這種植物為什麼被認為具有神奇力量?
※參遇話手作——烙畫葫蘆
※快手西葫蘆雞蛋早餐餅(簡單實用)
※那個帶女孩打胎八次的「葫蘆娃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