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古代,男子佩玉有什麼講究?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於玉的品格,所以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中國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作為女子飾 物的玉飾,僅有首飾中的玉簪、玉搔頭和腕飾的玉鐲。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一是禮儀制度,一是服裝制度。在中國古代,服裝制度實質上也是一種禮儀制度,只是到了現代以後,服裝的制度性才逐漸削弱了。

▲ 白玉鏤雕龍螭 斧式佩 (清乾隆 故宮藏品)

玉的內涵

《紅樓夢》中有「金玉良緣」。「金」是寶釵項上所戴項圈上的金鎖,俗稱「長命鎖」,是小孩子戴的飾物;「玉」則是寶玉和長命鎖戴在一 起的玉墜兒——通靈寶玉。金鎖和玉墜兒上各有兩句吉讖:「不離不棄,芳齡永繼」——「莫失莫忘,仙壽恆昌」。這雖然是藝術虛構,但也有其現實依據。

用玉作女人的項墜兒,是現代以後才有的。這首先與古代女 性服裝制度有關。除了唐代,女性上衣的領口開得比較低之外,歷代女性服裝的領口都很高,根本沒有給項墜兒留下展示的空間。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女性服裝的演變,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服裝制度對於女性頸項飾品的制約力量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典型的制服時代。男裝不用說了,即便是女裝,也是嚴格制度化的。50年代的列寧裝,60年代的工裝,70年代的軍裝,即使社會觀念不將佩戴項鏈看做是資產階級思想,女性服裝也沒有給頸項飾 品留下一點點空間。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不僅走出了制服時代,而且進入了服裝大變革時代。在這個變革時代,尤其以女裝的變革更為顯著,更具有革命性。不僅裙裝五花八門,花樣翻新,上裝的款式也越來越豐富,特 別是領口的變化,給女性頸項飾品提供了廣闊的展示舞台。金、銀、珍珠、珊瑚項鏈,玉石、寶石項墜兒,一下子都涌了出來,爭先恐後地裝扮著女人美麗的脖頸。

▲ 白玉鏤雕松鹿紋帶飾 (明 故宮藏品)

相比之下,古代男子佩玉與服裝制度的關係不大,倒和禮儀制度的關係極為密切,而且正是禮儀制度從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古代男子佩玉,女子不佩玉這種社會現象的。

古籍《五經通義》說玉 「溫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孔子也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 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

咱們再回顧下歷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來作為禮器或信物。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權力的一種表徵方式。

▲ 龍紋玉璜 (西周 故宮藏品 )

璧是祭天的禮器;琮是祭地的禮器;璋既是朝聘、發兵、喪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禮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禮器;璜則是祭祀北方的禮器。《周禮·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鎮圭、桓圭、信圭、躬 圭、穀璧、蒲璧,分別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禮儀制度規定了玉與男子的關係,即使是佩玉,其審美意義也不如現代女性佩戴的玉飾品大,而主要承載著一種道德功能。

《玉藻》中有一句話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裡面除了「君子比德於玉」 的道德象徵性之外,還包含著通過佩玉節制男子行止的意義。「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佩玉的講究

中國古代男子的佩玉分為左右兩組,「佩玉必雙」就是這個意思。

每一組為一佩,每一佩由七塊玉組成,分別有雲、龍、藻、蛇、麟等圖案。佩上的橫玉稱 「珩玉」,形如角菱或殘環。珩玉上端有一孔,用來穿帶,掛於腰帶之上;珩玉的兩角各有一孔、中間一孔,分為三組,都用絲帶或珍珠貫穿起來。中間一組的中間部分為一塊圓形佩玉,稱「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來上 下聯結,其末端懸一塊玉,形如半璧,兩端呈尖形,稱為「沖牙」。沖牙的半圓中間有一孔,用以穿帶聯結,其它兩組在中間處各懸琚形玉一塊,上下各一孔,用以聯結上下半組。下半組末端懸一塊璜玉,璜玉的形狀如半璧 ,兩璜相對,形如全璧。這三組佩玉在人行走的時候,隨著人的行動而相互撞擊,其撞擊聲響古稱「珩鐺佩環」。

▲ 玉組佩 (明晚期 故宮藏品)

佩玉的意義:修身

實際上,佩玉撞擊並 不是為了悅耳,而是起著一種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須從容適度。走快了,佩玉的撞擊聲非但不悅耳,而且很亂;走慢了,力度不夠,佩玉就不會發出撞擊聲;只有不疾不徐,從容適度,佩玉才會發出悅耳的聲音 。人起坐時也是如此。因此,這是一種通過外在手段強化男子道德修養的方式,其道德作用遠遠大於審美作用。

同時,它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儒家的「修身」本就是內 外兼修,既有「五日三省吾身」的內省,也有通過佩玉來節制行止的外修。因為,儒家的教化是全方位的,詩樂禮儀無不是實現教化的具體途徑。可是,「佩」玉就具有裝飾性作用,就會具有審美功能,不過,在中國古代, 男子佩玉的審美功能不但與道德功能相比是比較弱的,就是與其區別功能相比,也要弱很多。漢魏以後,門閥世族子弟、官宦士紳無不佩玉,並相沿成俗。固然其道德功能還在起作用,起碼在士階層中是這樣,但是,作為一 種社會身份的表徵,佩玉更多地發揮著一種社會區別功能。

在中國古代男子佩玉這種習俗中,道德功能與區別功能是佩玉的主要功能,不過在不同時代,這兩種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 同而已。



推薦閱讀:

南京遊記-Day1
《南明史》- 第九章讀後
回憶1949年的開國大典
明朝滅亡源於世襲君主制的固有缺陷
中美匯率戰:歷史、現狀與前景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