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伯、姑舅和姨姨,這三種親戚哪個最親?為什麼?


我以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說。我認為姑舅親。

①叔伯,長大後都會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老婆孩子,可以說全身心在自己家。沒結婚之前可能會給孩子買些,但結婚後就變了。走動少了,關係也疏遠。②姨也一樣。女孩,永遠是別人家的,特別是結婚嫁的遠的,長年不聯繫,還不如鄰居呢

③最親的應該是姑舅。我女兒今年12歲,一問她誰最親你,回答是姑姑。小時候她姑沒結婚在幼兒園教學,女兒也就不到3歲,婆婆忙著去地里幹活,老公要上班,加上我當時懷孕。女兒一直是她姑帶。孩子爺爺去世早,長兄如父。雖然現在結婚,我們沒有離太遠,她還是會經常給女兒買衣服,買用的東西。冬天,我長時間在黑板寫字,手總脫皮,給我買護手的。我和老公也經常給她錢花,現在在家待2個孩子,老公一人在外打工,工資也不多,公婆在家種地。很少給她錢,有孩子,一會也離不了錢。舅舅也是最親。我弟在遠方工作,孩子姑結婚後我女兒在我爸媽那裡上學,與姥姥,姥爺和舅舅關係最近。現在周末回來和舅舅聊天,積姥姥姥爺打電話。親情,就算距離再遠,也無法割斷。對自己的親人好永遠沒錯


叔伯,姑舅和姨姨,這三種親戚哪種最親?為什麼?

在我們老家農村有這樣一句話,親好三代,家好萬年。按家鄉這句話,說明叔伯最親。

就今這幾天,我一個堂爺去世了,我從廣東回來奔喪,如果是我姨姨或姑舅家裡有這事,說實話,我不一定回去。

在同代,叔伯不一定有姑舅和姨姨親。因為女性都喜歡小孩,經常會買東西給小孩,叔伯應該相對要少買。

過了三代,叔伯孫子和我們孫子還是房叔兄弟,姑舅和姨姨的後代不一定認識了。

個人認為,叔伯最親。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單從血緣的關係來衡量的話,叔伯,姑舅和姨姨這三種親戚關係應該是一樣遠近,因為無論從父母親哪一方看,都有他們一半的血統。

個人認為,如果從優生和遺傳學的角度來排列親疏,應該是姑舅最近,因為姑舅親的血緣維繫者,一頭是女性的姐或妹,另一頭是男性的兄弟。

如果近親通婚,家族遺傳病的發病率是極高的,無論男性的顯性遺傳還是女性的隱形遺傳,概不能倖免。

而按我國的傳統倫理,同一姓氏自古以來不能通婚,春秋時,人們就已經認識到同姓婚姻會造成後代畸形及不育。自唐代,就明令禁止同姓通婚。但近親婚配,譬如姑舅和兩姨親通婚是建國後才明文禁止的。

我國民間有俗語:姨表親,一輩親。姑舅親,砸斷骨頭連著筋。意思是說姑舅親更甚於姨表親。過去說姑舅之間兒女通婚,又被稱為「骨肉還家」。

因此,在人們的傳統認識上,叔伯,姑舅的血緣之親要厚於姨表親。

按照我國古時的傳統禮俗,叔伯,姑,舅,姨,這些親戚的親疏,也是有明確排序的。依儒家《儀禮》中的喪服篇所記,根據生者與死者的親疏關係遠近不同,把喪服分為五個等級,俗稱「五服」。

所謂「五服」,也就是關於人逝世後,生者為其所穿喪服及居喪時間的一套禮儀制度,而叔伯,姑,舅,姨,都屬於「五服」之內的親人。

一服,稱為「斬縗」,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種,是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的掛在胸前的上衣,並且衣服下方不縫邊。它所對應的親人是指父母雙親,也就是民間所說穿的「重孝」。

《左傳·襄公十七年》即有記載:「齊晏桓子卒,晏嬰粗縗斬」。

二服,稱為「齊縗」,是用熟麻布製成,下面是縫邊的。對應的親人是叔伯父,兄弟。

三服,稱作「大功」,也是熟麻布製成,比「齊縗」略微精細一點。這就是為逝去的姑母或堂兄弟所應穿的服制。

四服,稱作「小功」,也是用熟麻布製作,又比大功精細些許。對應的親人是姨母或同一曾祖的兄弟。

五服,「緦麻」,這是五服中最輕的一種悼亡服制。對應的親人是舅舅,同族兄弟,它也是用熟麻布製成,比「小功」更精細了一些。

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五服制度完全是以父系血緣關係為劃分標準的。這是由古代宗法社會現實決定的。

但也同時從一個側面看出傳統文化中對於親人親疏遠近排列的大體順序,即同姓氏的叔伯為最親,然後依次是姑,姨,舅。當然這種排序不一定符合現代科學觀,卻反映了我國自古以來約定俗成的倫理觀。

古人用繁瑣漫長的儀式表示對親友的不舍,用穿喪服表示親戚關係中的親疏遠近。這些在古詩里也常有所見,譬如杜甫的《遣興》有句曰:「共指親戚大,緦麻百夫行。」

又如白居易的《與元九書》所寫:「中朝無緦麻之親」。

五服固然可以劃分形式上的親疏,卻無法劃分人們對於亡者的情誼。

在現實生活中,親戚的親疏遠近,有時並不會以習俗或者血緣來劃分。因為親,不僅是血緣,更多的是一種情感。

正所謂「走親」,常走動,無論叔伯,姑舅還是姨姨,都一樣情誼深厚;不常走動,即便是一母同胞的親生兄弟姐妹,一樣會日漸疏離;再有各種利益紛爭,心生罅隙,那就更無法論親疏了。


問:叔伯,姑舅和姨姨,這三種親戚哪個最親?為什麼?

叔伯,姑舅和姨,在外國、在中國各別的地方都是親戚。

而在中國、特別是北方、和在農村,只有姑舅和姨是親戚,叔伯不是親戚,是自家人。

叔伯的後代多少輩,五百年、六百年,只要還是一個宗祠,都是自家人而不是親戚。

我們宗族的祖先自永樂十八年從山西大槐樹遷到此地近六百年,至今繁衍到兩千多口人,還是自家人。而姑舅姨的親戚三四輩之後就誰也不認得了。

如果只說姑舅和姨的話,那就是姑舅親,兩姨次之,有俗語是"姑舅親輩輩親,兩姨親當輩親″。

因為舅家是姑的娘家,姑回家就是姑奶奶,姑奶奶回家就是主人,可以上炕里坐。兩姨只是客人不是主人。

"娘親舅大",外甥們分家都要請舅舅,沒有請姨的。

但是,姑舅姨再親也親不過自家人的叔伯。

叔伯六百年的後輩,還在一個宗祠,十幾輩還是一個墳地,大家可以一起給共同的祖先燒紙錢。

姑舅姨幾輩之後就不知姓什麼了,也不知在那個墳地了。你說誰最親?

親疏的排列順序為:

叔伯,姑,嬸娘,舅,姨,姑夫,舅媽,姨夫。

其中叔伯和嬸娘是自家人。


叔伯、姑舅和姨姨都是父母親的兄弟姐妹,從血緣上而言:並無親疏遠近之別,不過按中國古代禮儀而論的確可以說道說道

叔伯、姑舅和姨姨按中國古代的傳統禮儀都屬於五服之內的親人,但他們在五服之中分別處於不同的等級,依《儀禮》所記:

一服:父、母。

二服:叔伯父、兄弟等。

三服:姑母、堂兄弟等。

四服:姨母、從祖兄弟(同一曾祖的兄弟)等。

五服:舅、族兄弟(同一高祖的兄弟)等。

中國古代社會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維繫的宗法社會,所以父系的叔伯屬於內親,母系的姑舅和姨姨則屬於外戚,以當時的宗法體系而言:內親重於外戚。不過在有一種情況下舅父的等級地位會越發尊貴起來,那就是分家時。正因為中國古代社會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維繫的宗法社會,所以一個姓的兄弟(含堂兄弟、族兄弟)之間彼此都享有祖宗遺產的繼承權,這樣一來如果由同姓宗族之人主持分家很難做到公平公正,這時往往就會請母系親戚舅父出面:一方面和兄弟雙方都有血緣關係;另一方面由於是異姓,又沒有財產繼承方面的利益糾葛,相對而言比較公正,故而民間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這樣的諺語。


按古時的禮俗,叔、伯、姑、舅、姨都屬於「五服」之內的親人,但他們在「五服」之中分別處於不同的等級。所謂「五服」,是關於人逝世後生者所穿喪服及居喪時間的一套禮儀制度,根據「服」的等級不同,可以區分親疏遠近。依《儀禮》所記:

一服:父、母。

二服:叔伯父、兄弟等。

三服:姑母、堂兄弟等。

四服:姨母、從祖兄弟(同一曾祖的兄弟)等。

五服:舅、族兄弟(同一高祖的兄弟)等。

「五服」制度以男系血緣為重,這是古代宗法社會的現實決定的。可我們在上文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姨服比舅服高一個等級。這說明古人認為姨比舅更親近。這種觀念,是史前文明的遺流嗎?

現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我們對於來自於父系或母系的親屬,不宜作刻意的區別。叔、伯、姑,是父親大人的兄弟姊妹;姨、舅,是母親大人的兄弟姊妹,都一樣親!

當然,親,不僅是一種血緣,還是一種情感。在生活中,最能拿住人的,大約是這個看不見、抓不住、說不清、道不明,而又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感情。往往是你與誰的感情最好、最深,你就覺得誰最親。(2018.2.3)

有必要把「五服」略作說明。

儒家重禮治。《儀禮》一書,在西漢立了博士。《儀禮》中的「喪服篇」,根據生者與死者親疏遠近不同,把喪服分為五個等級,叫做「五服」。「五服」的名稱是:斬縗、齊縗、大功、小功、緦麻。古之喪服,以布的精粗為度。

一、斬縗(cui):五服中最重的一種,是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的掛在胸前的上衣。衣下方不縫邊。斬即是不縫邊的意思。(《左傳·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卒,晏嬰粗縗斬。」)

二、齊縗:熟麻布製成,縫邊。齊即齊整之意。

三、大功:熟麻布製成,比齊縗稍精細。功指織布的工作。

四、小功:熟麻布製成,比大功精細些。

五、緦(si)麻: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熟麻布製成,比小功更精細。

古人在講到親戚關係時,常用喪服來表示親疏遠近。如杜甫《遣興》:「共指親戚大,緦麻百夫行。」白居易《與元九書》:「中朝無緦麻之親。」

九族中人,都是有服的。

周代九族:一、父姓五服以內。二、姑母及其子。三、姊妹及其子。四、女兒及其子(父族四)。五、母的父姓。六、母的母姓。七、母的姊妹及其子(母族三)。八、妻的父姓。九、妻的母姓(妻族二)。

秦漢後的九族:自高祖下至玄孫。(2018.2.6)


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觀點。

一、從書面文字來理解的話,那就是叔伯和舅,姑姑和姨都是一樣親的。因為不管是叔伯還是舅舅,在英語里都被統稱為「uncle」,而姑姑和姨都叫「aunt」。這個是真的分不出親疏遠近的。

二、但在現實生活里,我們一些寶媽們閑起來也經常會討論這個問題,到底是姑親還是姨親?

就目前我的現狀來說,我肯定會說:是姨親!因為孩子時刻是跟著我一起生活的,而我又離我自己的姐姐們最近,反而離孩子姑姑比較遠。和孩子的姑姑一年也就過年回去見一面,平時都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裡,而和我自己的姐姐卻是三五天都能見上一面,孩子自然也就和我家姐姐關係親近一點了。

當然,如果說孩子是跟姑姑離的近,而跟姨住的遠的話,那和姑姑的感情自然也就大過姨了。這也許真的就是「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吧,親戚還是要多走動走動才會加深感情的,不然再好的稱謂也都只是一個稱呼而已,談不上誰親誰疏!


這本身就是幾個不同的非常貼己的親戚圈,要排個座次,就是一叔伯,二姑舅,三姨姨。

叔伯圈接觸的最多最廣:五服以內(從曾祖到己身)的兄弟姐妹們經常之間都會走動,這不用懷疑。

姑舅圈分為兩個系(父系,母系),相對來說能少點:從父系來說,姑姑就是父親的(親)或叔伯姐妹,隨著時間推移出嫁遷徙也就疏遠淡忘一部分。母系就比較能好點,只要去舅家就能融入姑舅圈,能接觸到親,叔伯,堂,從,族舅家的兄弟姐妹們。

姨姨圈就很難完全融入,隨著母系姐妹們的出嫁到自己這甥輩就很難完全聚一起


謝謝邀請!叔伯是一家子,姑舅是親戚,我們這如果自己沒有兒子,去世時侄子是要棒牌位的,到底哪個親?論親疏應該是:叔伯、娘舅、姑姑、姨娘。女孩往往和姑姑最親。

但是話說回來,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站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方式不同,與誰親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能一概而論,俗話說得好!親情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分不開。


推薦閱讀:

無處安放的中國家庭債務

TAG:中國家庭 | 文化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