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哪些信號證明體內濕氣重?
濕氣是百病之源,可以說,人體的萬病皆始於濕,所以除濕是保持五臟六腑高效運行、遠離疾病的根本。
先說寒濕: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
寒濕太重,最先入侵的就是關節。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經常胳膊腿疼痛,就是寒濕入體。
再說濕熱: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時候來得痛快。
體內濕氣重,看2處:
1、有便秘,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這是濕氣很重的表現。
濕氣粘膩性讓大便粘在腸子上,被腸子吸收,而不讓它排出體外。這樣,糞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醫生往往就病論病,而不明白病根在於體內的濕氣,胡亂治療,這是更可怕的事情。
2、看起床: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再裹著,讓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著,讓人懶得動彈。
中醫里講「濕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如果你確認自己身體濕氣重,千萬不要一拖再拖,因為它的危害真的很嚴重。今天介紹幾種簡單的祛濕方法,先來一種最方便的祛濕,就是喝茶。
很多人以為,體內有濕再喝茶,這不雪上加霜么?實際上,用祛濕、利尿的植物代茶飲,祛濕效果很好。就拿薏米金錢柳茶來說
薏米在《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在濕氣較重的季節或地區,可用薏米煮湯喝。因薏米性微寒、偏涼,所以平時怕冷的陽虛體質者一定要炒過磨成粉搭配金錢柳服用,金錢柳被譽為醫學界的第三棵樹,含豐富的Ni、Cr、V、Se等元素,使血流通暢,促進多餘的垃圾及時排出體外。這兩樣是黃金搭檔
其次我們身體都有一個排濕口,按摩排濕口亦可起到祛濕的作用,一般最能祛濕的排濕口就是膝窩。
膝窩又稱腘窩,在膝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濕通道。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兩周拍打一次,可起到祛濕作用,輕微濕氣可用。
都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中醫認為,濕是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濕與寒在一起,稱為濕寒;與熱在一起,被稱為濕熱;與風在一起,被稱為風濕;與暑在一起,被稱為暑濕。濕邪如不去除,可使病情遷延難愈,如何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可從以下5個信號判斷。
信號一:舌苔厚膩
如果發現自己舌苔很厚膩,或者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明顯齒痕的話,那就基本可以確定體內有濕,這就是中醫的舌診。如果還伴有面色晦暗且發黃,早晨起床時眼皮浮腫,或眼袋明顯,這些信號說明體內的濕氣較重。
信號二: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軟硬適中的條形,如果大便像熟得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這也說明你的體內有濕,消化吸收功能異常。
信號三:食慾差
如果到了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飢餓的感覺,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裡脹脹的,在吃飯過程中還有隱隱的噁心感。這種現象也是脾胃功能較弱,體內濕氣過重的表現之一,且這種現象更容易出現在夏季。
信號四:小腿肚發酸
濕氣重的人起床後會感覺小腿肚發酸、發沉,還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而且表現為虛胖的體征,更嚴重的人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信號五:精神狀態差
濕氣重的人常常會有胸悶的感覺,想長呼一口氣才舒服,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有頭昏腦漲之感,易睏倦,記憶力減退。其實這一點不難解釋,古人說「脾氣一虛,肺氣先絕」,說明脾氣虛到一定程度,肺金失養,就容易出現精神狀態不佳的表現。
如何祛除體內濕氣?
食療選薏米
薏米,中醫稱薏苡仁,又名薏珠子、回回米等,屬於穀類食物,既有食用價值,又有藥物價值。中醫認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除痹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之症,與赤小豆(紅豆)搭配食用,效果更好。
拔罐很有效
拔罐是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之一,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效,能有效祛除體內濕邪,而且操作相對比較方便,在家中就可完成。
艾灸祛濕簡單又方便
艾灸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的作用。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究竟什麼是「濕氣」?「濕氣重」有什麼癥狀?
「濕」指代一類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特性的邪氣。濕可從外而受,亦可從內而生,故從發病的角度「濕」可分為外濕及內濕。
外濕由外感濕邪所致,常由淋雨、涉水、居住潮濕之地,以水為事(如漁業,常年依水而居)等因素引起。內濕為水液運化失常所致,「久坐傷氣」、「思慮傷脾」,現代常見於白領、腦力工作者等(久坐、思慮過度、飲食不規律者)。
由於現代生活條件、工作方式的變化,內濕者在臨床上更為常見。濕滯經絡者,癥狀可見精神狀態差、疲勞感,肌肉關節酸痛、沉重感;濕滯臟腑者,可見噯氣反酸,腹脹,胃口差,口粘口臭,大便次數增多,質稀粘呈糊狀;濕襲陰位者,可見雙下肢水腫,婦女尚有白帶量多,色白或黃,甚則有臭味。舌診方面可見舌苔厚膩,色白或黃。
常見祛濕的方法有哪些?
老廣喜好煲湯,可選擇陳皮、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粉葛、土茯苓、白扁豆等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葯食兩用的食材進行烹煮,同時可根據體質不同進行加減變化。
對於濕熱體質的人群,可選用綿茵陳、雞骨草、木棉花等。
陰虛體質人群也容易「上火」,這類人群多容易表現為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大便秘結,可選用養陰和祛濕的食材,如生地和土茯苓,太子參和雲苓等搭配。
對於煩躁易怒、眼屎多者,可選用夏枯草煲水當茶飲或者菊花焗茶。
夏日暑熱與濕氣相合綠豆糖水、檸檬茶、紅羅卜汁、竹蔗馬蹄水等都是清熱祛暑利濕的佳品,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
傳統療法中,可通過背部膀胱經走罐的方式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安全簡便無副作用。
膀胱經走罐具有疏經通絡祛邪的作用,針對於改善濕滯經絡,阻滯氣機而引起的疲勞感,肌肉關節酸痛、沉重感;同時,各臟腑的背俞穴均位於背部膀胱經,通過刺激膀胱經中的背俞穴,可激發臟腑經氣,調節臟腑功能,改善濕邪滯於臟腑的各類癥狀。
39健康網 查看官方網站 專業健康網站,提供有趣易懂的健康科普
生活方式不健康,濕邪就容易入侵。它無孔不入,而且從來不孤軍作戰,總要與體外的邪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濕氣遇寒成為寒濕,遇熱則成為濕熱,遇風則成為風濕。如何判斷我們身體里是否有濕?
看看是否收到身體發出的5個求救信號,就能做出判斷:
1.總覺得身體沉重,渾身不清爽,腿像灌了鉛;
2.滿面油光,毛孔粗大;
3.舌苔很厚;
4.大便黏膩,馬桶總沖不幹凈;
5.體型肥胖,大腹便便。
以上這些信號都與濕邪的特點有關。濕性重濁,所以感受濕邪後,會覺得全身非常沉重,好像被什麼東西捆住一樣,不清爽。又因濕性趨下,容易侵犯人體下部,故雙腿沉重尤為明顯。濕性黏滯,停滯於大腸,則大便總是很黏膩。
濕邪已經成為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凶。人之所以會感受濕邪,跟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也就是後天修為毀壞了我們的體質:
一是「病從口入」,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了過多的高熱量食品,比如洋快餐、油炸食品、含糖飲料、酗酒等,且三餐分配不合理,晚餐過於豐盛。
二是體力活動明顯不足,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坐著,上班坐在桌前,下班以車代步。很多人常說「我一天到晚都很忙,哪有時間去鍛煉」。殊不知,騰不出時間鍛煉的人,早晚要騰出時間看病。
三是人和大自然越來越疏離,尤其是夏天空調的使用,對我們的身體非常不利。夏天出汗本是一個散濕的重要途徑,可一進到空調房間,汗給收了,該出的汗出不來,該消耗的消耗不掉,身體里勢必堆滿了垃圾,堆滿了濕邪。此外,有些年輕人覺得淋著雨漫步是件非常浪漫的事,不經意間濕邪也會入侵。
怎樣才能讓身體遠離濕邪?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後,在飲食的認識上存在很多誤區,認為每天大魚大肉才是富足的標誌,其實,這是不符合中國人體質的。所以,要防濕邪,首先飲食結構應以穀類為主,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可常喝薏米紅豆粥健脾利濕;其次,身體越懶越要動,以利於祛除濕邪;再次,夏天別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要適量出汗,給濕邪以出路;最後,避免淋雨和趟水,不讓濕邪乘虛而入。
推薦閱讀:
※為什麼打哈欠的時候會導致下巴脫臼?
※花椒木的功效及作用,花椒木如何製作手杖?
※積食是小孩子的通病,媽媽如何判斷寶寶積食呢?
※治療後血管瘤患者應注意的事項
※腰椎也會得關節炎嗎?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