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是葯三分毒,是不是指副作用?
其實是葯三分毒有兩個層面的解釋意思,一個就是大家普遍認為的,每個葯都有它的毒性,所以用之要小心,少量,不要長期服用,但是小編今天想講一下另一個意思。
古人稱中藥為毒藥,為什麼?因為藥物看似不好的毒性正是我們用來治病的關鍵地方,也就是藥物的偏性。
人為何生病呢?原因就是不中,偏了,身體的陰陽偏了,身體的五行偏了,所以你體現出來的就是身體的各種疾病。
知道了這些我們來討論一下好的中醫如何治病呢?就是用藥物的偏性去糾正人體的偏性!神農本草經上記載了三品藥物,上品藥物是用來養生的,中品藥物是可以隨時服用的也可以治病,下品藥物被稱之為毒藥,是用來治病的,不能沒事幹的時候服用,好的知道了這些基礎知識我們再來看一下,中藥應該怎麼使用?
我們不要害怕使用中藥。
如果你有病,那藥物就是沖著病去的,如果你沒病了還服藥,或者服了不對你證的葯,那這個葯就是沖著人去的,毒性就往你身上走,我們可以看到臨床上有些病人,用200g附子,60g大黃也沒事,但是有的病人,用了20g附子,掛了。。。,用了10g大黃,本來孩子懷的好好地結果掉了。。。
這種例子很多很多,這就主要看醫生的水平了!醫生能夠通過正確的辨證,選取正確的處方,用量,治好該病人,一旦沒病了,那就停止服藥,否則病就會沖著人去了。對於年輕大夫的建議就是踏踏實實按照藥典開藥,不要超量!
再總結一下,另一個意義的是葯三分毒,說的其實不是藥物的不好的一面,其實指的是藥物的偏性,而我們正需要藥物的偏性去治療疾病!
碼了半小時的字,辛苦的啦,關注一下中醫在線唄
很多人認為養生就是吃補藥,是葯三分毒,時間一長,毒性積累到一定程度而發作,身體就會遭殃。
一、毒的理解。1、西醫「毒」是指毒副作用。一些藥物在治癒某一種病的同時會引發另一種病。
2、中醫『』毒『』是指偏性,而這種偏性就是藥物治療疾病的機理所在。所以中醫的的《十八反十九畏歌》,就是依據相生相剋的理論。
還有人認為保健品應該沒有副作用,但是過量的食用會引起身體的一系列不良反應。
藥物的主要功效與它的副作用往往是相伴相生的。選取藥物時,一定定要按醫囑。
二、全面認識醫藥,當心惹「禍」上身首先、葯之所以稱為葯,而不叫食物或其他,是因為它們有藥性。
其次、藥性和毒性是很模糊的,使用得當,毒則可以為葯治病,使用不當,葯變毒性致病。
再次、好葯壞葯的標準是否治病,而不是新葯、貴葯和進口葯。
最後、中藥藥物的污染和純度,而造成藥物功能變化。
回歸大自然,,中醫天人合一,上醫廣用大自然正旋動同步力,。高醫經絡扎針,。診脈帶通,。經絡十字點按,。下來才有葯,葯首為醫食同源,尾為三減四不用,三減,①減生命性葯,。②減帶靈植葯,③減生(寧)猛葯,。四不要,①不要死里撈生,②不要罪里不受,。③不要佛性已辱,。④不要取臟抽腑,為自然救度,。病如人錯,未病為首治是廣為正旋動,推動人天同步,是生命調節力,是虛性首解力,回歸大自然患處順時針正旋動,人人可為,簡單快效為兒童首選,可辟免醫藥副作用,為廣推療法,。首病治心為思維患者,人思見頻,動波下拉過大過頻是思不達升為情緒低落,應以解憂扶正為主,生新滯混下,經絡十字點按加強經道大自然光力是首治,通排並重,心有結為首結,。體生病,,虛實有疾,病λ中體為疾病,疾病診脈論內行,先λ心神再看心體,體上癥結信息顯,心存陰力壓陽生,百處病顯通於心,供血泵波有陰陽音,定有擺動亂力行,多為兩腎生虛陰,三更不起夜,延到五更是輕症,。頻頻尿急防邪絲,。下陰左邊生後淫,心亂神混是真病,人體全息在遺傳,邪區對峙在淫區,天地大桿通中桿,此處病為主桿因,腎亂陽生弱,心肝陰逆亂串動為真病可治,排力已在來回中,是逆有反覆。若是失臉心行邪淫,為受區,不知恥字不顧面,躍武揚威示邪力,社會渣子壞鼠類,醫區救度先反程,病是業力受能反悟,是自救,人人自救人人醒,中藥到病處有力量,倍伍通排是主為,中藥副力隨排出,示為治療為醫救,。西醫治病為顯肉,似體為肉無活力,療器一照定病因,葯副壓,壓到全身同接副,刀行取結不通排,病首在虛顯實處,人體大千經絡穴口有對應,7尺身體通虛空,大乞壓縮是經絡開合,心動是大自然上氣下壓動力波,生物電是體為陰錯主,月光合生陰,太光太能眾星光能,自業正力能是主位合為陽生能,陰陽互觸是生物電,。人體有小規律,順應大自然大規律是正向生存,是天長地久,回歸大自然!永遠回歸大自然!!!
中醫上講的是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下品指的是劇毒類,如蠍子,蜈蚣,穿山甲等它的用藥原理是以毒攻毒,必須用在特殊的病例上,它的劑量在醫生的嚴格控制下使用,若稍有超標就要了患者的性命;中品具有三分毒性,如甘草,桔梗,金銀花等草本植物。是葯三分毒指的是中藥的中品,而人們往往誤認為是西藥,其實西藥的毒性遠遠超過三分;中藥的上品是沒有毒性,既可是葯,也可是食。是葯食同源的,如靈芝,冠蟬,柏林菌,冬蟲夏草等,長服久服,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三分毒性和副作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通常來說成毒副作用,三分毒指的是它和毒藥的毒性是一樣的,只不過它的含量小,以至於小到忽略不計,對人體沒有啥危害;副作用是在治療某種疾病的時候,在控制的過程中,會出現減輕的現象,通常會誤認為是治好了,其實並沒有完全治好,病人就想著病已經好了,就不在治療,就停止用藥,以前的病態又會重複出現,習慣上叫反彈。
是葯三分毒?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是謬論。葯對症對是良藥,葯反不對症是毒藥。如:小麥,薏米,赤小豆,蓮子,黑豆,紅棗,荷葉,藕節,山藥,白萹豆,葛粉,黑芝麻。這麼多原本是糧食,把它作為藥材使用,就有些人能吃,也有些人不能吃。所以原來是藥材的,同樣有的人可以服,也有的人不可以服用。一般會治病的醫生,寒病使用溫熱葯,稍加一點寒葯加以牽制。熱病使用滋陰寒涼葯,也要稍加一點溫熱葯加以反佐。只有這樣,凡病才能藥到病除。決不可以說是葯三分毒吧!
中醫里的毒,是指植物的偏性,如果講中醫的毒,就要回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來講。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是得天地正氣所化,人為什麼會生病呢?
這就要回到五運六氣中回答了,這裡比較宏達複雜,不展開來說,只需要了解,寒暑燥濕風火皆可以讓人生病。生病並不是西醫里說的病菌感染,而是人受到寒暑燥濕風火的影響,還有就是吃了過多帶有偏性的食物,再就是不合理的生活作息習慣,比如說熬夜,縱慾,酗酒。
《黃帝內經》中說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這裡所謂的毒藥,並不是今天說的毒藥,而是除了上面提到的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之外的其他的食物。
當然了,任何東西都要有度,不要吃太多,不然就對你的身體有害。
好了,上面說到,人是得天地正氣所化,其他的包括植物,動物,都是得天地偏氣而生,當人生病了,就需要吃相應的植物或者動物甚至是礦石等來中和偏氣,這就是中醫湯液的治療原理。是葯三分毒的主要意思就是,如果吃了太多的偏氣所化的食物,就是所謂的毒。
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毒,並不是西醫中的中毒,而是偏氣過多,會造成身體原本的正氣偏了,就會生病。
畢竟《黃帝內經》有言: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這個問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首先,我們知道中藥講究的是辨證論治,並且,中醫歷來都強調藥物的治療作用,人體正氣的防護作用,在這裡中醫所說的是葯三分毒,是說,每種藥物對機體的治療作用是多重的,比方說,中藥學的第一個中藥,麻黃,它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等作用,可以治療外感風寒,喘症,水腫,比方說一個人來了,是一個受風寒的患者,我選用麻黃,就是使用其中的發汗解表作用,那麼,另外兩個功效,則是我們所說的毒作用。這是中醫定義中的毒作用,就是藥物本身所具有的治療作用,只是我不需要而已。
但是,如今我們所說的副作用,主要是藥物除了治療作用外,所帶來的對機體的各種不適,各種不舒服,包括對肝腎功能的損害,所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是葯三分毒,體現的是中醫的辯證觀,言外之意是什麼事物,都有兩面性。
通常我們所說的葯,是指有治療作用的東西。而毒,是指有害性質或有害的東西,也就是副作用。這二者是相互對立的。
這五個字,就把中醫對葯的認知表達的很客觀真實。葯在醫學上,是取最大效益的一方面來作為適應症,起治療作用。當在特定條件下,葯的副作用可以轉化為適應症,用來起治療作用。也就是辯證統一觀的具體表現。
是不是覺得葯很神奇呢,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無時無刻都會用到這種思想,是哲學的辯證觀,有利於我們合理的去解決問題。
我所傳達的,只是科普,我對葯的認識。
首先肯定葯食同源,葯是治病糾正偏差而運用的。至於說中醫講,是葯三分毒,這句話有待商榷。例如,仲景甘麥大棗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中小麥、大棗、雞子黃,若有毒的話,當不可食用,事實呢?由此可見,是葯三分毒,只能解釋為一些秘不外傳醫家的規避言行,不能代表中醫界,更不能說是葯三分毒。故所謂的毒付作用,當以過量言之。如無毒的飲食五穀,雖無毒,但因過量亦可致病是同理的。
是的。平性的葯誰都可以吃,偏性的葯一定要對症,否則反效果。中醫講的以毒攻毒就是利用藥的偏性調整身體內失衡達到恢復正常狀態。
內心清凈四季如花。
推薦閱讀:
※痔瘡吃什麼好?
※老媽癌症晚期應不應該給她說?
※我患有腦動脈粥樣硬化,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時可以吃醋泡大蒜嗎?
※健康養老產業有哪些 醫療器械首當其衝
※長時間站立,如何解決腳部大拇指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