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古語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在解放前的民間頗流行這種說法,解放後倒沒有這麼多束縛,但後來藉助影視作品,特別是電視劇《大染坊》,這種說法又傳播開來。

實際上,這兩句話應該是有理由的,只不過有演繹,出自《禮記·曲禮》:「父子不同席」。

古人講「禮」,當然是封建傳統禮儀道德。在三綱五常的約束下,父親是家中的大家長,最有權威,是不能與子女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但後來應該慢慢放開了,在家裡,父子同桌吃飯還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有重要客人到來,尤其是婚娶嫁等重大場合,父子則是斷然不能同桌吃飯的,因為輩分的差別,父輩的話題無法參與,同時如有飲酒,勸酒擋酒等,晚輩在場,長輩不方便,同時晚輩自己更是不方便做出應對。一旦酒後失態,更是違背禮儀,十分難堪。

「叔侄不對飲」也是同理。其實除了這兩句老話,還有「敬酒不能高杯,魚頭要順著桌子紋理」等等,都是舊時的禮儀要求,或者說舊時的酒桌文化。

時代在變,禮儀在變,酒桌文化也在變化。

當然,在現當下,「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 是不可能嚴格遵守的,父子叔侄一起吃飯喝酒,熱鬧熱鬧,尤其是過時過節,非常普遍。這說明社會進步,人們的觀念也進步了。但是因為輩分的差異,父子叔侄在一起吃飯喝酒的場面肯定不如同輩人一起更「協調」, 同輩人更放得開哈。


所謂的「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通常都是指在比較隆重的酒席桌上,並非平常的家宴,都是封建禮教留下的陋習。在農村,特別是在過去那些封建守舊的老一輩人眼裡,如果把兩輩人安排在一個酒席桌上,那簡直是對長輩的大不敬。時至今日,不管誰家婚喪嫁娶,安排桌位這個事情,依然是很重要且很讓人頭疼的,安排的不妥當,就會得罪人,有人甚至會在喜宴上不顧場合的大鬧,弄得喜主家很尷尬很沒有面子。

記得我姑姑家的哥結婚的時候,就因為疏忽大意,把一個叔伯舅舅的位子安排在了外甥的桌上,當時那位舅舅就不幹了,直接翻了臉,飯也不吃酒也不喝,非要吵著回家,逼得姑姑姑父一個勁兒的賠禮道歉,好話說了一火車,最終那個舅舅雖然沒有直接離開酒桌,但一直到散了酒席,還是鐵青著一張臉。姑姑說,這事過去了好幾年以後,再次遇到那個舅舅,他還是不依不饒,為安排錯了位子的事情耿耿於懷。

其實思想守舊的,一直也大有人在,無論農村還是城市。不過這種現象在男人身上體現的尤為突出,他們固執的以為自己是長一輩的人,酒席桌上跟小輩的坐在了一起,那就是差輩了,就會覺得是別人瞧不起自己,和小輩人同桌喝酒是亂了長幼,是對自己的不尊重。那麼在乎輩分,有些不理解這些人的思維。

現在很多農村人家裡辦喜事,讓客人自己選擇,不分長幼不分男女,自己喜歡和誰坐在一起可以隨意。這種方式也比較好,避免了長輩人的挑理,跟自己合得來的人同桌喝酒,大家可以隨心所欲的暢所欲言,既開心又和諧。


吃飯喝酒在我看來,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說其大,是因為酒局飯局暗藏玄機,是有很多文明禮儀是有很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因素裹挾在裡邊的!說其小,是因為每一個都要吃飯!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在我看來都是舊時社會的一種封建禮教,在當今社會其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很大!為什麼?

過去講的不同桌不對飲都是晚輩對長輩的一種無條件遵從,記得自己小時候家裡一旦有幫工或親戚在家裡吃飯,自己是沒有資格上桌吃飯的,單等客人吃飽喝足以後自己才能將就著吃幾口,這時飯菜已經沒有一出鍋時的噴香,但是畢竟沒有辦法,因為這是傳統、規矩、禮儀馬虎不得,含糊不得!

現如今這些近乎糟粕的封建傳統禮教應該打破和廢棄,小子也可以和老子共桌吃飯,侄子也可以和叔父碰杯,我個人認為只要關係融洽,只要氣氛允許,作為家人之間的這種共聚在我看來沒有什麼不好!因為人與人之間再沒有那麼多禮儀和客套,也沒有那麼多秘密可言!這也許也是一種文明和進步吧!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要說古代,今天中國很多農村也是這樣。

中國的古代和現代很多地方,是重視禮法的,重視輩分。

第一,根據禮法,同輩人必須坐在一起

在今天很多農村,哪怕一桌坐不滿,也不會讓長輩和小輩一起做。

一來,吃飯要說話,也有可能喝酒。說話,有些話不方便在晚輩面前說,喝酒有可能會失態,在晚輩面前失去尊嚴。

二來,很多農村對輩分看的很重。如果你強行讓長輩和晚輩坐一起,這個長輩有可能會很生氣,認為是主人家瞧不起他,關係鬧僵。

薩沙不知道別的地方怎麼樣,反正江蘇過年吃飯還是比較講究的,不能亂坐。

第二,不僅僅吃吃飯,很多地方什麼事情都是這樣

在很多農村,長輩的地位很尊貴。

比如蘇南的農村,舅舅的權力是很大的,上海人叫做娘舅。

如果家裡有什麼糾紛,尤其是孩子、媳婦和母親發生衝突,舅舅是有權利做決定的。

薩沙就聽說過,有個兒媳婦和婆婆吵架,娘舅來了二話不說把兒子打了一頓,認為是他沒用,不能處理好婆媳關係。

在之前更誇張,有些虐待婆婆的兒子媳婦,能被娘舅拖著跪祠堂甚至遊街。。

同樣道理,叔侄也是如此。

爸爸的兄弟,在農村一些地方叫做二爸。這個二爸地位幾乎和父親一樣,侄子對他是很尊敬的。即便侄子是地痞流氓或者高官大富豪,在叔叔面前也要老老實實,很尊敬的。

之前杭州有個叔侄強姦冤案,說是一對安徽的叔侄一起將個17歲小女孩姦殺了。消息傳到安徽老家,當地人根本不信。在當地來說,叔叔等同於爸爸,爸爸和兒子合夥強姦1個女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古以來也沒先例。

後來,果然發現是冤案,根本不是他們乾的。

薩沙再發幾個順口溜:

一,大哥不動筷,二哥不叨菜,三哥跑得快。

二,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

三,北方的女人不是人,南方的後門不是門。

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讓坐。

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尤其是三。

呼呼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涉及到古代長幼尊卑!在很多農村,很多風俗習慣,都很講究,連做桌子吃飯,都有很大的講究。

比如,客人必須做堂屋,長輩必須坐上座。吃飯前,長輩必須先動筷子,如果長輩沒有動筷子,晚輩不能動。假如,父子坐一桌,你若先動了筷子,別人會說你不懂禮貌,這是對長輩的不尊敬,那麼作為父親可能很沒面子!畢竟古代有句老話叫「子不教父之過!」,此外長輩坐在一張桌子上面,有很多話要說。尤其是父子,兒子不能插嘴。如果父親醉酒,可能胡言亂語!做兒子的為了避嫌,不能同坐。

其實,叔侄也是一樣。主要是怕亂了輩分,古時候的人喜歡吃酒划拳。叔侄不能划拳,也不能單獨陪他喝酒,假如他醉酒可能失言,失態,叔侄可能出現誤會。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在長輩面前,不要沒大沒小的,還是要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避下嫌還是比較好!


所謂「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兩句話是舊時的一種民俗,出自《禮記.典禮》。

它的字面意思可理解為「父親和子女不能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叔叔和侄子不能坐在一起喝酒,暢飲。」

但事實上,這兩句話是有著大背景和前提的約束條件的。

古人是非常講究禮儀道德修養的,這也是因為傳統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級尊卑明確。尤其在重要的商務應酬宴席上,為了向眾人展示優良的傳統家風,凸顯長輩的威嚴與名望,這時小輩們是不能與長輩們同坐在一張桌子上共享盛宴的。

因為畢竟是兩代人,如若坐在一起,在溝通上肯定會有諸多歧義。在席間長輩們盡興之至,難免會讓人不感到掃興。

那為了避免父子之間出現這不必要的尷尬局面,更為了沿襲老祖宗的禮儀文化美德,「父子不同桌」的禮儀規範就這樣被流傳下來。

而「叔侄不對飲」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兩代人的觀念思想不一樣,在溝通問題上肯定會有代溝。

另外,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句話,「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當二兩酒下肚時,人的思想因為酒精的麻痹作用,行為會不受大腦控制,酒後失態,是常有的現象。

這時的叔叔不再是叔叔了,侄子也不再是侄子了,推杯換盞,稱兄道弟,好不暢快!

而這對於嚴格遵守封建禮數的家族來說,實在是有失大體,不但個人顏面盡失,還連累家族的門風聲望,不好,不好。

如今時代在變,人的思想也在變,古時的封建禮數在當今社會已沒有多少人會嚴格遵守了,這並不代表小輩對長輩就不尊重了。只是現代人還是需要更多的機會,來促進兩輩人的溝通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減少更多因為矛盾帶來的傷害影響。

所以對於這句「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的舊時禮數,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看待!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此語正確說法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同桌。源自《禮記》,這是古代皇權和宗族治理下的遺風。在農村極為講究,城裡也有講究的呀。

因為男尊女卑,古代女性是上不了席的。當有賓客來訪,女眷迴避,長幼分開。其實《禮記》所語,不限於父子侄叔,而是指長輩晚輩不同席,並非不同桌。

哥倆好 汗

一家人吃飯,父子叔侄同桌正常。一旦來客或正式宴會,是必須要分開的。宴會必是美酒佳肴,如果長輩與晚輩同在,尤其是父子叔侄是不可能開懷暢飲的。基於傳統勸酒習慣,長輩、晚輩放不開,也就難盡興。這可不大家所希望的。

一旦放開,事就大了。如翁婿同席,喝高後女婿可能會說:父親大人在上,請受小弟一拜。如長幼同飲,晚輩喝高了可能自稱哥,或鬧出各種沒大沒小的笑話。即使不耍酒瘋,長輩勸酒,晚輩也不能拒絕,不拒絕只能大醉,還是會失態呀。

如此,酒席不僅不能改善關係,反而加劇矛盾。如果長幼分開參與酒席,即使失態也失態於同輩,能把形象損失降低一些。這酒,喝,傷身;不喝,傷人。這世界上,只有真正的親友才不勸酒,他們總在你參加宴會前提醒:少喝點兒。

故而同輩飲酒,要通過口才訓練和酒量訓練來避免失態。尤其是現在飲酒而出現意外同飲者有責,更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意外。其實長幼同席也好,放不開才能避免酒醉的失態,您以為呢?


一位朋友說,在幾個月前,他們一家三口去外面吃喜酒,他晃悠了兩圈回來,正在想坐在那裡好呢,恰好看到他爸坐在那裡,他就說:「老爸,我跟你坐一塊吧!」這時他媽馬上就對他說:「你不能坐在那裡,父子不同席。」 他只好聽媽媽的話,乖乖的坐到另一席上去了。

「父子不同桌」語出《禮記·曲禮》:「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同飲」是這句話衍生出來的。 我國是禮儀之邦,向來最注重「禮儀」,尤其是酒桌文化也代代相承。

不僅是古時候,就是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北方,一直還沿襲「父子不同席」的傳統。在婚禮等大型聚會上,還講究論資排輩,包括排座位都很有講究。 為什麼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呢?

1、父輩們坐在一起飲酒聊天,他們有自己的話題內容。就拿東北人在酒桌上來說吧!男人們為人豪爽,再加上說話風趣幽默,在特殊場合,同輩人都愛行個「酒令」,說說「葷段子」、「俏皮嗑」啥的。兩代人坐同桌飲酒,一是各自說話都不方便;二是晚輩忌憚長輩,怕說錯話;三是酒喝多了容易「亂性」,長輩和晚輩之間會鬧出笑話來。

(1)、我家鄰居父子,作為送親方,去參加親戚婚禮。到了婚禮酒席上,招待新親的人也沒問問長幼尊卑,就給二人安排在同一酒桌上。一看年齡就都是晚輩,父親當時就很生氣,覺得慢待了自己。因為婚禮還沒開始,當時也沒出聲。

婚禮結束就開席了,男方有位親屬就過來敬酒,看看兒子說:「哎呀,都介紹介紹吧,以後大家都是親家了。我是新郎的大表哥,今年28,看樣子你比我大,你有沒有38?」兒子站起來說:「我是新娘的堂哥,我比你年長几歲,這位是我父親,是新娘的伯父。」男方親屬熱情地說:「哎呀,伯父你可真年輕啊!今年有沒有48呀?」兒子一聽就生氣了,沖著他就喊:「你會不會說話呀?我38,我爸48,罵人都不帶這麼罵的吧!」他父親也沒壓住火,當時就站起來了。兒子和新郎表哥扭打在一起,最終新郎家來了很多人賠禮道歉,這頓酒席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2)、最經典的笑話是這樣的,一對叔侄倆,在一次酒席上,也沒注意禮儀,共同坐在一桌上飲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家都喝得微醺。有人開始吵著要行酒令,叔侄二人都是這方面的高手,後來輪到他們二人比拼。拼著拼著,侄子跟叔叔說:「哥倆好啊!六六六哇……」此話一出,叔叔一聽不了。「啪」一巴掌打在侄子臉上,怒吼一聲:「你跟誰倆論哥倆呢!沒大沒小的!」侄子被打得酒醒了一半,眾人一片嘩然,此事也被大家傳為笑談。

2、「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老一輩人講究有父不顯子,尤其是一些重要場合更加如此。父子同桌,平起平坐為失尊;叔侄同飲,不分大小為失禮。 其實除了這兩句老話,還有「敬酒不能高杯,魚頭要順著桌子紋理」等等,都是舊時的禮儀要求,或者說舊時的酒桌文化。

時代在變,禮儀在變,酒桌文化也在變化。 當然,在現當下,「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 是不可能嚴格遵守的,父子叔侄平時在一起吃飯喝酒,熱鬧熱鬧,尤其是逢年過節,非常普遍。 在參加婚禮筵席上,更是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啦。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的觀念再進步,尊重長輩的傳統美德不能丟。比如我們這裡酒席上還是有「勸大不勸小,勸老不勸幼」之說。就是子輩們可以勸父輩飲酒。 父輩不可以勸子輩貪杯。父子叔侄無論何時,坐在一起同桌對飲,還是要掌握分寸為好。


謝邀!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禮記.曲禮》有這樣的說法:「父子不同席」。這主要是講舊時農村的紅、白喜宴、生日宴等重大宴請活動時,父子分開坐,不在同一席。

這是因為輩份的不同,比方說我們王家(鳳林王)的宗祠下,有輩分的排列:茂化基榮日,正瑞利貫通。每一個字是一輩,在我老家村中,"化」字輩的最大,如:王化X,我是基字輩,就是王基X,也是比較大的輩份了。

農村中的房間,也有大小之分,一進的房子中,中間一間最大,東一間居二,西一間居三,東二間為四,西二間為五。另外每間房子的上首席是北方位的第一席,中間席為首二席,門口席為首三席,再依次輪到東一間……西一間…。所以輩份大的坐首席。客人落座時,門口會有一德高望重者作導引,按參宴人的輩份大小,分別按排坐次。有的會在桌子上寫上名字,找出自已的名字坐下,也就坐對了。

一張方桌(八仙桌坐八人)座北朝南擺放的坐席也是有大小的,北面的東方位為」東首一」,西方位為「西首二」;桌子南面的東方位是「南首三」,西方位是「南首四」。這樣一張桌子的一二三四號也排定了,剩下兩側坐下來的四個位子,有二位是陪酒席位,在東側的北方位和西側的南方位,是坐輩份小酒量大的人,在席間陪酒的。東側的陪酒員一號,先給東首一和南首三斟滿,其次是鄰坐,最後斟自己的酒杯。坐西側的陪酒員二號,負責給西首一和南首四斟酒,其次是鄰坐和自己,並且負責添酒斟酒,猜拳記帳等雜務。

挾菜時要讓「東首一」坐位上的先動第一筷子,或者東首一的會說一聲:「大家開始吧」!大家才開始挾菜,當然也是按大小順序開筷的,小輩們最後才動筷子挾菜。往後,是每上一道菜均按此順序開筷。並且只能在菜盤子中自己的方位處挾菜,不得到盤子對面別人方位處去擇挾菜。當然是不能搶菜和擇菜吃,在盤子中亂翻也是很失禮的。筷子口不能開的很大,象餓了幾天似的,筷子口要小,並且看準菜了挾一小塊(最好不要搶大塊的)。

第一杯酒斟的很淺,待大家斟了酒,東首一的會手舉酒杯邀請大家一起起立,嘴中念著:」祝XXX婚姻美滿!白頭諧老!早生貴子」!或簡單地碰一下杯異口同聲地說:「恭喜恭喜」!大家一干而盡,表示祝福!酒宴才算正式開始。

從這些宴請的坐次排位來看,父子、叔侄輩份不一樣,一般不坐在一起。父、叔輩們會在」首一、首二、首三」的桌子上坐定,而小孩子只能坐在次位的桌子上了。


這可不是什麼古訓,而是一種古代的「禮」,這個「禮」的合不合理且先按下不表,只說這裡頭的依據。

為什麼「父子不同桌」?

安排宴席的時候,同輩和同輩在一桌吃席,而不同輩分的人不能在一桌。這既是為了避免不同輩分之間無話可說,也是為了防止出現「僭越」之情境。現代人可能不太好理解這種情況,不過可以回想一下學校、公司開大會的時候,「重要人物前排坐」「次要人物兩邊坐」「無關緊要靠後坐」的安排。

在中國古代,宴席也這樣安排,族長、鄉約等「尊貴者」坐最好位置的大桌,其餘依次後排。在很多情況下,女人和小孩甚至不能上桌,在廚房吃剩飯或者留下的一點菜。後期婦女兒童同樣有席吃,但是卻是在矮桌上吃。現在很多人給它的解釋是「有話說不到一塊去」「婦女兒童不喝酒」,這都是美化後的洗白,本初的原因就是搞男尊女卑,長尊幼卑,對婦女、兒童、晚輩,有著刻意的怠慢。

上圖為某人寫的「禮」,意圖合理化「女人小孩不能上桌」。

為什麼「叔侄不對飲」?

叔侄不對飲,實質上就是「父子不同桌」的翻版,你互文一下就知道了,無非還是在說「不同輩分之間不能在一桌吃飯」。從八十年代以後,農村也早就沒這規矩了。題目里請教這兩句話的意思,還說想學習一下,依我說,像這種糟粕乾脆不要學。為什麼說它是糟粕?如果你是個晚輩,你在外面賺了大錢,抑或戴著個大金鏈子收賬發家了,他們就會請你上大桌。這時候,「叔侄不同飲」怎麼就成屁話了?

別迷。

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推薦閱讀:

上聯:一年到頭,腦袋口袋,兩袋空空,下聯怎麼對?
古人為何戰前做誓?如夏啟作《甘誓》而伐有扈;商湯作《湯誓》;武王作《太誓》?
上聯:喜有兩眼淚,多交益友,下聯如何對?
怎麼看待納蘭容若這個人?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