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生病的人和不經常生病的人,長大後誰的體質更好呢?
用母上大人的話說就是平均每周感冒一次,然後感冒好了就開始咳嗽,循環往複,從月子里就身體不好,深覺是母上大人孕期忙於工作焦慮擔憂所致,兒時挑食,偏瘦,生病,到小學二年級,大流感流行,頭暈發燒嘔吐,醫院腦電圖指尖血化驗,定為病毒性腦炎,住院,當時同病住院約有40多人,每天點滴4-5瓶,裡面有激素葯迪賽美松(隱約記得藥名),住院兩周左右,出院,家人朋友驚訝於我的肥胖如吹氣球,胃口打開像吃不飽,大約記得吃撐好多次不消化,家人並不在意且樂見我不挑食。第二年夏天又因同病入院,治療方法相同,面若圓盤肚如皮球再一次出院,然後,我就開始發育了,胸部觸痛,毛髮漸多。而飯量不減,吃嘛嘛香。到現在為止一般不感冒不發燒,但體質稍差,不喜動,抗壓力弱易過敏,易焦慮失眠心情低落,一直是大胖子,大胖子!
長大後體質好不好,應該和小時候是否經常生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我小時候體質就很差,三天兩頭生病,上幼兒園一學期下來起碼有半學期是需要請假的,那時我媽經常帶我去看醫生,葯都喝怕了。我還有慢性支氣管炎,只要天氣一冷,外面颳風,一不注意,就又犯了,感冒發燒,還有氣喘,呼吸時咽喉部有喘鳴聲,睡覺也睡得不安穩。看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偏方,還是治不好,後來到十一歲左右,可能抵抗力增強了,就自然而然的好,後面再也沒犯過,而且體質也不錯,很少生病。
可見不是說先天體質不好,後天就不好,也不是說小時候不經常生病,長大後體質就很好。體質好不好,固然有先天的原因,但也和後天的因素有關,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習慣。熬夜、作息不規律等會導致身體越來越差,所以要注意按時休息,不做夜貓子。
2、運動。運動是增強體質最有效的方法,平時要多注意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現在好多人上班坐在空調房,下班就宅在家裡,很少出去運動,長久以往,就是身體底子再好也會變差的。
(圖片來自網路)
3、日常飲食。飲食真的特別重要,我們常說「病從口入」,可見我們身體里很多毛病都是食物帶來的。要注意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多吃清淡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圖片來自網路)
體質是可以通過後天調整過來的。體質差的小孩子,只要家長多加註意孩子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多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體質也能調養過來的;體質差不易生病的孩子,家長也不要同樣忽視,只要做到了上面幾點,體質都可以一直很好。
這個話題,可能很多人這個疑慮。
甚至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小時候經常生病的人,長大了卻發現體質很好,很少生病。而那些小時候不經常生病的人,長大後卻發現體質變差啦。
個人經歷先說說個人的經歷。小時候,相比其他孩子,可能更容易生病,得過中耳炎等疾病。由於父母覺得我身體體質可能比較若,因而很注重我的營養,聽說什麼魚肝油等有營養,父母都會給我補什麼,而且還會監督鍛煉身體。
後來,形成比較好的鍛煉習慣,並且自己也注意身體體質。比如我屬於敏感體質的,感冒前的癥狀就是發冷頭痛,如果不及時處理,隔天就會流鼻涕開始感冒加重。我清楚知道這一點後,只要出現這個苗頭,我立即喝薑湯,或者讓自己發汗,睡一覺第二天就會緩解。避免吃藥打針。這樣自己身體就有免疫啦。
當然,這個情況也是因人而異的,鄰居家的一個孩子,和我體質差不多,同時我們兩家父母經常分享提高孩子體質的辦法,他也是這樣去做的,但是依舊體質很差,沒有什麼好轉。
當然個人經歷,不足以說明整體情況,或者說普遍規律,那咱們聽聽專家怎麼說?
科學研究加拿大聖賈斯汀醫院和蒙特利爾大學魁北克分校的科特博士(Sylvana M. Cote)團隊的研究,對1,238個同年出生孩子的家庭進行為期八年的調查發現:入託兒所的孩子,與在自己家中照管的孩子比起來,他們在學前早期感染呼吸類和耳科疾病更加頻繁;三歲半到四歲半感染風險一樣,但在五至八歲時感染率卻要更低。
這是研究後得出的結果:較早地入托的孩子,比較早地接觸人群去經歷這次免疫建立,從長期來看對孩子有益的,增加了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加了在小學期間防範疾病感染的能力。
長大後的體質與小時候生病的關係如專家研究那樣,生病能激發自身抗體,提高抵抗力,以後能越來越少的次數被病毒侵襲,這本沒有問題。
孩子小時候生病和長大身體好不好,中間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孩子生病時,父母是怎麼處理?有沒有通過一次生病,來增加孩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如果孩子生病,家長就是打針吃藥、甚至打抗生素,打敗病毒的就不是寶寶自身的抗體,而是外界藥物。這會讓孩子的身體產生藥物依賴,自身白細胞、免疫細胞可以休假不工作,身體產生不了自身免疫抗體,又何來身體越來越好一說呢
對於小時候不生病的孩子,如果是因照看者保護得好,像溫室里的花朵那樣保護著,不受一點病毒侵襲感染,那就需要一直受到那樣不被病毒侵襲的保護,這樣長大後的體質一旦接觸到一點病毒侵襲,或許就是嚴重的問題。如果是沒有過分去防止病毒侵襲,經常出入公眾場合,並具有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從小體質就好,長大了體質同樣會很好的。
對於小時候經常生病的孩子,如果完全靠去醫院打針吃藥,長大後若也一直這樣生病就吃藥打針,不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身體體質必然好不起來。但如果生病並非大問題,只是上火、傷風感冒之類的,能自愈的就注意飲食而自愈的,並且有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這樣長大後身體體質必然好得恨。
可見不是說先天體質不好,後天就不好,也不是說小時候不經常生病,長大後體質就很好。體質好不好,固然有先天的原因,但也和後天的因素有關。
影響體質的因素體質是可以通過後天調整過來的。小時候體質好的孩子,大了如果不注意的話,體質也會慢慢變得不好;現在很多上班族,根本就不鍛煉,吃的也沒有營養生活也沒有規律,很容易身體變差。
體質差的小孩子,只要家長多加註意孩子的生活習慣和飲食,多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體質也能調養過來的。從小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孩子不生病,體質好更好,孩子生病了也不用驚慌失措,切勿隨意打針吃藥,體質是可以跟著生活和飲食習慣得到改善的,自身體質好,不管小時候生病與不生病,長大後身體都會蠻好的。
因而,小時候生病與否,跟長大後體質,並沒有對應的關係,人的體質與生活和飲食習慣有著重大的關係。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媽,創建了寶媽自媒體創業營,帶領全營寶媽實現經濟獨立!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註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J媽學堂的美國家庭萬用親子英文教學課程已經上線啦!關注即可免費獲得!
每一個文章都是我的原創,如需轉載,必須取得授權。 文內如果有錯別字,請見諒。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小時候經常生病的人和不經常生病的人,長大後誰的體質更好呢?
這個真不好說呢,沒有明確的答案,關乎體質的因素太多了。有的人小時候經常生病,長大後身體倍棒。有的人小時候不經常生病,長大後身體如篩糠。有的人小時候經常生病,長大後也是疾病纏身。
人的體質好壞和遺傳、營養、運動等都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的,小時候體質好壞和大了體質好懷沒有必然的關係。
我的經歷我小時候屬於經常生病的類型,一個月有20天都在打針吃藥。只要有什麼流行感冒、黃水瘡之類的遺傳病,我都一個不落地被傳染。
那時候都是打小針,不流行打吊瓶,但是青黴素可是打了不少,有一次剛打完針眼前一黑,暈倒在診所。打針打得見了針頭都害怕,有一次打疫苗,針頭還沒接觸我的胳膊,我都先「疼」哭了!
直到我上完小學,才感覺身體慢慢好轉,基本不再感冒、發燒。到現在,有兩個孩子了,一年中感冒一兩次都是多的。
我堂姐很小的時候身體還可以,但是到了初中就得了一場大病,因病住院休學一年。到現在40多歲了,身體還是不好,膝蓋經常疼痛,大夏天還要帶護膝。
理論分析從理論上來說,得過一場病,身體就獲得相應的抗體,到了一定的年齡,身體的抵抗力會越來越強。
打疫苗的原理就是這樣,將疫苗注射入人體,人體對疫苗產生抵抗反應,從而產生抗體,這種辦法其實就是讓人主動生病,獲得免疫力。
古代的時候沒有疫苗,人們就是通過讓孩子穿百家衣、吃百家飯的辦法染病,從而獲得對抗疾病的抗體。
當非典剛流行的時候,沒有及時研製出疫苗,就是通過提取非典病人的血液,注射入人體來獲得免疫的。
實際情況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幸運。
如果出生時攜帶了致病的基因,從小到大,體質都不會很好。
如果小時候經常生病獲得了抗體,但是長大後不注意飲食健康,暴飲暴食或者為減肥而過度節食,不注意運動,每天葛優躺,身體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身體就是養出來的、練出來的,不是躺出來的。
如果小時候不經常生病,可能是一直被照顧的很好,長大後遇到環境突然的改變,也不容易適應,身體也不會強到哪裡去。如果一直堅持健康飲食和鍛煉,體質應該是不錯的。
你認為小時候經常生病和不經常生病的人,長大後誰的體質更好呢?一起來聊聊吧!
新晉二胎寶媽,曾經叱吒職場的Career Hero,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獲多平台原創邀約。家有凝寶被派遣赴美文化交流。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說說我自己吧,小時候我的體質就非常不好,三天兩頭的有病。家裡人給我起了一個外號叫「藥罐子」。
那個時候媽媽很注重我的營養,聽別人說什麼對身體好,什麼有營養,媽媽都會給我補什麼,每天都會監督我鍛煉身體。
後來身體就漸漸的好起來了,尤其是結了婚有孩子以後,我覺得我現在的體質真的很棒,以前比我體質好的朋友現在都沒我的體質好。
不過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上學的時候我們班裡的一個女生和我體質差不多,那個時候經常是我們兩個身體不舒服她請了假後我請假,我把媽媽用在我身上的方法都告訴了她,她也天天按照去做,可現在她的體質依然那麼差,沒有一點好轉。
小時候經常生病的人大了也不一定身體差,沒有什麼區別的。
就我公婆說我老公小時候基本上一個月去一次醫院,身體差的不得了,三天兩頭感冒發燒的。
但是,就我和他結婚以來,快10年了,他就從來沒去過醫院,唯一一次看病也是因為我生老二住的病房的空調不幹凈,然後他過敏了,腫的跟豬頭一樣。
我覺得應該是長大以後他因為比較喜歡極限運動,玩滑板呀,玩單排什麼的,能鍛煉到身體,身體素質可能會好一些。
所以,我覺得合理的飲食,然後健康的鍛煉也會改善孩子的體質。
而我是從小到大就身體好,我是屬於散養的那種,沒有養的很精貴,比較皮實。
所以,我認為從另外一個方面講,就是孩子不要養的太精細,什麼都消毒的非常乾淨,什麼都不讓他接觸,這樣也是不行的。
所以,說來說去就是科學育兒。
您好,沒有區別。
有些家長會說,怎麼沒有區別,我們就知道,小時經常生小病,長大了就不生大病。
我們朋友孩子都是這樣的,幼兒園經常生病的,等到上小學就不生病了;小時候健健康康的孩子,上了小學反而經常生病,就是經常生病的孩子長大了體質好。
那好,咱們分析分析這個問題哦。
首先要知道,小孩生病,多是感冒發燒拉肚子這些問題,基本上都是病毒或者細菌感染引起的。
這些病原感染孩子後,孩子在生病的過程中,就會產生針對這一種病原的抗體(只有病原刺激後才會產生,孩子不會自然產生),等下次再被這種病原入侵後,抗體立即殺滅病原,癥狀非常輕,或者不會表現出癥狀,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生病了。
孩子幼兒園前,在家保護的非常好,不接觸病原就不生病,進入幼兒園後,和各種小朋友一起,就會今天你傳染我一下,明天我傳染你一下,就會經常生病。等過個半年到一年左右,病原都感染的差不多了,身體裡面什麼抗體都有了,那孩子就不生病了,到了小學,自然也不生病了。
如果沒上過幼兒園的小朋友,在家裡還是保護的非常好,那上了小學後,就會把幼兒園的這些感染課補上,開始階段,就會經常生病,但也時經過半年-1年左右,就不生病了。
所以,不論孩子是幼兒園生病多,還是上小學生病多,只是時間早晚問題,都和體質沒啥關係,都是接觸了之前沒有接觸過的病原而已。
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受邀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這個真心沒法回答,是個偽命題。
1、 爸媽首先要明確一點,寶寶在6個月-4歲期間,經常會生點小病,主要是感冒和發燒。
2、 在這期間,寶寶的免疫力會不斷地逐漸地增強,只是過程相對漫長。
3、 最佳狀態是寶寶的免疫力適當提高,讓免疫系統正常發揮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寶寶感染的機會和次數。
4、 經常生病的話,寶寶的免疫系統要麼崩潰不幹了,要麼就是好的壞的菌種都殺,反而會讓寶寶容易過敏,或誘發出自身的其他疾病。
5、 不生病的寶寶呢,是幼年在家庭這個小環境中被保護得太好了,一旦過集體生活或出門,馬上就會病倒。
如何擁有好體質:
1、 盡量母乳餵養。
2、 保證寶寶飲食均衡。
3、 保證有充足的良好的睡眠。
4、 適當多運動運動。
5、 不要濫用抗生素。
6、 不要亂吃營養品。
7、 不要長期服用益生菌。
魚小南:80後兒科醫生媽媽,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所謂體質就是遇到病毒、細菌感染,自身免疫系統能力比較強,可以抵禦其進攻,讓身體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況,而不用經歷疾病的折磨。
當時體質這個情況並不是固定的,很多人小時候體質不是很好,但是長大後自己加強鍛煉,注意飲食,身體變得非常好。有些人小時候很少生病,但是長大後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身體虛弱,這種情況也很多見。也有一些人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上突然查出來患有癌症,他們在自身基因方面本身就有一些缺陷,在一些偶然環境因素誘導下導致了絕症的發生,毫無道理可言。
謝邀!
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從兩歲半開始上幼兒園的孩子的確比一直在家不接觸人群的孩子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然而這些曾經常常生病的孩子,一旦開始上小學,卻反而不太容易受呼吸道、胃腸道及其他一些病毒的感染,因為他們對大多數的感冒病毒產生了自身的抵抗力。
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大學教授、聖賈斯汀醫院醫生Sylvana M. Cote博士卻認為:「讓孩子在2歲左右開始接觸人群去經歷這次免疫革新,是一件好事。這樣,孩子們就不會因為生病而錯過剛開始上小學的那段學習讀寫的關鍵時期。」
但是我認為,孩子小時候生病跟長大身體好不好,這中間我們忽略了一個環節——孩子生病時,父母怎麼處理?
專家所說的生病能激發自身抗體,以後能越來越少的次數被病毒侵襲,這本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孩子生病,家長就是打針吃藥、打針吃藥,打敗病毒的就不是寶寶自身的抗體,而是外界藥物。這會讓孩子的身體產生藥物依賴,自身白細胞、吞噬細胞可以休假不工作,身體產生不了自身免疫抗體,又何來身體越來越好一說呢????
推薦閱讀:
※直腸癌T3為什麼有的淋巴結轉移多個,T4a反而沒有淋巴結轉移?
※醫院如何安置被放棄的重病人?
※顛覆!一個長達10餘年的實驗證明:「吃得多,確實死得快…」——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終於買到這把吹毛斷髮的牛刀了!開箱視頻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