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終遺言,有何玄機?


在古代謀臣中,劉伯溫名氣極隆,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治軍打仗、治國理政都是拿手好戲,朱元璋多次稱之為:「吾之子房也。」

卻說朱元璋登基後,大封功臣,劉伯溫固辭不受,僅受封誠意伯。樹欲靜而風不止,當時朝廷暗流涌動,皇帝猜疑,大臣多陷入黨派之爭!劉伯溫深知其中危險,小心行事。

洪武八年三月,劉伯溫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留下遺言,他將平生所學《天文書》交給劉璉,囑咐他「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令長子趕緊呈報皇帝,劉家後人不能學,不能看,免得受到朝廷猜忌。此外別無多話。劉璉除了有文行,別無長處,且性格過於柔弱。在劉伯溫看來,劉璉可以長子身份襲爵,衣食無憂,守成而已。

按照後人推測分析,劉伯溫遺囑雖沒有直言,其實並不希望長子入官場,只是不便直言而已!

可以說,當時朝堂之上局勢微妙,劉伯溫本身已受皇帝猜疑,儘管是遺言,也不得不謹而慎之,倘若明確告誡長子不入官場,避免捲入各種官場漩渦中去,一旦傳入皇帝耳中,乃不忠行為,有違君臣之道,生怕留下禍端。

對於次子劉璟,劉伯溫更加不放心了。

歷史記載,劉璟弱冠通諸經兵,性剛直,喜談兵,這一點很隨劉伯溫。關鍵一點,劉璟跟皇家走得很近。劉伯溫歸老於鄉後,朱元璋「每歲召璟……入見便殿,燕語如家人」。朱元璋特別喜歡劉璟,在劉伯溫看來,劉璟遲早是要在官場上混的。為此,他則特意叮囑次子:

「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

劉伯溫是個慷慨有大節之人,凡事不耐繁劇,說話注重骨架,不談細節。他這話,從大處上講,說的是如何治國、理政;從細微處,則說的是如何修身、處事。首要叮囑若要從政,要學會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可謂用心良苦。

可劉伯溫萬萬沒想到,兩個兒子都未曾領悟他話中的神醫,最終雙雙慘死。

劉伯溫死後,由於胡惟庸從中作梗,劉璉不但沒能襲爵,反落了官司,這恐怕是劉伯溫沒想到的。後被朱元璋赦免。如果這樣一直下去,也許好了。然而,劉璉終究進了官場,洪武十年任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後放了外差,出任江西參政。最終,劉璉「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以跳井自殺結束了一生。這大概也是性格使然。

再說次子劉璟。劉伯溫死後,劉璟漂在京師,和各年齡相仿的皇子均有,卻無官職在身。劉璟棋藝高超,曾跟燕王朱棣較量過,把朱棣殺得丟盔卸甲。朱棣說,你不能讓讓我?劉璟把臉一沉回答,「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朱棣個性強悍,哪受過這等窩囊氣,於是「默然」,不歡而散。

洪武十四年,浙東山賊葉丁香作亂,唐勝宗帶兵前去鎮壓,命劉璟隨行,平叛行動「決策於璟」。朱元璋很高興,誇讚劉璟「真伯溫兒」。後被擢升為谷王左長史,隨朱橞前往河北宣化一代。

建文元年,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劉璟「獻十六策」,但沒被建文帝採納。後來,劉璟成為草包將軍李景隆的帳下參事,跟朱棣對殺。李景隆兵敗後,劉璟回到浙江青田老家。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稱帝後,「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劉璟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由此可見,終究官二代出身,未讀懂劉伯溫遺囑的深意,終引來殺身之禍。

精彩看點:古代神童知多少,有何成就?其中一個竟被灌醉,埋入雪堆凍死

下面我們看看古代出現過的神童。

第一位:甘羅

甘羅出身官宦世家,秦國大臣甘茂之孫。幼時聰慧過人,後拜入呂不韋門下,12歲時出使趙國,使計賺得十幾座城池,因功被賜任上卿(相當於丞相)、封賞田地、房宅,乃少年政治家。其後事迹史籍無載。

第二位:曹沖(196年-208年)

曹沖乃三國時曹操和環夫人之子,「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留有「曹沖稱象」的典故。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有讓他繼嗣之意。可惜未到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

第三位:王勃(約650年-約676年)

王勃出身儒學世家,唐代絳州龍門人,初唐四傑之首。自幼聰敏好學,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6歲。

第四位:駱賓王(約638年—684年)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武則天光宅元年,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敬業敗,亡命不知所之,或雲被殺,或云為僧。

第五位:解縉(1369年-1415年)

解縉出身書香門第之家,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以十九歲之齡中進士。受明太祖、明成祖重用,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務。解縉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後被疑為太子 (朱高熾)黨,囚於錦衣衛獄中。因錦衣衛史紀綱為二皇子黨,載縉被灌醉後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

第六位:嚴嵩(1480年-1567)

嚴嵩出生於寒士家庭,五歲啟蒙,九歲入縣學,一試即過,善於作對。當時地方父母官口佔一聯:「關山千里,鄉心一夜,雨絲絲。」他隨口應對:「帝闕九重,聖壽萬年,天蕩蕩。」25歲考中進士,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拜相入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被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首,後罷職抄家,削籍為民,家產被抄,87歲寄食於墓舍,貧病交加而死。

第七位:夏完淳(1631年-1647年)

明朝名士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自幼聰明,"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父殉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17歲。以殉國前消遣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

第八位:紀曉嵐(1724.年-1805年)

紀曉嵐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4歲啟蒙,7歲過童子試。11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21歲中秀才,24歲中順天府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31歲中進士,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82歲時病逝。


朱元璋登基後,不斷地誅殺功臣,劉伯溫為避免被殺的下場,辭官避世!洪武八年三月,劉伯溫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留下遺言,他將平生所學《天文書》交給劉璉,吩咐他「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劉伯溫其實是怕朱元璋和以後的皇帝對自己的後代趕盡殺絕,不想讓自己的後代步入官場做官,他深知自己的一切都被皇帝時刻監控著,怕皇帝認為自己死後對機密有所保留,於是令長子趕緊呈報皇帝,劉家後人不能學,不能看,以免遭到朝廷猜忌。當時朝堂之上局勢微妙,劉伯溫知道受皇帝猜疑,雖然是遺言,也不得不謹之慎之,不敢直接勸誡長子不要涉足官場,防止捲入各種官場漩渦中去,一旦傳入皇帝耳中,乃不忠行為,有違君臣之道,生怕留下禍端導致自己斷子絕孫。

歷史記載,劉伯溫的次子劉璟弱冠通諸經兵,性剛直,喜談兵,這一點跟劉伯溫有些像,但只學得皮毛,不得精髓。更加致命的一點,劉璟跟皇家走得很近。劉伯溫歸老於鄉後,朱元璋「每歲召璟……入見便殿,燕語如家人」。劉伯溫怕兒子被殺又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受窮,想賭一把皇帝在自己死後將來不會殺自己的兒子們,他期待次子劉璟在官場上叱吒風雲。為此,他還特意叮囑劉璟儘快熟悉官場規則:「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關鍵之地,宜與京師氣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

劉伯溫知道胡惟庸遲早垮台,想賭皇帝會看在自己功勛的份上保護自己的兩個兒子!於是教育兒子如何治國、理政以及如何修身、處事,叮囑若要從政,要學會寬柔與剛猛並濟。可劉伯溫萬萬沒想到,兩個兒子都不曾領悟他話中的真實想法其實是擔心兒子做官後如果不慎就會被殺。劉伯溫死後,由於其朝內死敵胡惟庸從中作梗,劉璉不但沒能襲爵,反落了官司,這恐怕是劉伯溫沒想到的。後被朱元璋赦免。假如這樣不斷下去,或許好了。但是,劉璉究竟進了官場,洪武十年任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後放了外差,出任江西參政。最終,劉璉「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以跳井自殺完畢了終身,其實朱元璋只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劉伯溫的長子被迫害致死。

次子劉璟也沒有逃脫被殺的下場。劉伯溫死後,劉璟漂在京師,結識各年齡相仿的皇子,包括朱棣。劉璟棋藝高超,曾跟燕王朱棣比賽過,把朱棣殺得丟盔卸甲。朱棣說,你不能讓讓我?劉璟把臉一沉答覆,「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朱棣個性強悍,哪受過這等窩囊氣,於是「默然」,不歡而散,暗下決心殺掉劉璟。洪武十四年,浙東山賊葉丁香作亂,朱元璋派唐勝宗帶兵前去鎮壓,命劉璟隨行,平叛行動「決策於璟」。朱元璋很快樂,誇獎劉璟「真伯溫兒」,後擢升劉璟為谷王左長史,隨朱橞前往河北宣化一代。建文元年,朱棣發起「靖難之變」,劉璟錯誤估計形勢,不識時務「獻十六策」,但沒被建文帝採用。後來,劉璟成為草包將軍李景隆的帳下參事,跟朱棣對殺。李景隆兵敗後,劉璟回到浙江青田老家。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南京稱帝後,「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劉璟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劉伯溫教育出來的兒子其實還是有能力的,但錯就錯在有能力上,以致被皇帝忌憚,擔心劉伯溫兒子繼承了他的本事為反對勢力所用,加上劉璟恃才放曠,站錯隊,沒有看清形勢,最終被殺!劉伯溫可以算出自己的未來,但掌控不了自己兒子的未來,最終沒能阻止兒子們的殺身之禍。


劉伯溫的遺言都是生前不敢說而又必須說的話。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建立大明江山,可以說劉伯溫是立了很大功勞的。但是嘛,朱元璋知道劉伯溫這個人太聰明,總是能夠猜到自己心裡的想法。最明顯的一次是朱元璋接小明王來冊封自己為吳王,劉伯溫就不湊這熱鬧,還對旁人說朱元璋在演戲,而且這話還傳入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此刻起劉伯溫便被聰明反被聰明誤!

劉伯溫最怕朱元璋,可以從兩件看出來:

1.與陳友諒對戰前夜,大臣們在朝堂對是戰還是降議論紛紛,而朱元璋半天不現身,卻躲在側房偷聽,還偷偷記下小紙條,這件事被劉伯溫察覺後,嚇得劉伯溫差點癱瘓在地。

2.劉伯溫請求告老還鄉,回到青田老家後,朱元璋天天派錦衣衛給劉伯溫送早點,甚至劉伯溫夢話里說的什麼,錦衣衛也一一彙報給朱元璋。這可把劉伯溫嚇得不輕,整體神經兮兮的。只好屁顛屁顛又回到京城,回到朱元璋身邊。

朱元璋雖然是對農民好,留的好名聲,可是朱元璋對待大臣那正是千古一絕,幾乎把所有的開國功臣都殺啦。朱元璋沒殺劉伯溫,很大原因是馬皇后在保護他。

劉伯溫怕朱元璋怕得要死,自然有些話是不敢當面說的,可是不說又不忍心帶進棺材裡,所以只好以遺言的形式呈現後世啦。

以上是歷史不容套路的看法,看完記得點贊哦!要是你也對歷史感興趣,歡迎關注!


現在很多人都開始研究歷史了,主要是因為你真正懂得歷史之後,會發現那個時代發生的一些事情,還是很有意思的,尤其是明朝時期的事。大概所有人都會把注意力放在清朝上面,不過清朝距離我們是比較近的。因此,有一些人是不怎麼願意研究清朝,但關於明朝,如果你能夠靜心下來研究,一定會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比如說在明朝時期存在著的一位軍師,叫做劉伯溫。

他可謂是朱元璋打下明朝來之後,獲得的第一位重臣。可是沒有想到,即使如此,劉伯溫最後還是在朱元璋的算計之下死去了。劉伯溫最擅長的不僅僅是在軍事方面,他還非常的精通數理以及天文,尤其是在文學這方面,他留下了很多的古詩文。據說,他還曾經給朱元璋寫下了一本兵書,這本兵書名字叫做百戰奇謀,可最終這本書,在他臨死之前被自己親自毀掉,究竟為何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下關於劉伯溫的故事。

當時朱元璋剛剛打下明朝還沒有多長時間,他聽說在自己統治的這個時代,有一個人非常厲害,能夠通天文懂地理,也可以做自己的軍師,就立馬派自己的手下去找這個人過來。在朱元璋第一次接見了劉伯溫之後,就決定要讓劉伯溫做自己的軍師了。因為他發現劉伯溫對治國這方面大有自己的見解,朱元璋也為自己能夠擁有這樣的一位人才,感覺特別的開心。後來,朱元璋不斷的發動戰爭,也是為了能夠一統天下,建立明朝。在這方面起到關鍵作用的,自然就是軍師了。

只不過我們都不能理解,所有有功之臣,在朱元璋統一明朝之後都入朝為官,然而軍師卻不願意入宮,偏偏希望能夠請辭回家告老還鄉。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之前跟著朱元璋打下江山,是因為不得已,所以才只能跟著他去做。後來,朱元璋穩定了天下,那麼他自然可以全身而退了。其實並不然,只不過是劉伯溫看清了自己的以後,他心知肚明,如果自己入朝為官的話,可能會更早離世吧,即便是告老還鄉,他最終還是無法免於朱元璋對他的算計。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將那些有功之臣全部借故給殺掉了。有的是真的犯下了重罪,而有的只是因為朱元璋害怕他們能力過強,威脅到自己的位置罷了。劉伯溫就是朱元璋很大的一個威脅,畢竟劉伯溫的軍事實力放在那裡,如果沒有劉伯溫的話,何來朱元璋打下明朝之說呢?劉伯溫在告老還鄉之後,有一次生病在家中醫治,朱元璋得到這件事情的消息後,緊忙讓劉伯溫拖著病體來到了宮中。

那個時候,劉伯溫身體素質本來就不好,朱元璋非讓劉伯溫留在宮中醫治。他找來了宮裡的太醫,每天給劉伯溫把脈,並且給他熬藥來吃。可沒有想到,雖然每天都是這麼精心照顧著,但是劉伯溫的病情卻越來越嚴重了,後來劉伯溫只能躺在床上也不能夠起身,朱元璋看到劉伯溫再也對自己造不成威脅後,才讓劉伯溫回家去休養。結果,劉伯溫到家之後還沒有來得及慶幸自己重獲了自由,就已經離世了。

在他離世之前,召集了自己的孩子到床邊。他原本是想要把自己寫下的那本百戰奇謀,給傳承下去,但是他深知兩個兒子是沒有軍事方面能力的,如果把這本書給了兩個兒子,非但不能讓他們在軍事方面有所作為,而且還會害了他們的性命。因此,劉伯溫就把這本書給毀了,並且將手稿給記錄在了另一本書當中。他希望兒子能夠尊重他的想法,默默無聞,最好不要太過招人注目。兒子謹記在心,隨後就將劉伯溫的遺物以及那份手稿給了朱元璋,然而,朱元璋卻仍然認為那本兵書,被劉伯溫給藏在了家裡,或者是傳給了其他人。多年來,一直下令在找劉伯溫的後人,一直到他去世之後,意外發現劉伯溫的第五代傳人仍然留在世間。

那個時候,這個傳人是犯下了大錯,進入到監獄當中。原本以為自己要沒命,可沒有想到報出自己是劉伯溫後人之後,他不僅得到了釋放,而且還又入朝為官了。其實這件事一點都不會出乎意料,當時劉伯溫去世之前,就跟自己的兒子說過,千萬不要為自己的離去而傷心,在自己離世之後,皇帝肯定會針對我們劉氏一家,所以萬事要做到低調。在劉氏第五代傳人出現的時候,又能夠重新入朝為官了。雖然不知道劉伯溫為何能夠做到預知後事,但在當時能夠擁有這樣的能力,確實是很難見到的。


自古以來,帝王為了自己的皇位,往往會除掉給自己造成威脅的人,不論是誰,威脅了皇位就等於快要進鬼門關了。當然這也有其他原因。那麼明朝開國的第一謀士劉伯溫,聰明絕頂,謀略過人,為何卻落得不得善終呢?

劉基,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由於他聰明絕頂,善於運籌帷幄,所以劉伯溫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出了不少力,理論上說朱元璋應該對他封侯拜相,然而實際上,他只被封了個誠意伯。而且不僅爵位低,而且俸祿更低。建國後,朱元璋封了自己的老鄉李善長為丞相。讓劉伯溫做了御史中丞。明朝建國初期,出現兩大政治門派,一個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還有一個就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兩派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是明爭暗鬥,斗的不可開交。

雖然兩派鬥爭激烈,但都是暗地裡斗,很少在場面上,但是一件事卻成為了爆發點。那就是「李彬案」。李彬是李善長親信,因為犯罪被劉伯溫抓住,李善長希望劉伯溫手下留情,但是劉伯溫沒有給他面子,堅持要幹掉李彬,而且還報告給朱元璋。此事一出,二人便結下了梁子。於是不久李善長找了個機會攻擊劉伯溫,於是劉伯溫只有告老還鄉了。走之前他扶植自己的親信楊憲為御史中丞。楊憲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上任後發動反擊,不久使得淮西派勢力受到重創,李善長於是也效仿劉伯溫,自己退居幕後,扶持胡惟庸為淮西派新的領導人。

胡惟庸上任後攻擊浙東派,劉伯溫也經常被中傷。不久後朱元璋找劉伯溫進行了一次談話,看看劉伯溫到底怎麼想的,這次談話也決定了劉伯溫最後的命運。朱元璋問了劉伯溫如果李善長被換掉後誰可以繼任為相,說的三個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遭到劉伯溫的否定,然後劉伯溫因為缺乏溝通技巧,最終使得朱元璋與他產生隔閡,朱元璋再也不信任他了。洪武三年,劉伯溫告老還鄉。不久浙東派領袖楊憲被殺,浙東派遭受重創,淮西派大獲全勝。

胡惟庸做上丞相後也,也沒有放過劉伯溫。一次他誣陷劉伯溫佔了一塊有王氣的地,雖然劉伯溫最終得以逃脫,但是也是無計可施。洪武八年,劉伯溫得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望,後來不久劉伯溫就病死了。胡惟庸案發後,醫生供認是受了胡惟庸指使,害死了劉伯溫。劉伯溫為何悲劇的死於謀殺呢?

首先,劉伯溫才智出眾,讓朱元璋很是不開心,才大欺主,朱元璋也不是很開明的君主,自然不能接受;

其次,在對待小明王韓林兒一事上,劉伯溫希望朱元璋當斷則斷,讓朱元璋很不開心,雖然朱元璋也是那麼想的,但是劉伯溫的想法讓他感覺劉伯溫不牢靠,萬一有一天劉伯溫對自己下手怎麼辦呢,這從劉基的爵位就可以看出來,雖然他能力強,但是始終不得朱元璋信任;

最後,劉伯溫參與黨爭,最終不慎被謀害。政治就是那麼殘酷,永遠是個無底洞。即使一代奇才也不能例外。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其實對於劉伯溫之死一般都有三種說法,可能是胡惟庸害死,可能是自己明知要死卻陷害胡惟庸,最後就是朱元璋要去殺他。你支持哪一種說法?

臨終遺囑

洪武八年,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兒子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胡惟庸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中華歷史上的軍師出山 【周文王請姜子牙出山時 背了 姜子牙走了800步、姜子牙 保了周朝 800年江山。朱元璋 請 劉伯溫 時 先後 請了 三次 ,劉伯溫 保了 大明王朝 近三百年的大平 】在三國 死的 諸葛亮 能嚇走 活的司馬懿、在明朝 病死的 劉伯溫 嫁罪 給活的胡唯庸 !! 換個角度 看大明軍師:劉伯溫 劉基 感人事迹 的電視劇有:2016年新版《真命天子》。唐國強版《大腳馬皇后》第2集、張衛健版的《聚寶盤》何家勁版《乞丐皇帝》第22集 ! 696集的《神機妙算劉伯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燒餅歌》預言出五百年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劉伯溫 淡泊名利,多次拒絕 明太祖朱元璋的封賞、明太祖 朱元璋 只好換個方式 獎賞劉伯溫,就減免 劉伯溫家鄉一帶稅負、讓劉伯溫 永遠成為世間美談、劉基劉伯溫的家鄉-南田鎮武陽村(舊屬青田縣)1946年經國家區域劃分調整、南田鎮武陽村、劉伯溫故里一帶要重新成立了一個新的縣、新縣就以劉伯溫的謚號:文成、命名。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自知來日無多,交代後事後,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基為丞相,但劉基一再推脫,只好作罷。這並不是劉基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朱元璋授命為他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並封為誠意伯。劉基的功勞對於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朱元璋封給了劉基「誠意伯」,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官。但其實朱元璋一直很想讓劉基做宰相,但劉基卻一再推辭。其實劉基是明朝開國元勛,功勞是很大的。而劉基也救過朱元璋很多次,次次驚險。若不是劉基,朱元璋稱帝之前就早已被害死多次了。而劉基固然想當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因為這樣他就能實現他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抱負。但是他知道自己過於正直,會遭到奸臣的排擠,是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的。所以他告老還鄉,去和家人在一起了。 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推薦閱讀:

TAG:劉伯溫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