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立的是志、立的是行、立的是言。立的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三十之後,經歷了之前幾年生活工作的坎坷和磨練,對於很多問題的理解才真正透徹。
三十歲對於自己的婚姻、工作、交友、及自我的認知該有明確的定位和追求了。
對於婚姻,我覺得我始終相信一句話:男人最好的聘禮是一生的疼愛和遷就;女人最好的嫁妝是一顆體貼溫暖的心。婚姻需要經營,愛需要學習,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考試而又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為人父母,我們沒有考核就走上了為人父母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只有在進行中不斷學習,彼此溝通,保持關切,或許才能夠有一天可以輕車熟路。
對於工作,怎麼平衡好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關係,在工作中怎麼行事,在家庭中又該怎樣行事,這些都是需要區別對待的。
對於交友,經過了幾年的生活歷練和成長,我們具備了較強的應對能力,該怎麼交良師益友,該怎麼平衡交友與家庭的關係。
對於自我,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並找到接納自己的方式,與自己和解,並能適時地調配自身的積極力量達成目標。
我們先說說孔子的三十而立吧。據楊伯峻先生歸納,這個「立」字與「禮」相關聯的。《泰伯篇》有「立於禮」之說。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懂得禮儀,一個人才立得住。現如今,三十歲的人,不能弔兒郎當的東倒西歪了,到了這個年紀多數人已經成家立業,馬上面對的可能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苦逼生活,是家中的頂樑柱,當然要立得起來。
而孔子對於禮也有自己的深刻認識。子曰:「恭而無禮則勞,謹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所以說,想做到一個在孔子心中懂「禮」之人,還是挺難的。更何況,孔子三十而立,已經懂得了禮儀,說話靠譜,做事有把握,這要是放在當今,也是很牛掰的。看過巨嬰國這本書,裡面也詳細論述了現在中國家庭存在的這種兒女有著畸形的成長經歷。
同樣,孔子在《季氏篇》里又說道:「不學禮,無以立。」再次證明了在孔子心中,禮與立是分不開的。一個人在社會上曉廉恥,知進退,他就立得住。一個人在家庭中孝父母,疼妻兒,他就立得住。
我沒有仔細研究過,立與禮兩字是否有同根同源,但是它們在讀音上確實那麼相近,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也可能是一種必然的聯繫。
懂得禮儀,在孔子看來是快樂的,並不像許多人覺得那樣是一種束縛。孔子說:「益者三樂。」哪三樂呢?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而孔子也指出了「損者三樂」,那就是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
所以,奉勸三十還沒有體味到立的感覺的朋友們,好好學禮,天天向上吧。
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對於「三十而立」這句評語,後人給出的解釋有很多,比較受認同的說法是「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初二年級語文書:30歲做事和於禮。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但是這一系列的話,是孔子很自謙地表達自己在學習、理解和運用周禮的過程。說白了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一般人的理解是,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實際上應該是,十五歲有志於學術體系的建立,三十能夠建立自己學術體系的初步雛形,四十能夠把自己的學術體系拾遺補缺較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天性如此,難做寸進而與人鬥牛,六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不過如此,你們愛說不說,七十宣傳自己的學術體系本應如此,面對質疑、求教,能夠從心所欲解釋自己的學術體系。
推薦閱讀:
※老師曾灌輸過哪些錯誤知識?
※年薪給你200萬,叫你做一些違背職業道德違背良心和社會公德的工作,你會做嗎?
※自學很迷茫,我繼續練歐楷嗎?
※【經驗貼】434分的法考經驗之談
※教育信息化的資源要如何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