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唐軍的薛舉不死的話,和唐朝爭天下的機會大不?
西秦霸王薛舉曾是秦王李世民的一個強勁對手,甚至一度大敗唐軍,只是在準備攻取長安的時候突然暴斃死亡,這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悵惘,倘若薛舉沒有死,是不是就能順利滅掉大唐,進而一統天下呢?
薛舉原本是河東人,他的父親後來在金城定居,並在此發家致富,成了當地的富戶。薛舉這個人長得很是雄壯,而且喜歡騎射,性格頗為豪爽,在西北地區結交了不少英雄豪傑,這為他在隋末起義提供了人力支持。他曾做過金城校尉,是金城縣令郝瑗的部下,隋末時期,各地盜匪猖獗、起義不斷,郝瑗為此招募勇士上千人,讓薛舉做將領來討伐盜寇。
薛舉覺得這是個機會,就和自己的兒子薛仁杲以及結交的豪傑們劫持了郝瑗,開倉放糧賑濟百姓,這為薛舉贏得了普遍的好感,起義也就這麼開始了。
薛舉自稱西秦霸王,然後招降附近的盜寇,還真就有不少的團伙來投靠薛舉,其中最早最強大的一支歸順賊寇是宗羅睺率領的,他投靠薛舉之後被封了義興公。他們所到之處,皆攻城略地,史載:「兵鋒銳甚,所徇皆下。」
大敗隋將皇甫綰,又岷山的鐘利俗率兩萬人馬來投,不過十天時間,薛舉已經擁兵十三萬,近占隴西之地。然後617年的七月,薛舉就稱帝了。但這之後,西秦對外的戰事有勝有敗。薛仁越敗給了蕭瑀,常仲興敗給了李軌,薛仁杲攻克了秦州,然後進攻扶風郡吞併了唐弼的十萬大軍,這時候的薛舉號稱三十萬大軍,開始圖謀長安,只是李淵快薛舉一步入主長安。
之後薛仁杲在和李世民的對決中大敗。薛舉對李世民很是忌憚,甚至產生了消極的情緒,對部下說"古來天子有降事否?"
翻譯一下就是:古代有沒有投降的天子呢?要是朕也投降的話會怎樣?要不朕就投降了吧?可見當時薛舉是有些氣餒的。這個時候黃門侍郎褚亮就說有啊,而且還轉禍為福了呢。褚亮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但應該很多人知道他的兒子褚遂良,後來做了大唐的宰相。
但是郝瑗卻和褚亮的意見不同,他認為「安得一戰不捷,而為亡國之計也!"不就是打個敗仗嗎,至於這麼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了嗎。一語驚醒夢中人,薛舉就將郝瑗引為謀主。郝瑗建議薛舉和梁師都聯合,並且借兵於突厥,不過,當時突厥可汗答應了出兵,最後又改變主意,並沒有助薛舉一臂之力。
618年的六月開始,發生了著名的淺水原之戰,在這一戰中,李世民駐軍在高墌城,正好趕上生病,然後吩咐劉文靜和殷開山要堅壁不出等薛舉軍隊疲乏了再開戰,因為薛舉大軍的糧草跟不上,他們最希望的就是速戰速決。
不過劉文靜和殷開山並沒有聽李世民的,在薛舉的一再引誘下終於出兵了,這一仗可以說是唐軍慘敗,一半以上的士兵陣亡,八位唐軍總管都敗下陣來,劉弘基更是被俘虜。這是唐軍敗得最徹底的一次,李世民見敗局已定回師長安。
之後,郝瑗建議薛舉趁機大舉進攻長安,這個時候李世民剛剛打了打敗仗,損兵折將不說,還造成了人心動搖,這個時候要是進攻長安的,十有八九是會攻陷的,所以薛舉也認同郝瑗的建議,準備攻打長安,但就在這個時候,薛舉病了,而且是很嚴重的疾病。薛舉求助於巫師,得到的答覆是唐軍作祟,不幾天,薛舉就死了。然後薛仁杲繼位。
薛仁杲的軍事能力遠不及薛舉,而且並不能威服諸軍,所以很快就被李世民給滅了。
試想,倘若薛舉沒有得病,如期出兵的話,是極有可能攻進長安的,但是,要說到和唐軍爭天下的機會,四姑娘認為薛舉的勝算很小,他攻進了長安打敗了唐軍,不代表就能滅掉大唐。
而且薛舉這個人刻薄寡恩,非常殘暴,他每次打下一個地方,所俘虜的士兵全部都要殺死,殺人的時候斷舌、割鼻或者碓搗。而且他的皇后鞠氏也是相當的殘忍,常常鞭笞下人,要是在打的過程中哀嚎或者四肢動彈,她就把那人的腳埋在土裡,只露出脊背,繼續鞭打。
這樣的行徑只會導致人心不附,即便取得了一時的勝利,也不會長久下去。所以,最終取得天下的不會是薛舉。
不可否認的是,薛舉曾經有機會爭天下,薛舉不死的話,雖說爭奪天下的機會仍舊不大,但不要忘了,李唐的敵人不止薛舉一個,王世充、竇建德,那個都不是好對付的——如果薛舉不死,必然給李唐方面造成巨大的麻煩。當然,那是不死的情況了。
《新唐書》載,「薛舉,蘭州金城人。容貌魁岸,武敢善射。殖產巨萬,好結納邊豪,為長雄」,《舊唐書》「薛舉,河東汾陰人也。其父汪,徙居金城。舉容貌瑰偉,兇悍善射,驍武絕倫,家產巨萬,交結豪猾,雄於邊朔」——看來史料對薛舉的印象大同小異,「容貌瑰偉,兇悍善射,驍武絕倫」。這樣的一個人,在決定性的戰役前病死了,難道各位沒有聞到陰謀的味道?盡信書不如無書,本文便放肆一些,對薛舉的其人其事進行淺顯的討論。
這裡再給大家一個拋開正史的由頭,殷嶠,也就是殷開山,不錯,就是乘李世民卧床不起貿然出戰的那個。此戰對關中和薛舉,其實都算關鍵性的一戰,另外,此時的李唐正與王世充方面比拼擴張的速度,可說是許勝不許敗——偏偏李世民「因病」缺席,李唐就敗了。按照常理,若真是殷開山等人之過,恐怕早死了八遍不止,可這貨不僅是因病而死,還得以配饗唐高祖廟庭。另外,此次貿然出戰的另一個主要人物,劉文靜,也不是因為此戰之敗而死。——這絕對絕對是給某些人背了鍋。
《舊唐書》評價,「薛舉容貌瑰偉,兇悍善射,驍武絕倫,家產巨萬,交結豪猾,雄於邊朔。……薛舉父子勇悍絕倫,性皆好殺,仁杲尤甚,無恩眾叛,雖猛何為?」你說爭奪天下,僅是個人勇武,只要不像網路小說那種戰鬥力突破天際的人物,其實是沒有太多益處的,不過,勇武總還是有些好處,至少對疾病的抵抗力要強一些。
薛舉和李唐撕起來的時候,其實隴右和關中的硬實力是相去不遠的,薛舉手下謀士郝瑗就曾說過,唐軍新敗,士氣低落,可設法直取長安。然後薛舉就病了,病了不久就死了——你敢信?薛舉死後,其子薛仁杲上位,不過這貨是真的殘忍酷烈而無能,與唐軍一戰,戰敗也就罷了,居然無能逃命。薛舉尚未被安葬,薛氏就滅了。
名將動手,多是謀定而後動,正所謂「上兵伐謀」。兩軍交戰,手段無不用極,刺殺,或者說斬首也是其中一項,薛舉大約便是被斬首了——他死的實在太詭異,也太是時候了。所以,薛舉不死,是有著非常的可能改變天下大勢的,他當然很難爭天下,卻是李唐的大麻煩,唐室出手暗中搞死他很正常。
所以,就算重來一次,薛舉想要活下去不大可能,斬首行動執行的太成功,甚至少有消息傳出來。無論李淵還是李世民,都不是孤注一擲的人物,既然實施斬首行動,那必然有著備選方案——從薛舉的表現來看,想躲過殺身之禍,可能性不大。
這個很難說,如果淺水原之戰後,薛舉沒有突然發病而死,那麼遭遇慘敗的唐朝極可能會迅速滅亡。那麼淺水原之戰是怎麼回事?唐軍的傷亡到底有多慘?
隋末天下大亂、群雄紛起,強者著跨州連郡,弱者宰割縣邑,相互間征伐攻討,使得海內亂成一鍋粥。在這超級大亂世當中,隋煬帝的表弟李淵自太原起兵,沒多久便攻取長安,在關中創建帝業。隨後,李淵又派次子李世民等人南征北討,積數年之功,才換回削平群雄、海內基本一統的局面,歷史由此進入唐朝時代。
不過唐朝在創建之初,根基並不穩固,在關隴、涼州一帶與之同時並存的勢力還很多,其中實力最強者有薛舉、李軌兩大集團,尤其以前者對李唐的威脅最大。薛舉起初擔任金城(今蘭州市)校尉,於大業十三年(617年)起兵,在佔據金城後自立為西秦霸王,並開倉散糧以賑濟貧乏,以此深得民心。薛舉不久又稱帝,隨即向外擴張,短短時間內便佔據隴右全境,擁兵十三萬人,勢力極為強盛。
隋大業末,任金城府校尉。會歲凶,隴西盜起,金城令郝瑗將討賊,募兵數千,檄舉將。始授甲,大會置酒,舉與子仁杲及其黨劫瑗於坐,矯稱捕反者,即起兵,囚郡縣官,發粟以賑貧乏,自號西秦霸王,建元秦興...兵鋒銳甚,所徇皆下。不闋旬,盡有隴西地,眾十三萬。見《新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十一》。
就在薛舉躊躇滿志,準備向西攻取關中之際,卻得到李淵已佔據長安的消息,心中頗為憤恨。薛舉與李淵皆有佔據關隴、創建帝業的意圖,在一山難容二虎的情況下,雙方間的戰爭已變得不可避免。早在李淵稱帝之前,雙方便有了大規模的衝突。等到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淵稱帝後的第二個月,薛舉傾盡國中全部精銳東侵,目標直指長安。
此時,薛舉將兵力分為三部,其中主力向高墌(今陝西長武縣北)方向前進,而在東北、西南兩翼,則派機動騎兵襲擾北地、扶風二郡。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唐高祖不敢怠慢,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統領八總管、約四萬人的兵力前往迎戰,期冀阻擋住敵軍的攻勢。
按照正史的說法,李世民到達高墌城後不久,便因罹患瘧疾而病倒,無奈之下只好將指揮權臨時交與行軍長史劉文靜、司馬殷開山,並告誡二人以逸待勞,切不可冒險出擊。然而殷開山卻並不以為然,慫恿劉文靜做出出城交戰的決定,結果在混戰中被薛舉從背後偷襲,在淺水原(今陝西長武縣東北)大敗虧輸。
經此一戰,唐軍死亡率高達50%-60%,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陣亡。戰後,李世民狼狽逃回長安,薛舉則乘勝佔領高墌,並收集唐兵的死屍堆成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以此來誇耀戰績。戰後,劉文靜、殷開山被罷官。但根據李世民在位時有大量篡改歷史的「黑」記錄,我們有理由懷疑,淺水原之戰的指揮者就是他本人,而劉文靜、殷開山不過是「背鍋俠」而已。
乃陳於高西南,恃眾而不設備。舉潛師掩其後,壬子,戰於淺水原,八總管皆敗,士卒死者什五六,大將軍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沒。世民引兵還長安,舉遂拔高,收唐兵死者為京觀。」見《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淺水原之戰的慘敗令唐朝上下震動不已,關中騷動不安,薛舉在大謀士郝瑗的建議下,決定乘勝東進,徹底擊滅李淵集團。可惜天不假年,正當薛舉準備出兵之際,卻突然患病而死,此時距他大勝唐軍才一個月而已。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才使得唐朝避免在建立之初便滅亡的命運。
薛舉病死後,其子薛仁杲即位,由於生性殘暴、果於殺戮,在國中並不得人心,加之大謀士郝瑗病故,使得西秦國勢迅速下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發動絕地反擊,在高墌城完敗秦軍,重拾在此地丟失的尊嚴。不久,薛仁杲兵敗出降,被押解至長安處斬,時在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距淺水原之戰才不過四個月時間。
薛仁杲被殺後,西秦帝國隨之滅亡,不久割據涼州的李軌也敗於唐朝,關隴、涼州一帶自此全部歸屬唐朝。隨著關隴、涼州的平定,唐軍遂將注意力集中於關東、江南等地區,沒幾年的時間便陸續削平群雄,實現海內一統。
隋朝末年,因隋煬帝暴虐無道、橫徵暴斂,加上天災人禍,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形成了多路農民起義軍,像比較著名的農民起義軍有瓦崗寨的李密、王世充等。要是跟大家說薛舉也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還是評書中被列為隋朝十八路反王之一的西秦霸王,想必很多人不知道,畢竟其他主角光芒萬丈,不了解他很正常,那就讓我跟大家說說這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薛舉此人容貌魁梧,驍勇善射,他起義以後,所至之處城池皆被攻下。而且他家裡有錢,交結了很多邊地豪傑。薛舉因為結交朋友多,家裡又有錢,所以起兵時有著不錯的底子。他作為農民起義軍領袖,一開始自然是心繫农民,還常常開倉散糧以賑濟貧乏。可是當他稱霸隴西時,招納了大量士兵後,他就走向墮落之路,個人的權欲膨脹起來,甚至稱王稱帝,想的都是關於自己的利益,壓根不顧百姓們的初衷。而且薛舉性情極為殘暴,我們都知道要優待俘虜,可是薛舉「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殺人多斷舌割鼻,或碓搗之」,要是薛舉能優待俘虜,可能他們就會投靠薛舉,這對他鞏固力量是很有利的,可他只顧一時的享受,不會長期考慮,大肆殺害士兵。
薛舉曾打敗過李世民,還俘獲他手底下的幾名大將,可是上天沒有眷戀他,他在乘勝追擊時,因為生病,不久就去世了。要是他能活著,可能李世民的命運就會改變了,唐朝也沒有機會出關奪天下。
我認為機會不大。或者說沒有機會!
首先,薛舉在淺水原之所以能大敗唐軍,是因為當時恰好李世民身體有恙,薛舉誘惑了李的部將出戰,違背了李世民守戰不出拖垮薛舉之兵的方針。以李世民之兵機謀略,實遠勝薛舉,薛舉曾大敗於李世民並心生畏懼。
其次,得民心者得天下,薛舉初期還能顧及民心,但後來私慾膨脹,在天下群雄並起之時,只顧自己稱王稱帝,無視百姓之所思所求,不惜得收買人心,不分析天下大勢,嗜殺成性。
史載薛舉「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殺人多斷舌割鼻,或碓搗之」,其子薛仁杲「所至多殺人」,如此沒有戰略眼光鼠目寸光之輩,很快被唐所滅,戰禍延時不長。
竇建德寬容厚道得人心,尚且被李世民打敗且被俘,薛舉遠遜竇建德,更加不是李唐對手。
由此可見,薛舉在淺水原大敗唐軍純屬僥倖,根本就不具備和李唐爭天下的本錢。
百度里也有類似提問和答案,我個人對此沒多少了解,但也知道即便他活著也不可能爭得了大唐!
其實,就是戰略和戰術的分析問題。一次勝利只是戰術,從戰略上看,李世民佔據的優勢太明顯了。只是耗後勤,就能把薛舉耗死。
謝謝邀請,歷史非本人所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