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歷史名饌?


我國自古以來飲食文化就極度發達,題主所說的歷史名饌簡直不要太多,話不多說上菜。

首先第一個雉羹,即野雞羹,據說是約4000多年前彭祖所創。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就有這道菜的記載:「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鵠羹,即用天鵝肉製作而成的羹。相傳是商湯時伊尹所創。在屈原的《楚辭·天問》就記載了這道菜:「緣鵠飾玉、後帝是饗。」 漢·王逸注:「後帝謂殷湯也。」

靦鱉,即爛煮鱉,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屈原《楚辭·招魂》:「靦鱉炮羔,有柘漿些。」

露雞,即滷雞。出自屈原《楚辭·招魂》:「露雞臛蠵,歷而不爽些。」

五味脯,在《齊民要術》第七十五中有這道菜的記載:「正月、二月、九月、十月為佳。用牛、羊、鹿、野豬、家豬肉。或作條,或作片,罷,各自別搥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取香美豉,用骨汁煮豉,色足味調,漉去滓。待冷,下鹽;細切蔥白,搗令熟;椒、姜、橘皮,皆末之,以浸脯,手揉令徹。片脯三宿則出,條脯須嘗看味徹乃出。皆細繩穿,於屋北檐下陰乾。條脯浥浥時,數以手搦令堅實。脯成,置虛靜庫中,紙袋籠而懸之。臘月中作條者,名曰「瘃脯」,堪度夏。每取時,先取其肥者。」 亦有鱧魚為原料之鱧魚脯記載。

豬蹄酸羹,同樣出自《齊民要術》第七十六:「豬蹄三具,煮令爛,擘去大骨。乃下蔥、豉汁、苦酒、鹽,口調其味。舊法用餳六斤,今除也。」現今在江淮一代的冰糖燒扒蹄,是此法的新發展。

羊盤腸雌斛 我國早期的紅腸。記載於《齊民要術》第七十六:「取羊血五升,去中脈麻跡,裂之。細切羊胳肪二升,切生薑一斤,橘皮三葉,椒末一合,豆醬清一升,豉汁五合,面一升五合和米一升作糝,都合和,更以水三升澆之。解大腸,淘汰,復以白酒一過洗腸中,屈申以和灌腸。屈長五寸,煮之,視血不出,便熟。寸切,以苦酒、醬食之也。」

蝸醢,即蝸牛肉製成的肉醬,相傳商周時期,蝸牛就成為天子的珍食。《禮記·內則》曰:「食,蝸醢而苽食雉羹,麥食脯羹,羹,析稌犬羹,兔羹,和糝不蓼。」所以很多人喜歡吃法國蝸牛,殊不知早在周朝,我國就已經開始食用蝸牛了。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很多,筆者只是簡單列舉了幾個,歡迎大家補充。

Cola


名饌也就是指知名的美食。「民以食為天」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統,因此歷史上的名饌自然也少不了。

這些歷史名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貴族膳品,一類是平民大眾菜肴,這種飲食的階級分化很早就已出現,正如《國語·楚語下》中所說:「天子食太牢,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貴族膳品,有時也被稱為「官府菜」。許多官僚貴族平時生活奢侈享受,官府中聚集許多廚師,收錄各地美味。而平民大眾之家的飲食通常簡單樸素,以五穀雜糧為主食,以田園果蔬為輔食,肉食很少。

縱觀中國歷史,較為知名的官府菜有孔府菜、譚家菜、隨園菜等,不過它們發展到後期也吸收融合了許多平民大眾菜肴的風格。

孔府菜中的知名菜肴有「燕窩四大件」。這道菜是用燕窩、鴨塊、蛋黃等食材進行製作,分別拼成「萬」、「壽」、「無」、「疆」四字。這個「萬壽無疆」燕窩組菜是清代光緒年間孔府獻給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賀宴的菜肴,從而得以聞名。

隨園菜源自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錄的膳品。隨園菜追求菜品雅緻和食物的天然本味,其中發展出了很多知名菜肴,例如「清蒸鰣魚」、「白水羊頭」,這些菜肴在如今依然十分流行。

譚家菜是清末官僚譚宗浚所創立的,它最大的特點是將南方菜和北方菜的菜色風格相結合,其中的代表菜有「葵花鴨子」、「黃燜魚翅」等。


饌(zhuàn),飲食,吃喝的意思。

據說排第一就是滿漢全席、孔府宴、全鴨席、燒尾宴等。。。。。


推薦閱讀:

被遺忘的英雄——卡羅·米倫多夫小傳(二)
浸沒在歷史風塵里的村莊
《大寒》:一部出色的女權主義電影
歷史故事——李豫導演的大唐謀殺案
聯合共鑒:告訴你青銅器六大有效保養方法

TAG:飲食文化 | 文化 | 美食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