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即使無法讀完,也總是喜歡買書?


這種人說的不就是現在的我嘛!

小的時候,那時候沒有手機、網路的影響,感覺每天可以靜下心來,用上大把的時間進行閱讀。當時就喜歡買書,每次買上個一兩本,然後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得讀上好幾遍。

現在雖然仍愛好讀書,但是平時生活中雜事的羈絆太多了,可能偶爾才會看一兩個小時的書。當然了,現在買書也遠遠沒有小時候那般勤了,因為現在有了Kindle電紙書,好多書籍都可以直接閱讀了。

現在要是買書,都是精品,覺得是可以珍藏的才買。雖然抽不出時間去看,但是覺得放在書架里,那就是我的財富。而且我心中有一種集郵般的狂熱情懷,覺得將書本碼得整整齊齊的放在那裡,勝過人間一切美好!


一開始買書是為了看,後來買書是為了以後看,這個花錢模式開啟以後簡直控制不住自己。

上學的時候窮,把生活費扣除一點買書,覺得自己那時候棒極了,買了書很快就看完了,沒錢再買,就常去泡圖書館。甚至圖書館的老師都認識我了,有一次那個漂亮的圖書館女老師面帶笑容地對我說,我又見到你了,還是這個位置。記得那次看的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花了好幾天的晚自習時間。特別幸福。

那時候看書,看的都是文學歷史雜類,還有各種雜誌。後來還因為學校圖書館不再訂閱《南方周末》,還傻乎乎地直接給圖書館長打電話質問原因。想想那時候讀書真的是廢寢忘食,如饑似渴。

工作以後,發了工資,有閑錢了,就開始買書,結果就墮入了買書不看書的深坑,至今沒有爬出來。

一開始還只是零零散散的買,把以前聽說的單本的好書都買了來看。誰知道自己不滿足啊,開始買整套的了。《魯迅全集》,《莎士比亞全集》這種文學類的大部頭都收了,接著就是《全宋詞》,《全唐詩》,《資治通鑒》,《史記》等等這些中華書局的套裝古籍。

特別喜歡蘇東坡,於是乎,把蘇東坡的全集收了一套。特別喜歡李白,把李白的全集收了一套,特別喜歡杜甫,把杜甫的全集也收了一套,不僅如此,什麼《杜詩詳解》《杜詩鏡銓》這類關於老杜的集子也收了來。

外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集弄了一套。傅雷先生譯文全集也零零散散收齊了一套。法國俄國大文豪的名著都各弄了基本代表作。

社會學的,歷史學的,各種好書零零散散弄了幾大箱。突然之間感覺房間里除了我和床,就剩下書了。

而且大部分都沒看,完整如新,甚至《全唐詩》都沒開封。家破人亡的節奏啊。

我覺得,買書,即便不看,也有一種快樂在裡面,就像女人喜歡買衣服,買首飾,買化妝品。

即便我現在不讀,或者沒時間都讀一遍,但是一想到以後有這麼多好書在我手裡,屬於我,我就別提多興奮,多幸福了。

時間是有限的,讀書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讀書里去。


我就是你說的那種人。說一說,我自己的情況以及我對此問題的理解吧。

我從小就喜歡買書,儘管小時候家庭不富裕,但還是見到了好書就邁不動步。

見到一本好書,不捨得錢買,就在書店裡蹭看的時候有;喜歡上了一本書,反反覆復去書店,左思右想地決定是否該買的時候也有。

即便是當窮學生時精打細算地買書,有的書買回去之後,亦束之高閣了,有的是看不進去,有時是沒時間看。

更不用說,等我工作之後,自己有餘錢可以買書了。

我現在家裡至少有五千冊書吧,瞎估計的,因為從來沒計算過。一位老者曾到我家做客時,看到我家的書架說:這些書得一萬塊錢吧。

我只是笑了一下。我沒說,一萬塊,才能買到多少本書呀!就算十元一本,也不過是一千本。更何況平均起來恐怕一本不止於十元。

幾個書架都擺不下,所以,我就到處塞書,床底下,衣柜上,辦公室的箱子里……

現在,我有好多書是沒看過的,其數量自然比上學時多得多。或許,等到我老的那一天,還會有很多我買過的書,沒有翻看。

我外甥女都笑話我,你的書都沒看。她為何看出來我沒看呢?因為好多書都沒有開封,就是包在書外邊的那層塑料。書,沒時間看的話,我就先不拆開了,以免風化、弄髒、磨壞了。

一位編劇在微博上說,見他買了太多書,有人就問,你能讀完嗎?他回敬道:你管得著嗎?

可見,他也是讀不完的。否則,也不至於這樣含糊且不客氣的回答了。

愛書,時間長了,真的就有可能成為一種癖好。見到了喜歡的,就想買。

若問,書多了,有沒有作用呢?我覺得,是有用的。比如,閑暇時,會抽出一本沒開封的書看。或是,要查找資料時,書多了,可選擇的餘地就多了。

培養孩子的閱讀,我也堅持這樣的觀點:先有書,後有閱讀。

我不會像有的家長那樣:我給你買的書,你都還沒讀完,怎麼能再給你買新的。


我最大的兩個愛好是買書和讀書。但是很遺憾,我買書的速度遠遠大於我讀書的速度。因為每次買書都是幾本一起買,但是工作之外的時間很少,根本看不過來。一本書還沒看完,就又買了幾本書,結果導致書架上的沒讀的書越來越多。

現在,我家裡有兩大箱書,基本上都是嶄新的,甚至有一些是很多年前上大學時買的,當時沒時間看,結果「嶄新」地呆了好幾年。

為什麼知道書讀不完,還要不斷地買呢?我想可能是因為太愛書了,看到有喜歡的書出版,不想錯過吧。甚至會出現這種情況:買了某本書的一個很好的版本,結果不久這本書更好的版本出版,就後悔買了之前的版本。


快悄悄的吧,實話告訴你,我就是這樣一個人。問題是,你聽誰說的。

我始終近似固執地以為,男人(當然也有女人,免得傷眾太多影響點擊率)愛書猶如女人愛逛街買衣服時的那種專註與貪婪__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我認為是多種因素使然。

一是來自家庭的熏陶。我從小相依為命的奶奶是清朝末代秀才的女兒。她老人家自幼給我灌輸了兩個容不得,容不得偷懶不幹活兒,容不得厭學不上學。我感謝她一手硬一手軟,一手嚴歷一手親情的有效灌輸,讓我逐漸成了一個勤快好學愛書的人。自然,革命尚未成功,本人還須努力。我懷疑一字不識奶奶好像是從上輩子教育家而來。她不僅不讓家人把有字紙當手紙,而是一日不拉地每日在煤油燈下陪我寫作業。估計是那如豆的燈光,照亮啟迪了我一發不可收的愛書生涯。

二是,求書求學不得的逆反心理,讓我病態般愛書和好學。所謂病態就是能不能全部看懂,有沒有時間讀,書中知識能不能用上,什時用上這一切在買書入屋佔為己有時都不考量之內。反正是珍寶,先請回來再說,說不定什麼時候用上。就象兵家之道一般:寧可千日不戰,不可一日無防。兒時的買不起書上不了學,在幼小心靈中便深埋就一顆長大有錢了買遍所有喜歡的書,過一把上大學的癮再死不晚。

三是與書為伴、枕書入眠,腹有詩書氣自高,背包裝書氣也豪。訓練帶書,出差帶書,探家帶書,找對象帶書。全然不怕被人稱作裝門面和其他更難聽的話。在這個問題上我行我素,一條道走到了如今。說來也怪,讀一本優秀的書還真是和一個高尚的靈魂對話。書給我的不止是知識那麼簡單,讓我避免了成為我所不喜歡的人。有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能作到趕情好。後者有難度作到前者也不錯。前者全作不到,讀千卷書也是人生不可多得不容耽擱無法再來的享受。有人說讀書苦,我說愛還愛不過來,甜還甜不完呢,那來的苦。

在結束答題前,衷心感謝題主如此好題目,問到了我們心坎上,讓我等有機會,有幸直抒胸臆。把以下時間留給和我一樣愛書的人。你說呢?


你好,關於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即使無法讀完,也總是喜歡買書?」這就好像看到了我的影子,我家裡面有很多書,都是在逛書店的時候買的,但有的買回來後甚至都沒有翻開過書頁。

我父母常對我說,你不要這樣浪費錢財,每次買來了就直接放在書架上不去翻閱了,雖然每次都答應了父母以後不會這樣了,但我喜歡一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可能因為一本書的包裝很好看我就會買下來,可能因為一本書的書名很唯美,或者說看到它的書名正好符合我此時的心情等。

大家是不是也覺得我這樣的做法很不對呢,其實看書也是需要協調時間來看的,可能初中買的書那會沒有看,但到了大學時也許會拿起來讀一番,經常買書在別人看起來可能不是一個好習慣,可是在我看來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知識消費習慣,如有的女性愛天天逛商場,買了無數鞋子衣服,買回來後有的只穿一兩月,有的甚至只穿了一兩天就放在哪兒了,是一種不滿足的消費欲在作祟!而不是看不看完的問題!

實際上我也買書,喜歡讀書,但家裡的書不會超過五十本,我最多只讀了一半,放在書架上積起厚厚一層灰,或者說我根本不打算讀完它,好比讀完的書失去了它的神秘感一樣!對它就不感興趣了!放在那裡好在有一種滿足感!一種心靈慰劑,更是襯托一種文化氛圍

我之前主要是因為工作領域的原因去網上淘書,像淘寶貝一樣購買各種奇書,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去了圖書館借書,那裡好比書的海洋,你這輩子都不可能讀完,想讀什麼書都有,省掉了買書的成本!

當今社會人心浮躁,手機里各種新奇app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知識變現的年代,幾乎是人人有知識,人人不缺書看,各種視頻音頻大咖向你轟炸,誰還能靜下心慢慢讀書,所以我讀書通常是隨翻隨看,碎片化學習提高自己!歡迎各位留言!


大家好,我是小熊。

回答這個問題,結合自身所感,從時間上往前倒推,大致有這三種原因吧。

1.用屯書來逃避學習,用讀書來逃避實踐。

都說,寫作是一種反人性的動作,所以一般人很難堅持寫作輸出,但其實,要是強迫你去看你當時不那麼感興趣的書,也是反人性的不是么。

可是,之前某段時間,我竟然一口氣買了十來本陌生領域的書回來,並且比較輕鬆地在堅持閱讀。

因為,我在逃避一項對我來說更艱難、更難以開頭的實踐作業,我用我在讀書來麻痹自己:我不是在偷懶。而事實上,我就是在偷懶還逃避現實。

這個有點像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逃避戰略上的懶惰」,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2.沒有目標的生活真的很可怕哇。

剛畢業那年,因為做的專業對口的工作,工作方面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很快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並且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做到8分。

下班後,因為公司地處比較偏,除了吃飽喝睡覺,也沒有什麼所謂生活。

那時候每天玩手機就只會瘋狂刷劇,可是知道這樣不會對自己有什麼成長和提升,後來便想到了看書。

於是買一堆書回來,正好多買一些還可用優惠券而且包郵。

重要的是,看著那一堆書,覺得生活終於有了目標,有了奔頭。

真的是又一次在騙你自己。

3.買書等於讀書,提前享受滿足感。

總以為「書都買回來了,我肯定會看的哇,或早或晚」。所以,剛買回來的時候,便在幻想:這些書我都看完了,我又學習到好多東西,自我提升了不少。

呵呵。都說該要有回報後置的意識(先付出努力和行動),可是怎麼你就只學會「提前享受滿足感」了呢!

綜上所述,好像只有一個原因:自我欺騙。

也許,我們都該好好學習對自己誠實一點。


我也是一位愛買書的人,所以看到這個問題很喜歡,也想順便探究下自己,我這個總喜歡買書卻不讀完的原因。

先說一下我自己吧,我是從高中時開始喜歡看書的,剛開始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時應該是03、04年,因為家裡窮,父母每個月給我的生活費有限,我每個月能剩下一二十元,這點錢買正版書肯定不行的,所以我買的全是盜版書,一般是十塊左右一本,每次都是挑自己最想看的買,買回來的書也都會看完,金庸之後我開始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之類的,再其後,受《平凡的世界》的影響,開始看矛盾文學獎作品。幾乎所有的零花錢都用來買盜版書了。後來讀了大學,圖書館的書很豐富,就買的少了,偶爾遇到自己喜歡的才會去買,而且是正版的。這時期正是思想成熟期,對很多事物都有了自己的觀點,書也讀了很多,再能吸引我的已經很少了,所以真正讀完的書就很少了,但是讀書買書的興趣愛好卻保留了下來,成為了一種習慣。現在我已過了而立之年,藏書的數量也是逐年在增加。下面我具體分析一下買書卻不看的原因:

第一,我認為是一種興趣愛好和消費習慣,就像有人喜歡買花,有人收藏古董,有人愛買衣服一樣,我喜歡去逛書店,看到有喜歡的就去買,也不管是否會看。因為買書這一行為本身就帶給我了很大的愉悅感,這是現代這個消費時代帶給我們的。

第二,我覺得是為了彰顯自己的不俗,是內心對物質社會的抵抗。買書的行為就是為了區別物質的大眾,為自己的內心尋找一片天地。

第三,就我個人來說,還是為了彌補原來缺書的遺憾,儘管很多都看過了,我還會買一本精裝正版書作為收藏。當然也有想炫耀的原因,想讓朋友看到我看了很多書,這虛榮的心理也是有的。


我記得有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意思是只有借來的書才會去讀,這句話一點沒錯,自己買來的書,不一定看完,借來的書因為要還,反而抓緊時間看完。

我也算個愛書之人,上學的時候就喜歡買書,甚至把家長給的早餐錢省下去買書,幾十年下來,零零碎碎也湊齊了兩個書架,隨著物價水平的提升,書價也上漲不少,囊中羞澀,乾脆去書店當「書釘」,只看不買,但碰到心儀的圖書,總是難以割捨,看看書的定價只能放下,但走不多遠,像自己的孩子在呼喚自己,還是返回拿起來再翻幾頁,捨不得放下,最終只能收歸囊中。

買回來的圖書,大部分我會認真讀完,有時因為工作壓力,家務的纏身,一些書讀了幾頁就束之高閣,隨著時間的流逝,竟然忘記了他的存在,只有收拾書架的時候,偶然看到,心裡想著等有時間再認真閱讀,但很快就拋之腦後了。雖然不怎麼讀,但坐擁滿架的圖書,也會有種土財主的滿足感。

現在隨著手機閱讀的興起,離紙質書就漸行漸遠了。無論是在等車、坐車、上廁所的零碎時間,很順手就掏出手機,看新聞,看視頻,亦或看看電子書,還有各種音頻的APP,讓你閉著眼睛就能享受讀書的樂趣。

書店我還是會去,碰到不錯的圖書,依然會買,我還是喜歡書籍捧在手中那沉甸甸的感覺,電子書永遠也不可能取代紙質書,因為真正的讀書人不會捨棄與心儀書籍那份零距離的感覺。


推薦閱讀:

我朋友說我說她們壞話,但我沒有,我該怎麼辦?
人在沒錢時,該怎麼辦?
為什麼買衣服只想買貴的,覺得穿上才有自信?
今年春節怎麼過,才更有意義?
你上一次哭是為了誰?

TAG:讀書 | 心理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