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箏比古琴受歡迎一些?
古箏--彈撥樂器
古箏,又稱秦箏、漢箏、瑤箏, 中國彈弦樂器,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非常豐富箏 是漢族箏樂器的名字 是漢族的民族傳統樂器,屬於彈撥樂器。起源於戰國時期,經典曲目有《漁舟唱晚》《出水蓮》等。
古琴--傳統撥弦樂器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台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古箏與古琴的區別音域、音色、表現力上的區別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藉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個人感覺在藝術表現上屬於寫意類。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表現力豐富而形象。
曲譜上的區別
古琴琴譜自成一格,古時多用"文字譜",到了唐朝後多用「減字譜";減字譜相傳為唐代曹柔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減字譜的每一字塊為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成的複合字。這種譜式主要只記指法動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記音高和節奏,所以是屬於指法譜。而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為什麼學習古箏的人多呢?第一:古箏有21根弦,有琴碼,體積和音量較大,相對容易學習;古琴有7根弦,沒有琴碼,體積和音量較小,相對較難學習彈古琴要會減字譜(中國古代一種記譜法,在文字譜上發展而來);彈箏現在一般都用簡譜就可以了。
第二:琴的聲音很特別。它音量較小,音域低沉,風格古樸。不似二胡如泣如訴;不如古箏響亮歡快;也不像琵琶那麼鋒芒畢露。
第三:古琴是細膩含蓄的。指法不動聲色地控制著輕緩急重。這樣的聲音決定了它不宜作合奏樂器,而適合獨奏。能與古琴相和的,只有簫了。所以,琴和簫都給人超脫現實之境界,這也正是古琴為傳統文人們所偏好的原因。當然,這也是古琴不是普及樂器的重要原因。
第四:琴屬於高雅之物當今中國,很多技藝後繼乏人, 所以古琴有人傳承便很好了 真熱門起來未必是好事,反而可能荼毒了它的高雅~兩者並不衝突呢,琴館古琴傳承從最根本的道出發,與技藝相融合,琴德至上!
個人看法啦,古箏比古琴好彈也好學些。在彈奏方法上古箏比古琴技法簡單;音色來講箏音色偏亮而琴音色偏沉,箏音量也比琴大(般來說)所箏演變成了娛樂場所盛行樂器而得發展,琴盛行唐、宋、明三朝代之後,當代問津人少。(喜歡就點個贊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認識一下古箏和古琴。以便區分古箏和古琴,因為經常聽到有人將古琴誤認成古箏。將古箏認成古琴。二者傻傻不分。如下圖。
古箏,是漢民族傳統的彈撥樂器。一般是二十一弦,起源於秦國,所以又稱為秦箏。我認為原因有三:一是因為古琴入門比古箏難,雖然都是用減字譜。但是古琴想要彈好卻比古箏難多了。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古琴也沒有護指的東西,古箏有。
二是因為古琴的古曲偏多,古琴講究意境,現代琴曲能用古琴彈的太少,而且彈唱也不是很受人喜歡,古箏卻不一樣。三是因為古琴出現的機會比較小,俗話說「古琴悅己,古箏悅人。」古琴更適合彈給自己聽,因此,用於商業演出比較少,出現在人面前就更少,就沒有古箏被人知道的多。古箏經常在人們面前出現,給人留下的印象更多。
從三個方面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1.器樂發展:古琴自古以來是文人雅士的樂器,屬於文化圈的器樂,其作為舊時代文化的文化象徵,清末以後被冷落;箏從秦代以來一直是大眾樂器,屬於百姓器樂。
2.師資:古琴清末以後一般以師徒、家族方式進行傳承,師資數量極稀缺,目前大專院校只有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極少數設置古琴專業;古箏自1950年代開始進入院校成立專業,經歷60多年發展,師資充裕,人才輩出,歌曲豐富。
3.表現力:常言古箏悅人,古琴悅己指的是音色和音量的區別。古琴音色低沉、古樸,適合嫻靜淡雅的居所、鳥語花香的自然,不適合人多熱鬧的大型演出(例外的情況是08年奧運會開幕式);古箏音色明亮、悅耳,各種場合都適合。
另外我不認同部分回答中提到的問題。
1.難易:不存在哪個難,哪個易的問題,初入門都容易,往上提高需要多練。我們在小學一年級開設古琴班,認識減字譜後對小朋友學字認字幫助很大。學員從4歲到60多歲,只有勤練的學員,沒有學不會的學員,學習沒有早晚,最好的時間是現在。
2.損傷:相對古箏帶義甲彈奏來說,古琴用肉和指甲貌似容易傷手,其實演奏練習中不管哪種樂器都會存在練習損傷,沒有必要針對某點進行強調,例如古箏左手壓弦會長水泡,古琴跪指會磨破皮,樂器演奏者長期高負荷彈奏會肌腱炎、腱鞘炎等,所以注意勞逸結合,對大多數興趣愛好的學習者而言,保持日常30分鐘到1個小時的練習進步會很快。
3.價格:學費上古琴比古箏貴,物以稀為貴,特別是好老師難尋,價格自然高。購琴上,初入門不建議購買高價琴,不懂得判別琴聲的狀況下先緩緩。如果遇到一上課立刻推銷賣琴,古箏5000起步,古琴8-9000千起步,你還是好好把課程上完吧,也別迷信大牌,大牌假貨多,生產地全國就幾個地方,同一價位的琴分別不大,也別信淘寶,2000以下的琴有不少初學者買,多為複合板,共鳴差音色渾濁,板材容易開裂。購琴不急於一時,懂得分辨好壞琴聲,親自試音,再挑一台喜歡的琴。沒琴怎麼練?可以在琴行練啊,鳴學堂學琴期間免費練琴。
謝邀。
並不是古箏比古琴更受歡迎一些。
一是入門的時候,古箏要比古琴更容易一些,所以學古箏的人相對比古琴的人多一些。
二是古箏做教育市場相對更早一些,所以在學的人數自然要多一些。
普及時間久,入門相對簡單,自然古箏要比古琴在大家的印象中更知名,也更受到歡迎。
起碼,在我接觸到的學古箏或者古琴的朋友中間,不管是專業的老師,還是培訓班的學員,或者是退休的阿姨叔叔,甚至於包括小朋友,都覺得兩者皆是我們傳統音樂中重要的樂器 ,並沒有比較性。選擇學古琴還是古箏,主要是考慮學習成本、個人精力、聽力(古琴對聽力要求更高一些)以及興趣愛好等,並非覺得某種樂器受歡迎,某一種並不受歡迎。
感謝邀請,我本人學過五年古箏並且也對古琴略懂一二,接下來談談我所理解的古箏為何比古琴受歡迎的原因吧,如果有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原因一古箏比古琴在意境上更難提升。古琴一般是七弦,古箏一般是二十一弦按道理古箏更難學不過我認為古箏只要掌握好指速和力度學起來還是比較速成的也容易拿高分的,但古琴學到中期在意境上很難提升需要天賦,而且目前社會上古琴老師不多並且價格也很昂貴。
原因二古箏比古琴音色更包容。古琴的音色更加低沉,音量也比古箏小很多,所以很多的文藝匯演都鮮少看到古琴演奏,更多的都是古箏。而且古箏和西方樂器的音樂包容性更強,小提琴、薩克斯、架子鼓都可以配,不像古琴和西方樂器很難交融演奏。
箏、琴、築、瑟是有故事的四姐妹
箏、琴、築、瑟是有故事的四姐妹,都屬於早期的彈撥類樂器。先秦時代的音樂發展水平不高,四人長相來看區別不大,差別只在於共鳴箱大小和弦的數量,其他相對還好。
四姐妹中的「築」有「一俠一帝」的傳說。荊軻出發前,好友高漸離在易水邊擊築送行,奏出「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之聲。荊軻刺秦後,他在築身的共鳴箱里裝鉛去砸嬴政。漢高祖劉邦平完英布以後回沛縣高唱"大風起兮雲飛揚",擊的也是築。隨著時間的發展,築慢慢隱而不出,逐步失傳,認識她的人越來越少。
「瑟」一開始比琴更受歡迎。《詩經》談及樂器就常把「琴瑟」放在一起,比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還有《禮記》里「士無故不撤琴瑟」。
先秦時代,由於瑟的共鳴箱大,音量大,琴變成了附屬伴奏性的樂器。但後來瑟也慢慢退出了人們的視線。走了瑟和築,只剩箏和琴相依相伴走過後邊的2000多年。
▲唐代「太古遺音」
▲箏界「白富美」——宏聲古箏。宏聲古箏誕生於寶島台灣,成立於1972年,傳承於民國之韻,運用古法整挖形成自然箏體,渾然天成,生髮古樸原音。
琴和箏都來自海選自民間,琴一開始是楚文化的產物,南方較為常見,箏主要在戰國時候北方多一些。她們的性格和聲音也截然不同:
古箏的音色明亮柔美,古琴則低沉深遠。古箏像是一個二十齣頭的漂亮女子,而古琴像是一個四十多歲的成熟男子。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漢魏時期,古箏和古琴倆姐妹的選擇了不同的人生。古琴主攻文人階層,後來成為名流雅士的情緒表達的樂器,古箏則走入民間,登上了表演的舞台,講述普通人的悲歡離合。
到了唐代,兩姐妹基本定型。廟堂之音講究中正平和、典雅大氣,古琴理所當然擔起 「扶正國風,翼贊王化」的禮樂教化的功能。
並且琴學講「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主張克制感情的表達,所以古琴對於君子是修身正氣以達中庸的伴侶。
▲《伯牙鼓琴圖卷》元王振鵬 此圖畫春秋名士伯牙過漢陽在舟內鼓琴時路遇知音鍾子期的故事。
而古箏廣結善緣,常常和琵琶等等還有來自西方的樂器一起表演,上到宮廷梨園,下到青樓酒肆,你都可以聽見它們熱鬧的聲音。不得不說,古琴的人氣開始慢慢有了一些下滑的趨勢。
那時的文人對於受到冷落的古琴很是寶貝,寫了很多古琴受欺負的詩,比如「古代不稱今人情」云云,古琴一副楚楚可憐的弱者姿態。
進入宋代,中國文化開始向內收縮,古琴恰恰就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後一千年里慢慢變得更加地崇高。尤其到了明清和近代,古琴和古箏的標籤變得越來越明顯:古琴貼的是文人雅士的清微淡遠,古箏貼的是青樓女子的艷麗媚俗。
建國前,古箏和古琴都處於沒落。之後的樂器改革運動,箏沒有古琴那麼大的歷史包袱,走得比較徹底,古琴卻因為素來的復古傾向,改良運動失敗,甚至還越來越追求自我。人們愛古箏勝過古琴,這對於清高了一輩子的古琴不得不說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但實際作為姐妹中最具雅興的古琴來說,不僅可以表達情意,抒發志向,還可以治病靜心,調理身心。並且古琴聲柔和,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樂器來說,其實最完美不過了。
學琴四年,恩師琴箏雙修。聽老師談過箏,不是古箏比古琴受歡迎,而是古箏比古琴表演效果更好。琴房之中關上門,屋外就聽不見古琴聲,古箏則穿透力極強。
再者,古琴好聽么?單論音色差其他樂器太多,就像一個老人,一個智者,飽經風霜,低沉而深邃。意境深遠,古箏卻隨手一撥便極其好聽。可我依然最愛古琴,它有它的精氣神,有它獨特的韻味。散音厚重,泛音空靈,按音有情,沉浸其中,怡然自樂。
古琴文化底蘊更深厚,也更需要一定的閱歷去理解它的內涵。彈《卧龍吟》,可見孔明羽扇綸巾指點天下的氣魄;彈《酒狂》,似與阮籍林中對酌;彈《長相思》,就想起來我迢迢河漢間的小仙女。
若不能沉下心,又怎麼能體會到呢?
概念性的不講啦。
一,在很多人眼裡,分不清楚這兩種樂器有什麼不一樣,跟著彈的時候都是那麼仙氣飄飄。
二,古箏比古琴入門簡單。這個最重要!有些培訓班一節課可以教會一個零基礎,沒有一點樂器或者相關知識的學員一曲箏樂,但是古琴肯定不行,除非就是一句半句。
三,古箏在學習過程中,早期容易有那種成就感,因為可以很容易掌握多段作品。而且翻譜子也容易。
古琴不行,對學員的聽力要求其實挺高的。
但是,很多培訓班不會告訴大家這個。當然,大多數學員是為了「仙氣飄飄」,不在意這個。
最後,為了仙氣飄飄,肯定找最快入手和上手的。那要學箏呀!
另外,補充一點,古箏做市場化營銷比古琴早,且炒出來知名度。市面上,學箏的人,教箏的人都多,費用相對低。古琴貴很多。
再再補充一句,成年人還是建議學箏,小孩子可以學古琴或者三弦培養樂感。
1古琴老師很少,更別說彈的好的。而古箏的培訓班很多。
2古琴難學,並且對手指有損傷,一般人很難堅持。古箏相對容易,彈奏時也會配帶指甲。
3古琴曲意境和格調很難領會,古箏曲便容易些。而且古琴曲大多為古曲,古箏便既有傳統曲目,又可改編彈奏古風歌曲 英語歌曲等,更符合大多年輕人心意。
4學樂器大多是從小就學,古琴過於晦澀難懂。且古琴大多為獨奏,古箏可多人學或演奏或組民樂樂團
5古琴相對而言較貴,不僅是琴,還有學費。古箏價格和學費則較為親民。
古箏可以模仿琵琶,古琴,表現力強。可獨奏合奏,適應性強。古琴風格比較單一宜獨奏,好的琴,好的琴師都比較少。曲目多為古曲,數量也比較少,與時代脫節的比較厲害。古琴有三不彈之說,風雨大作不彈,鬧市不彈,遇俗人不彈。可見它音量小,曲風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屬高雅藝術,曲高和寡。
推薦閱讀:
※琴童教育:寶寶啊,好好愛惜古箏!(家長篇)
※民樂 VS 西洋樂 | 現場燃爆,這樣的戰果你服不服?
※古箏的基本功——練習指南
※初學指導:要學,就好好學(吐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