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定義哲學的?怎麼看待哲學?


哲學從一開始,就註定無終點

——靈遁者

這是一個事實,哲學從一開始,就註定無終點。無論你多聰明,多敏感,你都無力。甚至很多聰明和敏感的藝術家,都因此備受煎熬,甚至死亡。

尼採在當代也是一個被推崇備至的人,可是尼採的一生用悲慘來形容也不過。哲學有時候並不能拯救一個人,但需要被拯救的人,還期望每個人都是「超人」。

和尼采相比,顧城作為一個詩人,確實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他的悲哀似乎是註定的。你去喜歡他的詩歌,但不要喜歡這個人。就像你喜歡吃雞蛋,卻沒有因此愛上下蛋的雞。

悲慘不能說明一個人不成功,貧窮也不能。尼采是成功的,起碼他活到了現在。杜甫貧窮,卻也活到了現在。自己貧窮,卻能高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即使是一個平常的人,也思考過人生和世界。越上了年紀的人,往往會說這樣一句話:「人就是糊裡糊塗的活著。」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想,那麼我們要哲學幹什麼?

哲學是愛智慧,可誰又曾給智慧下個定義。我還是喜歡一個詩人的定義,大概是說哲學就是一個人,懷著鄉愁,尋找家的過程。

在漫長的哲學發展史中,讓我來評價的話,哲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三個。分別是老子,馬克思,哥德爾。老子作為中國樸素唯物論的代表人物,其《道德經》哲學理論自誕生以來,一騎絕塵,把其他哲學理論甩在後面。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前者可以看作是講倫理道德,人的行為規範;後者可以看作是講宇宙萬物的。但其實上下篇並沒有分章,彼此是聯繫的。

馬克思是現代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學貢獻是改變了哲學的紛爭,徹底確立了唯物論的哲學地位。也為世界新格局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中國的政治綱領,就是根據馬克思哲學來確定。

老子和馬克思很有相似之處,都學識淵博。據文獻記載,老子是靜而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渴望。為了解開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說:"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開拓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而馬克思也是,非常博學。其中他與大英圖書館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說馬克思把大英圖書館的地板磨出了腳印,2006年央視的《人物》欄目還講述過這個故事:「人類的腳負擔著身體的重量,於是在站立和行走中會留下腳印。腳印的深淺取決於承接面的硬度,鬆軟的雪地顯然比水泥地更容易留下腳印。不過,馬克思幾十年如一日在大英圖書館學習,終於在水泥地上也留下了腳印,看來,毅力和恆心也能磨出腳印。」後來證實,這是誇大偉人風采的一個故事。因為馬克思每次去大英圖書館看書,並不是坐在固定的座位,怎麼會把地板磨出腳印呢?

不過也從側面證實了,馬克思博覽群書,鑽研了古今中外哲學理論,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很多人也知道,馬克思少年時代學習了德語,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後來又自學了英語,義大利語,後來還學習了西班牙語,晚年學習了俄語,這些語言都不是泛泛而學的,他用這些語言寫了大量學術著作或者翻譯。即使是學習最晚的俄語 也能達到津津有味的閱讀俄國詩歌的水平。

所以他們能夠對這個世界看的有多深邃,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聰明只能證明你不是傻子,只有勤奮學習才能升華聰明才智。哲學是一個體系理論,沒有這種博學就無法嚴謹論述。

一直以來,各個學科的發展,是可以促進哲學的發展。哲學又反過來指導各個學科的發展。尤其是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的發展,對於哲學理論來說更加起促進作用。

後來另一個偉大的天才哥德爾,驚人的從數學上給出了一個證明——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定理內容就兩句話:

第一定理: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第二定理:如果系統S含有初等數論,當S無矛盾時,它的無矛盾性不可能在S內證明。

與其說這是一個數學證明,不如說這是一個哲學證明。他告訴所有試圖走到哲學盡頭的人,不要費力了,哲學是沒有盡頭,真理是沒有盡頭的。哥德爾明確的說了,你是無法證明它的。我已經證明了它的不可證性,你肯定無法證明它。

就像老子口中的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只能意會,難以言傳,難以證明。但這就是真理。事物是聯繫的,事物又是矛盾的。聰明在這一刻,顯得無力和蒼白。

但我們依然建立了高樓大廈,這些高樓大廈所依賴的,是我們的知識大廈。所以這些是靠譜的,可信賴的。否認已經存在的事物,是最愚蠢的。所以我告訴自己,永遠相信我們自己的感官和我們自己的認識。

就像我在量子力學科普書籍《見微知著》中反覆強調,世界是確定的,上帝不擲骰子。

哲學愛相信哲學的人,它像一座燈塔,真實不虛。把燈塔當幻像的人,想要把燈塔抱在懷裡的人,註定迷茫。人在現實世界中,是一把尺子,在一開始,他並不清楚,自己要測量什麼。

我只能告訴你,別害怕,大大方方向前走,遇到了你喜歡和好奇的東西,你再測量。尺子不夠,就用想像延長它。我不相信你的想像力會枯竭,所以愛智慧的熱情,也不會枯竭。

至於人生的短暫,你不用理會就行。或者你這樣思考,正因為短暫,你才異常珍貴。歸家的路,永遠沒有盡頭,但家一直在你出發的地方,你知道這個秘密,就足夠了。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哲理散文。


哲學,就是認識論,是人們認識物質和人類及其關係的理論學說,包括哲學家思想家及其學說,還包括哲學史。哲學可以提高人的認識水平,提高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有個現代哲學家<名字忘了>,把人類社會分為"三個世界"→物理的世界.思想的世界.語言的世界

人們探索和解釋世界的方法,總體來講有三種:

→在物理的世界裡,人類使用"科學"的方法。

→在語言的世界裡,人們使用"文藝"的方法。

而在思想的世界裡,人們使用"哲學"的方法。

人們可以從N個角度來看哲學,來言說哲學。

人們對哲學可以有N種表達,來說明哲學的屬性,常見的有:

1〉哲學產生於古希臘,那時它一花獨秀,它包含各個學科的學說!

2〉哲學是愛智慧,是使人變得聰明的學說!

3>哲學的根本問題:是存在和思維的關係。

4〉哲學,也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

5〉是研究客觀世界上的一切普遍規律的學說。

6〉哲學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切普遍規律的科學,

7〉是通過研究自然界、人類認識、人類種族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切普遍規律,為人類認識、人類種族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一切普遍適用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學說。

8〉哲學,歸根結底就是研究人類認識發展規律的學說。

9〉哲學即智慧之學。它是從理論上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對理想世界的構建,從而構成了對人與世界關係的根本看法、根本態度和根本主張,它是人類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

10>哲學是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質和運動發展規律的認知和解釋

11〉哲學是研究萬事萬物的本源問題,人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哲學的一些屬性和特點,但哲學的定義只有一個;

→哲學就是認識論,沒有別的!!<毛主席語>→也就是:人們認識物質和人類及其關係的理論學說,就是哲學。

人們對哲學也有N種看法:

1>霍金說:哲學己死,簡單地說有以下原因:

→哲學理論已經基本成形,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多少"哲學新意"了。

→以前哲學可以在方法論上給科學以指導,但隨著科學的細分和深入,科學已經不需要科學了→而且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家對於哲學家的嘮嘮叨叨不屑一顧。

→現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是非觀念化的了→己經不需要哲學了。

2>哲學使人具有批判思維/具有方法論的意義。

3>從事社會化工作的人還需要學習哲學。


我認為或許愛因斯坦是最後一個顛覆人類觀念的科學家。因為未來,人們對觀念已經知道,觀念並不具有真實意義。哲學家是一個過去式,未來的人工智慧不需要像哲學家,他完全去掉了科學家身上的哲學家特質(即觀念的思想),成為了對感應信息進行處理的超級工具大師(這個特質其實就是今天所追求的科學的特質)。未來,觀念將沒有任何意義,包括今天的科學觀念,以及各種哲學觀念。

科學是與哲學是完全不同的認知模式。

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給科學總結一個公式,就是:科學=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實際上就是兩個工具:一個是觀測實驗用的有形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感應能力,一個是思維工具加強了對原感應信息進行再處理的可靠性。而哲學,按照三大類劃分,本體論(世界觀)是意識觀念部分,方法論和邏輯學是A類思維工具,倫理學其實是從倫理宗教演化而來,也是意識觀念的部分。

哲學三大類,整個看都是與意識緊密相關,按照我之前對意識分類,哲學的這三大類,都屬於第II類、第III類意識信息。而科學,本質在於感應信息,是第I類意識信息。這就是哲學和科學的區別。

我認為意識可以分成三個大類:毛毛蟲直接感應到的外界刺激如果也算意識的話,那麼這種直接感應到的意識我稱之為I類意識,也就是無條件反射意識;而貓狗經過訓練可以看到它們具有條件反射意識,我稱之為II類意識;像人不僅僅具有上述兩種意識,其實還具有了在此之上的意識固化基礎上的系統化和工具化,這種,我稱之為III類意識。後兩種意識是建立在第一類意識基礎之上的。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可以說,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時期)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人類意識進化史,也就是人類認知進化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意識進化的不同階段性產物。

特別的,意識進化中,後面的模式都需要有前面的作為基礎。所以近現代科學,必然與哲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如果說哲學對科學起到的作用,那是因為科學的兩大模塊中的意識工具化的基礎是意識觀念中的概念。人類意識進化就是這樣以前面的模式作為台階,一級一級上升的,前面的模式中的構件是下一個模式的基礎。

往往人類的認知模式是在上一個認知模式巔峰時刻,新的模式就會誕生。在多神崇拜巔峰時刻,西周晚期祭祀主導國家的主流認知,這時孔子的學說就基於原有的「周禮」而演生出「仁義禮智信」等一神倫理宗教。在哲學巔峰時刻,牛頓的偉大著作誕生《自然哲學的數學基礎》出現,後來也出現有哲學家,但人們對哲學的態度基本上呈現下滑狀態,不再追捧哲學轉而追捧科學。

今天則是處於科學的巔峰時刻,這裡的巔峰並不是說有更偉大的發現和發明等著以科學模式解開(因為人類還有很多未知需要解開,只不過解開的模式未必是科學模式),而是「科學」這種認知模式受到的追捧是處於一個巔峰(這是二戰後至今造成的一種認知狀態,實際上二戰結束後科學基本上並沒有很大的進展),在這種巔峰狀態中,必然會誕生新的認知模式。

科學兩大塊內容中,感應信息的延伸實現了工具機器化,從而人類進入到科學時代。還有一個就是意識工具的機器化,未來超級人工智慧或許能實現這一點,人類的認知模式將會出現一個新的突變。實現從科學模式到純經驗模式進化,也就是說未來將進入到純經驗時代。

未來的「愛因斯坦」真的可能不再是人,而是超級人工智慧,它的雲端如同綜合有所有科學智慧的「神腦」,可以實現對感應信息的快速意識工具化。因為有了這個超級神腦,在未來前沿領域的人類認知,所謂的科學觀念再也不起任何作用了,僅僅是為了科學家和大眾的心裡舒適而已。


《個人定義哲學與看待哲學》

一、定義哲學

哲學=生命+(生命×智慧)+智慧

生命哲學包括:

生命起源(進化論;神創論;);生命最終歸宿(快樂或痛苦);生命的維持時間(永恆或短暫);生命「靈魂」之謎(有我或無我;);生命相互之間的關係(道德,倫理);生命存在的意義;

智慧哲學包括:

方法論;邏輯學;客觀存在(虛擬與現實;比量與現量;);客觀世界(世界起源;世界存在的意義;空間原理;時間原理;);顏色原理(佛曰:色即是空);聲音原理(為何音樂直擊人心;是否存在咒語;個人猜測:聲音的效用遠遠沒有目前人類的了解、理解的這麼簡單。);

「生命×智慧」哲學包括:

心與物的關係(客觀決定主觀,主觀無法超越客觀範疇;主觀控心術;主觀造物法;)。

二、關於哲學的延伸思考

哲學學科的目標和義務——①追求智慧。②追求生命自身以及生命周邊一切相關。③追求「①×②」中的所有一切。

所以,哲學,它的思考對象是匡廓無極的,根本就是一門永無止境的學問。

(註:②項,包含人類本身的道德、性格、心理等元素;同時包含生命中的動物、植物、昆蟲等,以及它們和人類周邊的環境、大自然、時間、空間、天文、地理、世界、甚至宇宙等。)

哲學的形成來源是思想,哲學的成就手段也是思想,哲學的行進力量同樣是思想。所以,哲學若有所更改,沒有思想家是不可能的;哲學欲有所進步,沒有思想家也是不可能的。(當然,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類似情況,不在此列。)

另外——智慧的特徵,與上述哲學的特徵差不多。上面那段話,把「哲學」字眼、換成「智慧」,一樣通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就是哲學家所達到的某個境界高度。

###說點題外話——思想與道德的關係:思想的合法性,由道德決定;道德的合理性,由思想決定。

此原理有一個推論:道德的使用,在政府中是法律制定者的形式;思想的使用,在政府中是決策者和執行者的形式。所以,只需要把權力按照上面的原理和那些方面分開,或許會有不錯的效果吧。

西方的「三權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似乎與此完全一致。

在這裡:①對道德有深刻認識的人來制定法律條例擬稿,經過決策者和執法者拍板同意,法律條例然後定型。之後,法律制定者,擁有全權闡釋法律;②決策者和執行者是擅長思想的;③決策者的命令或決定下達執行者之前,需要通過法律制定者同意通過;④命令或決定被法律制定者同意通過後,傳送給執行者;執行者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執行方案;⑤執行方案再傳送給法律制定者,如果法律制定者同意執行方案,就回復執行者同意執行;⑥最終決策者的命令或決定真正在實際中被執行者所執行。

此中原理深層是:法律制定者,就等於道德把關者;決策者,是提出最佳意見者;執行者,是確定能否切實可行的;決策者和執行者,對法律條例擁有-肯定或者否定-之權力,這可以避免「道德陷阱」之類的事情。

(個人對美國的「三權分立」了解不多,更沒經驗。「三權分立」與個人所想,是否存在差異,希望有大神站出指教。謝意不小!###

三、看待哲學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此言所謂「知」者,可指哲學也。

哲學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最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後,每個人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個人看待哲學,是偶爾思之,「每有領會,便欣然忘食」。學哲學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一生一世也不能感悟太多(如果有生死輪迴,就是生生世世的事情。 )

哲學思考的方法,王國維有說法「入而觀之,出而寫之」。比如:對社會的思考,可以入世而體會、出世而總結。

其中最大的難題,莫過於認識自己,認識宇宙。人不能離開自己來觀察自己,也不能離開宇宙來觀察宇宙。我國古人講「天人合一」,或許就是個人與宇宙的玄妙的合一狀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當上下而求索。

(終)

(以屈原語作結,既表達本人對浩瀚的宇宙表示敬畏,亦表達本人存有好奇心驅動而孜孜追求未知的深深渴望。)


哲學就是我在思想。所以,哲學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所有人的經歷,只不過少數人想的深一些廣一些而已。當人們看到大哲學家的作品時,才認為是哲學,這是對哲學狹隘的認識。當農民在田間地頭累的嘆了口氣說:這人活著有什麼意思!這就是哲學。當上班族朝九晚五的日復一日重複一樣的生活時夢想著更理想的人生,這就是哲學。當一個小孩子說我長大了要當一名醫生,這還是哲學。當一個耄耋之年的人在奄奄一息中回顧一生的意義時,這仍是哲學。

哲學是理性在活動,只要理性在,哲學就存在。人生無處不哲學,充滿凡間煙火。


哲學就是唯心與唯物的結合。

唯心就是想,就是思考,就是思考後提出問題。

唯物就是,對提出的問題在現實中給出答案,證明答案且驗證答案。重點說下,這種證明與驗證是在自己的體系下進行的。

那麼我們看看什麼被誤認為哲學。

宗教不是哲學。宗教都是從奴隸社會發展出來的,我想最初的宗教前身是哲學,那是原始人怎麼理解並認知這個世界,到了宗教時期就不是哲學了。宗教提出了很多問題,但並不能在自己的體系下證明這些事物的存在,變成純粹的意念,說白了叫瞎想。

很多佛教徒經常說玄學的什麼證明了佛學的什麼,科學的什麼證明了佛學的什麼。其實,玄學只是去證明中國哲學的東西,從來不會去證明佛學什麼,佛教徒那麼想,就讓他那麼意淫好了。科學也是為了證明西方哲學的有關提出問題的內容,與佛學也毫無關係,證明的方法也是科學的,不是佛學,我真不知道佛教徒能厚顏無恥的說得振振有詞,中國人叫這些是沒臉沒皮。

假說並不屬於哲學。如果無法證實並經過驗證,這些都不屬於哲學。你會發現很多所謂科學的前沿都不屬於哲學,但沒關係,哲學的大門一直敞開著,只要在自己體系下能夠證明,那麼你還是屬於哲學的。

而哲學最主要的功能不是玄學,也不是科學,而是開創符合人類自己的社會。

百家爭鳴之後,中國開創封建社會。思想是先行的,而一個社會從政體到政治制度,人文關係,倫理關係,醫學,文學藝術,經濟關係與制度等等都包括在社會之中,還包括人對世界的看法,也符合那個社會。

文藝復興之後,西方歐洲開創資本社會。這個社會的所有一切都源於哲學,源於提出的問題與證實並驗證,包括現在的科學。

哲學引領人類去開創一個新型社會,然後在社會進行的過程中還會不斷提出問題,不斷去證明與驗證。證明只理論證明,驗證只現實證明。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先提出問題,然後在理論上去證明其可行性,再從現實中去驗證理論。

而理論的證明的方法就代表其的屬性是什麼,理論證明的方法是玄學的,那麼它就是去證明中國哲學。理論證明的方法是科學的,就是去證明西方哲學。它們絕不會去為了證明佛學,存在這種說法只能說那些人太無知了。

有人說哲學死了。其實就代表因為社會進步,人類接觸面越來越大,而回答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差。空想越來越多,華而不實,變得越來越願意吹牛,而面對現實有心無力。

這,也是西方哲學走向沒落的標誌,或許沒那麼快沒落,但已經顯出疲態。

人類還需要哲學,還需要進入下一個類型的社會。玄學死了,科學也步入老年,新的時代何時到來,沒人給你答案。


「哲學是指導生活的藝術」,馬克思主義講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在你心中的哲學是什麼樣的概念。用自己的話從熱愛哲學的角度總結一下吧。哲學能指導個人、社會與國家不斷取得更大更大的成就,不斷減少和避免愚蠢與錯誤;長遠地看,好哲學使得個人的人生儘可能地富有成果,使社會和國家儘可能地富有成就,即:所取得的成果或成就儘可能的多且儘可能的大。良性循環!基礎、條件等越來越好,成果或成就的雪球越滾越大。哲學是人的一種自身修養+外界環境後得出的對於世界的價值觀.每個人對哲學的不同 理解也是起源於他們不同的生活.如果非要把哲學說得如何清楚的話,我覺得還不如直接去做所謂的真理哲學,無論其最終失敗與成功,至少就你所認識的哲學,是種成功,沒有遺憾,那就足矣


哲學最早的含義是所有的經驗,知識,神學,科學一切學問的總稱。後來同神學,科學分開了。重點探討社會,自然界總體的綜合的帶有普遍性的規律,想架於神學,科學之上,想具有更普遍的指導意義。如矛盾論,實踐論,辯證唯物主義,中國的道學都屬於哲學。當然神學,科學也包函哲學的內容,三者是互相促進的。學習一點哲學對指導人生,認識事物有很多的好處,這是我簡單的理解。


董先生個人觀點:哲學是指導人類生存的學問。

淺嘗輒止,深入容易錯亂。

因為她太博大深奧。


作為一個哲學系的學生,首先我無法定義哲學無。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人能妄言他們能定義哲學。如果非要給出一個自己的定義,我更願意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哲學是一門讓我活得更好的學問。

關於如何看待哲學,現在的大學課堂里並不是在培養哲學家,而是在培養哲學工作者,因此哲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一門興趣,不如說是一種生存手段。

讀一些哲學書對人來說是很不錯的,尼采美而康德好。但諸如尼采等人的作品十分之毒,很容易就會影響你,容易重塑世界觀,洗腦能力非常強大,讀的時候感覺自己可以毀天滅地(???)。所以個人意見不要只讀一個人的……容易被帶跑


推薦閱讀:

反達爾文的生命
「現相」: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人活一世 心要乾淨
也許我們少了一點「封建糟粕」
淺談「平衡道」

TAG:哲學 | 教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