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和物質哪個更重要?
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好聞……,身體肯定需要什麼!……,「精神」同「物質」一樣:也是人體的需要、甚至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能……?
所以,從本質上講:精神需要可能比物質需要層次更高、更接近人的本質……?
在上古時代……,即人的動物時代,人是以物質滿足為第一需要的……;~比如:漢字「美」字,上面是一個「羊」字……;後來隨著人類意識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在物質滿足之後……,開始注意了精神需要的滿足……;比如「福」、「祥」……,左面都是「祭祀」或巫術……?
在原始社會,「祭祀」和「巫術」活動……,是人類最重要的活動!~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開始有了大量的時間從事精神活動!~這也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各種藝術、宗教、信仰等,在這些精神活動中開始萌芽和發展……;所以,人類的精神滿足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獲得:1、藝術,2、信仰……!
所以,在物質生活獲得滿足之後、甚至在物質極大匱乏的時候,人對精神的追求有時勝過物質……?
這可能是人同動物的本質區別……?
即興回答,歡迎關注評論!
謝謝邀請!當人類滿足了最基本的生存和溫飽需要後就必然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和物質方面的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是統一體缺一不可,二者互相協調互相影響,精神需要是人類追求物質需要的動力,物質需要是人類精神需要得到滿足的體現。
物質需要影響人類的精神狀態,當人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時精神狀態可能就比較好,有些人可能還會有點沾沾自喜,當人的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精神狀態可能就會低落,比如整天唉聲嘆氣怨天尤人等等,傳說中的以物喜以己悲可能講的就是這樣。
精神需要反過來也一樣影響人類對物質的追求,當人類心中存在對某個物質需要的深切渴望的時候,這個精神就會影響到人類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行為。而且,這個影響還有兩面性,如果影響是積極健康的,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會充滿能量,會鼓足幹勁為了得到那個物質而去努力拚搏,而當這個影響是負面的是消極的,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會自甘墮落,甚至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答:物質和精神就相當於物質和意識一樣是一對哲學概念,它們之間其實是辨證統一的關係,是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缺一不可,如果要問它們那個更重要,誰是第一,誰是第二,那我個人認為是無法區分的。就象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爭一樣,古聖先賢們爭論了一千多年,結果誰也設有戰勝誰,當然,長期的爭論也滋生了不少有價值的學問,比如:唯名論,二元論。但到了今天,我覺得物質和精神誰更重要的問題,爭論也無必要,也沒有什麼意義,也不可能象唯物唯心之爭那樣產生出一些其它有價值意義的旁系學科。
從原始社會升始,人們就與物質和精神密不可分了,它們是組成人類生活的兩大要素,那時,雖然人類生產力十份低下,但狩獵,制制獸皮,採摘野果,自然取火等勞動和通過勞動幻造的成果,也同樣是精神或者說是意識的指導,人不可能天生就懂得勞動和創造物質財富。當然也可以說是一代代人精神傳承的結果,但這種歷史的延續也就是精神的延續,它同物質文明幾乎同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人類在幾十萬年的漫漫長夜裡,由飲毛茹血,刀耕火種,到鐵器冶煉,再到蒸汽機的出現,電的使用,再到汽車,飛機,輪船的發明,一直到現在的航空航天技術,互聯網了人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的出現,這每一步的發展都是揚質文明飛躍的具體實踐。也可以說每一次質的飛躍都是伴隨精神的突破性進展而產生的,是精神或者說是科學精神的直接指導和創造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裡的精神就是物質,物質就是精神。它們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那種將精神視為娛樂的觀點是狹隘的。
所消的精神,如呆同物質相對應來理解的話,應該是指整個思維意識,我們不能將它割離開來,它是科學發展的源泉,對物拔文明的發展提供全部的智力支撐。反之,物質文明的發展所帶來的經濟騰飛,又有精神文明的創新發展提供直接的經濟保障。或者說物質支撐。這就是他們之間相輔成,魚水相依,誰也離不開誰的原因所在。
如果有人再問,物質和精神誰重要,我就可以反問?你說水和空氣那個重要,或者說:一個人的手和腳那樣重要。
一個內在充滿智慧的人,不需要靠物質和外在來抬高自己。一個人沒有超越物質是無法進入精神領域的,能進入精神領域,還需要靠外在這些東西來抬高自己嗎?這些真能抬高自己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最大,運用最廣的是禪文化。傳統文化里處處體現了禪。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釋道,拋開儒釋道,中國沒有其他文化。而西方國家的傳統文化是《聖經》和《古蘭經》。
唐朝李世民非常仰慕唐玄奘的智慧,他問玄奘法師何以智慧超群。唐玄奘道:「住外者,內拙也。」意思是說你執著外表,內在就笨拙了。和尚之所以內在有智慧,是因為不執著於外相,五官不被六塵所迷所轉。也就是我前幾天講的不為外面的財色名食睡、聲色犬馬所迷所轉,能看得清,看得破,放得下,不執著於此,內在的大智慧就顯現了。內之所以拙,是因為執著外。
為什麼一些人沒有智慧?就是太在意外在的感受、他人的表情、他人的言語,太在意自己眼睛所看、耳朵所聽、鼻子所嗅、舌頭所嘗、身體所觸、嘴巴所講、心裡所想。什麼時候能「過五關,斬六將」,做到內不動心,外不著相,身心就自在無礙了。
如何超越外在的財色名食睡呢?我們暫時做不到。祖師們把親身嘗試過、體驗過、受用過、嘗到甜頭的方法留給了我們,才有今天傳統的「打七」:把大家關在禪堂里,斬斷你的眼根,外面美好的東西看不到了;斬斷你的耳根,外面的聲音聽不到了;每天吃著粗茶淡飯,身體不和外面接觸,捕捉不到外界的信息,你的意識不前進,只好後退,開始自省自悟。意識的規律是:你給它信息,它就往前走;不給它信息,它就往後退——退步原來是向前。
打七的道理和閉關是一樣的。閉關是通過非常的手段斬斷你的前六根,不給它們新的信息來源,當力量生起以後,五個關口的六員大將,它們的力量往哪裡使呢?向內轉,在心性上用。在用的時候,六支大部隊一起奔向第七識。第七識自然招架不住。結果如何?累死了——六支大部隊把它吃掉了!當它不再分別執著,六根就合六為一了。這股力量到哪裡去了呢?往第八識去了,一下就打開了第八識這個智慧的寶藏。
所謂的修行就是針對這種情況,所以佛祖才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祖師們才創立了那麼多宗派。哪一個宗教都悟出了這個道理,只是悟的深淺不同。各個教派都通過一種方法回歸自性。
前面五根可以通過非常手段來切斷,比如把你關在黑屋子裡不讓你見人,不讓你聽到聲音。但這樣你的第六識又非常活躍,會胡思亂想,分析、判斷。所以我們在禪堂里想累了就昏沉,昏沉等於休息,休息好了,又開始胡思亂想,天天都如此,昏沉、散亂這兩個魔鬼把我們折騰來折騰去。
少吃一點就會有精神,可是有了精神又開始胡思亂想。與其坐在這個地方胡思亂想,不如給頭腦找一件事做,它就不會想一百件事、一千件事。如果壓力不夠大,壓不住它,它就會像風一樣不停地跑。所以古人創立了一種修行方法,不斷地給你加重量,一百斤又一百斤,一直加到一萬斤,你實在沒力氣,跑不動了,也就不胡思亂想了。這時候怎麼辦呢?再一點一點地減,減到你會挑擔子了,也就不再活蹦亂跳,胡思亂想了。
漢傳佛教的禪宗適合大根器的人修,一上來就給你減。減的修行方法非常有效,把你所有的想法和妄念都減掉,讓你空掉,然後空中生妙有,和萬物融為一體。但是,今天我們減也減不掉,加也加不進,又沒有什麼祖師,不像過去,祖師一個香板下來就給你加上十萬斤,一香板下來就給你減掉十萬斤——頓空頓有——成就了你的法身慧命。現在打人的人和被打的人都不具備這種根基。我打你一香板,你恨我三天,甚至恨我一輩子,不報復已經是恩惠於我了。可是我這一香板值萬金,你不值得我打。
所有的宗教都是圍繞著剛才的這番道理,教人如何對治妄念,如何修行。相對而言,一個過於注重外表和感官享受的人,內在一定缺乏智慧,沒有內涵,這樣的人是無法進入內在心靈空間的,只能靠化妝、穿名牌、開名車、住別墅來支撐自己的形象,慰藉自己空虛的心靈。
一個內在充滿智慧的人,不需要靠物質和外在來抬高自己。一個人沒有超越物質是無法進入精神領域的,能進入精神領域,還需要靠外在這些東西來抬高自己嗎?這些真能抬高自己嗎?
吃飯是為了填飽肚子,養活色身。穿衣是為了蔽體。達到這兩個目的就行了,不要把精力耗在五官的感受上。如果你敢放下五官的感受,在這二十一天內,你真的會受用無窮。二十一天當中你不跟外界聯繫,外界一樣正常運轉。沒有你,別人照樣活得好好的;甚至沒有你,別人活得更自由,更自在。
住外內拙,超五官,見自性,見了自性才能承擔如來家業,才能為佛祖分憂。讓佛的光輝在我們這代人身上發揚光大!
東華禪寺三聖洞
作者: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3次7年閉關、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萬場開示、千萬餘字的開示錄、16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791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因水平局限,大道理和哲學辨證關係等詞語談不來,就寫寫自己切身感受嗎?
我們這代人還是看重精神上的需求,想當年學雷鋒做好事蔚然成風,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只要工作需要加班加點從來不談報酬,參加社會上義務勞動,理所應該,感到高興與自豪,做什麼幹什麼精氣神勁頭十足,人人爭先進個個爭上游,能為自己得到一張紙質獎狀而興奮而滿足,這些現在年輕人是難以理解與相信的。
我們以精神為食糧的行動無非是為創造物質的更豐富,改善物資得匱乏,使國家逐漸走向富強,人民過上越來越富裕幸福的生活……
物質重要而精神更重要。
【老夥計衷心感謝友友的邀請】
謝謝邀請!都重要!精神好了,心靈也就好!俗話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假如物質好了,心靈好了,這個人是幸福的;如果這個人有錢,心卻是空虛的,那他就不幸福!
如果這個人沒有錢,物質生活不好,他的心態正,或許他也活得滿足,但不是人人都能心態擺正的,現在活著那個不是為了生活,為了錢,「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夫妻雙方心態都正,那麼這個家可能也會幸福,否則那就是爭吵不斷!
按我的理解,精神與物質同樣重要,精神與物質同在,比較的是一種平衡,如果一方失衡,那另一方也就失衡,就無法控制了!
一位哲人說過:人只有活著才能去點亮心中的那盞!!→現階段還是物質更重要,,當物質高度文明,人們得到了全面發展→這時精神才變得重要了。1>根據唯物論的觀點,存在決思維→物質決定精神。
→因此,物質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沒有物質,精神何以焉附?→物質是精神的根本保障!!
因此減少貧困仍然是人類一個艱難的課題!!
2>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角度看,也是物質重要。物質是經濟的根本表現,而精神是上層建築→馬克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一般而言,離開物質談精神那是唯心主義,違背人之基本需求去談精神→陷入空談,那就是迷信。
→鄧大人講:發展是硬道理!
3>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來看,也是物質重要。從圖中看出,物質保證"生理需求"和安全→這是基石,當然是基礎更重要!!4>從現實生活看,也是物質重要。
→對於絕對大多數的吃瓜群眾而言,沒人去天天談"精神"→而是談柴米油鹽〉是上學難、看病難、看病貴,是希望老有所養→這些比談精神要重要得多!!
當然,說物質重要也不是說一點精神也不需要,
毛主席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因此,我們在強調物質重要的同時,也要強調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隨著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程度,人得了全面發展→這時,精神才變得最重要了!!謝邀!
國人的精神和物質探究誰更重要,要看所處境況。
生活在饑荒的年代,人們攜家帶口,四處游弋乞討時,人們嚮往溫飽,精神被渴求生存慾望壓倒,放下高貴,低頭乞討,但雖屍橫遍野,自己命懸一線,也不會食同類棄家人。
溫飽思淫慾,有了物質的鋪墊,人們精神生活佔主導,才有了歌舞管樂,吟詩答對,舞文弄墨,百行昌盛。
所以物質和精神只有此消彼漲,此漲彼消的關係,因時而異,因人而異,所處環境才是孰輕孰重的根源。否則皮將不存,何談毛附。
謝謝大師兄邀請
個人認為兩者都很重要。精神與物質是兩個相輔相成的,單有精神沒有物質人類將無法生存,但有了豐富的物質卻無精神支撐,物質可能變的一文值。在某種程度上講,精神可以轉化成物質,而物質又大大的豐富了精神
能改變你一生,改變你命運的就是精神力量,只要精神所往就是人類最大的財富。精神固然重要,但物質必須是基礎,你連飯都吃不飽,還去談精神,實際嗎?
如果沒有物質,精神從哪來?如果沒有精神物質從哪來?所以兩者相結合,缺了哪個都不行。就像左手和右手哪個重要,不要哪只手行。實際是都不行。
這是道很深的題,本人因水平有限,理解的很膚淺,答的不好,請網友指正,謝!
推薦閱讀:
※能不能給你現在愛的人寫一段情話?
※一個「家」字代表著什麼?
※選擇重要還是努力重要呢?
※你聽過哪些一開始不信,後來卻奉若真理的話?
※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我們怎麼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活的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