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滸傳里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沒有小三小四小六?
近日有網友提問:《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阮氏兄弟三人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有小二、小五、小七,沒有小三、小四、小六?對此,引發了很多人的熱議。
1、純粹的兄弟排輩
有網友認為,阮氏兄弟是大家族,兄弟們是按出生順序起名的,從老大開始,阮老大,阮小二,阮小三,阮小四,阮小五,阮小六,阮小七……古人沒有計劃生育,家族人口眾多,兄弟10多個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水泊梁山留名的只有兄弟三人,原因又是什麼?有人猜測,一是其他幾個兄弟繼續留鄉務農,沒有跟隨著他們三人上梁山。或者有的夭折根本就沒有長大成人,最後只活下來兄弟三個。
2、根據個人本事所起
有網友依據《水泊梁山的傳說》解釋:阮氏兄弟三人家貧,母亡,沒有名字。有一年父親生病,只有吃「泥里鑽」的魚當藥引子才能治好,三兄弟潛入水底使出本領,每人都打出一條魚來。父親根據三人所捕魚的重量:二斤、五斤、七斤分別給孩子起了名。
作為《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阮氏兄弟的名字是怎麼來的?難道是作者臨時隨便起的?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文化傳統習慣中尋找答案。
3、為啥沒有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
有個成語叫「不三不四」,為啥不是「不五不六」?因為根據周易,卦分六爻(yáo),初爻與二爻為地,三爻四爻為人,五爻上爻為天。通俗的說:二代表地,三四代表人,五代表天。不三不四,就是爻位不正,俗語中的「不在道上,不行人道」。
六在古代也有特殊含義,所謂「四六不成材」。周易卦爻是陽九陰六,陽爻起點和陰爻終點是「天四」,陽爻終點和陰爻起點是「地六」。四、六分別代表起點和終點,實質上就是零點,均不可用,是不成材的的數。
今天來看,人們把插足他人婚姻者叫第三者、小三,這實在是有歷史淵源的。六後來的意義與當初完全不同,代表吉祥、順利。不過以六為名的人多大福大貴,普通百姓擔心壓不住、擔不起,一般不會在名字中有「六」。當然,明清以來這種習慣漸漸改變。
4、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含義是啥
周易八卦中一、二代表地,《說文》解釋:二,地之數也。《論語》中說:聞一以知二。五代表天,二五相連則是「天地」之意。《說文》中說:七,陽之正也。是說七代表了正陽。從兄弟三人只有阮小七善終的結果來看,正陽之體可能是他的護身符吧。
不過,有人說網友們是瞎操心,這都是小說人物,根本就不存在,分析他們的名字怎麼來的病得不輕……其實如今的梁山地區,還有很多阮氏兄弟的傳說,梁山一百單八將中,阮氏兄弟和宋江等核心人物才是真實存在的,其他人是虛構……
小時候第一次看注音版水滸書就對二五七產生了另類的興趣,不知道你們跳過皮筋沒有,我們當時跳皮筋有一段詞是這樣的:小汽車,嘀嘀嘀,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因此我童年每次跳皮筋就想起這三個大漢了,所以小時候的我很自豪的告訴周圍的男生,為什麼他們叫二五七,因為他們三個是跳皮筋的發!明!!者!!!
好吧下面進入正文階段,關於石碣村阮氏三雄的數字標號我車邏輯推測有三種可能。
一、就是單純的輩分阮家至少有七個孩子,分別是阮小幺阮小兒阮小三阮小四阮小五以此類推,然後在那個戰亂的、強盜猖獗的、瘟疫肆虐的年代,阮家兄弟紛紛出現了意外,僅剩的孩子正好排行二五七。
二、起名習俗可能和阮家的起名習俗有關,有的家族起名是按照大家族走的,父系的叔伯兄弟會根據孩子的出生順序進行「大排名」,排行為大、三、四、六,八甚至更多的堂兄弟也是存在的,但並不在石碣村。這樣也基本遵循了姓名文化的排行法。
三、陰陽五行文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七」這個數字代表著許多含義。《漢書律曆志》說道:
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
而《說文解字》中更是用陰陽文化學說對其進行了解釋:
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斜出也。
最關鍵的是,陰陽與五行之和正好是七,所以7=2+5在古代基本是約定成俗的規定,這也跟儒家學說中的「以和為貴」的「和」狀態,和道家學說中的「道」或「氣」,都與「善美」有著密切的聯繫。
可見施耐庵在塑造人物和情節方面真是下了一番功夫。我們知道小說中阮氏三雄出場的第一次「大戰」就是智取生辰綱了,而奪生辰綱恰好7人: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二、五、七。晁蓋還夢見了北斗七星和斗柄小星:
我昨夜夢見北斗七星,直墜在我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顆小星,化道白光去了。我想星照本家,安得不利?今早正要 求請教授商議,此一件事若何?」吳用笑道:「小生見劉兄趕得來蹺蹊,也猜個七 八分了。此一事卻好,只是一件,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
吳用是儒家代表,公孫勝是道家代表,儒道都齊了,隊伍里有了陰陽五行,接著找三阮,恰好排名二五七,這這這真的大吉啊,先有7人聚義的大七星,又有阮家兄弟二五七的小七星,因此此仗是必勝的節奏(可惜的是,其實晁蓋才是那化作白光的小星)。
我們可以再分析一下阮氏三雄的綽號,阮小二綽號「立地太歲」,太歲除了是肉靈芝外,我們最常說的就是你敢太歲頭上動土,就會招來不幸。阮小二就是個站在地上的活人太歲,最後征方臘在烏龍嶺自刎了,也證明凡人動不得太歲,只得讓他自行了斷。阮小五綽號「短命二郎」,五加二又是七,他是征方臘梁山死的最後一位好漢。阮小七綽號「活閻羅」,果然征方臘時兩個哥哥都死了,自己因龍袍事件得以善終,回村贍養母親去了。
最後說一下智取生辰綱的核心影帝白勝,演員的誕生大獎不給白勝那真是遺憾了。可惜不幸被抓,嚴刑拷打之後還是被激將才供出了晁蓋一人,也算夠意思了。不管怎麼說最後也是東窗事發,導致那六星走投無路,只得跟著晁蓋上梁山,當然這也是群魔聚首的開始。白勝白勝,對於晁蓋來講真可謂是白白勝利一場。
文/車邏輯的邏輯
人家白勝是被詐供的可不是主動出賣他人!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阮氏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兄弟三個為什起名不是一、二、三,而是二、五、七。很多人表示不解,引起種種猜測!
三兄弟為山東石碣村人氏,窮苦人家出身,打漁為生,爹媽文化水平有限,沒起什麼體面的名字,就以排行起名。
根據兄弟三人排行分析下原因:
一、阮氏兄弟排行和堂兄弟一起排的,與叔伯家的兄弟一起根據大小,兄弟排行依次為老二、老五、老七,所以起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二、或許兄弟三人本來就是兄弟七人,由於家庭原因,其他兄弟或是夭折,或是養不起送人了,或許過繼給其他無子嗣叔伯,這在古代也是常有的事。小說沒有提及,就一帶而過了。
三、兄弟三人還有四個姐妹,一起排行他們分別老二、老五、老七,起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其他姐妹都已嫁人,與梁山故事無關,就沒提到。
以上都是猜測,本來都是小說人物,文學源於生活,他們的排行也隱約折射出當時社會的習俗,都代表了當時的禮儀文化。
關於他們的名字,小時候看過一本書,寫的是梁山好漢故事傳說,相當於水滸外傳。裡面提到了阮氏兄弟名字得由來。
阮氏三兄弟家境貧寒,打漁為業,父親水平有限,一直沒給三兄弟起名。後來阮父得了一種病,很難治癒,醫生說一種叫做「泥里鑽」的鯰魚可治此病,這種魚生活在很深的湖底,數量極為稀少,沒有很好的水性根本打不到。
兄弟三人本就是孝子,為了給老父治病,正是冬天,冒險下水捕魚。老大捕了兩條,老二捕了五條,老三捕了七條。當老父心疼的看著凍的瑟瑟發抖的兄弟三人,提著魚站在面前,突然有了啟發,以捕到魚的數量為兄弟三人起名,老大叫阮小二,老二叫阮小五,老三叫阮小七。並囑咐阮小二,苦練本領,給兩個弟弟做好表率。後來阮小二苦練本領,成為兄弟三人中水性和功夫最好的。
八十年代有部電影,叫做《阮氏三英雄》,影片敘述的就是阮氏三兄弟懲治惡霸上梁山的故事,根據當地傳說故事改編的,裡面阮小二就是三兄弟中功夫最好的,是一位獨擋一面,力挽狂瀾的英雄。
《水滸傳》只是一部小說,裡面故事也是作者根據生活原型改編而來,反應當時社會的價值觀。現在很多黑梁山好漢的作品,認為梁山好漢很多都不是英雄,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背景,用現在的思想去衡量古代人們的思想,也是不合理的。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一起分享生活點點滴滴!
有本書叫做《水泊梁山的傳說》,可能很多人看過,上面講述全部都是水滸人物外號和由來!阮氏三雄是窮漁夫的孩子,母親死的早,連名字都沒有起。寒冬時候,父親生了病,聽說只有吃一種叫泥里鑽的魚才能好,可是這種魚很平日都很難抓,又是冬天都潛深水底
更難抓,三兄弟聽說了,眼裡含著淚,什麼也沒說,一起出門了。傍晚,渾身濕透,凍的直打哆嗦,每人手裡提著一條叫泥里鑽的魚。父親特別感動,猛然想起三人都沒有名字,就把抓到的魚過秤,二斤,五斤,七斤。三人就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阮小二抓到最小,父親告訴他魚越大潛水越深,水性還得練,阮小二聽了更加努力,後來上梁山,阮小二水性在三兄弟里是最好的!!!寫錯的地方勿噴。謝謝
這個問題我來解答,小時看過一本專門寫水滸傳英雄的趣事的,估計是後來人編的但是成了書,三兄弟的父親打漁的沒文化,也沒想到隆重取名字,老人家有天身體不好了,就叫三個兒子去打一條大魚,一個二斤,一個五斤,一個七斤,就這麼來的,幾天後老人家就去世了…………還記得一個是故事是花榮練箭,每天掛一個乒乓球大的鐵環在樹上,以中間穿過為準,練到了每一萬次才會一次不過,兩萬次兩次不過,讓後就下山參軍保國去了,還有幾個記不得了,兩毛錢的小人書看的????
應該就是排行,未必有太多的道理。兄弟姊妹雖多,成人的就剩下三個,所以有二五七。在我的老家仍然可以看見這一起名習慣。第一個字是姓,第二個字是輩份,第三個字是名了。這個名很多都是按照一定的四字一句的吉祥話排下。比如,榮華富貴,就是一個排列,若遇見一個人叫張成華,又有一個人叫張成榮,他們又口音相同,那你就可以大概斷定,這二人是兄弟,且成榮為老大,成華為老二。
古代可能是叔伯輩的孩子的排行,還有一種就是兄弟姊妹中男孩子的排行,備註下封建社會是重男輕女的,男孩有姓有名,女孩有姓,大多無名,親戚之間走動喊每家特定女孩名字會以排行為準,如大姑娘,二姑娘等等。綜上所得水滸這三兄弟應該叔伯之堂兄弟。
這個我看過一個傳說故事,說是阮氏三雄的父親是地道的打魚的農民,不識字,孩子很大了還沒有起名字,由於小哥三水性很好,後來老頭出了個主意讓三兄弟下河抓魚,按魚的斤稱給他們起名字,結果一個抓了條兩斤的,一個抓了條五斤的,一個抓了條七斤的。
這個,很難再查證了,畢竟三阮未必是真實人物。但就中國漢人的排名習慣。有幾種原因。一,有可能是七個兄弟以上。二,有可能中間有姐妹在,有的習俗會把女性也連在一起。三,有可能中間小時候夭折,或者墜胎,也要連上番號。反正就這幾種原因。
我記得在前十幾年上高中的時候,在校圖書館看過一本故事書,好像寫的是他們哥仨本來就沒名字,後來不知道叫啥,就考他們水性,看誰抓的魚大,結果分別抓的二五七斤,就直接叫小二小五小七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