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罵南懷瑾?
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這是我粵人梁啟超《李鴻章傳》開篇文字,也是我的總看法。
也就是說,這世間,只有平庸之人既不會挨罵,也不會獲得讚譽,譽滿天下之人未必不是偽君子,而謗滿天下的人也未必就不是真豪傑。不明白這個道理之人,我們也沒法和他講述南氏其人。
若要問我如何給南懷瑾下個斷語,我意有八字總評:「氣象萬千,富貴逼人」。南氏其人,論氣象、吞吐、風光,周彌六合,退藏於密,是有千古一人的應緣的;南氏著述,論眼界、格局、丘壑,大小無礙,橫說豎說,也不是世間學問家沿門托缽的寒酸勁。
不管為人,還是行事,亦或論學,他都是歷史上那種別開生面的人物。
對於這種高士,我們以「世俗諦」與「世間解」的評價系統去評判他,往往落空失效。
莊子說,」小知不及大知」,佛教講「唯佛與佛能證知」 ,學問家陳寅恪名論,「所謂真了解者」,必與被評說之人「處於同一境界」,「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論世不易,知人尤難。
就我的閱讀、體會而言, 我們甚至是所有現今還活著的人,學識、閱歷、修證都差南氏太遠,贊隔靴搔癢,罵不知所云,根本無能力也無資格真切地評價他。
(圖:中年打坐中的南氏)
修辭首在立其誠。不管看法如何分歧,我們還是需要這點自知之明。
對於南懷瑾,向來評判兩極分化,說是「南懷瑾現象」也不為過。
一直以來,在民間與學界,南懷瑾的聲譽判若雲泥。還未曾有哪個學術思想文化人物遭遇過如此懸隔陡然的境地。
在民間大眾,他是理所當然的「國學大師」,等身著作遍布通都窮鄉、在佛教界,他是共尊的泰山北斗,以白衣說法被視為「當世維摩詰」;在學界,他是怪力亂神的「民科代表」、在學院,他的著作和思想基本上被擱置為不議不論的「偽學術」。
我自己即感觸蠻深。想當初掮處佛教居士圈,在名寺側聞名僧緒論,每言談偶及南氏,大師們無一例外雙掌合十畢恭畢敬口頌「南師」;
而在大學廝混時,先後聽聞好幾位文史名家,或公開在講堂或在底下閑談中,都徑直嘲笑他是「騙子」「神棍」,鄙夷之情毫不掩飾。
身後是非誰管得,這種正反兩邊的絕然對比,也是有趣之事。
南懷瑾之招來罵名,在我理解,最主要原因在於對他身份理解的錯位。
錯位在哪裡,錯位在他「佛學家」身份總被錯歸到「學問家」隊伍;而他超越的「求道者之言」往往被謬視為實證的「學術著述」。張中行、章培恆、徐晉如那些尋章逐句的學院中人如此猛烈批評他,原因也在此。
(圖:南氏與佛門高僧夢參法師)
而究其實,南懷瑾一生,從未想過成為什麼學問家,什麼國學大師;他寫的東西,從來都不是學者式的文獻知解,而是宗教家的修證體悟,不僅不完全遵循學術的知識脈絡,甚或超越歷史和現實。
他的人生,自我定位是「修行之人」,自我期許是「求道者」,自我抱負是「了脫生死」「道成肉身」,世間的條框規矩於在他看來,不過是可笑的自我設限;
他在後半生,無生法忍,不忘世情,盡人事以入世的心情做淑世的事業,不得已以文字般若為大眾指點迷津,不意不巧被誤以為學問家卓然於世而屢被質疑學理,以文字的名山事業超生脫死又常遭實證詰難,以布衣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縱橫捭闔卻頻受用心的非議,這是他一生毀譽之最主要來源。
也正因此,他的文字吐唾,在佛教徒看來,「字字皆辛苦」,位證佛果;而在學院派眼中,」滿紙荒唐言」,裝神弄鬼。
好在南氏其人,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知者知之,欲辨忘言,早已無所謂流言蜚語。
南氏曾在著作中,提到日本淺草寺的一則對聯,「佛身圓滿無背相,十方來人皆對面」,以為深意蘊足,提點我們要看到世間人事的複雜性,以為客觀是難以求證的,畢竟人事的面相,每個人都會看到不一樣的角度。
我倒覺得這副對聯,移來說他的生前身後名,是非常合適的。不管其人,是偉大還是偽劣,既已逝去,化為茫茫歷史長河中的一顆流沙,是非毀譽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懂得他的人,照面即見,永會懂得;不懂的,份屬無緣之人,佛都不度,他更沒想說給你聽。
對他特別不滿的朋友,若不嫌冒昧,我倒建議您多讀幾本佛學書籍,至少,也不妨趕時髦時去寺廟打打禪七。
不然,你罵的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你完全懵逼的「世界」。
2018,4,15,晚,閑敲
(註:一打字說長了,暫說至此,意猶未盡;如有朋友需要,我再下次斗膽寫長文分析他被罵具體原因)
會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一些文史八卦、生活隨感、人物看法、影視評論等。感謝閱讀、關注、點贊。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從古至今,但凡有名的大家學者,世人或多或少都有爭議,很多年以前,我就一直喜歡看南師的書,他博古通今,學識淵博,讀他的書,不僅僅增長很多知識,而且還學會很多做人的道理,猶如一個至親的長著,娓娓道來,又如一個嚴師孜孜教誨。。我們敬仰一個人,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學識,更多的是敬重他的人品。至於對他的爭議,我認為,這世界上好的道理不是人人都可以懂得,比如拿珍珠金子給豬看,它又怎麼認得?
人紅是非多,樹大招風!南懷瑾先生是我比較崇拜的學者,他儒釋道三教皆通,是近代史上獨一無二的的智者。
為什麼有人罵他呢?主要有兩點,一者是著作的問題,很多人說他的《論語別裁》、《經剛經說什麼》等作品胡說八道。二者說他打坐參禪,故弄玄虛。
其實,這些都是不了解他的人或者是沒有辯證思維的人對他的誤解。首先想在了解他的作品先要了解他由儒入道,由道禮佛的過程。南師早年從軍,見證兵災人禍,死亡傷殘。
他說為實修者,通過自己的實際修行驗證向大家講解一些自己的心得感悟,與世俗理解肯定有差異。再者我認為,他的著作作用主要是引人開悟,目的就是讓人換一種思維去看待事物!而不是簡單的熟記傳播。否則也就不需要他的作品了,有原本的《論語》《金剛經》就足夠了。
接下來,我們在看他的打坐參禪,直至現代社會,這樣的人也屢見不鮮。禪法、道法自上古流傳至今而不消失,自有它的道理,難道都是錯的?顯然不見得如此。有些人,不知所以卻罵天罵地,空造口業,實屬悲哀。
如果還理解不了,可以去優酷網看看他的視頻,《南禪七日》我相信很多人會喜歡上這個老人的。
南懷瑾的著作我們沒有全部看過,只看過《論語別裁》《如何修正佛法》《金剛經說了什麼》《瑜伽師地論·聲聞品》等一些。
閱讀南懷瑾的著作,給我兩個感受:
第一,著作都是他的講課記錄,非常好理解。我承認,我了解佛學,入門的書就是南懷瑾的。直到現在,如果有人問,想要入門佛學,應該讀什麼,我都會首先推薦南懷瑾的著作。其它很多僧人或者學者的著作我也讀過,但是給我的感覺就是,僧伽界人士,講解佛學往往來自於信仰,講的東西很冗長,也確實一些理性。學者呢,則更多是研究,很多東西刪繁就簡,沒有基礎的人很難全部理解。
因此,南懷瑾的書就很適宜。南懷瑾的書比如《金剛經說了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等等,都是依照經典一句一句講解,為大家清理了很多基本概念,所以非常適合初學者。
第二,則是南懷瑾解釋東西太隨意,或者說,他無門無派,很多都是「六經注我」。《論語別裁》就不說了,南懷瑾去世之後,《南方人物周刊》等媒體都曾寫過相關報道,指出裡面錯誤的內容。至於佛學方面的東西,南懷瑾則更多的是自己的看法,而且熱衷於講解很多神秘性的東西。比如,我記憶中,他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就說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山上修佛下來,就說他能看到每個人身上會有不同的顏色,這些都是業報導致的。還有,他還講過抽煙,說只有修道高深的人,抽煙才不會被影響,才能剋制。可是,雖然佛教教義裡面沒有對抽煙的規定,但是一半僧伽界對抽煙都是反對的。這和飲酒一樣,都是縱慾,或者說是讓人迷失的東西等等。
應該怎麼評價南懷瑾呢?老實說,南懷瑾在推動傳統,讓人們了解傳統文化,儒釋道思想裡面精華偉大的一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南懷瑾的東西不能全信,尤其是那些神秘性的東西,或者信仰的東西,對於沒有信仰的人,要謹慎的對待(有信仰的人另說)。我覺得罵南懷瑾沒必要,讀書么,首先要嘗試理解作者傳遞的內容,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理解,獲取那些有益的東西。至於自己不認同的,看看也就完了。
南懷瑾是不是大師,這個以我的層次,沒法確認,但他最起碼是個思考者,並把想法著書與人分享。
/
圈內評價
2012年,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在微博發表文章,稱他在閱讀時發現《論語別裁》「滿篇滿紙是離奇的錯誤」,其中之一是「暴虎馮河」(暴虎:徒手搏虎;馮河:過河不藉助工具,即徒步涉水過河),南懷瑾對這一成語的解釋為:「像一隻發了瘋的暴虎一樣,站在河邊就想跳過去,跳不過也想跳。」徐晉如讀下來,總結出了南懷瑾說經的一個重要特點:「完全不顧漢語的自身規律,更不顧歷代註疏家的研究成果,什麼都敢講,什麼挑戰人想像力的觀點都敢提。」
香港作家廖偉棠轉發了徐晉如批評南懷瑾的這條微博,加了一句評論:「南大師這些事,港台知識界皆知。這就是為什麼大師去世一事在港台幾無反響,因為我們早已不當他大師。」台灣作家楊照也跟貼道,「他(南懷瑾)最近二十年在台灣幾乎沒有讀者,台灣知識界這點評斷能力幸好還有。」楊照接下來更進一步說,面對歷史,我們應當老老實實盡量還原歷史,不管是好是壞,別太多自己的創意主張;認真仔細比對史料,運用一切邏輯推理的工具對照上下文,解釋古人究竟是面對什麼情境試圖要表達什麼,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在這個意義上,他「無法接受南懷瑾的許多說法」。
其實,實事求是的說,南懷瑾的學術水平還是有的,並不是那樣的不堪。總體而言,南懷瑾的水平大體相當於中學語文教師的水平。由於南懷瑾沒有經過正規的教育,他能夠通過自學達到這個程度,已經難能可貴了。
也因為南懷瑾沒有系統學習過,所以會出現大量的文史知識的錯誤解釋,而由於他太喜歡標新立異,在一些原本沒有任何爭議的地方,偏偏做出另類的解讀,而這些解讀是非常低級的錯誤。加上他迷信修行,說過很多違反科學事實的胡話,所以他一直被詬病。
需要指出的是,南懷瑾不是國學大師,而是一個國學愛好者。在國學愛好者之中,南懷瑾的綜合水平還是不錯的。之所以很多人崇拜南懷瑾,是因為有歷史背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陸的文化沙漠之中,突然下了一場雨,自然讓30年來極其渴望傳統文化熏陶又不可得的人欣喜若狂。儘管這場雨含著雜質,不夠清澈,但依然可以暫時灌溉一下心靈的溝渠。
對於南師,我也是從仰慕到懷疑,再到尊敬的過程,十幾年前看到南師的書,從論語別裁,到易經雜說,而到老子旁通,看過幾本,特想存一套,甚至想與南師對面交流的沖功,但無緣,南師西去,痛哉!南師所學深如海,三教共修,己成自己風格,修行層次,只有同等或高於他的人才知對錯是非,旁人也說不清,至於書著,多為講義整理,錯誤難免,且講法受眾根基有限,只能深入淺出,有言不盡之嫌,無系統性,專修不可用,但己渡無數人入得門矣!功德亦非小矣!
推薦閱讀:
※傳統起名方法(一):紀時起名法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論語》479-481
※你覺得國學很難嗎?——孩子新學期必讀的國學入門書單。
※森舸瀾《無為NOT TRYING》談中國思想
※電影《無問西東》中家訓背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