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有哪些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


蜀漢大將軍姜維

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完成未盡的伐魏事業,但九伐中原依然不克。蜀漢末年,後主劉禪無道,耽於淫樂,放政於宦官黃皓,導致本就困難的蜀國進一步衰弱。公元263年,司馬昭認為:今蜀漢連年征戰,師老兵疲,我今伐之,易如反掌。司馬昭遣名將鍾會、鄧艾率師滅蜀,鄧艾偷襲陰平,直取川蜀,接受蜀漢投降。姜維為了復國,慫恿鍾會殺死鄧艾。但鍾會割據成都失敗,被亂兵所殺,一心忠於蜀漢的姜維也受到牽連,被殺死後還遭到碎屍。

蜀漢衛將軍諸葛瞻

諸葛亮的幼子,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尚未成年。蜀漢末年,劉禪寵幸黃皓,疏遠賢良,諸葛瞻也不能倖免。不久後,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魏國名將鄧艾巧妙繞過了險要的劍閣,從陰平直接攻襲到綿竹。當魏軍突然出現在綿竹時,不遠處的成都已經亂作一團。諸葛瞻臨危受命,與黃崇一起抵禦鄧艾,但最終寡不敵眾,力戰而死。諸葛瞻死後,劉禪認為蜀國已經不能抵禦鄧艾。

南唐後主李煜

五代十國南唐國的末代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詞人,他的《虞美人》至今膾炙人口。李煜一生縱情於詩詞美色,卻唯獨對治國不感興趣。李煜即位時,南唐國已岌岌可危,但他依然不以為然。等到宋軍攻破金陵,李煜也最終淪為階下之囚。但厄運還不只是這樣,在宋太祖暴斃後,即位的宋太宗趙光義貪戀李煜的周皇后美色,常常逼迫她入宮強幸。深陷囫圇的李煜對此無能為力,只有將滿腔哀怨述諸於詩詞,寫下了他的絕筆詞《虞美人》。不久後,宋太宗就命人以《虞美人》為依據誣陷李煜思戀故國、意欲謀反,並賜宮廷的牽機葯將李煜毒殺,時年41歲。

岳飛

南宋中興4將之首。岳飛所處的時代正值宋室衰弱,金國強盛。女真金國滅北宋,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與皇室女眷數千人,對宋室女眷大肆玷污,連宋欽宗的朱皇后也不堪受辱自盡,這批女眷大多淪為可憐的娼妓,其中有不少是宋徽宗的女兒,這是宋室的悲哀。金人在對北方大行劫掠,焚毀了繁華的邊境,華北一片狼藉,流民四起。宋徽宗的兒子趙構割據南方,偏安江南,建立南宋王朝,並屈辱地對金稱臣,不思恢復中原,血洗家族的恥辱。南宋岳飛父子與金軍作戰多年,從荊州發動北伐,攻克河南,卻還是遭到了趙構的殺害,並且至今仍然沒有人能給「莫須有」做出讓人普遍信服的解釋。

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

有亡國之名而無亡國之實的明朝末代皇帝,明朝傳到他手上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這種腐爛還包括朝廷內外各個方面。朱由檢即位時,後金汗國(滿清)已經全面崛起成為心腹之患,明朝在關外一敗塗地,連像萬曆年間那樣對後金出兵都做不到了。國內流民四起有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流竄作亂,地方政府管理混亂。在內外交困的同時,明朝的中央機構也已經腐朽到根基,無論是大災之年還是豐收之年,官吏都在不遺餘力地中飽私囊,偌大的朝廷連稅收都控制不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崇禎皇帝自殺而死,並留下了不要傷害百姓的遺言。崇禎在位17年,這正是明朝最後的17年。他見證的只是明朝滅亡的過程,而不是明朝從強盛走向滅亡的過程。如果崇禎生在明朝其他時期,即便不如孝宗,也是個中規中矩的皇帝。


古今中外悲劇人物太多了,但是我首先想起了漢代的李陵將軍。

李陵是一個「將三代」,爺爺李廣、叔叔李敢都是漢朝聲名顯赫的將軍,可謂是三代將門。李家為漢朝的邊防事業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然而,大漢天子漢武帝卻欠負李陵太多太多。

首先,李陵的爺爺飛將軍李廣的大名,自不用多說,但在漠北之戰中,李廣迷失道路,導致友軍被擊潰,李廣羞愧自殺。而叔叔李敢同樣軍功顯赫,力戰匈奴左賢王立下大功,但是李敢曾打傷大將軍衛青,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為舅報仇,用計將其射殺。李陵出生時父親李當戶也已死了,身為遺腹子從小由母親養大。出身於這樣一個家庭,李陵被沒有因爺爺和叔叔而對漢朝有所怨言,反而繼承了爺爺和叔叔的軍事才能,很快在漢朝脫穎而出。年少時就成為武帝的御前侍衛,弓馬嫻熟。

天漢二年,李廣利帶三萬騎兵出擊匈奴,與單于八萬大軍相遇,李陵且戰且退,但是也一直沒有援軍到來,李陵帶領部下戰鬥數十日,奔走千里,斬首上萬,然而最終寡不敵眾、彈盡糧絕,最後投降。

李陵投降後,朝中文武大臣開始落井下石,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慘遭宮刑。後來公孫敖造謠稱李陵在匈奴幫匈奴練兵,漢武帝聽後大怒,滅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誅殺,徹底斷了他的回漢之路。

後來漢武帝去世,漢昭帝上台,派人勸說李陵回國。李陵回答說:「歸易耳,丈夫不能再辱!」讓人心酸不已。

李陵的一生可謂悲壯,雖生在將門之家,但是年少成孤,。雖然年少得志,但卻在朝中被人嫉恨,與文武大臣關係又都比較一般。以他的才能,完全可以成為其祖父一樣的戰功赫赫的名將,只可惜他生不逢時,身邊又無實權人物庇護,導致孤身犯險,最終客死異鄉,讓後人讀來不勝唏噓。


首先想到的,就是春秋時衛國的宣姜一家人。


公元前715年,齊僖公調解宋、衛、鄭三國衝突成功之後,他趁熱打鐵,把女兒宣姜嫁給衛宣公太子姬急,以加深齊國與衛國的關係。

衛宣公姬晉的嫡母庄姜也是齊國人,他繼位後不久,就選擇與齊國再度聯姻,自然是親上加親了。

衛宣公

然而,悲劇就從此上演。

齊國向來盛產美女,尤其是嫁到衛國的。宣姜實在是太年輕漂亮了,姬晉覺得讓她嫁給兒子姬急簡直是暴殄天物,於是強令兒子:放過宣姜,讓我來!強佔宣姜為妻!

衛國人有感衛宣公的無恥,寫下了「新台」一詩,以諷刺衛宣公:

新台有泚(音此),河水瀰瀰。

燕婉之求,籧篨(音渠除)不鮮。

新台有灑,河水浼(音美)浼。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音添)。

魚網之設,鴻則離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宣姜嫁入衛國,眼見為迎娶新人的亭台鮮亮高峻,黃河水浩浩湯湯,心情真是無比的激動而且舒暢。此情此景,她對於未來夫婿,也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但是她卻萬萬沒想到,要嫁的人臨到頭居然變成了又老又丑的衛宣公!這讓宣姜的心情一下跌入了十八層地獄!所以,在「新台」的最後,衛國文人才寫下了「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所謂「戚施」就是駝背,不能仰視,就好像沒脖子的癩蛤蟆。「新台」之詩,體現了衛國人對宣姜的同情,也充滿了對衛宣公的嘲諷。

好色的衛宣公

但諷刺歸諷刺,宣姜的命運卻已註定,不可改變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此宣姜是被迫和衛宣公生活在一起,還生下了兩個兒子:姬壽與姬朔。


女人的希望,總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奈何男人本色,從來都是「衣可以舊,人不如新」。宣姜又年輕又漂亮,夷姜對比之下則是人老珠黃。貪圖美色的衛宣公從此喜新厭舊,天天與宣姜黏在一起,把夷姜冷落在一旁。夷姜原本就名份不正,如今又被衛宣公拋棄,絕望之下,夷姜就因失寵而上吊自殺。

母親死後,「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孤零零的太子姬急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

在和姬晉生下兩個兒子後,宣姜的心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宣姜自覺嫁給衛宣公就已經是很委屈了,現在她的兒子因為姬急,還不能繼承衛國國君之位,這更讓她感到這個世道的不公平。為了讓自己兒子當上太子,宣姜心裡視姬急為眼中釘、肉中刺,天天在衛宣公面前說姬急的壞話,離間他們父子之間的感情。長此以往,老而昏庸的衛宣公終於受不了宣姜的蠱惑,下狠心要殺死太子姬急。

衛宣公與宣姜

公元前701年,衛宣公命令太子姬急出使齊國,卻在衛、齊邊境莘邑(山東莘縣北)埋伏殺手,陰謀伏擊截殺姬急。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場即將上演悲劇的最大意外之處突然降臨了。

衛宣公、宣姜都是薄情寡義之人,卻偏偏與他們關係密切的另一個人極度有情有義——這人就是宣姜的大兒子、姬朔的哥哥姬壽。衛宣公和宣姜私下商討殺死姬急,根本沒有防備姬壽,這讓姬壽得知了他們的陰謀。姬壽聽聞父母商議要殺死同父異母哥哥,頓時心懷惻隱之心:庶母已經自殺而亡,為何父母還一定要致庶兄於死地?思前想後了許久,姬壽終於不忍心,把衛宣公夫妻的陰謀偷偷告知了姬急。姬壽勸說姬急不要去齊國了,趕緊跑路去吧。

姬急安安靜靜地聽完姬壽的話,心裡已然是萬念俱灰:親生母親早就自殺身亡;當年為自己所娶的美女,如今成了殺死自己的主謀;而親生父親則是更加無情無義,一手策划了殺死他的陰謀。人事間如此,還有什麼可留戀的?


姬急對這個冷血而殘酷的世界已經是無所留戀,所以他堅決回答:「放棄父親之命,還要兒子幹嗎?如果這世上有無父之國,那我就可逃到那了。」姬急堅持要按原計劃前往齊國,前去赴死,遂父親所願。

姬壽看著姬急悲憤萬千的模樣,對同父異母的哥哥極度同情,心裡便暗暗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姬壽故意說要給姬急送行,然後藉機勸酒,把姬急灌醉了。趁姬急酒醉不醒人事,姬壽偷到了他的旌旗。然後姬壽打著姬急的旗號,毅然往齊國的方向走去。在齊、衛邊境莘邑(今山東省莘縣)埋伏好的殺手,正好碰上姬壽,看到姬急的旌旗,馬上不加分辨地把姬壽給殺了。

酒醉清醒過來的姬急,聽說姬壽已經代替自己前往齊國,也快馬加鞭地迅速追趕而來,試圖追回姬壽。但是當他趕到莘邑時,已經是太遲了。眼見如此,姬急悲痛萬分,對著殺手們說:「要殺的人是我,他有什麼罪?還是把我也殺了吧!」殺手們又毫不憐憫地順手就把他也給殺了!

二子乘舟

衛國人對於姬急、姬壽的遭遇非常憐惜,「傷而思之」,特地寫下了「二子乘舟」以示紀念。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願言思子,不瑕有害?

——《詩經·邶風》

「二子乘舟」,全詩沒有輝煌華麗的詞藻;所表現的場景也很尋常,沒有崇山峻岭,也沒有大江大海。但是在這極為平淡的詞藻和尋常的場景中所表達出悲傷、悲涼的心境,卻是讓人低吟再三、念念難忘。一直到近三千年後的今天,「二子乘舟」所體現出來的感傷之情,讓眾多現代人也感同身受,為之長嘆不已。


姬急與姬壽用自己的生命向父母親做出了最為絕望的抗議。

《春秋·桓公十二年》記載:「丙戍,衛侯晉卒」。魯桓公十二年,是公元前700年。在姬急與姬壽死後的第二年,衛宣公就死了——他的死,是不是與兩個兒子同時夭亡有關?如果是的,至少說明姬晉身上還留有些許人性吧。

而對於宣姜,親生兒子的死,對她的打擊有多大,也沒有史料直接說明。但是,從宣姜的幾個兒女今後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迹來看,姬急、姬壽之死可能改變最多就是她了。

兩個兒子被殺後,衛宣公隨後把姬朔立為太子。公元前700年,衛宣公死,姬朔正式登上國君之位,是為衛惠公。

齊僖公

齊僖公嫁女,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如今,宣姜兒子登上了衛國國君之位,恰好遂了齊僖公心愿。齊僖公看姬朔的年紀實在太小,宣姜在衛國又惡名昭彰,為鞏固齊國外孫君位,齊僖公突然冒出了一個更加荒唐的辦法。他讓宣姜與衛宣公另一個兒子姬頑私通,籠絡姬頑為齊國外孫保駕護航。姬頑懼於名聲,一開始還不敢答應。齊僖公聞之大怒,強迫姬頑答應了與宣姜的亂倫。

後來,宣姜與姬頑長年生活在一起,又生下了三男兩女。

然而,衛宣公一家人的關係卻是越來越複雜了:姬頑與宣姜的子女該如何稱呼衛惠公呢?按理說,姬頑既然是衛惠公兄弟,他的兒子應該稱呼衛惠公為叔叔;但是從姬頑與宣姜的關係看,衛惠公就應該稱姬頑為繼父,而姬頑之子就該叫衛惠公哥哥。這麼錯綜複雜的關係,對於衛惠公真是一個大難題——衛惠公一家子,簡直就是一個烏七八糟的大染缸!

出生、生長在這麼混濁不堪的大染缸家庭中,宣姜的兒女們又能成什麼器?


然而,宣姜的七個兒女,除了衛惠公在歷史上留下了難聽的名聲,以及不知好歹的齊子,其餘的兒女卻都令人驚訝地給宣姜掙回了臉面。

宣姜所生大兒子姬壽,慨然代替同父異母的哥哥赴死,當然是青史留名了。

宣姜與姬頑所生的三個兒子,後來有兩人先後當上衛國國君,分別是衛戴公和衛文公。

衛戴公在衛國被狄人滅國後臨危受命,成為衛國國君,但不久後就去世。由於執政時間短,所以謚號為「戴」,意即「無過錯」。但是能夠在危急之時挺身而出,已經說明了衛戴公的勇氣和責任心。

衛文公

衛文公則在衛戴公死後,從齊國回到衛國,帶領衛國人卧薪嘗膽,讓一度滅亡的衛國重新崛起。《左傳·閔公二年》記載衛文公的功績,說「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衛國滅國之初,兵車只有三十乘;但二十五年後,衛文公末年時,就已經增加到三百乘,實力已經大大恢復。謚法云:「慈惠愛民曰文」,可見衛國後人對衛文公的評價頗高。

宣姜的兩位女兒中,其中一位是中國歷史上首位愛國女詩人許穆公夫人,另一位則是宋桓公夫人。許穆公夫人在衛國滅國時,寫下了《詩經》著名篇章「載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愛國主義詩歌」,將她對衛國的關心、懷念與擔憂體現得淋漓盡致。宋桓公夫人則在衛國滅亡時,促使宋桓公最先出兵,在黃河東岸救援、收留衛國流亡之民,讓衛國保住了社稷的薪火。宣姜的兩位女兒在衛國滅國之際,竭盡全力來推動身邊之人出手救援衛國,為衛國社稷的續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宣姜所有兒女除了衛惠公姬朔被後人唾棄,其餘的多位卻出人意料之外地好,這難道僅僅是「惡花結出了善果」嗎?兒女們在歷史上的出彩,其實就是宣姜本人的鏡子:由其子則知其母,宣姜真的是變了很多。也許宣姜始終都沒變過,只不過在父親指使下,以幫助齊國來控制衛國,她的本性並非如此邪惡。然而,不管如何,她害死兒子姬壽與前太子姬急的劣跡,已經讓她背負上千年的罵名——她的悲劇一生,是不是值得人們同情?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死的悲壯,沒有死在蒙古人手中,最後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中,一心為國,卻死的如此凄慘,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保了大明的命卻反倒害了自己以及全家人。


推薦閱讀:

你看過的最喜歡的小說是哪部?
朱勤偉 智者,以茶清醒之
上聯,風高寒雁急,下聯?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