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也後悔,不買也後悔」,這種現象從心理學角度如何解釋?


我也經常遇到「買也後悔,不買也後悔」的情況。後來我自己也想了想,我覺得這和你要買的東西有關。首先在這種情況下,你要買的一定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東西。它不是必需品,沒了它你照樣可以正常生活,但是有了它,你的生活品質會提高。其次,這個東西絕不廉價。廉價的東西買了也無所謂,只有比同品類正常價格高的東西,才會讓我們思前想後。想到價格,怕買了不用浪費錢財,退而求其次買了便宜的東西自己心裡卻又不舒服,覺得便宜貨「配不上自己」。

舉個例子吧,不說奢侈品,就拿我們做飯的鍋為例。現在的炒鍋可是琳琅滿目,鑄鐵鍋,琺琅鍋,陶瓷鍋,價格也是無邊無際。鑄鐵鍋有逼格,天然不粘鍋,受熱均勻,但是它特別沉,平時還需要保養。普通的衝壓塗層鍋也能用,價格也便宜,但是總感覺用它有點對不起自己的「生活品質」。但是一口鑄鐵鍋可能能買十幾個普通鍋。這讓我們不禁陷入了沉思......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是,物質社會,總有更好的。有時候就得摸摸自己的口袋,拒絕衝動消費,可以先緩一緩,過了一周或者一個月再來想一想。到時候就沒有那麼衝動了,很多東西也就從購物車裡清除掉了。另外,下決定的這個過程也是一個了解自己的過程,你可以審視審視自己,看看這個東西買來了,自己會不會一直用下去,如果你知道自己本來就不是個愛做飯的人,那還是放過那些鍋吧,琢磨琢磨買點別的。


「買也後悔,不買也後悔」,這種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其實可以說是因為個體對情緒的預測誤差。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個體有時候很難做到去正確地預測某一件事情的發生或東西的出現,會給我們自己的情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其強度會有多強多弱,從而導致自己在進行消費,比如,購買一件物品的時候,無法進行正確且客觀地選擇。

而許多時候我們會高估自己對某一件物品的喜愛程度,因此,買買買變成了我們對該物品的一種表白方式。因為我們會認為如此喜愛的物品,如果不買到手,那麼之後錯過了,肯定會很後悔。而這其中,加上商家也很會利用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比如促銷等等手段。錯過了這次促銷機會,過後價格上漲了,再去買就虧了,何不現在就入手了呢?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買回去的很多東西,其實並沒有都用得上。比如,你很喜歡一件衣服,但是當你買回去了之後,你可能只會穿一兩次,之後就將其丟置在衣櫥里了,似乎它從此就透明了,等到某一日你在清理的時候,你可能會想:天啊,我怎麼會有這件衣服,這麼丑…(當然,此處只是舉例子,也許你買回去沒發揮到用處的東西是其他),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後悔當初買了這件東西。

有時候,就像歌詞里唱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擁有的有恃無恐」,買東西,買回去可能後悔,不買去也可能後悔。但是當你認真去評估買與不買所帶來的情緒體驗,想必就能理智消費了。當然,如果你足夠有錢,那估計也不用那麼在意了吧。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瀚思專欄·心理筆記俠·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路。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在網購的大背景下,商家們競相以低價吸引消費者,這種心理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商家準確的抓到了消費者的心理才會產生的結果,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如何平衡購買和節制就成了一門學問。

這種衝突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典型的趨避衝突,是指個體處在兩種選擇之間,既想得到某一益處,又想避免某一風險。就購物來說,消費者既想要低價獲得商品,又想要避免不必要的花銷。這種衝突很常見,比方說我們在工作中既想偷懶,又不想被老闆批評。這時候大家一般會怎麼辦?在知道老闆肯定不在的時候偷懶……

這只是舉一個小例子而已,但其中決策的思路是一樣的。我們會對兩方面分別做一個評估,如果滿分10分的話:偷懶是我一直都想要的,但不偷懶好像也行,打個5分;老闆的批評可能會導致我工作不保,盡量避免,打9分,但如果老闆不在,那就不可能發生,0分。所以當老闆不在的時候,5>0,偷懶!

同理,我們也可以對我們想要購買的商品打分,我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它?現在的價格我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當然,這個前提是你知道原價。簡單來說的話如果商品得分大於價格壓力我們就買,小於就不買。如果你最近想要節約一點,你可以規定商品得分大於價格壓力3分及以上我才買;如果你最近想要犒賞自己就反過來。這個具體的標準你可以自己視情況而定,雖然這未必是絕對理性的方法,但相較於坐在電腦前糾結,這總是可操作一些。


謝邀!本人工、管、經三學士,工商管理碩士,國家高級企業文化師、管理諮詢師、培訓師,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生兼職導師,具有十餘年大型企業中高層管理崗位經驗。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為大家分享最原汁原味的知識和技巧!

對於這個問題,我回答如下:

消費者在購物的決策過程中其實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因為這裡面要涉及到價值的讓渡問題,這個讓度就會在你的內心深處進行衡量到底值與不值,也就是你付出時間或者服務或者金錢後,你所獲得的對應的等價物對你是不是值得。此外你還會對比同樣的物品或者服務別人會是什麼樣子,以什麼樣的代價獲取的,另外你還會去對比在不同的時間階段這種獲取的價值是不是更加有意義。

正因為這個複雜的內心過程,導致大家在進行購買決策的時候往往是買也不放心不買也不放心。買了,擔心將來這個物品會降價,不買,擔心這個物品將來會漲價。

其實人們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需要進行取捨的,當一個需求在你這個階段是必要的時候,你就應該把它的購買當成一個必然的決定,而不應該猶豫不決錯失機會。這就像我們在買一輛汽車的時候,很多人感覺今天買了明天是不是還會有更大的優惠,豈不今天就吃虧了嗎?但是有的人又會擔心今天如果不買,明天會不會漲價,這樣明天購買又會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價。這兩種矛盾的心理使大家過得很痛苦。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深層次的原因也很簡單,就在於大家的信息的不對稱!因為我們對於一項商品、一項服務這個市場的波動供求關係掌握是不對稱的,所以我們大家往往在購買時就會迷茫。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可以向相關的行業資深的專家或者經驗豐富的人員進行充分的諮詢,也可以充分地掌握相關的數據或者經驗。這樣你就會感覺到很快的可以下定決心。但是像投資一樣,任何決策都是有風險的,但是風險的背後往往也是有收益的,所以投資風險的把控以及我們購買決策的選擇都應該有一定的風險承擔能力,並不是說你的購買決策都應該做到百分之百的萬無一失。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的日常的決策中,很多物品的價格是透明的,我們在購買時,哪怕會出現波動,也不會出現大幅的波動,不會導致個人特別大的損失。但是對於大宗的購買,比如汽車、房產的購買,還是要多收集下信息,多聽一下業內人士的建議,這樣作出的決策更加有效。

謝謝。

更多職場惑事、個人學習與成長、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困境應對、汽車營銷與服務方面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我後私信一一交流。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或提問!謝謝。


先說結論:有猶豫就先別買(或say no)。1.有錢任性的人畢竟是少數。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買了後悔」這東東根本不成立,兩下子就不放在心上何來後悔。2.買東西(或決策)時猶豫不外乎是得與失的權衡,得到的喜悅往往是短暫的,但失去的你會記住一杯子。在決策時猶豫,請優先考慮會失去些什麼,重要不重要。3.網購消費時代,花錢沒概念,根本不覺得痛,網上裸貸現金貸的負面報道一堆堆(就為了一些不重要的消費而負債纍纍),消費決策有猶豫就say no有好處沒壞處。4.例外。貌似購房在跟中國是個例外。


推薦閱讀:

女生對男友絕望,堅決要分手,女生現在不搭理男生,這是什麼樣的一種心理?男生該怎麼做?
兩個女兒,一個相貌平平一個很漂亮,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有的成年人不知道感恩父母,只記恨父母小時候的打罵?
有些大學男生為什麼不向社交圈公示自己的女朋友?
女友每年都會去給初戀男友掃墓,我該怎麼向她表達我的不滿?

TAG:心理學 | 教育 | 財經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