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我們所得的知識就是真正的知識?
我覺得任何知識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可能有人覺得數理化是很好的知識,但是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可能這些根本就不算知識,知道怎麼把一頓飯做好吃,怎麼把一個頭髮盤好才是真正的知識。
所以知識這個東西是因人而異的,對你有用的就是知識,對你無用的,再好你也不稀罕。這個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判斷哪些是知識,哪些不是。
最簡單的標準,這個東西你學習了以後,能夠用得上,比如我學了寫作技巧,然後就能用在文章中,能夠讓我的文章更好看更有可讀性,那麼這個對我來說就是有用的知識。但是如果我看了一個新聞,了解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新奇有趣的事情,這個對我來說也很重要,但它不算知識,只是信息。因為它除了讓我開拓眼界,並不能對我正在做的事情有什麼影響。能夠影響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的知識,我們要盡量多學,其他的信息了解一下就好,不用在上面耗費太多的時間。
其次,我們分辨出了哪些知識對我們是用的,哪些是無用的之後,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要把學到的知識用上。如果說你學英語,你掌握了很多學英語的知識,很多方法,但是你從來不用,也就是看一下就不管它了,這些知識對你來說,一點用也沒有,完全就是浪費時間。
所以,我們不但要學知識,還要學會運用知識,讓知識真正變成我們信手拈來的東西,這才是最好的學習。
笛卡爾的《方法論》里說得很好。在自己檢驗它之前,從不確定所得到的知識一定正確。這點其實很難實現,但更多時候,要憑著自己確信的知識、實踐、經驗等去檢驗。
不過個人的觀點,知識沒有大用,知識轉化成「智慧」後,便有大用,它能統領起千千萬萬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我們常說理解後記憶,理解後練習,是最高效率的掌握。但是現實中,學生對於如何算是知識的理解,標準過低。僅僅停留在被動學習的就知識點理解知識點之上。
今天我就帶大家徹底了解一下真正的知識理解。
對於理解而言,現階段用得比較多的是巴甫洛夫學派的「聯想的聯想」和認知學派的「結構同化說」
簡單解釋:
聯想中的聯想:就是利用大腦中的已有知識去詮釋在學知識,從而形成新聯想,這個過程稱之為理解。
比如:浮力是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向上的力,用已學的經驗,就是這樣理解:
1.浮力是力的一種,方向是向上的;
2.受力物體必須要浸泡在液體和氣體中。
確實依靠以往的經驗,能夠將知識的理解往前推一把。但是深度是不夠的。
結構同化的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識體系,去認識新的體系,並且將新的體系納入到原有體系中,促成原有體系的改組和擴大。
比如:根據對力的解析,既然浮力屬於力的一種,那麼自然也符合三要素,即大小可求,方向可究,作用點可定;受力情況自然也能畫出來;浮力的作用效果導致的物體在流體中的狀態如何…..
原有的力學知識體系,促成了浮力理解的深度,並且形成了大部分知識的自我挖掘認知,同時對於得出的新知識,能夠納入原有知識的體系。
所以在日常學習中,用知識點去理解知識點,往往理解要比用知識體系去理解知識體系的理解淺得多。
我們漸漸的發現理解的特性: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學生的理解程度和理解水平是不一樣的。而理解也不想表面上的對文字能夠看懂了,知識自己會用了就算理解了。自己還需要在一定的階段通過反哺的方式,重新對知識進行再理解。
所以很多高年級的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高中的說初中的知識好簡單;初中說,小學的知識好簡單。而這種簡單,並不是說知識本身變了,而是自己的理解積累廣了。
理解與經驗相比,哪個要素更重:
貝爾就通過試驗驗證了知其然(經驗)和知其所以然(理由),對於理解的重要性。
試驗:三組11歲的兒童,先後試驗2次
第一次試驗:用12個拓撲網路圖
試驗過程:第一組告知規律和理由;第二組只告知規律;第三組不參加試驗。
讓孩子畫出12張拓撲網路圖,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孩子全對。
第二次試驗:用變化過的網路圖為材料,但是提出一個額外要求,就是終點必須落到起點。還有一些具體要求。
結果:第一組12個兒童中有9個答出(75%);第二組10個兒童有3個答出(30%);第三組12個兒童有2個答出(17%)。
試驗結果:
① 、有無經驗對學習知識效果有差別;
②、有無經驗的差別沒有不理解的差別大。
簡單的說,如果不再知識充分理解的情況下,積累答題經驗的多少,並不能對成績產生決定的影響。
對於理解,其有不同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對於字面的理解水平,即對錶面意思理解,一般是指能夠複述字面內容;(被動階段)
第二階段:解釋水平,根據字面的描述的提示,衍生出其他知識,並且能夠找出知識間的關係、論證原因與結果等。(被動轉主動階段)
第三階段:批判性評價,根據字面理解,不依靠其他輔材或者在其他輔材的基礎上,提出更多的個人判斷,這些遠遠超過字面的理解和解釋,表現出高一級水平的理解。(主動階段)
第四階段:創新,擺脫課文,自己發表見解和思想,以致於自己通過所學解決某些實際問題,這是最高水平的理解。比如根據浮力創造出飛艇。(創新階段)
而事實上,大多數學生的理解,始終挑不出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其實對於學生的知識學習而言,只要能到第二階段,就能夠在成績上有非常好的呈現。
要提高理解能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第一:與材料的優異有關
登堂入室級的作品,對於人的啟發要遠比適應時代類的小眾作品更能讓人啟發。在學習中,為什麼我們不要求過分的「偷奸耍滑」,學習不是急於求成,來不得半點虛的。當學生專註於XX秘籍,XX寶典的時候,自己一定要明白,對學習而言,經典永遠是自己的教材。其他也僅僅是輔助品而已。
中國文化幾千年,真正能夠稱得上經典的,鳳毛麟角。對學習而言,書不貴多,貴精,總有一個先精,再多,再精的過程。所以材料的優異,對於自己的理解有很大的啟發,把教材吃透,從教材中來,最終到教材中去,輔材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更深理解教材的一個過渡作品。
第二、與概念的拓展豐富度有關
基於一個概念,你能想到多少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就決定了你對這一概念理解的程度。比如學生知道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公式這些並不困難,但是讓學生基於這些理解去進行運用答題的時候,就出現了諸多的問題,這些與學生的日常素材累積有些關係,但是關鍵是自己對於知識理解不夠深,所導致的。主動的想到和被動用到會造成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
而這說白了,就是對知識的理解不深的表現。
第三、與知識能否系統化有關
不管自己如何理解系統化,但是不得不承認,知識碎片化與知識系統化產生的理解能力差異是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的。知識系統化是一個有意識為之,屬於自己的不完善體系,隨著自己學習和練習的深入會逐步完善。而這個完善的過程就是理解深入的過程。
而知識系統化很多學生第一個想到的是有沒有相關資料,而不是去想自己怎樣搭建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這個系統或許並不完善,但是完善它的過程就是自己理解的過程。
你現在得到的所有理科知識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都可以從顯而易見的公理中推斷出來。如果你不願相信的話,可以去看一看推導過程,即原理。從手機到電路板到二極體到pn結,都是一塊一塊堅實的理論成果搭建的。從1為什麼是1到1+1=2再到微積分,它們中間是嚴密的被全世界的數學家認同的推導,真正科學知識是嚴謹的,一點一點積累的。不同於民科,開個腦洞整點高深的辭彙就好像是什麼理論一樣。
記住毛主席總結的一句真理: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如果我們還在討論那就是故意浪費時間,是行動的矮子。很多人就是不行動者,他們很難知道自己的知識是否就是真正的知識,正確的知識!
有些東西我現在已經不想學了,也不打算學,甚至於很偏激的一句話,我只學能賺錢的知識,我也只學營銷,歷史,互聯網,心理學,管理,創業,人性的知識,關於怎麼泡咖啡?有多少種形式系鞋帶兒?衣服怎麼搭配?怎麼做營養早餐?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橋什麼開始什麼時候建造的?
我壓根不再去了解這類的知識。以前看了電視綜藝節目問答的比賽,感嘆那些選手太他媽牛逼了,於是我也傻乎乎的去背這些百科全書上的內容,現在後悔莫及啊!客觀邏輯上來說,這些都是有用的知識,但是對於我來說,這些都是無用的知識,懂就懂了……
知識來源於學習和經歷,更需要專一的精神,中國有的是任何事情都可侃侃而談的人,但是能在一個專業裡面真正達到大師級別的,基本沒有。就像現在的中國文學一樣,寫劇本的很多,寫「文章」的很少。匠人精神非一早一夕。所以我們的所得的知識在於你的追求,如果僅僅是擴大下視野,各種信息都是知識,但是如果要專註某一方面,那需要你多讀書,會讀書,多思考,會思考!
隨著人類科學水平和認知水平的發展 可能有一些我們學到的知識將來被證明是不科學或者不全面的 但這並不是我們懷疑能不能得到真知識 從而不如學習的理由 當前各種偽科學和謠言在網路上滿天飛 很容易使人上當 但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好好學習各種知識 來增強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這個問題難倒我了。以前我也沒深入想過這個問題。
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麼也不知道。
自我否定自我更新是知識的發展歷程。知識也是往前發展的。很多年以前,大家都認為太陽圍繞地球轉。在那個時代,所有人都判斷這個知識是真的,是正確的。那個時代所有人都深信太陽圍繞地球轉是真的。同樣,我們現代人也深信很多知識是真的,不會錯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深信不疑的很多知識也會證明是錯的。
不斷懷疑舊的知識,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正是科學知識的核心。如果要去判斷一個知識是否是真的知識,那就去懷疑他,去研究他,判斷標準就在於你的研究中,在你的實踐中。正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實踐出真知。
「知識」,「知」是指我們需要了解和知道的一些基本原理;「識」是指我們能夠對客觀事實和現象加以識別,並與基本原理對照,辨別現象之本質。
要區分「知識」和「信息」的區別,「知識」是能夠指導我們進行對社會和人類進步有貢獻的活動,也就是使我們的勞動更有價值;而「信息」種類繁多,現在我們在手機上獲得的大多數是「信息」、讓我們產生「信息冗餘」,佔用我們大腦「空間」、耗用大腦「能量」,干擾我們正常生活。
推薦閱讀:
※父母要離婚,心理很難過,該怎麼辦?
※誰能告訴我我的世界實驗體303到底是什麼鬼?
※為什麼說大學又是一個轉折點?
※復旦大學法學院為何落選雙一流學科?
※應最近發展區——新差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