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走親戚流於「形式」,為什麼親情越來越淡?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觀念的改變、計劃生育政策以及文化與生活的多元化,春節走親訪友的內涵越來越弱。
記得上世紀80年代,住的是筒子樓,家家戶戶門幾乎是敞開的,挨家挨戶串門家常便飯。春節,在單位大院里拜年,父母也要合計好,哪家還沒有走到,哪家幾號去,去晚了出節了不好等等。那時春節拜年質樸、和親、友善,嘮家常,喝喝茶,坐一二十分鐘就會有其他的同事一家過來拜年,於是起身告辭,不用帶紅包、糖果,隨行的孩子還能捎回不少糖果。
進入90年代,括機、手機的興起,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的改變,促使觀念發生了大的變化,春節同事、朋友之間的串門已經很少,打個電話、發個簡訊多起來,能夠上門小坐的都是密友關係,更多的則是拜訪領導、長輩,要麼三五成群下館子吃火鍋。獨生子女政策的「清冷」,在90年代開始顯現,已不像80年代全家老少七八口人聚集一起,包餃子、吃火鍋的好不熱鬧。
進入新世紀,春節只剩下回父母家了。外出工作的,都是回到父母家,和親人一起大團聚,這是春節最大的也是最高形式的「走親戚」。至於兄弟姐妹、伯叔姨姑的走訪,除非回到鄉下挨家挨戶上門,城裡相對少了許多。簡訊、QQ、微信的興起,私家車、高鐵等交通的發達,使得走親訪友多是在網上、平日里完成,因而會有人覺得春節走親訪友味道有些淡,多是禮儀上的形式。
與生活水平提高,網路發達,平時溝通方便,節日多,人們生活方式轉變…諸多因素有關,不能說親情越淡。以我家為例:兒子都在蘭州有事電話,微信,簡訊及時溝通,過節—家在外聚餐—頓即可,女兒在外地,隔天差五的微信電話不斷。總之大人娃娃都忙,春節女兒,年三十在婆家,初一晩十時趕火車清晨到我家,來去三天。兒子和我—亇單位就不說了。
親情並沒有淡,「走親戚」的成本相比以往有很大的降低,人們不必要非得在春節去拜訪,平時沒事也可以去陪陪父母,和兄弟姐妹聊天,所以「走親戚」這件事沒有之前那麼有意義了。
主要還是交通發達,互聯網應用,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溝通,不一定非得要「走親戚」才能在一起。
謝邀!有句話叫作遠親不如近鄰,以前每逢過年的時候最熱鬧的就是上姥姥姥爺家拜年了。現在老人們都不在了,就慢慢的不愛去走親戚了。還有現在的年輕人過年都喜歡和朋友們聚在一起,走親戚的事情也就爸媽會去走走!很多人都說現在過年越來越沒勁了,過年也就是會回家和家裡人吃個團圓飯,過完年呢,有的人第二天第三天就出門了。年年如此,年份久了,所以親戚之間的關係也就越來越淡了!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一年到頭,大家紛紛忙自己的事業上自己的班,年假區區幾天,搞的比上班還要累,走親戚也只能流於形式。但換個角度來說,這其實都不應該成為親情變淡的借口,現在通信這麼方便,時間再忙,打個電話、通個視頻的時間總會有吧。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大協作的發展,親戚們不像以前那樣相互依賴,所以這就不親了。
還有個類似的例子,農村的鄰里關係,比城市居民的鄰里關係更親密。除了血緣因素外,城裡人有各種完備社會配套,主要是沒必要花費精力去經營一份鄰里關係,性價比。
推薦閱讀:
※自如|熱點過去了,毒氣室過不去
※厲害了,我的天網工程
※脾胃氣虛證 - 醫藥/保健 - 百科全書 - 價值中國網:網路就是社會!
※網紅「流氓」還有理了?
※8月的31個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