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什麼樣的境界?
我來說說自己對實證禪定20年對「空」的感受、首先、當我們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必須把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拋去、專心一意的去做這件事情、學習佛法也是這樣的、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就是把其他事情全部都空了、只為這事是不是、佛教的禪定也是這樣的、講究定靜入一、把所有的妄想全部放下、就是這一項就需要相當長時間、真正妄想沒有了、不就是空了嗎?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每當什麼都不想的時候、你一定就是在想:「是不是就是這種狀態就是空」告訴你、還差十萬八千里、那種狀態叫昏沉、這種昏昏沉沉的狀態還是禪定的必然過程、當這種狀態改變成清醒的認知過程後、就快要接近空的邊緣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發大心、發真正、心念不動、就像宇宙一樣非常平靜、這樣的感覺如果 能夠保持2小時、就達到入門級別的禪定基礎了、不立文字是禪宗的特色之一、其實不立文字是指、不直接依靠表面的文字語句來修行的目的、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大家都知道、佛教有一個、「教外別傳的」這4個字、其實意思是出了教學之外的特別傳成方法、我們學習佛法其實不是迷信、禪定入門後你就可以知道我們的生命的本源到底是什麼了、當然離空還有很長距離、入門級別禪定達到一定程度、我們的天眼是可以打開的、那種感覺就是自己就是天文望遠鏡、可以觀察宇宙中的物質、星球、那種感覺是非常的奇妙非常高興、但是佛說這時必須淡定、心情必須平靜、因為快要接近空的邊緣了、這是我禪定第一次感受、第二次是晚上12點開始禪定、入門之後你可以很快就進入狀態、有時可以快到秒殺、第二次禪定看見了自己的電子人體圖像、感覺就是全身上下都嘗到甜的味道、可以說是比吃糖果還要好一千倍、不過這次禪定是抱著死的念頭進入狀態、給上次開天眼不一樣的、因為佛說了斷生死、是說我們肉體的生死、我們本來就是不生不死的、也是佛說的、所以理解非常重要、這第二次進入禪定狀態後、就非常恐怖了、簡直就是直接出定算了、因為不敢進入狀態、南懷謹師傅說過、有的禪定大師就是進入狀態後就出不來了、所以我很快出定了、過了幾天我自己希望自己喜歡的事情一定要努力、死就死吧、也是12點進入禪定狀態後就直接進入禪定中級階段了、這是我認為的、因為這樣的感覺真的是非常可怕的、整個頭部被一股非常大的引力牽引著順時針旋轉、速度非常快、我的感覺可能有10秒鐘左右然後歸於平靜,就開始從頭部一直到腳的電子人體燃燒圖像、第三次進入禪定的空的狀態、記得是1點鐘開始禪定、進入狀態後不久還是頭頂 被一股巨大的引力牽引旋轉、同樣10秒鐘左右歸於平靜房間的燈是開著的,我可以看見房間所有物品、我坐的床上沒有了自己、我還在想為什麼看不見我自己呢、出定後我想起佛說我們本來就無一物、我們並不是人體生命的我們、後來還看見3個自己都在慢慢的奔跑著去迎接另一個自己、最後說真正意義上的空是進入禪定狀態後、可以看見美好的星空和山川河流也看不見自己、有時在此、有時在彼、所以我認為「空」就是就是色、色就是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首先我們是色、平靜下來、什麼都放棄了、死亡都不怕了、就一切都是無、就是空了、這是我的理解希望對大家喜歡禪定的朋友有所幫助。佛陀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最後說臨濟義玄禪師對大眾說「在我們這個肉團身上、有個居止無定位的真人常常從頭面上出入、你們沒見過的好好瞧瞧結尾、
所謂空並不是指真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讓自己成為一個石頭一樣,進入了完全的物的境界,那樣的話就毫無意義了!更不是放空自己去修行以成仙成佛,你若想成仙成佛這不僅不是空,反而是最大的不空,你求的是人最大的慾望!心中有欲,何以有空!南轅北轍!
我們常常講要放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根本的目的是不讓自己為物所累、為心所困!那空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真正的空是讓自己心裡不要裝那些不合大道的東西,摒棄那些妄想妄念,讓內心完全遵循自然之道而行。如果內心充滿各種妄想妄念,那麼就會寸步難行,處處不和諧,覺得滿世界都在和你作對。最為簡單的例子是:本來餓了要吃飯吃飽飯(這是本性),這是有利於我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延續的,可是你卻非要吃撐(慾望過了),那麼不僅身體難受,久而久之還會得一身病。君不見如今通風、糖尿病人群比比皆是而且越來越年輕化,道理如是!我們追求「空」的境界,不是要成仙成佛長生不老,而是為了勤而行之得其法,事上磨時倍其功,讓生活幸福美滿!
一.先講佛家的
「空」,歷代高僧都有其解釋,認為空是佛家追求的境界。但解釋來解釋去,讓人更不明白了。其實空沒有那麼玄奧而不可理解。佛家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最流行的解法是:色指物質,空指精神或虛無。精神就是物質,物質就是精神。這種解法容易讓人陷入悲觀、消極、被動之中,認為對所有物質或實相的追求都是白忙活一場,是一場空。這就曲解了佛教的寶貴奧義。
空,指的是物質的時間概念。所有物質都不是絕對靜止的,而是絕對運動的。今天的你已經不是昨天的你,今早的太陽已經不再是昨天那個太陽。人們認為一成不變或註定不變的事實,其實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也沒有亘古不變的真理。
所以,色即是空。物質是變動的,變動就是物質的根本特徵,沒有一樣物質可以逃脫這個規律。所以,空即是色。
佛家修行講「緣起性空」,就是認識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關係,人要找回自我,回歸本性。這是非常有健康意義的。能讓人心理找到寧靜,恢復能量,並因認識自我而調整自己的行為,解脫煩惱的「苦海」。
總人言之佛家的「空」。是無,連無都沒有的「空」境界,緣起性空,無空無我,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空有不二,佛講的空不是斷滅空,也不是頑執空,而是妙有真空,因自性空緣生有,即緣起性空!
二.道家的「空」,「無我」,無我境界也稱為無我境地,是只有心無旁騖、心無雜念富有經驗達到的至高境界。但是其副作用是急劇消耗體力。我心一切皆已成空,即為空者乃稱為無。
「我的心已完全化為無,空即為無。」要想無我,那必須修道,要做到:致虛極、守靜篤、歸根復命。無我的境界,只有心無旁騖,無雜念,一切皆空,空而為無為、無我,才會進入那玄妙、空靈之境。
處世,當學道家的無為,那是順應自然,恪守寂靜,猶如那波止水靜,彷彿那飄飛的黃葉,最後歸根;
做人,當學佛家的無我,順應天道,無我而得涅;
行事,當學儒家,修身、齊家、立德、立言,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老子的智慧是:虛則是無我,靜則是無欲。因此,無我,重要的是無雜念;學道,重要的是虛心。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將世間的一切煩惱放下,無我而渡芸芸眾;將生死看透,無為而使自己融入自然。
世間無我,處處是我;舍小我,求大我;棄邪心,守慈心;人不知有我,我不知有人;無我玄之又玄,有我眾妙之門;求靜而無我,人生之妙境。
三.世俗的空是當內心浮雜,不妨點一支香,茶禪一味,清一清塵污俗垢的心,暫去塵世之念,暫了虛妄之心,進入神思最虛無縹緲的空間,如一隻空杯。既所謂的「空杯心態」。當我們心中裝滿成見、財富、權勢的時候,就已經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熱衷擁有很多,卻往往難以真正的擁有自己。
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的思想需要放空,最好把之前的所有事情清空,就像空杯心態一樣,不想擁有的東西倒空,才能注入新的生命。清空雜念,努力鍛煉更高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學習的心態也需要放空,拋開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的心態,虛心求教,才能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識。並且把學來的知識融會貫通吸收變為自己的財富,才能更好的接受下一個知識的到來。
空是解脫境界。
說到空,人們容易聯想到《心經》中的說法「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容易把空誤解為什麼都沒有。
我們看看《心經》的開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薩,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我執、法執,度生死苦,所以叫觀自在。這樣的大菩薩在解脫境界下,以般若觀照五蘊等萬法之空性,度脫苦厄。
所謂空即空性,即緣起性。如法月譯本《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這一空性,是證得的,是以智慧觀照的。不是論理,不是言說。
緣起性即「諸法由因緣而起」。就是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即:「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當證得緣起,則證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則煩惱無從升起,則止息苦。
解脫並非由此地到彼地,解脫是當體即空,是當下證得緣起。
我們可以點滴做起,從一時一事做起。用三法印來問自己。當對任何一件事起執著,起煩惱時,不妨問一問:「這件事是永恆不變的嗎?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是什麼?我到底在執著什麼?」當這樣問自己時,通常我們會發現,我們的煩惱往往不是因為外在的事物,而是我們內心的習氣和愚昧。
如果有這樣一個發現之後,我們不妨再問一問:「我是誰?什麼是我的?我是永恆不變的嗎?」當這樣問自己時,我們會發現,我們自己也是處於變化之中的,我們自己也是因緣際會的。
當我們開始內觀、內求的時候,我們會因為煩惱而羞愧,而不是遇到不如意就滿腔怒火。我們會更深地理解佛陀所說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一點一滴的感悟,好比滿天烏雲露出一絲空隙,如果能堅持,那麼空隙會越來越多,烏雲會漸漸散去,智慧的陽光終將灑滿大地。
空並不神秘,我們堅定地去除私慾和無明,就是走向空之境界。
我們先來談一談,什麼是空?空就是心經中所談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空就是空性也就是法性,空絕對不是你認為的什麼都沒有的空。他是真空妙有。它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大智慧的心。更不是你認為的空,是永遠是空的頑空存在。
如果是這樣,就沒有人們今天的你我。也沒有奧妙,多彩多姿萬物及人生。達摩袓師云:【自家運手動足,為何不知】?皆是空的緣起,及動用的顯現。六組壇經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物的一切都一,動用的,顯現。不生不滅的一,也就是空。空也就是菩提自性。也是涅磐妙心。
六組壇經雲;【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能生萬法為大】。空,是永恆的超越時間與空間。空與色是永恆動用的運行著。心經中一直強調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是空,空不是色。他是不一,不異。如大海中的波浪。波浪不是大海,大海不是波浪。海不離浪,浪不離海。波浪一次又一次的起伏高低。它是生滅現象。一切的色,都是空的緣起,動用,生滅的現象。離開了大海,就沒有波浪。離開了空,也就沒有我們的人生即萬物。實為一的,顯現也。空是真空妙有。是法性,是體。他不生滅法。不是二法。不是有為法。不是因果法。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一切的色,是生滅法。人的頭腦,心識。是生滅的,變化的。有高低的,有大小的。有境界高低的。今天要問空是什麼境界?【空】永遠沒有境界的。有境界的是自我頭腦的心。六組壇經云:【風動,幡動,是仁者心動】。色與空的體,相,用,的完美的顯現。是實相無相。是木起清浄們因地法行,是本貭的使然,是本來面目的流露。是沒有境界的。空是佛教用語,在佛教系統中,空是智,被稱為空性見,與出離心和菩提心並稱為學佛三主要道。
空性只能去證悟,證悟到空性的人就是明心見性。
佛法空性講的是宇宙真相,宇宙一切的本質是空性,一切從空中而來,又歸於空。而從無到有,從有到滅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不管如何生滅,空的本性性一直在那如如不動。而一切的生有就是在各種因緣的推動下展現出來的法界繁榮。但是繁華最終都會落幕又歸於空。
所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不二。如果離開空談有就是只談現象不談本質,如果只談空不談有就是只談本質不談現象,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對的。
作為我們世間人,空對於我們的指導作用就是用空杯的心去學習去處事,不能原地踏步。負能量滿了就及時空掉再去裝積極能量,讓我們的心不斷去騰出地方裝更好的東西,乃至不斷超越。至於空的境界是什麼,只有證悟到才知道,非要言說,大概就是庭前柏樹子吧。
空,就是看開,放下。說起容易,做起來難。
六祖慧能言,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做人的大道理,人人都懂,做起來難。為什麼?在於自在人心,凡事看不開,放不下。
人生的原味是苦,生活的本質是累。人一生,從生到死,時間無情,人有情。生死路,碰到誰是緣傷,走多遠是造化。生來有口,死時無情。空空的帶走不了什麼?
生活在延續,日子在一天一天過。一天一閉眼,一睜眼。
閉眠時什麼都放下,睜眼時,面對現實,吃穿住行,人情禮儀,傳統節日。離不開錢,錢是養命源。什麼是真,什麼時假。
生時空空,死時空空。
人之初心,活下去,發現自我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是群居的,有情的。夫妻血緣鄉土故舊托於情,權貴托於勢,富豪托於財,江湖豪俠托於義。構成一個關係網,人人都是網中人,網空空。
空非空,相非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是持戒,自律。自明本性。
悟空,明性,頓悟也。
動心起念,空非空也。
悟空不易,頓悟難。漫長的歷史中,頓悟者曲指可數。
很有緣能回答這個問題。
「空」即是「空」性。而「空性」解釋為「聞思空性」,是佛教的術語。得「空性」者則「細微如色」「如空如水」、「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遍布虛空法界。
空性即是「佛性」簡明為「空」或名為「佛」。一切萬物眾生的覺悟是成佛之本,「空性」亦是佛的神力和智慧的本源。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今天是(阿彌陀佛)的聖誕日,願六時吉祥,早日離苦得樂。
空,是什麼境界,我想應該是人的思維的最高境界,當人想做一個得大自在,無牽無掛,幸福快樂的人時,你得學會用寬擴的眼光,廣闊的胸懷,縝密的思考來分析宇宙的一切,在佛教語言叫"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當你領悟到時,看到事物的究竟,就是實際情況,在佛教里叫"實相",實相就是"空相",實,就是空,空,就是實。《心經》里叫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可以說,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門。懂了這些個事物萌發的走向,人就渾身舒坦,就會靜下心來,去認真作好自已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致使這個"我"的肉身過於勞累,並帶動眾生共享此法喜歡樂。這就是悟得人生大智慧,就是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談的"空"字的內含。
其實《心經》已作出解釋,「諸法空相」,說了兩個意思:第一,「空」是一種「相」,「相」又是什麼呢?這在《楞嚴經》中說了,「相」是宇宙功能與人的感官意識相互作用形成的。第二,「諸法」是指人所認知的物理世界,包括自身。整個意思是人所認知的整個物理世界是宇宙功能與人的感官意識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是一種「空相」。
那麼「空相」是什麼含義呢?《心經》在下文中說了,既不是籠統的「無」,也不是非無即「有」。且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六不」,不就「有」這麼一種「東西」,這「東西」,指的就是「水大」、「火大」、「土大」、「風大」,這「四大」,其中「大」字不可缺,且非大小的「大」,是指類似於水火土風這樣屬性的功能。用現代語言說,「宇宙功能中的物質(含固態和液態)丶能量和信息的屬性」。這是不生不滅丶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要說有,就是這樣的「有」,經文中隨即講了「無」,「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共三十三個「無」。請注意,這三十三個「無」都是發生在人身上的。為何說「無」呢?舉列來說,你著閉上眼,你眼的視覺及影象意識不與外意發生作用,此時我們的頭腦中就沒有眼前的景象,這不就是「無」嗎?
可見,「色即是空」中「空」的含義不是用現代漢語字曲去解釋的,必須回到當時的語境。
推薦閱讀:
※如果七個月後,爆發生化危機你有200萬,該如何準備?
※上聯:一問三不知,下聯如何對?
※你客戶給你們提的最奇葩的要求是什麼?
※有一上聯:萬水千山總是情;請接下聯?
TAG:今天有啥好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