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中的第二個相怎麼理解?


這句話出自佛教大乘了義經典《金剛經》是有甚深義理的。因為世間萬物本來是就是無相,只是人們依據自己的經驗去取相,才會有相。

法不孤起 相待而生

因為我們長期沉溺於自己的感官經驗,所以這並不好理解。相本是從經驗分類截取然後固定的存在,但是真實的世界,並沒有固定的存在,一切萬物都是相依而生,每一種相必待其他因緣所呈現,最後呈現出一種萬象森羅的總相。因而世間萬物中絕找不出孤立之存在。

如果拋開成見和經驗去如實觀察,明因暗生,下因上有,沒有任何一物可以不託因緣孤立存在。這個在佛教裡面屬於三法印的諸法無我,就是諸法沒有自性,都是相待而生,相因而起而顯現,這其中沒有一個獨立的存在,沒有所謂的「我」。細心觀察的話就知道所言不虛,是真理般的存在。

如來是心無造作 如其本來

明白這各中道理後,就能超越感官經驗和成見,見得事物的本來面目,這也就是如其本來,沒有任何人為的造作。發現了這一點,也就是見到了如來,所以不能說你看到了這一點後,就能看到一個金光閃閃的如來佛站在你的面前,那還是取相,不是非相。而這個見也不是用眼看,而是用智慧理解。只有心不分別的時候,眼才不會取相,才能於相而離相。因為這與感官經驗相違背所以習氣是很難扭轉,但是如果沒有成見理解其中道理卻不是十分難辦的事。這就是理可頓悟,事需漸修的問題。

破生死之大疑 是真修法

所以到了這一層,所謂實相就是對這個森羅萬象的整體而言,如果認為還有個獨立的實相,還是著相,不是實相,如其本來才是實相。了解到這裡還要前進,既然諸法無我,那自己的生命,自我這個我是怎麼回事就是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了,真正能體悟和參透這個迷團才有效用才能真解脫。所以說真修法得向這個方向進發。

其實不用糾結兩個相,都是形象或者取相的意思。所謂知道和實踐觀察是差別很大的,不可不慎,所謂明白不能帶來真解脫,即能明白又能又實證體會才是真功夫,真的很不容易呢,智慧和慈悲真的不是兩個詞啊。


我覺得這句偈的重點在:如來。

諸相,指的是聽見的、看見的、聞到的、嘗到的、觸碰到的還包括想到的這一切。

非相,就是假相。

佛教中經常說我們生活在顛倒夢想中,這個世界是虛幻的假相。但這個假跟我們平時理解的真假還是有點不一樣。佛教里說的假相,更主要指的是:不永恆,終究會消失。

如果說你信佛的,看經義里講這個世界是假相,然後你每天用嘴說這也是假的那也是假的行不行啊?當然不行,沒意義。這也叫大妄念。

所以這句偈中的「見」也要重點理解。不是看見,是心經里所說的「照見」,照見五蘊皆空。那什麼是照見?我不知道,能照見我就成佛了。關於照見有不少解釋,但我可以跟大家分享個心得,想理解照見,咱們可以用排除法:看、聽、聞、嘗、觸、想都去掉,剩下的的那個應該就叫照了。我們信佛修行學的是減法。

現在這句偈就可以解釋差不多了吧?

如果能關照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相都是虛幻的假相,就能看見如來佛祖,或者是就看見了釋迦摩尼佛......這樣的解釋恐怕就是謬了。

這裡的如來指的應該是:如來藏。

這就又得從佛家的世界觀說起了。簡單的說有一個永恆無限的真我存在,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如來藏,也就是「空」。而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從粒子到宇宙乃至平行宇宙,11維空間,還有我們自己(包括思維),都是這個如來藏映射出來的假相。就是「色」。

而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最後的如來二字,指的應該是如來藏、空、真我,不是佛祖、佛陀、如來佛。個人覺得這個如來也可以理解為:真理。

所以這句偈可以解釋成:如果我們「關照」到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短暫、虛幻的假相,不被這些假相所牽引,也不執著的追求這些假相,這樣就找到了這個世界的真理,找到了永恆無限、真正的自己。


很有緣能回答這個問題!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則短句出自於《金剛經》中。我們這個由地、水、火、風,所組成的色身,猶如水中月鏡中花。只有我們大夢初醒後才方知一切都是虛妄的。

而怎樣才能是我們從虛妄的夢中醒過來呢?在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只是我們的佛性在過去無邊無量世中被無名和愚痴污染了我們的佛性。

《達摩血脈論》云:即心是佛,亦復如是。正所謂心即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所以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中的第二「相」的應該理解為:我們內心深處的(清凈自性的佛性)!只有明心見性後即見「如來」!


如一個和尚說自己「見諸相非相」了,我就帶他到一座三十層樓頂,讓他跳下去。他若毫不猶豫地跳了,那他是眼前無相了。如果這個方法太殘忍,我可帶他到一堵牆前,讓他沖向牆撞頭。他要毫不猶豫撞上,頭肯定要破。我就帶他到下一牆,讓他接著撞,直到他承認自己並沒有達到「見諸相非相」的層次。人間之相,難道只用「見」?用手可以摸,用身可以觸,為何只用「見」?

確實是只能用「見」。因為這個「見諸相非相」,指的是修者在坐禪中,在定中,用天目看到的景象。這些景象有山,有水,有人,有物,有神,有妖,有佛也有魔,這些,便被稱為「諸相」。但這些相都是虛幻,修者如若認真,便入魔道。但此時,修者若「見諸相非相」,那麼就過了此關,那麼如來真身,就會呈現於前。這便是「既見如來」。

佛經如果用人的邏輯,推理去理解,推斷,你會發現,是矛盾的,不易理解的,甚至是無理的,胡說八道的。其實人應該怎麼修心,佛祖早就講法了,就是在生活中依「戒」而修。那些上萬部佛經講的,大部分是講禪修的遞次和境界,而且,講的還是大眾能聽的佛法。


金剛經:諸相非相中的第二個相怎麼理解?其實金剛經就是一部破相論, 你還在糾結相的疑惑的話, 基本上是沒有辦法打破執著的。

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諸相非相中的第二個相怎麼理解?用通俗的話解釋,如果見到(諸相)佛像、唐卡、周圍的眾生和自己的六親眷屬這些人相、我相、眾生相的時候,都是自性的本體,也是自己的身體的一部分時。好比自己的胳膊、眼睛和手時,你還會執著他們(相)嗎?你會不會對著自己的胳膊眼睛禮拜或者我愛你恨你嗎?不可能的, 這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你才能照見真我本性!真我本性就是如來, 是佛性也是本性!

其實金剛經就是一部破相論, 什麼是破相論, 就是打破我執, 打破自己無量劫的貪嗔痴慢疑無明心毒的!你還在糾結相的執著的時候, 基本上是沒有辦法打破執著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金剛經就是大乘的教法,你必須打破一切相的執著,才能趨入空性的智慧,正等正覺!

著名的禪宗公案有丹霞燒佛。丹霞是寺院的主持, 寺里有一尊非常珍貴的楠木佛像,弟子們每天禮拜非常虔誠。這樣一來, 丹霞看到弟子們被佛像障住了,每天都是在佛像前觀照禮拜瞻仰。有一天晚上, 丹霞就把佛像劈了, 扔到灶坑裡燒了。弟子們早起發現佛像不見了, 大驚失色, 但是又非常恭敬主持。這樣修行以後, 弟子們很快證悟了。

這就是諸相非相,開始們弟子執著那尊尊貴的佛像, 無法釋懷;但是主持把佛像燒了以後, 弟子也就醒悟了。不再執著佛像, 也就是見到了真佛-真我本性。

哪有人問了, 為什麼不要我們執著諸相, 那世間還有那麼多的佛像寺院唐卡呢?這都是一個緣起,通過這些有相的形體來引導大家對佛像的莊嚴威儀和法喜。等你通過修行慢慢達到一定的證量的時候, 這些佛像唐卡寺院你也即無需掛礙和執著了。好比我是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就像一個嬰兒, 需要媽媽的手扶著牽著才能順順利利過馬路;等你大了工作了, 你也就是不想跟著媽媽後面,等不想牽著媽媽的手過馬路了是不是呢?這個時候你達到了獨立思考的能量, 也就不要媽媽的護佑了。是一樣的道理的。

獲取更多佛理知識,歡迎關注頭條號:上師壇城!


《金剛經》作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博大精深。根據個人的智慧高下,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去解讀《金剛經》,那你將會走入誤區,對你的修行是沒有好處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源於《金剛經》於理實見分第五品,佛祖對須菩提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差不多概括了《金剛經》的要義;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四句偈表達的意義相差不大。

要理解這句話,就要弄清楚什麼是「相」,什麼是「非相」,什麼是「如來」。

學習佛法,是了脫生死,解除一切煩惱的法門。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被世間的金錢、地位、權力、名譽、美色等等事物而迷惑。因為一時的得到與失去而高興和煩惱,卻忽視了人生的無常。不知道這些東西轉瞬即成空,生老病死才是人真正要面對的。

佛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表相,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一般。那這裡講的「非相」又是什麼呢?

知道了「相」的轉瞬成空,就要放下對相的執著心,就會看破相的本質,讓一切相不再迷惑到你,了除了煩惱,就達到了見諸相非相的境界。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每個人心中都有佛,就是說的「即心是佛」。這裡說的「即見如來」,不是說你即可見到如來佛祖,不要望文生義。意思是說:你放下了對相的執著心,了脫了煩惱,就可以見到自己的真如自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明心見性的無上法門,希望我的理解能夠幫到大家。


沒有那麼玄,物理已經告訴我們物質是由看不見的物質組成的,化學已經告訴我們物質之間的化現,這就足夠了。就是無生有。諸相非相就是說物質是由非物質組成,這也是色不異空不異色空不異。

被套的人問題出在哪?出在有住,有立場有角度有屁股落座。被範圍。說什麼黏什麼,一說奇點,思維意識又住在奇點上。我們所有的都是由一物而成,這物無相恍惚。當她造了,她就造了,就像魔術一樣,化,造物的更確切說法是造化。她是化,化現,我們人造個玩才是造作,工程,構建,積木。因為振動頻率低,材料固化了,低等低沉了。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形固化的是很低等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有形固化是很低等的存在形式,類似水的三態。

概念意識框死人,人是笨死的,不是時間老死的。

比如說,唐僧看見老太太,悟空不能說她就是老太太,我們也是如此,你既然了解物質是由見不到的組成的,就不能還死抱著這個老太婆小姑娘說事做人事。你不應該說這個妖怪哪裡逃么?

往裡找,找我們的本來面目,找我們的終極答案。圓滿我們的好奇心。書中自由顏如玉,身中自有黃金屋。宇宙在內不在外。你有個眼耳鼻才說內外。破掉這個封印,這個禁錮。

這是個吃緊的活計。因為是無智亦無得,所以無從考知,但是道者反之動,有動顯道,當你看到覺到有相非相,它們再也落不到實處了,佛說,即見如來。給個信兒。

事實是生命先發生了見如來,萬物才如而來如去。

歡迎拍磚,你拍死我你是如來,我涅槃。藏地和印地,都有無遮大會,互相拍,有進頭,漢地這方面做作虛偽,有進步的少。互相捧下藥的多。

為什麼藏地叫藏地?為什麼印地叫印度?這些事都是如是如是的。漢語就是一部天機書,懂了漢語就懂了奧秘玄。

在不經意中正好恰巧,這就是道力道恩。在兇險中正好無恙,這就是神典神賜。

愛因斯坦說,萬物歸於愛。物質的本質是愛,愛是道的德性。


大道本無形,主佛本無相,為引導以形象而有見識的人類,能有所具體於形象認識而能有執著,因此就有了所謂神鬼的形象演變和示現。

全剛經中「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語,與另一句「若以名相見我,是引人邪見」的說法,是意義相同的不同表述。就是以此拗口的「鬼話」,委婉的告訴那些自以為是的偏執遊戲者,當你有所見靈通顯現的佛像,或滿世界以通靈所見佛像而信以為真因此塑造的佛像,或所謂佛經描述的佛菩薩定義,能有所領悟此「相」決非如來本質真相,那你就是明白(有所慧悟)所謂如來真相的人。因為,所謂的佛像,佛法,佛菩薩的名義,皆是此言中所說的具「相」的東西。而這些具相化於文字理念和形象化概念描述的名義表述,全都不是所謂如來本質真相的直白揭示。故所謂佛經以鬼話般語境如此故弄玄虛戲弄人的遊戲表述,只是供人類有所寄託精神以便能有所認真遊戲人生需要的假相戲說。

因此,所謂「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就是說,如果見知佛像、佛法、佛顯靈、佛菩薩一切名義,明白如此「著相之見」,全都不是所謂如來的本質真相,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覺悟。畢竟,未有天地,先有如來靈光和佛能憑心愿創造極樂世界的佛教流傳說法,就已昭然若揭的告訴了人類,能先天地而存在和憑心愿能創造世界的所謂如來佛,決不是人類通靈所見,靈魂有意顯靈演變給人類所見識的,所謂人類形象的佛。而是超越人類形象,超越人類有限概念理解的宇宙造化主宰——彌天體量的靈魂。

為什麼,所謂的信佛者,至死不知佛究竟真相,終生只以佛法諸相假說意義狹隘認定佛?為什麼,所謂的信道者,始終不知道德究竟真實意義,畢生竟以鬼演假相而言天地萬物?為什麼,所謂的信上帝者,至死都將那創造宇宙萬物的所謂上帝,視為人類形態的生命?因為,人類只是被宇宙靈魂的造化界定,局限於狹隘見知,陶醉於物慾享受,縱情於人生遊戲的小生命。所以,數千年里,人類世界每個不同語境的領域,或唯有一個或三倆個人,是造化賦予相對智慧的聖言極語者,其餘的就儘是、也只能是盲從迷信並困惑於如此遊戲的愚昧執眾了——這就是造化絕妙的安排。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覺得也可以是:若見諸象非象,則見如來。

我是學道德經的,所以只能用道德經來告訴你答案。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金剛經》的這句來翻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則應該這樣:若觀道非道,名非名,則見常道矣。

我非我,你非你,我是你,你是我,我是世界,世界是我,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金剛經》是絕對主義的描述:否定一切的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道德經》是即肯定又否定,如:道可道,非常道。可以,但非常。

金剛經,論證空色,也涉及到了名詞「有」,道德經也是!

「有」即是「可道」,非常道。那麼道是什麼?《道德經》論述了很多,大道無象,恍惚,希夷微,有或無皆是道,皆非道。

一句半句也說不太明白。總之就是否定了一切。否定一切後,你就空無了,清靜了,人能常清靜天地悉且歸。你就得道了,你就見本真的自我了,你就見如來了,如來時的模樣。


我看這麼多同修在回答這個問題,我也來湊著答答,如有不如法的地方請多多指教!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是出自於《金剛經》中一句佛語。如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一切諸相的虛妄不實,即可見如來無相之理了!第二相前有個非作否定,就是虛妄不實之相!就是一言否定了凡所有相!

其實 萬事萬物都是同一體性——空無自性,起作用的也是這個空性,空不光指沒有了,還指事物的生滅變化!既然萬事萬物都是生滅變化的,也就是說一切都不可得,無所得。也就是告訴我們只可用不可得!所以就不應執著於相,就應安住於真心自性,如如不動,因為只有真心自性才是不生不滅的。這樣就會破掉所有相(境),但也不能執著空!佛陀也是告訴我們不可執著一法!這樣才能從心上徹徹底底地破掉所有相,而不去執著!


推薦閱讀:

《長生殿》中有一齣戲概括敘述了全劇故事,這齣戲是?
上聯:得好友來如對月。求對下聯?
上聯:竹窗篩雨春聲早,如何對下聯?
下聯:荷塘月色竹自青,如何對上聯?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