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面對人生中的無常?
無常,本是佛教用語,意指大千世界,一切有情處在瞬息萬變的狀態之中,舉個最普遍卻最易被忽略的例子,人的生老病死就是無常的一種表現,試想一個少女的花容月貌終有一日要枯敗凋零,要怎樣面對時間殘忍,青春不再的無常?
很顯然,此般無常不是我們的意志能夠阻止發生的。因此,面對它的第一步應是平常心接受無常的事實,任何追求青春永駐、長生不老的行為都是可悲可笑的。但是這種接受並不是一種消極抵抗、第二步應該邁向的是將人生的無常轉化為自我的『無常』,此處的無常不是說情緒的無常,(當然情緒也是無常的)。
而面對外物的無常,我們要做的正是改變自己的狀態,以變應變。當你的自身也處在常變常新的狀態,首先你將擁有更泰然的心態面對一切無常,其次你的每一次自我更新都將有利於你去適應一次新的無常。
無常帶來的困擾,其實主要源自人對變化的無可奈何,在無常面前, 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掌控欲得不到滿足,事情的發展不能完全遵照自己的心意,因此感到失落。實際上,變化本身未必使人痛苦,是變化的方向與自己的預期相違背,才會心生不滿。
因此,面對無常,也是在面對我們的內心,重新審視內心的需求,是不是對於某些自然的發生,心中產生了過分的執念。而外物的變化也不一定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這個道理大自然一直在不動聲色的告訴著我們,花的凋零,月的圓缺,四季的交替……這一切都在闡釋著無常。所以,其實要怎樣面對無常,就像在問要怎樣面對每日的發生一樣,因此,怎樣面對生活,就怎樣面對無常吧。
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話題,所以我們隨時都在經歷人生無常。無常對於消極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名詞,是消失,是死亡;但對於積極的人來說,無常卻意味著是鳳凰涅槃,是重生!
我們無須害怕死亡,就因為生命在不斷『死亡』的同時,其實也在不斷獲得『新生』。在此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死亡本來就是生命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沒有死亡,就沒有生命。」
人生中的每一個剎那都包含著死亡,也包含著新生,就像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包含著白晝和黑夜一樣。這就是生命的真相。而一旦懂得生命的真相,我們也就懂得死亡的真相了。
只有「無常無我」的世界,才是充滿生機的世界。
我們不應該抱怨『無常』,因為沒有『無常』,一切事物都將不復存在。一朵雲如果不變成雨,綠樹便不能生長,鮮花將不能開放;一粒稻種如果不變成稻穀,田園將一片荒蕪,我們將得不到食物。如果沒有無常,就沒有日升月落,四季輪轉;如果沒有無常,萬物將停止運動,世界將變成一片死寂。同樣道理,如果自我不會變化,一個孩子將永遠是孩子,不能成長為大人;如果自我不會變化,一個病人將永遠是病人,不可能恢復健康;如果自我不會變化,一個窮人將永遠是窮人,不可能通過奮鬥改變命運;如果自我不會變化,所謂的人格完善、成聖成賢,也將成為一句徹頭徹尾的空談!那麼現在,請你告訴我,你是願意生活在一個一切都凝固不變的世界上,還是生活在一個『無常無我』、充滿變化的世界上?
答案當然是後者!
OK,既然你選擇生活在一個『無常無我』、充滿變化的世界上,那麼你就該欣然面對一切形式的死亡:如果你看見一陣細雨,那是因為一朵雲死了;如果你看見一株稻穗,那是因為一粒稻種死了;如果你看見春天來了,那是因為冬天死了;如果你聽見一個嬰兒呱呱落地的啼哭,那必定有某個老人終止了上一段旅程的腳步;如果你熱愛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那你就不該拒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死亡。換言之,『無常』固然是埋葬萬物的墳場,卻也是孕育生命的搖籃;『無常』固然是殺死昨天和過往的劊子手,卻也是催生明天和未來的發源地。所以,當死亡在你面前裂陷為一處絕望而黑暗的深淵,你應該看到,它背後隱藏著一座通往希望和光明的橋樑……這座橋樑的名字,就叫作新生!
很多人都知道無常這個詞,也經常會說人生無常、黑白無常等等。但是你對於無常的理解真的是正確的嗎?無常是悲觀嗎,無常就是死亡嗎,無常就是消極嗎…… 無常是佛教的名詞,出自佛教三法印。三法印即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簡單說無常就是指事物永遠在不斷的變化,沒有固定不變的。無常不是一個負面的概念,就是指一切事物現象的一個過程而已,只是我們把它誤解了,一聽到無常就覺得很害怕、很不好,這恰恰是人內心執著的一種體現。正是因為無常,所以我們才能夠通過修行而改變,從凡夫到智者,乃至成佛。萬事萬物沒有獨立實在的自性,而是隨因緣的生滅而不斷變化,這就是無常。
佛教的修行提倡我們要常思無常,這其實不是消極。把修無常修成消極了,這是修行修偏了。因為無常,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時光,好好修行;因為無常,所以對好的就不要貪戀,對壞的就不要畏懼,不掛礙不執著。如理修無常,無常帶來的就不是煩惱,而是善法。能常思無常就知道一切好的東西都會過去,一切不好的東西也會過去,不管是喜是悲,都不會久住。無常不是壞事,而是一個客觀規律。如理修無常觀,能夠對治「常執」,減少很多痛苦;讓內心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變化,善用無常來成長自己、成辦善法的事業;策勵我們珍惜時間,精進修行。深刻認識無常,就能處事不驚。樹立內心宗旨,遇到任何風浪都不會動搖。 所以無常觀不會給我們帶來消極,無常是一切世間萬物的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如理思維無常,能讓我們的心不粘著在境界上,對於喜愛的事物不要太貪戀,對於不喜歡的事物不要起嗔恨,要用隨緣、珍惜的心態面對生活。另一方面,無常代表了改變,因為無常,凡夫才能夠成佛,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努力,永懷希望。
佛陀曾經講過,在一切思想裡面,想到無常是最殊勝的。佛在一個戒律經典裡面講到:「一百個舍利弗,供養我各種各樣的食物,這種功德還不如一個人剎那之間想到無常」。如果一切都是常的,都是不變的,那好的永遠好,壞的永遠壞,富貴的永遠富貴,貧窮的永遠貧窮,那修行就沒什麼意義了。所以因為無常,我們才有可能改變,正是因為無常,我們才有希望!無常並不可怕,恰恰是因為懂得無常,我們才會活的正常!
無常使痛苦的人生起勇氣
如果你現在正受到嚴重的困擾,被難過的情緒所層層捆縛,那麼,你最想聽到的一句話應該是:『這一切很快就會過去!』這句話將帶給你的歡喜、雀躍何止萬分!
而如果你確實知道,並且肯定:『這種痛苦是不會永久的!』這不是可以使得頹喪、悲傷莫名的你激起無限的勇氣嗎?
無常使樂轉苦;同時也使苦轉樂;無常的轉變是自然演變的一種現象。使人痛苦的並不是無常,而是對常、對永恆、對不變的執著。只要我們真正洞悉無常,我們便可以坦然面對無常;如果可以坦然面對無常,又何來絕望?何來所求不得?
正因為我們貪戀著感覺所帶來的快樂,而對這種感覺的轉變生起痛苦、抗拒。如果不貪戀快樂的感覺,那麼,所謂不好的感覺也只是一種自然生滅,又何來苦惱?
因此,當我們覺得痛苦時,冷靜地觀察它、分析它、看透它—是的,它終究會成為過去。事實上,它只是某個事物的生滅,某個念頭或感覺的生滅。
不要向痛苦低頭,因為它並不能永遠困擾你;不要被痛苦迷惑,因為它也只是因緣和合的,一旦因緣分解,它便會轉變以致消失得無影無蹤。
◆認識無常是為了活得更好
認識無常是為了活得更好;認識無常也是為了滅除煩惱、痛苦;所以,佛法才說『無常』。
佛法是滅苦之道,也就是熄滅苦惱的方法。佛陀為了熄滅人生的種種苦惱而出家修行,他所追求的,就是對世間實相的洞察,對苦惱根源的發現。佛陀像是一個專科醫生那樣,為人生的苦惱找出了根源,然後將這個『毒瘤』一刀切除,使得毒性不再蔓延,使我們的身體恢復健康。所以,佛法也是清凈之法。
由於無常的變遷為我們帶來了種種煩惱、痛苦,所以對它有所認識是必要的。當我們認清無常的真相之後,也就找出了苦惱的根源:對『常』的執著。如此一來,病源已明,病也就易於痊癒了。所以,我們才會說:認識無常是為了活得更好。
甚至我們還可以用一種比較輕鬆的態度看待無常,那就是:無常的變化使得人生充滿樂趣,時時為我們帶來驚奇!
無常,使我們的生活不致於枯燥乏味。使得我們對一本小說有著追讀下去的興趣的,不也正是這種『未知的結局』嗎?那麼,有時也把人生當作一本還沒有看完的小說,並以此來保持一份對生命的熱誠和繼續努力下去的歡喜吧!雖然明知小說必有結局、終章,但是一個怎樣的結局呢?究竟是悲劇收場或是大團圓的喜劇性落幕?這些都是使得我們充滿興味地去閱讀一本小說的推動力。同樣的,雖然明知會有死去的一天,但那是一個怎麼樣的結束,不也是很令人感興趣的嗎?更妙的是,在這本叫做『人生』的『活書』里,主角是我們自己、作者也是自己!在經歷了幾番悲喜、層層苦難之後,我們是否也可以像那些證果的聖人們那樣,了無掛礙地說一句:『我的生死煩惱已經結束了,清凈的行為都已經建立,應該履行的義務職守都己被履行,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任何煩惱束縛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那就得視乎我們是否努力精進了!
總的來說:使我們生起痛苦、煩惱的,並非『無常』本身,而是我們對『無常』的拒絕接受和對常的執著、不舍。可以說,苦惱是由於對無常的無知所引起的。因此,只要真實認識無常、坦然面對無常,並且,努力地把握眼前的每一個『此刻』,把心安住在每一個『現在』—不去眷戀、追悔過往,也不欣求、擔憂未來;那麼,你一定可以活得比從前更好!
人生無常,我們認為的無常其實是我們不願接受必然。世界沒有偶然,偶然是因為我們狹窄的視線,是我們沒能力看穿。
不管你願不願意,結果不會陪你一起撒謊,和你一起幻夢。而我們卻一直執著的用幻覺編織的美麗的錦緞。
不要因為無常我們就灰心喪氣,我們就開始停止追求的腳步。
如果我們不功利不幻覺,習慣人生無常。如果我們不給自己設限,我們就能不斷和最好的自己相遇。只要每天睜開眼睛都能看到一個新的我,就很歡喜!就很滿足,就很快樂!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陳瀅如:
佛家的《金剛經》對於「無常」的描述,大眾皆已耳熟能詳:「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就告訴我們:宇宙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待的互存關係,其間沒有恆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它的性質是無常的,表現為剎那剎那生滅的。
我們熟知的四季更替、人的生老病死、花開花謝,其實也都是在告訴我們,我們身處在時時的無常之中。
從哲學角度,其實我們也是不難理解的,說世界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並且也說事物永遠都是在變化運動的,這些都在說明無常。
那我們了解到了人生中的無常,我們又該怎樣的面對呢?
舉個現實例子說明一下吧,就拿我們身邊常見的事例來看,很多情侶分手後,一方會為此猶豫、消沉而不能自拔,沉溺在痛苦中,總是在心裡問自己「他為什麼會離開我,我對他是那麼的好?」這就是把情感看成是恆常,覺得是不應該變的,兩個人會一直在一起,想想我和我們的父母都會有一天父母的離世而分離,那麼戀人為何就不能分開呢?另一個,就是為何你對別人好,別人就要因為你對其好就不能離開呢?那麼很想問一句,你所對他的好,到底是真的好,可以作他自己的好,還是你想控制他的好呢?
我們面對無常時:
首要的是接納,事事就是不會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出現的,而是由它自己的規律的。
其次,雖然無常無時無刻都在,但就上面的例子,其實我們也是可以去進行相應的調整,不讓不好的結果出現,愛不是控制,也不是交換,而是真心付出,沒有條件的,並且你要了解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切忌不是一廂情願!該放手時就放手。
偶爾的放縱 是因為生命無常
最近要出個短差,需要一個略小點的拉杆包,選了廣東的一個牌子(圖二),京東價400多,感覺還是價廉物美,但到手一看,設計師的水平和我的審美顯然有差距,有點丑還不說,還凈重五公斤。本來覺得退貨麻煩,但內心實在不接受,怕每次看到它心裡添堵,終究還是退了,一點麻煩都沒有,要表揚一下京東。
因為是剛需,馬上又選了一款,價格是前者的四倍。遠遠超出我的預算,內心批評自己,從小被教育的勤儉節約怎麼越來越少了。
下午看到微信圈,某高校教授(圖一),前不久還參加了單位的踏青活動,幾天後就因心梗去世,英年早逝,甚為惋惜,年齡還比我小一歲。於是我瞬間覺得買個包算啥,對自己好點!珍惜生命,好好工作。
世事無常,難以預料,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都會經歷親人,愛人,事業,身體的變化,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出身,地位曾經多麼顯赫,財富曾經多麼富有,都難逃命運的公平,當遇到人生的無常我感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面對。
第一,加強學習,多學習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看看古人的經典是怎麼對待人生的無常的,讓文化知識來強大自己的內心,特別是佛教說的人生有八苦,要正確面對,這都是人世間的必然,要正確理解達到五蘊皆空,就是達不到也要有所了解,知道因果輪迴,來明事理,懂道理,當遇到家人和自己的生老病死要看得開,不糾結,不埋怨。
第二,保持一顆平常心,順其自然,要知道痛苦和悲傷不能改變結果,不如坦然面對,知天命,對一切事情得不喜,失不憂,保持好心情,不生氣,不執著,人為什麼有苦惱,就是太執著於自身,執著於自身才有了喜怒哀樂,才會有痛苦。
第三,需要多經歷挫折,磨難,才能更好的面對現實,面對人生的無常,當一夜之間失去原來的環境,財富,被人騙,被人欺,就能增加自己的感覺,所謂吃一塹長一智,經歷多了心理承受能力就會加強,就會增加自己的閱歷,才能知道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就是無常的。
對於這個大千世界我們要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去面對。
有句俗話叫: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世界一直在變。我想,「無常」就是一種變。有變,就有不變。變的是生機,不變的是大道,是真理。變與不變,即是陰陽之道。陰陽的互動,即是萬事萬物產生與發展的根本。《易經》上說:生生之謂易。當無中生有生出來一個事物,就會在此基礎上再生出來另外一個事物,如此繁衍生長,生生不息,這就是產生了變。變即是生,生即是易,易即是陰陽變化之道。陰陽變化即是萬事萬物生髮的根本。所以一部古老的《易經》就是講陰陽變化、窮盡天下易理之書。它被稱之為群經之首,中華文化的源頭。我們應該學會擁抱變化,才會擁有生機,且確保長久的生命力。從變中尋找不變的規律,從中覺悟到不變的真理,進而以不變應萬變,最終達到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至高境界。
所謂「無常」並不是一個玄妙的概念,很普通,無常,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變化」。很多人接觸了佛法,知道一些佛法的概念名詞之後,就開始「不會說人話」了。
變化,就是「無常」。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沒有變化的人生,是不可能的。哪怕你一直都是一個好人,你這個好人也會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狀態。這,就是變化。
如何面對變化呢?很簡單,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利益他人的心,這就是清凈心。
推薦閱讀:
※缺愛,缺錢…《都挺好》大結局:蘇明玉不是最苦,最苦就是蘇大強
※一個人經歷過什麼會使人徹底改變?
※摩西奶奶自序:時光很長,我們要慢慢走
※建立人生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