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教育?


哲學視野下的教育活動

哲學研究人與世界的關係,即抽象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科學研究人與世界的存在狀況。教育則是通過實踐建立人與世界的認識關係。通過教育活動,將科學的知識映射到人腦,從而在實踐上實現哲學與科學的聯繫與統一。哲學研究,證明了人類的思維與客觀的存在具有同一性。科學研究,讓人類思維認識到真實的客觀存在。教育是在哲學研究證明了的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前提下,將科學實踐發現的客觀存在的信息轉化成的科學知識映射到人類的大腦中,完成了人類高效率地共享文明、認識世界的作用,從而實現人類文化傳遞與文明創新。教育活動的成果就是人類和社會具備了越來越強的能力,能夠更加順利、深刻地改變世界,創造出更加豐富的財富。

實踐作為客觀的物質活動過程,又是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的活動過程。人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意識、思維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發生關係。這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人類社會世代進行,將感性認識轉化為文字系統和知識體系,進而形成豐富的文化和多樣的文明。科學活動讓意識、思維與外部世界保持客觀上的一致。教育活動讓科學研究所發現的真理和發明的知識重新生成於人腦中。通過受過教育的一代代人類的勞動、創造等中間實踐環節,將觀念的精神的東西轉化為客觀的物質實體,從而改變和創造著新的世界。人類在創造著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和生成著自我的精神世界。一切社會關係和社會歷史,都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所形成的成果的總和。教育科學活動成為現代社會中的最為重要的實踐活動,發揮著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功能。

教育是人的實踐活動,而人是一種具有思想、情感、意識的存在,是不斷超越自我的存在。人類為了進行生產、勞動等實踐活動,就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作為人的實踐活動,教育不僅被賦予人的主觀意志和價值選擇,是人以自身為對象的實踐活動,實現人類自身的傳承與超越。教育的對象是人,那麼,教育本質的核心也必然是人的問題。人的思想和行為,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打上了社會的烙印。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界定,「社會關係的含義是指許多人的合作,至於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6] 這說明人是一種關係的存在。社會關係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依據,不存在單個意義上的「人」。教育,就是要為人全面建立和處理好這些關係服務。

馬克思主義認為,現實的人是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是處於人與自然、社會現實關係中的人,是現實的存在物,是具有客觀現實性的物質實體。自然界與社會界組成了客觀世界,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主觀世界。主觀世界也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包括情感、意志、心理等現象和活動,也是現實的人的一部分,二者在此重合。精神世界的豐富和認識成果的積累,既深化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又加深了人對自身的認識。只有人,既同時擁有生理現象的客觀世界,也擁有心理、精神現象的主觀世界。

考慮到教育與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聯繫,考慮到教育與人本身的關係、與人類社會同在的特點,我們認為教育建立和服務的這些關係,不僅包括人與他人、社會的關係,還包括人與外部客觀世界的關係,特別還有人與人自身的內部精神世界的關係。只有全面建立和處理好了這些關係,教育才是真正全面、完善、自由的教育,人才能夠實現全面、個性、自由的發展。


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隨便一找,就能找到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語錄」。

孔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善。」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j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康德說:「教育是由個體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構建,自我評價的過程,是自我能力的發展。」還有許許多多其他人關於教育的看法。

看了這麼多,你是否已經明白了呢?我想應該是更糊塗了吧?他們對於教育的看法都不盡相同。因為每種說法都有明顯的時代和背景烙印。因此,關於「什麼是教育?」這個問題,它的答案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到了現代,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研究報告中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保證人人享有教育的權利,而教育的內容包括思想判斷(簡單點說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自由,感情(主要的內容應該是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的自由,想像(其實就是創新、創造的能力)的自由,以此為準進行教育,進而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達到儘可能牢牢的掌握自己命運的目的。


謝謝頭條邀請。

從互聯網上可以查到對教育的一種定義,即以現有的經驗和知識來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定義歸定義,但僅此一句話還並不能夠概括教育,它即是看得見的活動,卻也是虛無的概念。不可否認,它的意義極為重要。

何謂教育?

教育沒有太嚴肅的定義,也不需要太嚴肅的定義,個人認為,即是對人進行一種好的導向的傳授過程。

教育最普遍被認為是一種在學校學習知識的過程,確也如此。可它的範圍更廣,遍布在生活的每個角落與每個人身上。

著名的星去大師曾開壇講法教導他人。有一回,一位母親說孩子不聽話,詢問星雲大師如何解決。星雲大師說,你可知道影印機?孩子母親點點頭。星雲大師接著說,印出的複印件有錯誤,你是修改複印件還修改原件?

孩子母親立即頓悟。簡單的一個比喻,沒有斥責誰對誰錯,可卻讓人心服口服,這就是一種教育。

教育不是僅局限於學校,它也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地方每一時刻每個人身上,它是經久不衰的一個過程,從我們出生直至老死。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對人而言,教育就是一種開化行為,將人與愚昧無知化分開,傳承知識,成為高級智慧生物。提升人類綜合素養,以此適應時代發展。

對社會而言,時代的發展需要人才,而具備綜合素質的個體是時代不斷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可以說,是教育推動著智慧的發展與時代進步。

不管怎麼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將人帶向更好的層面,包含知識層面、道德層面、哲學、處事還精神層面。教育就是傳承優秀品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並不可少的一種活動。

好的教育一生難遇,差的教育禍害大眾

不論教育本質是什麼,都離不開一個傳授開化的過程。傳授可以是口頭傳授也可以是自己的行為產生對周圍人的一種影響。

好的教育千金難求,一生難遇,往往能使人頓悟,得到更大層次的提升;而差的教育莫過於紮下一個惡劣的根基,隨時等待風雨一來,即會倒於地上。

提升教育水準,不得不從古人與歷史中找尋智慧,與其盲目追求對教育的理解,不如靜下心看下孔子,老子,莊子又是怎麼作出教育的典範。


謝邀!

什麼是敎育?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一般人都會說是敎書育人,其實不是那麼簡單。

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

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實際上,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從而在進入社會時能夠有立足之地,並通過不同角色的變化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教育也是培養人,感化人的過程!讓人懂得愛,懂得分辨善惡,明辨是非!

總之,從個人,社會發展角度教育的目的都是顯而易見的!從古至今不斷變化的,隨著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而發展的!

敎育的本質就是國家希望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於教育,大家都有很多豐滿的見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好的教育是一種喚醒。而不是一種灌輸。那麼喚醒和灌輸的區別在哪裡?

灌輸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假定孩子的大腦是一個空瓶,將所有的知識倒入這個空瓶,倒入的越多,孩子腦海里裝的知識也就越多,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課業壓力那麼大的原因。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件事情,灌輸的過程過於把孩子物化,沒有考慮到他本事的情感、性格等人類特有的特質,這也是我們區別於動物或機器的根本。

那喚醒又是什麼。我不是基督徒,但聖經中有一句話值得我們見解,「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這裡提到了兩個字「當行」。

什麼是當行的路,除了不作惡不犯罪,當行的路還必須是適合孩子的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學霸,也不是每個孩子能成為科學家,正所謂行行出狀元,讓他走一條與自己的天賦性格相匹配的路,他才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成就感。

人生的路很長,路徑也很多,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與別人的孩子有著方方面面的不同,別人的路不一定適合自己,走哪條路,怎麼走適合自己,這是需要家長仔細去觀察和思考的。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家長將孩子的天賦進行喚醒,否則面對激烈的應試競爭,他往往疲於應戰,而忽略的自我的探索,如果沒有系統的自我認知,是很難走一條適合他的「當行」人生路的。也許萬分艱辛地走到一半,最終發現這條路不適合自己,再轉頭重新出發那之前付出的時間精力都付之流水了。

所以,喚醒孩子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感、自我形象、動力和特質的認知才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這些特徵對孩子後期整個人生的發展

起到88%的作用,而學習知識和技能對孩子的影響只有12%,探索冰山水面以下的部分,才是教育的終極方向。


回答之前,應該明確:

首先,這個問題是關於教育本質的理解問題,所以三言兩語難以理清。關鍵在於說明教育存在的特定價值(也就是與其他活動的本質區別)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還專門寫了一本論著就叫《什麼是教育》,其中許多觀點為現代眾多教育學者所引用;

其次,這個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不同的學者基於不同的出發點有著不同的答案。康德從人性出發,認為教育是將人性的全部自然稟賦逐漸從自身發揮出來的手段與途徑,唯有通過教育人才能成為人。杜威從實用主義哲學出發,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組與改造。

第三,這個問題卻直接關係到教育的命脈,若對於教育本身缺乏必要的認識,那麼教育的實踐活動也必然稀里糊塗了。下面我就簡單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1."教育"該作何解?

現在許多問及概念的問題都從詞源角度進行考察(從中文詞源來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也就是通過前輩對後輩的榜樣示範與教導,使人具有高尚道德,積極向善的活動。英文則強調引導與陪伴。)。但在此我不咬文嚼字,只期從生活與哲學思考的角度為什麼是教育提供一種思考。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其實可以作兩方面的解答,因為"教育"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

(1)教育的動詞解

當作動詞解時,意在問:什麼行為屬於"教育"行為?這其中就只涉及事實判斷(是或不是),而沒有價值判斷(對或不對)。

(2)教育的名詞解

而當"教育"作名詞解時,意在問:什麼是(理想的或真正的)教育?這裡就涉及到了價值判斷。

我想,題主關注的是後者——教育的名詞解——什麼是理想的教育?

理想總是和現實相對應,我們之所以對於這個話題還要疑惑,是因為現實並不如人意。所以,對於"什麼是教育?"我們不妨反過來思考"什麼不是教育?"

2.教育不是什麼?

通過我們對於當下教育的批判或不滿,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教育不是規訓

"規訓"一詞出自法國思想家福柯《規訓與懲罰》一書,意指以外在力量(可見的或不可見的)進行思想控制以使人服從。理想的教育自然不是如此,否則學校與監獄並無差別。當下關於教育的批判也多與此有關,強調學生個性的解放與發展,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與自我能力的施展,反對滿堂灌。

(2)教育不是單向活動

學校教育既然存在教師與學生,必然就有著師生的互動與交往,而非教師單向的知識傳授。否則學校就成為演播室,學生成為觀眾,這與劇場無異。所以我們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課堂生成。

(3)教育不是一種外在強制

當下眾多厭學現象產生即是因為我們太過於重視教育反而帶了對教育認知的異化。杜威說教育即生活,真正的教育就是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與滲透。也就是說,教育既不是加法,也不是減法,而是自然而然的融入。這就需要關注兒童的需要與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講教學內容、方法與兒童本身自然性相結合。

(4)教育不是單純知識教學

這個問題應該大家都有認識,教育根本目的在於培養人才,而真正的人才必定是"才"與"德"兼具的。教育不僅僅要授人知識技能,更要給予道德的啟迪與人生境界的提升。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關於教育不是什麼的命題……

我們對於教育的批判與不滿是為了建構理想的教育,我們不能只否定而不給出建設性意見。所以,接下來就要給出關於什麼是教育的最後回答。

3.什麼是教育?

如果按照康德的思路,教育是區別人與動物的重要標誌,那麼我們首先要回答:人是什麼?這也相當於一個浩瀚宇宙,難以定點。古今中外哲學家所有的思考都可以歸結於此。所以,要直接給人下個定義無疑困難重重。但是我們換一種思路,我們回答"什麼是受到了教育的人"或許更好回答。也就是說,我們給理想的人給出一個標準,我們才能給理想的教育下一個定義。

(1)什麼是受過教育的人?

英國教育哲學家專門論述過這個問題。他認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必定在知識上顯示出廣度和深度,擁有"善"的知識。基於此我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個人認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應該包含以下特質:

a.獨立思考的能力

b.敢於批判的精神

c.良好的道德操守

d.積極健康的心態

e.堅強不屈的意志

f.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的來說包括人的精神(abc)、心理(de)與生理(f)三個方面,分別對應著思維品質(境界)、情感世界與身體。我認為這是人美好生活的三個層次。這三方面的和諧構築了完整而幸福的人與生活。

(2)什麼是教育?

我們回到主題,再來探討什麼是教育。教育離不開人,最終目的也是人的發展。那麼我可以說,任何教育最終是指向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衡量標準就是人的生活世界(精神 、心理與生理)。

我們在前面也講了什麼不是教育,否定教育的片面性與極端性。那麼我們所期待的理想教育是什麼?

我想,教育就是為了人的生命成長而開展的促進人的生活世界(精神、心理與生理)的整全與和諧的活動。這個活動的過程是基於主體間平等交往與對話的動態地生成的過程。

時間有限,難免錯謬,請各位海涵。

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反映一定社會道德規範要求。最早出現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始做善也。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其中學校教育佔主導地位。


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分為兒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但是一般是指教育孩子,估計你問得也是孩子的教育吧。

這裡跟你說說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教育經歷,估計你就明白了,3歲開始幼兒園,6歲開始小學,一般十一二歲開始初中,然後是高中大學,有的可以更高,博士博士後的,這是最基本的教育流程。

但是現在很多興趣班,興趣教育特長教育,就很多了分門別類,根據孩子的興趣還有家長的心愿來選擇,這也是教育。

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思想品德教育,你認為呢?


《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薩提亞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你指責我 我感受到你的受傷 你討好我 我看到你需要認可 你超理智 我體會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 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防衛 所有力量 在我們之間自由流動 委屈,沮喪,內疚,悲傷,憤怒,痛苦 當他們自由流淌 我在悲傷里感到溫暖 在憤怒里發現力量 在痛苦裡看到希望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攻擊 我知道 當我不再傷害自己 便沒有人 可以傷害我 我放下武器 敞開心 當我的心柔軟起來 便在愛和慈悲里 與你明亮而溫暖地相遇 原來,讓內心強大 我只需要 看到自己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並且相信 走過這個歷程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 綻放自己。。。 這是維吉尼亞·薩提亞的一首有關心理學的詩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出自中,《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中文名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出處 《論語·里仁》 名人 孔子 在 在世

冬去春來,時間從未停止過,我們應該跟時間賽跑 一年360天,你又有多少天是陪在父母的身邊? 對,你們這樣說,我在學習,我在打拚,那你們一個月又有多少電話回家呢? 你可曾想過?


有這樣一種說法,世界上沒有誰地球照樣轉,對嗎?你怎麼知道地球在轉?同齡人可以這樣說,但是沒道德。為什麼?上推500年沒一個人,其結果現在的一個民族到那裡去找?在上推5000年沒有一個人,現在的每一個國家到哪裡去尋找?1萬年哪?人類哪?那是祖先,是一家人,血脈親情……。???問什麼?人間在做什麼?大家教教我教育是什麼?


推薦閱讀:

菜場媽媽教出博士女兒:她常說的這四個字,激發了孩子的潛能
聽我朋友介紹有一個MBA,可以在職讀研,想知道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
小番茄管理的溫度是多少?
那些當年不好好學習的,現在怎麼樣了?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