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得心理疾病嗎?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馬景芬(頭條號 馬景芬):
馬景芬,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擅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方面的諮詢與講座。
答案是肯定的。完美就是完整、美好,沒有任何的缺陷。這樣的極致根本不存在,四季輪迴、日夜交替都是不完美的存在。做為生長在這個不完美世界上的人來說,不完美才正常,一味的最求完美是患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比如抑鬱、焦慮、強迫都是過度追求完美的結果。
在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中,大部分前來求助的都是因為過度追求完美而造成的心理困擾。這些人的主要特徵就是:超我強大,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學習和工作中不能有任何瑕疵。對於困難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和耐力,注重細節,有自控力。「必須、應該」這樣的絕對化思維強烈,經常挑剔和不容易原諒別人,常常舊事重提,嚴重影響人際關係。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自我價值感來源於外界,自己做不到時,就會苛責甚至攻擊自己,對他人的不滿也常常壓抑,內心衝突強烈,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究竟什麼樣的家庭和教育成就了如此追求完美的人?人格特質有40%多與遺傳有關,而更多的是和早年的成長環境及教養方式有關。父母完美,對孩子教育嚴厲,而小孩子一旦失去父母的愛,就很痛苦,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沒有人愛。所以放棄了自己,而發展出一種不真實的依附關係,努力討好父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死忠父母及家庭。長大後依然沿用這樣的模式,追求完美,希望獲得外界的認可。
生命是一條流動的河,現在的你和小時候的你已完全不同,請帶著覺知重新看待自己、悲憫自己,允許自己不完美。
不完美才真實。
凡事追求完美的人非常辛苦,他們付出比一般人多得多的同時,收穫的卻不能盡如人意。這樣一個巨大的心理反差會導致一些心理問題,長期的話,得心理疾病的可能性的確很高。
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十分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也十分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情緒反應。完美主義者容易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將自己定位為家庭和團隊的中心和焦點,一旦受到家人或別人不公正的對待和情感忽視時,就很容易定義為不被尊重自己,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追求完美的人的感受和情緒往往會呈現不穩定、不樂觀,過度的自尊很快會變化成苦惱和悲觀。這類神經過於敏感的心路歷程,讓完美主義者經受著有異於常人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
一般人當有了煩惱苦悶的時候,可以找朋友傾述,從而得到負面情緒的合理宣洩。但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則不能輕易尋找到可以述說衷腸的人生知己。完美主義者對交友具有偏執的理性標準,容易從主觀出發追求純粹的友情。比如,他們會將圓滑隨和曲解為搖擺不定、隨波逐流、趨炎附勢等,因此,眼裡不揉沙子的完美主義者周邊往往少有朋友,也就缺乏來至朋輩的情感支持。
總而言之,追求完美的人有著過高的自尊和期待,為了達到極致的人生目標,付出常人數倍的辛苦和壓力,同時,缺乏正常健康的宣洩排解渠道,負面情緒不斷鬱積在心中,因此非常孤獨易得心理疾病。
苛求自己,希望自己什麼都會,什麼都精通。要求自己什麼都好,容不得半點不好。把自己想成完美的化身,只要發現自己有一點不好就責怪自己,拚命的想去改變。希望自己被所有人接受,希望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只要別人有一點點異樣,就懷疑是自己的錯,這樣的人每天都生活的很累,精神壓力很重。這樣的人很容易患上精神上和心理疾病,此如抑鬱症丶焦慮症丶強迫症、社交恐懼症等等。所以千萬不要追求完美,完美是毒,缺陷才是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喜歡力求完美,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甚至在找男女朋友時也以完美的標準要求對方。當然,做人做事追求盡善盡美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完美主義行為儘管有利於人們在工作、事業上取得更大成就,卻對自身的健康十分不利。
過度追求完美易誘發疾病
由於常常把目標定得過高,則帶有明顯的強迫心理,對自己要求苛刻,會使自己長期處於緊張與焦慮的狀態,當人們的心理被「完美」的目標強迫時,身體也會隨之出現一些與之對應的狀況,如易疲倦、胃口不好、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質量差等,如此一來,嚴重者還會誘發各種疾病。
近年來,一些商界精英、白領高層,年紀輕輕就英年早逝,其中,過分追求完美的心理,是導致喪失健康甚至丟掉性命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何擺脫完美主義心理困擾?
其實,我們想擺脫完美主義的困擾並不難:首先,我們應正確評價自己,給自我一個客觀實在的定位;其次,多角度去認識生活中的「挫折」,多從曲折中看到自己的優勢;此外,我們還應多從小事做起,多制定短期的可行性目標,並由此一步一步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進。
推薦閱讀:
※如何改善亞健康狀態?
※走路困難,不是外傷,去醫院掛什麼科?
※腳氣到底能不能治癒?
※我們到底該如何判斷中藥材的質量並且信任監管呢
※孩子扁桃體炎發作的癥狀和危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