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達到最大版圖是在哪位皇帝任上?
既然提到了「版圖」一詞,我想對此問題最好的回答,莫過於梳理清朝皇帝編纂的輿圖所描繪的疆域範圍,這才算是回歸了「版圖」的本義。
我們都知道,隨著16世紀耶穌會士的東來,西方的地理學(Geography)知識以及製圖學(Cartography)技術也傳入到中國,並在清朝入關後得到滿洲上層統治者的高度重視。清朝皇帝們採用繪製輿圖的手段,記錄帝國統轄的疆域範圍,從最早的康熙《皇輿全覽圖》,到雍正《十排圖》,再到乾隆《內府輿圖》都是這一趨勢的成果體現。
這些由不同皇帝下令測量、繪製的地圖,所反映的疆域範圍自然也是不同的。
康熙《皇輿全覽圖》是從康熙四十四年(1705) 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間 ,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傳教士雷孝思(Jean-Baptiste Regis)、白晉(Joachim Bouvet)和杜德美(Pierre Jartoux)等人,與中國學者何國宗等會同清朝各地方官員、士兵等,共同參與測繪疆域的成果。不過,有兩塊區域卻沒有得到精確測量:
其一是西藏。康熙時期,傳教士並沒有親赴西藏測量,而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派遣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喇嘛及理藩院主事勝住前去測量,且這一行人在途中恰逢策妄阿拉布坦派兵侵藏,故測量成果只在拉薩一段,並沒有勘測完成。當然,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當時的青藏高原是由和碩特汗國的拉藏汗以及達賴喇嘛等宗教領袖所統治,直到清朝入藏驅准,才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實現「諸番悉心歸化,三藏阿里之地,俱入版圖」的局面。
清朝對西藏的精確測繪,是乾隆十五年(1750)清朝平定朱爾墨特納木札勒之亂後才發生的事。
其二是新疆。康熙時期對新疆的實測只到哈密一帶,往西難以再進行,這是由於當時的天山南北由準噶爾汗國所統治。直到乾隆年間,清朝戰勝準噶爾汗國及大小和卓的勢力後,才將新疆納入到中國的疆域範圍。
隨後,清朝分別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二十四年(1759)和乾隆三十九年(1772)對西北地區的地理、疆域進行了三次測繪,範圍不僅將哈密以西北疆的伊犁地區,以及南疆的喀什噶爾、葉爾羌等地,甚至還有中亞的臨部。最終形成的乾隆《內府輿圖》較康熙《皇輿全覽圖》的範圍大了一倍多。
由此可見,清朝達到最大版圖,是在乾隆皇帝的任上。
清朝達到最大版圖是在哪位皇帝任上?無疑是乾隆時期啊,因為乾隆時期發生了這件大事。
平定準噶爾
準噶爾是漠西蒙古的一部,清朝前期在其首領噶爾丹的帶領下崛起,先於公元1688年入侵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又於公元1690年進攻漠南,並佔領距離北京僅有300多公里的烏蘭布通,引發清廷極度警覺,康熙帝御駕親徵才將其擊退。
後來噶爾丹雖然兵敗身死,但其後繼者持續威脅周邊地區。公元1716年,甚至出兵西藏,佔領拉薩。直到4年之後,準噶爾部才被清軍逐出西藏,康熙帝還為此專門撰寫了《平定西藏記》,以示紀念。
(公元1750年前後的準噶爾部疆域)
而到乾隆朝之後,準噶爾部發生內亂,原本在其統治之下的多個蒙古部落投靠清朝。其中的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投降清朝之後,帶來了大量關於準噶爾部的情況,使清廷了解到準噶爾部當時內亂嚴重,實力大為削弱。乾隆帝知道之後,認為「天與人歸,機不可失」,斷定將其一舉攻滅的時機已到,隨即於公元1755年春派大軍兵分東西兩路向準噶爾部發動總攻。
(描寫清軍平定準噶爾部的畫作)
當年5月,清軍攻克伊犁,準噶爾殘部在其首領達瓦齊的率領下逃到今天新疆昭蘇縣境內的格登山,6月被當地維吾爾首領霍集斯誘擒之後交給清軍,準噶爾汗國滅亡。
二定準噶爾但在平定準噶爾部之後,清軍僅留下了少量兵力駐防伊犁和烏魯木齊,大部卻撤回內地。準噶爾部舊地被交給了之前降清,為平定準噶爾部立下功績的阿睦爾撒納統領。
而阿睦爾撒納卻藉此機會,將原本已經降清的許多準噶爾部落收歸已有,並以厄魯特四部總汗自居。乾隆帝感受到了他有意反叛,因此要求其到熱河朝謹,以試探其是否會叛亂。
(準噶爾部末代大汗達瓦齊)
而阿睦爾撒納收到乾隆帝聖旨之後,果然以各種理由不肯前來,並很快與其舊部起兵反叛,圍殲清軍在新疆的駐軍。已有準備的乾隆帝也馬上再次發大軍兵分兩路征討。公元1756年3月清軍再次攻克伊犁,12月攻克烏魯木齊,阿睦爾撒納則先是逃亡哈薩克汗國,得到其庇護。但在次年,哈薩克也歸順清廷,阿睦爾撒納又逃亡進入沙俄境內,但在年底就感染天花死亡。之後沙俄遣使向清廷報告了其死訊。準噶爾部正式得到平定,其領土完全被納入清朝疆土。
(清軍平定準噶爾部後的疆域)
而準噶爾部頂峰時期面積高達400多萬平方公里,被清廷徹底平定前其領土仍然達到200多萬平方公里,因此在乾隆朝將其平定之後,清朝的領土也達到了最高峰,為1315萬平方公里左右。因此乾隆朝也無可爭議地成為了清朝版圖最大的時期。
嘉慶皇帝。很多人認為乾隆時期清朝的版圖達到極盛,這句話有道理,但是不夠嚴謹,實際上,乾隆在位時期,清朝的對外征戰頻繁,特別是1757年消滅準噶爾汗國,平定天山南北後,清朝的疆域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但是,由於乾隆連年征戰,導致社會凋敝,民不聊生,人民反抗開始風起雲湧。就在乾隆即將禪位的1796年,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的白蓮教徒武裝反抗清政府,解開了白蓮教起義的大幕。
白蓮教起義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從1796年暴動到1804年起義失敗,歷時十年,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
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乾隆時期收復新疆,讓清朝版圖達到最大,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但是從無到有,也屬於版圖的擴張。而如果收復新疆可以算作開疆拓土,那麼從起義軍手中收復四川、陝西、河南和湖北邊境地區也可以算作擴展疆土。
我們都知道康雍乾三代是清朝疆土擴張的高峰時期,但是形成相對穩定的極盛時期,還是在嘉慶年間。就好像西漢國力最強的時期不是漢武帝時期,而是漢宣帝時期。唐朝最強盛的時期不是唐太宗時期,而是唐高宗。
所以,平庸的守成之君嘉慶,卻管理著清朝時期最大的疆域。而在其後的道光時期,清政府開始割地賠款。
我們應該都能注意到:網路上的地圖,都以1820年作為清朝的疆域地圖,而這一年,是嘉慶二十五年。這時的清朝平定了內外動亂,疆域穩定且達到最大。
所以,清查疆域最大時期是在嘉慶年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還是那句話,清朝哪裡都可以噴,唯獨版圖這塊要悠著點。
清朝入關後領土也是在不斷變動的,疆域達到最大版圖還是在乾隆在位時期,清朝從入關到康熙年間疆域並不大,直到1759年乾隆在位時期清朝疆域達到最大範圍。
一:乾隆時期的清朝版圖東北至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
西北至帕米爾高原;
西南至喜馬拉雅山;
南邊大致和如今相似;
東至東日本海與東海;
乾隆在位期間的最大版圖國土面積高達1310萬平方公里。
二:乾隆時期疆域不斷擴張乾隆在位60年,1711年出生,1736年開始執政,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可以說對清朝做出了巨大貢獻,不但維護了國家統一,還擴張了領土,完善對西藏、新疆的管轄。從此清朝版圖達到巔峰,乾隆也自稱是「十全老人」。
1739年至1957年,這期間一直對準噶爾叛亂進行平定,最終統一漠西蒙古 ;
1740年,派張廣泗率軍前去平定廣西、湖南苗叛;
1755年,乾隆發兵5萬進攻伊犁,向達瓦齊發起進攻,1756年,乾隆收復伊犁,並對其進行軍事治理。
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統一新疆。
1792年,擊敗廓爾喀對西藏的入侵,並於次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後章程》,這一文獻成為中國對行使西藏主權的重要證據。
至此,整個清朝時期在乾隆在位期間擁有最大版圖。
【羽評郡主,歡迎關注】
毫無疑問,清朝達到最大版圖是在乾隆皇帝弘曆的手上,乾隆在其祖康熙,其父雍正的打底的基礎上實現了清代領土的最大化。
能達到大清疆域的最大化,始於康熙朝就開始的對準噶爾汗國的戰爭,(見下圖)準噶爾是衛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17世紀起,準噶爾部開始控制天山南北,並且開始膨脹性擴大地盤,他們建立了北到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到巴爾喀什湖,西南至吹河的勢力範圍,成立了準噶爾汗國,爾後膨脹的葛爾丹竟然打起了蒙古的主意,以圖侵犯吞併之,康熙帝為確保京師安全和邊疆安定﹐曾三次率軍親征漠北血戰葛爾丹。
終於在康熙35年,清軍於昭莫多擊潰葛爾丹主力,葛爾丹在此戰中眾叛親離服毒自殺,此戰成功的遏制了准格爾,爾後喀爾喀蒙古被納入大清版圖。為大清疆域最大化實現了第一步基礎。
到了雍正一朝,準噶爾的勢力並沒有被完全消滅,1727年噶爾丹策零繼位後又在沙俄的授意下,大肆的叛亂反清,雍正帝接過康熙的衣缽繼續與準噶爾貴族割據勢力的戰鬥,在雍正一朝,進行了和通泊之戰,光顯寺之戰,歷經此二戰準噶爾部元氣大傷,遂於雍正12年向清廷請和罷兵。
。
(圖為1820年乾隆傳給兒子嘉慶的疆域圖)
到了乾隆一朝,乾隆10年之時,乾隆聽聞準噶爾部上層為爭奪汗位發生內訌,乾隆下定決心派遣大軍直搗賊穴,終於在乾隆二十二年完成最後的統一西北大業,此時大清的疆域達到了最大。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閆紅
經常看到有人問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是清朝還是元朝,撇開這個問題不談,我們今天說一說清朝達到最大版圖是什麼時候。
毫無疑問,清朝在乾隆統治時期疆域達到極盛,以1316萬平方公里成為了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經過同外部侵略勢力及內部分裂割據勢力的一系列鬥爭,建立起一個空前統一和鞏固的國家。
(康熙)
康熙在位期間,認為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不利於國家的穩定發展,遂決定撤藩。康熙二十一年,即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台灣被統一。次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立台灣府、台灣縣、鳳山縣和諸羅縣,隸屬福建省。這一舉措加強了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地區的發展。此外,北方的沙俄軍隊經常侵擾百姓,清政府派兵予以打擊並加強在東北一帶的防務。俄國在雅克薩之戰戰敗後,與清政府締結了《尼布楚條約》,規定了雙方的邊界線。康熙三十六年,即1698年,漠北喀爾喀地區納入清朝版圖。
(雍正)
雍正四年時,准許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改土歸流有利於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後性,加強中央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統治。雍正五年時,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清政府開始設立駐藏大臣。駐藏大臣在歷史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乾隆二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兩度進討伊犁,平定輝特汗阿睦爾撒納武裝叛亂。清乾隆二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武裝叛亂。大小金川之役中清軍死傷慘重,最終在1776年取勝並在大小金川分置阿爾古、美諾兩直隸廳。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因邊境領土問題開戰,緬甸入侵雲南普洱地區,清軍予以反擊雖損失慘重但最終也獲得了緬甸的臣服。
(清朝疆域)
乾隆時期,清朝的疆域基本形成。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鄂霍次克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蔥嶺,北到恰克圖(貝爾加湖以南,色愣格河以北),南到南沙群島。這就基本上奠定了今天中國疆域的規模。康熙,雍正乾隆三地在加強和鞏固國家統一事業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喪權辱國的恥辱深深刺激了那些對局勢有著清醒認識的人,這其中就有日後《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就在《南京條約》簽訂的當年魏源憤而作《聖武記》,在《聖武記》的第一到十卷講的是清王朝興起之後入關消滅農民軍、平定三藩、征服蒙古、平定準噶爾、平定回疆、統一西藏、改土歸流、鎮壓苗瑤起事、掃除南明勢力、平定台灣等事,基本上完整勾勒了清代前期的整個版圖形成過程。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時年二十五歲的清太祖努爾哈赤以祖上遺留的十三副鎧甲起兵開始了清王朝的創業故事,在經過五年的征戰後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女真的五大部落。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已基本統一女真諸部的努爾哈赤創建後金政權並正式起兵反明。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努爾哈赤的後金軍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在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此後後金在與明朝的戰爭中逐漸由守勢轉為攻勢。就在消滅三路明軍的這一年努爾哈赤終於消滅了他統一女真的最後一個對手——葉赫部,至此女真諸部完全統一於努爾哈赤的號令之下。直到這時努爾哈赤的實力仍相對有限——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甚至給努爾哈赤去書聲稱:「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致書水濱三萬女真之主」,由此可見此時努爾哈赤究竟有多少家底,這時明朝和蒙古這兩大勁敵時刻威脅著後金政權的生存。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率13萬八旗勁旅圍攻明朝防線上的孤城寧遠,結果在付出1.7萬餘人的傷亡代價後仍未能將寧遠城攻克,甚至連努爾哈赤本人也被明軍守將袁崇煥以紅夷大炮擊傷,失敗的恥辱所帶來的憤懣情緒以及炮傷複發的綜合作用使這位一帶梟雄在八個月後溘然長逝。
對繼承努爾哈赤汗位的皇太極而言:自己同時面對三大強敵——擋在自己正面的是擊敗父親努爾哈赤的明將袁崇煥,而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和親明的李氏朝鮮王朝猶如兩把尖刀威脅著自己的側翼。1627年皇太極決定東征朝鮮以徹底消除自己南下征伐大明時在背後搗亂的隱患,於是他任命阿敏為主將,後金軍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朝鮮國王李倧(朝鮮仁祖)逃往江華島。後金軍至平山時始與朝鮮議和,結成盟誓後撤退。戰後朝鮮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儘管朝鮮被迫屈服在後金的武力威脅之下,但並未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此時的朝鮮仍是心向明朝,只是鑒於後金勢大,所以不得不盡量在雙方之間維持平衡。然而後金方面卻要求朝鮮徹底廢棄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關係,朝鮮對此予以拒絕,此後朝鮮給後金的國書皆書寫明天啟、崇禎年號,這令皇太極極為不滿。1632年皇太極發起對漠南蒙古諸部盟主察哈爾部林丹汗的討伐,一時間以科爾沁部為代表的不願再受察哈爾統治的東蒙古各部紛紛倒向後金,林丹汗被迫遠遁青海並於1634年病逝於青海大草灘。截至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極已統一漠南蒙古諸部並獲得元朝的傳國玉璽。次年皇太極正式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改後金國號為清,他自己則由大汗改為皇帝,此舉標誌著皇太極正式以漢法構建自己的國家,應該說此時他已有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意圖。然而就在他的登基大典上朝鮮使臣拒絕跪拜——在朝鮮使臣看來:儘管後金是大國,朝鮮不得不屈服,但兩國之間畢竟沒冊封朝貢的君臣名分,朝鮮的宗主國仍是明朝,因此自己當然不跪拜後金君主。可在皇太極看來:自己稱帝就是要成為天下之主,普天之下絕不能有人質疑自己的權威。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十二月稱帝後的皇太極率十二萬大軍出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朝鮮京城下。此後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朝鮮向清朝朝貢。
在解決林丹汗和李氏朝鮮兩個對手以掃清了入關滅明的側翼威脅之時擋在皇太極面前的還有那個曾令他父親折戟沉沙的寧遠城以及守城的袁崇煥。事實上早在皇太極繼位的次年他除了命阿敏東征朝鮮之外還自己親率人馬再次攻打寧遠以報其父努爾哈赤之仇,結果再次被明軍的紅衣大炮擊退。經過此戰後皇太極對明軍的火炮威力有了清晰的認識,於是在1631年正月皇太極命佟養性組織了一批漢人工匠仿製火炮,此後以騎射起家的八旗軍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兵種——烏真超哈,翻譯成漢語就是重兵部隊的意思,其實指的就是炮兵部隊。在當年八月的大凌河之戰中後金首次使用紅衣大炮「擊壞台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內明兵惶擾不能支,乃出降」。此戰後金繳獲了3500門各種火器。兩年後明軍中火炮最多、炮術最精的孔有德、耿仲明部叛變,至此後金與明之間在火器力量上的對比被極大的改變了。儘管如此寧遠城仍頑強地狙擊著皇太極南下的企圖,於是皇太極索性繞過明軍在遼西地區的防線,繞道蒙古而從山海關西面的長城關隘進入大明北方開闢第二戰場。自崇禎登基以來的十一年中清兵曾經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得知後率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但不久之後遵化、三屯營等地都被後金軍攻破,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然而袁崇煥卻在擊退後金軍後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直到乾隆年間才公開承認此事系皇太極以反間計誘使崇禎自毀長城。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皇太極發動了生前最後一次入口之戰,同年十月西藏達賴五世羅卜藏嘉木錯派遣伊拉古克三胡土克圖和厄魯特蒙古戴青綽爾濟等向清朝通好。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52歲的皇太極在清軍即將入關的前夕猝死於盛京後宮。
就在皇太極駕崩的第二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破了北京城,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本已歸順李自成,然而在得知自己的父親與其他明朝在京官吏已被大順軍扣押拷打、自己的愛妾已被大順軍霸佔時他從中解讀到的信息是::李自成對自己根本不重視,否則又怎麼會拷打自己的父親、霸佔自己的愛妾呢?這時的吳三桂不由得擔心:如果自己冒冒失失跑到京城去投奔李自成會不會像其他明朝官吏將領一樣淪為階下囚呢?到時不僅救不了家人不說,最壞的結果可能和家人一起被滿門株連。於是吳三桂返回山海關殺掉了李自成派駐的人,樹起效忠明朝的大旗,隨即寫信向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求救。皇太極死後經過激烈的政治鬥爭年幼的福臨被推上前台成為一國之君,然而實際軍政大權則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中。當多爾袞收到吳三桂的求救信後以一日夜行進二百多里的速度晝夜兼程趕赴山海關城下,然而真到了山海關城下之後多爾袞卻按兵不動,坐觀吳三桂與李自成激戰。多爾袞此舉是告訴吳三桂:我可以出兵救你,但不是以盟友的身份,而是你歸降於我。事後我所要的也絕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金銀財帛,甚至也不是裂地相酬,而是要整個明朝江山。這時的吳三桂其實已沒任何選擇——以他的實力根本擋不住李自成,再打下去只會全軍覆沒,於是吳三桂按滿洲習俗剃髮稱臣,多爾袞隨即發兵與吳三桂夾擊大順軍。雙方戰至中午時分雙方均已疲憊,損失甚眾。相比之下最後投入戰場的清軍的情況是相對最好的,畢竟在此之前大順軍已被吳三桂牽制,這時風沙突起,不熟悉山海關地理的大順軍的進攻一時受阻。多爾袞見勢急令阿濟格、多鐸各率2萬精騎乘風勢、揮白旗,對陣直衝大順軍,一時間大順軍陣腳大亂,戰至未尾申時初(15點後)這場戰役最終以大順軍的潰敗告終。正是此戰一舉奠定了清朝問鼎中原的格局。
清軍入關定鼎北京後以吳三桂等降清的前明將領為先鋒征討農民起義軍和南明殘部。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清軍攻入雲南,南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朱由榔逃入緬甸,緬甸國王在吳三桂的軍事壓力之下將永曆帝君臣交還清朝,永曆十六年(1662年)六月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絞死,至此除台灣的鄭氏政權還打著明朝的旗號之外南明勢力已被徹底剪除。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施琅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的鄭氏海軍,隨後台灣鄭氏政權納土歸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三縣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至此清王朝消滅了最後一個奉明朝旗號的政權,而當中原地區上演明清易代的歷史大劇之時西北方向的準噶爾正悄然發展壯大:準噶爾部屬於漠西衛拉特蒙古,漠西衛拉特蒙古主要由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組成,其中和碩特部長期作為衛拉特聯盟的盟主存在。這一時期的準噶爾只是衛拉特聯盟中的部落之一,而並不是一個汗國,其首領稱為 「台吉」,地位低於汗。大約相當於明清易代之時準噶爾部誕生了一位雄主——巴圖爾琿台吉:1634年準噶爾部落首領巴圖爾琿台吉出動兩千餘人攻擊在亞梅什湖開發鹽業的俄國人並主動進攻秋明要塞。1638年巴圖爾琿台吉在博克塞里(今博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建成自己的城;1640年制定了《喀爾喀—衛拉特法典》;1648年巴圖爾琿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達將過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為準噶爾的統一文字。
1670年葛爾丹在繼承準噶爾部的汗位後擊敗和碩特部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汗,遂成為衛拉特霸主,把衛拉特聯盟變為事實上的準噶爾汗國。兩年後獲得達賴喇嘛的贈號「博碩克圖汗」(蒙古諸部信黃教以獲得達賴贈號為榮)。在1615年到1652年哈薩克汗國曾打敗衛拉特的攻擊並佔領準噶爾西部地區。現在準噶爾人在葛爾丹的統率下反擊哈薩克汗國並佔領東南部大玉孜小汗的大部分和察合台後裔的葉爾羌汗國。1688年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繼而進軍內蒙古烏蘭布通,威逼北京。這一時期準噶爾汗國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亞、外蒙以及內蒙的一部分,在這樣的局勢下葛爾丹順勢將統一蒙古諸部提上議事日程。被葛爾丹打敗的和碩特部進入青海建立了和碩特汗國。青海和西藏都位於青藏高原上,歷史上同屬吐蕃王國。吐蕃王國覆滅後藏傳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後來藏傳佛教政權先後歸附元、明兩朝。和碩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碩特汗國後和西藏的達賴政權合作共同統治青藏高原。葛爾丹在追擊和碩特部的過程中也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青藏高原。就在葛爾丹向青藏高原擴張之時西藏達賴政權與青海和碩特汗國政權卻鬧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達賴時期他的管家桑結嘉措利用自己和達賴的特殊關係掌握了藏傳佛教的教權,鑒於當時這一地區政教合一的客觀現實要想統治青藏高原必須同時具備教權和兵權,然而桑結嘉措的弄權行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權和兵權出現了分離——教權掌握在桑結嘉措手中,而兵權掌握在青海和碩特汗國的拉藏汗手中。五世達賴死後桑結嘉措擔心拉藏汗乘機剝奪自己的管理權,於是在沒知會拉藏汗的情況下自作主張立了六世達賴。拉藏汗自然不承認這位未經自己認可的達賴,桑結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沒有兵權,真打起來絕不是拉藏汗的對手,於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傳佛教教權的號召力向葛爾丹發出求援結盟的意向。葛爾丹早年在西藏學佛期間深受桑結嘉措優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個人感情驅使下葛爾丹率部大舉進入青藏高原。
此時清軍剛入關奪取了原屬明朝的土地,漠南蒙古各部也臣服於清朝,這對崛起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自身人口並不多的滿清王朝而言:已經是足夠大的疆域了。然而葛爾丹的擴張令清朝的康熙皇帝越發感覺到威脅:如果任由葛爾丹吞併青藏高原,那麼大清的西部疆界將完全暴露在準噶爾汗國的威脅之下,考慮到青藏高原的地緣優勢將使葛爾丹在面臨清軍時具有居高臨下的巨大優勢。更何況葛爾丹同時還在向喀爾喀蒙古和內蒙古等地擴張,這是擺明了要統一蒙古諸部的架勢,而這是清政府絕對無法容忍的——因為這些蒙古部落也是清王朝竭力要控制的,內蒙古諸部更是已在清王朝控制下並已成為清政府制衡中原漢族的一大勢力。至此北亞的局勢已演變為清王朝、準噶爾汗國和沙皇俄國三足鼎立。這一時期準噶爾汗國在外交上結好沙俄以作為合力抗清的外援並從俄羅斯手中獲得了新式火器技術。1690年準噶爾汗國同清朝爆發了烏蘭布通之戰,在此戰中已掌握新式火器技術的準噶爾軍隊「以萬駝縛足卧地」組成「駝城」,「士卒於垛隙發射矢銃」;而清軍則「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壘,聲震天地」,最終準噶爾鳥槍兵不敵裝備有重型火炮的清軍。對葛爾丹而言更早的是此時他的後院起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後方叛變並率軍控制了北到額爾齊斯河上游、東到烏布蘇湖的整個地區,包括吐魯番、庫車等新疆的廣大領土,從背後形成了對噶爾丹根據地科布多的包圍。陷於清軍和策妄阿拉布坦東西夾擊之中的葛爾丹試圖先集中兵力戰勝清軍以緩解東線的壓力,於是葛爾丹在1695年再度進兵喀爾喀,此時的喀爾喀已歸附清朝,康熙自然不能放任葛爾丹的行為,於是兩軍再次交鋒。這次葛爾丹的3萬鐵騎在康熙的20萬大軍攻擊下大敗虧輸;與此同時策妄阿拉布坦又奪取了他控制下的哈密,切斷了他的歸路。1697年3月13日經歷了一年的逃亡生涯的葛爾丹在阿爾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殺。
葛爾丹死後其遺體落入策妄阿拉布坦手中,他於次年9月向清朝交出葛爾丹的屍體以示臣服。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自己的弟弟弟策凌敦多布西征,迫使哈薩克向準噶爾臣服。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兩次擊敗入侵的沙俄軍隊。隨著實力的提升策妄阿拉布坦不願再臣服於清朝: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派兵襲擊哈密北境五寨,兩年後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軍從伊犁河谷出發,經過和田,攻佔拉薩,殺拉藏汗,在衛藏建立統治。1718年清軍由川入藏,被準噶爾擊敗。1720年清軍再次出兵入藏,這次清軍成功驅逐了準噶爾軍隊,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統治。隨後清軍向位於準噶爾本土的烏魯木齊乘勝進擊,但旋即因康熙皇帝駕崩而撤回。1723年策妄阿拉布坦支持和碩特部右翼首領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發動叛亂,清軍在年羹堯、岳鍾琪率領下平定了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但在乘勝攻打準噶爾本土是損兵折將。1725年雍正皇帝同策妄阿拉布坦議和——雙方劃分了邊界並商定互相貿易。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雍正趁機發軍進攻準噶爾,結果大敗,清軍退出科布多。1735年雍正和準噶爾帝國簽訂和約:規定兩國以漠北杭愛山為界——以東屬清,以西屬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與其兒子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1698年~1745年)是準噶爾汗國的鼎盛階段——管轄包括今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亞南部以及中亞地區的哈薩克以及烏茲別克等廣大地區,人口達到五百餘萬,擁有三十萬大軍,數次擊敗清朝軍隊,使哈薩克及烏茲別克等中亞王國成為向其領土的組成部分。
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汗國爆發內戰,此後國勢急轉直下,一時間原本已臣服於準噶爾的哈薩克舉兵反抗,東部的清軍虎視眈眈,而沙俄也在這一時期加緊向準噶爾的土地滲透,國力衰頹的準噶爾不得不在各方勢力之間夾縫求生。乾隆十九年(1754年)準噶爾汗國發生內亂,乾隆打算趁機對其用兵。也許是因為雍正年間的慘敗給清王朝留下了太過深刻的歷史教訓,以致於當乾隆就征討準噶爾汗國之事徵詢群臣意見時滿朝文武多持否定態度。就在清廷上下議論紛紛之際時任戶部尚書兼軍機處大臣的富察·傅恆挺身而出力排眾議並自請辦理此役,早就下定決心開打的乾隆立刻開始準備同準噶爾汗國的戰爭。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攻克伊犁並成功俘獲準噶爾大汗綽羅斯·達瓦齊,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續對立的準噶爾汗國終於被平定。此後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阿睦爾撒納一度舉兵叛亂,但於1757年被清軍平定,至此清王朝歷經康、雍、乾三代終於徹底消滅了準噶爾汗國這個老對手,而清朝的版圖也由此擴張到最大化。
謝邀。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至1799年2月7日)。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年號「乾隆"。他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弘曆在位期間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在此期間國家的經濟、社會得到了最大的發展。他在康熙丶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鄉民族的國家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佔領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了中國的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
清朝最大的疆域版圖,有人說是在康熙帝時期,也有人說是在乾隆帝時期,筆者傾向於前者。我們今天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我們今天所繼承的這塊版圖,基本上是康熙帝時牢固地確立的。這裡的「牢固」二字,非常重要。康熙帝時期的疆域版圖,東起庫頁島,西至蔥嶺、巴爾喀什湖,南達海南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一線。這就是康熙帝牢固地確立了的大清版圖,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遍覽中國歷史,清王朝是中國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創下國土面積最大的一個封建王朝,連歷史上最強盛的秦漢王朝和唐宋王朝都無法相比。大清在康熙帝時有過風光顯擺的日子,到了道光以後的百年里,也曾給中國人民帶來過數不清的屈辱和災難,但大清康熙朝帶來過遼闊而富有的版圖卻是不爭的事實。
滿清殖民帝國殖民地最大時期在乾隆酋長時期。當時中國被滿清殖民統治中。
滿清在大與中國人也沒半毛錢關係,看看俄國人有沒有人為比滿清帝國大的多的蒙古帝國驕傲。我中國人總是不敢面對現實,正視現實我們的思維才能得到進步。
推薦閱讀:
※上聯:春江水靜花伴月,如何對下聯?
※上聯:三個和尚,僧與僧與僧,下聯如何對?
※上聯:愛得痴情非得已,如何對下聯?
※《雨鈴霖》是柳永寫給誰的?你怎麼看這首詞?
※孔子誕辰|重溫先賢智慧,傳承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