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裡面提出了很多我們常人似乎所不能理解的觀點,不少人費解,甚至認為老子在胡說八道。但是也有很多有智慧的人,能從老子的言論中體會到深深的哲學智慧。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就是個中的典型。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我每天學習文化知識、每天學習各種道理,這不是正確的嗎?大家都是這樣的啊,孔子還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你看大家都在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啊,學習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老子說為道需要「日損」,而不是「日益」?

為什麼?

首先這句話的提出,老子就已經在教導你了。

老子教導你什麼呢?教導你看問題不能只看一個方向,要正過來看,然後反過來看,從表面看,然後再從內里看。「

」為學日益「有沒有錯?

  • 沒有錯。

人不學,不知道。如果一個人不學習文化知識,不學習技能,那他在這個社會上就難有立足之地,難以養活自己。所以人活著必須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的學習,這樣我們才能跟上形勢的發展變化;

  • 錯了。

我們剛說學習是正確的,為什麼轉眼又說學習不對呢?天底下那麼多知識,有好有壞,能不管好壞一股腦都去學習嗎?有已經被淘汰的知識,你也要去學習嗎?有幾十門學科,你也不管先後重要,都去加以學習嗎?有那麼多觀點相反的理論,你是不是都學?那你學了這些知識,最後怎麼運用?

所以」為學日益「不是什麼時候都成立的,我們要能從中看出事物的正反兩面,所謂」興一利必生一弊「,老子故意說為道需要「日損」,就是在提示我們,要注意到「道」的微妙。

怎麼樣「日損」?

學道的人都恨不得一下子抓住道的精髓,一下子融會貫通,一下子就得「道」。

這是美好的願望,實際上如果你這樣急迫的想得「道」,很有可能你這輩子也摸不到「道」的門。

欲速則不達。

舉個例子,我們看馬雲、馬化騰現在無比風光,引領潮流,大家都羨慕不已,甚至以他們為榜樣,但是我們能照著馬雲、馬化騰的做法,來個「依葫蘆畫瓢」如法炮製嗎?

肯定不行,對不對?

馬雲、馬化騰能到達今天這樣的地步,他們是在千難萬險中一路摸索過來的,實驗了10個、100個、1000個甚至10000個想法,最終才讓他們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門,這個大門,就可以比作是我們想得到的「道」。

而這前面無數摸索的路,慢慢把那些不合適的、不正確的想法去除的過程,就叫做「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

學道是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裡、從有到無的過程,如果片面的重視我「學到了什麼」,而不能從中提煉出精髓和自己的心得,這樣只會和大道漸行漸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這句話講的是做加法與做減法的辨證關係,通俗理解就是勞益結合,工作、學習、生活均如此。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不但要向老師學習,而且要到社會中磨礪學習,以求學得本領技能,上以報國,下以養家,以全其身。「為學日益」,王弼釋為「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意為盡其所能地多學習。不但常人如此,即便是修道大家,如老子、呂洞賓、張伯端、張三丰等,除體悟修道之外,無一例外地博覽群書,這從他們的作品中便可見一斑。老子是柱下史,如同今天的圖書館館長,上古典籍,無所不窺;呂洞賓、張伯端、張三丰都是儒釋道的通才大才。這充分說明「為學日益」的重要性。此為做加法,聖賢常人,莫不如此。

一個人在高強度工作學習中,費心勞神,容易疲勞,這就需要調節放鬆,很多選擇旅遊,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南朝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寫道:「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大自然是陶冶性情、放鬆身心的好去處。這就是做減法。不能好好調節放鬆,未必能好好工作學習,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為道日損」,只不過道家的「為道日損」更純粹、更徹底。

道家的「為道日損」,也是一種學習,它是一種修道的體悟之學,是在做減法。不但要「為道日損」,而且要「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象杯中的水,徹底倒掉。只有做到物我兩忘、隳肢黜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靜定,於虛極靜篤中才能見到「道」,等到「一陽來複」「天一生水」。這個減法,是學習道學的一項技術活,大多數人一輩子也沒體驗過。

修道的無為是調整狀態,洗心滌慮是在為無所不為做準備、打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呂祖(呂洞賓)說:「心無其心而真心見,意無其意而真意存,情無其情而真情寂。空性以立命,養命以還空」,此無為之妙也。無為者其本體;無不為者,其妙用也!知無為而不知無為之無不為,則落於幻空;知無不為而不知無不為之無為,則逐於事相,非道也。諸葛亮何以每自比管仲、樂毅?其在大軍臨境,猶且羽扇綸巾,淡定撫琴,其如在《誡子書》中所言「非寧靜無以致遠」。內心足夠強大、修道出世的軍事指揮者,方寸(心)不亂是修道之妙用也。姜子牙、鬼谷子、范蠡、孫武、張良、劉伯溫等,皆深得道之精髓。

吾輩學習《道德經》,當知進退、增損的辨證關係,以便更有利地指導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


謝邀。理解這一句話,我覺得要,先理解學習的四個層次。

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

這四個層次分為意識和潛意識的。

下面以我們騎自行車為例子說明上面這句話。

當我們還沒接觸過自行車時(第一次見到自行車),我們肯定會很好奇這個「東西」是幹嘛的,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意識層面上的不知道,那更不用說會騎了。這就是第一層面。

當我們通過旁人的普及,我們知道它的作用了之後,我們就認識了它。但是我們還不會騎。這就是第二個層面。

我們開始一步一步地去學自行車的時候,我們就從意識慢慢進入潛意識,這就是第三層面。

當我們騎車技術非常熟練,已經成為我們的本領,進入內在,根本不用意識去控制的時候,我們就來到了第四層面了。

這就是學習知識,把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本領的過程。只有進入第四個層面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東西。

回到問題。為學日益其實就是在講學習的四個過程,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成為本領然後用出來。

為道日損其實是在講我們在悟道學道的過程中過於意識化,也就是只學到第三層面,這樣沒有內化,不是自己的東西,過於追求,沒有了解事物真正的意義,對自己沒有用。

希望可以幫到您,最後,再次謝謝您的邀請。


《老子》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些人望文生義,以為老子號召人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其實,正好相反,老子反對政教禮義這些外在世俗之學,認為這樣的「為學」越多,奸巧偽作之事就越多(「日益」)。老子言「道法自然」,主張採取放任的態度,使人自省感悟、收斂儉嗇、純凈內心、返璞歸真,即「為道」。這樣逐漸減少人的私愛私慾(「日損」),以至近於無為的大道。

《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此可知,所謂「學」,是聖智、仁義之類,絕「學」則無憂也。

此處,老子比較「為學」與「為道」,顯然是說「為學」擾亂天下,「為道」則天下太平。

研究世俗學問,偽詐姦邪一天天增多(「為學日益」);修行自然天道,私愛私慾一天天減少(「為道日損」)。


《老子》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為學日益」,就是一個人處在「未濟卦」(64卦)階段;而「為道而損」,則是一個人處於「既濟卦」(63卦)階段。

如果在既濟卦階段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任重而道遠,則可達到無為而治的狀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道德經》上的話。為學日益,很容易理解。是說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日積月累的過程。那麼何為「為道日損"呢? 其實這句話是老子寫《道德經》的一個重要思想,準確的說是他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學道悟道的法門。老子告訴我們:人的生存技能,都是靠後天學習,不斷完善才能得以提高。而要想凈化自己的思想,升華自己的心性,使自己完全能夠融入天地自然之間,做到天人合一,萬物自化就必須「放下"。人只有排除內在的私心雜念,拋卻世俗之榮辱,舍掉所謂的面子,才能 「蛻變」 ! 才算悟道,才會超脫 …


為學,是為了獲得知識,當然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為道,那是關於修行,是為了返璞歸真,找到自我本來面目,所以要不斷的放下,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為,才近乎道。一個為了獲得知識,一個為了得道。完全不同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的增益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使人不斷修鍊,不斷的提升,不斷充盈。當達到一定境界時,一定是虛空寂滅,把自己清零,進而去體悟天地運行的規律,感悟世間的本源,從心底深處擺脫各種思想和文字的束縛,讓自己和天地合一;所謂百尺桿頭,更進一尺,意為跳出自己,螺旋往複、重頭再來,但卻不是原來的起點,而是另外一個更高境界的起點。


老子的這句話,真正的揭示一個真理:「性、相的關係」。

在我們認識一個事物時,會有一個從表及里的過程,或者說從角度到實質的過程。

「為學日益」——學的是什麼?是技術,是表層,隨著一步步了解,逐漸向核心的本質靠近!靠近到最根本——就是「道」,事物的本質、規律。

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從各個角度去研究,從各個現象去尋求本質。在這個研究的過程就是「為學日益」,越了解信息越多,對掌握事物本質越有好處!

到了某個轉折點,當掌握到一定程度的信息之後,人們就開始尋求事物的本質,開始轉向「為道日損」,剝落那些浮在表面的渣仔,找出最本質的信息。

這與人是一樣的!

你會看到個周圍各種形色追求的人,有人為錢、權、色、利不停奔波,也許你認為人怎麼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實則不然,不論是誰,大家追求幸福快樂的方向是一致的!這個方向叫做「人生對內心快樂幸福的嚮往」,一種內心的愉悅感!只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內容填充!

你又看到為是什麼每個人這麼大的性格差異呢?為什麼人際交往這麼難呢?!

實則又不然!性格的表現差異,其本質還是類似的!每個人內心有一定的脆弱性,因而每個人在不自覺的自我保護,讓自己的內在自尊不受傷害。

假如,你能夠意識到別人的反應,能夠了解別人的敏感,那無論什麼性格的人,你都可以交往的來!


推薦閱讀:

上聯:桃渡浪平舟載客,如何對下聯?
兩袖清風;怎麼對下聯?
上聯:風吹麥浪,下聯怎麼對?
上聯:江南雨潤千山秀,有哪些合適的下聯?

TAG:教育 | 文化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