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理解《道德經》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本身並沒有什麼難理解的地方,所謂正確的解釋大概就是牽強附會解釋到大家覺的合理的地步,與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相同吧,但事實上這句話就是與大家的價值觀向違背,這句話也不是說給普通人聽的,我們現在也完全無法實現老子的主張。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主張自然毫無干涉的經濟,但這種模式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都是很難實現的。尤其是老子這本書,讀者的錯位也是造成這本書難懂的一個最主要原因。
老子這本書本身就不是寫給普通人看的,老子是寫給統治者看的,其看透你了歷史治亂興衰,其中很多道理明顯是在告訴統治者如何統治,而不是告訴普通人如何生活。
老子一書有很深刻的哲學思想,歷代帝王都很重視他,但的確不適合普通人拿來做立身寶典,其本身價值也沒有那麼大,尤其是對於普通讀者。
正確的看待先賢的著作,不誇大不貶低,是我們讀經典應有的態度,把經典還原到當時的場景有利於我們更加準確的認識經典。
謝謝悟空。理解這個問題有個起點,那就是「為」誰的問題,或者說,「誰」為誰的問題。這個起點找不到,如墜五里雲霧。下面講解一下原文和上下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出自《老子》四十八章,全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這句話什麼意思?為學,老子肯定是讓讀者朋友自學成才。自學者,當日知其所無。這樣的結果就很好理解了,讀者朋友們所學知識日益增長日益淵博日益深刻。前四十七章都可以讓讀者朋友們為學日益。那麼後面的知識很深刻還是很輕鬆呢?秒懂——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很簡單,你前面學的都能牢牢記住嗎?你背誦一下前四十七章給我聽聽唄?能背出來。過四十年我再問你個事,請背誦一下。不用背誦了,這樣你達到的就是無為境界。……。依次類推。一百年之後的事情,與之偕老。老子無為而治,至今保持一致。
解讀這句話,我們需要引入《道德經》的物理背景、生理背景、心理背景,否則,沒法還原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只能用我們現有的認知進行自圓其說。
《道德經》的物理背景,是超越現代科學的,現代科學所認識到世界,只是一種【單一結構世界】,即使現在有了多維的概念,那也是建立在【單一結構世界】上的。
而《道德經》的物理背景,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
甲骨文「天」字就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
重疊結構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重疊而成,也就是說,同時、同地存在著兩個相互重疊的世界。
那麼,世界是重疊的,人體自然也是重疊的。
上圖左邊是甲骨文的「人」字,右邊的甲骨文"身"字表示在另外一個世界中,重疊存在的人體。
完整人體有兩個重疊的人體組成,那麼,每個人體也有一套自己的心智系統。
第一套心智系統,是我們平時一直在用的,第二套心智系統,不經過心智系統轉換,一般都不會自主使用。
把這三層關係理清了,我們就可以來回答,這句話了
【為學日益】就是第一套心智系統的學習,就像我們的學習體驗一樣,學習就會有收益,這就是為學日益的意思。
【為道日損】是指從第一套心智系統向第二套心智系統轉換,所謂的損,就是要不斷拋開第一套心智系統的影響、干擾,這就是【為道日損】的意思。
這句話的後面: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的為。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心智系統轉換成功了的意思。
心智玩家:還原中華源頭文化、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這句話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道德經》鼓勵每個人都應在學業事業上日有所進,而又說當一個人學到的東西足夠多,內心的條條框框就會越來越少。起初有一百個條框告誡自己,到最後可能只剩下一兩個,正如孔子所說的「隨心隨欲」而又「不逾矩」。至於題主說的「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們每時每刻都接收來自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海量信息,該如何真正理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便自己去粗取精地更好利用和學習互聯網的知識?」
看來你這是完全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首先,你不要真以為能在網路上繁雜的信息里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碎片化的,爽過以後就完了,頂多留下酒後的一點談資。要學習就要系統學習,不是說刷個微博、頭條,看幾個哈哈笑的視頻就算「為學」,就算「獲取知識」了。網路上也可以學,但是要是去看專業書,專業課視頻,去和真正的做得好的人討論,而不是只看自己想看的。現在這個訊息推薦機制,每個人看到的頁面都是不同的。平台已經為你去掉了你不喜歡看的,所以你會永遠停留在自己的層面上,更遑論「為學」。「為學日益」,還有在日常生活中要學到東西,每天有每天的進步,不渾渾噩噩過日子的意思,簡單來說,今天的你應該比昨天的你強。
其次,「為道日損」不是你理解的「看網路訊息應該去糟取精」那麼簡單粗暴的原理。為道日損一定是建立在為學日益的基礎上的,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聽聞或感覺,「當你學到了很多很多東西,到最後你會覺得哎呀我怎麼什麼都沒記住」,可一考察,其實你是記住了,但總覺得自己沒有,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為道日損」。就好比師傅問「你記住了嗎」,徒弟回答「記住了」,師傅就繼續讓他練,再問「招式記住了嗎」,徒弟說記住了,就繼續練。師傅問「記住了嗎」,徒弟回答「忘了一半」,師傅就知道孺子可教也,最終等徒弟將所有東西全忘掉,也就出師了。中國的乒乓球運動員,一個動作訓練數萬次,就忘記了這個動作,等球來了,立即做出,讓對方猝不及防。
這就叫「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通過不斷的學習,把「道」融匯刻畫到自己骨子裡,卻把招式忘掉,等需要了,卻能根據自己骨子裡的素養將其拿起,從容自如地應對應劫而來的挑戰。那麼對於很多人來說,天天看哈哈笑,不管什麼內容,上來就噴,根本不瀏覽真正有用的信息,等於是做到了「為學日損」,也是所有東西全忘了。
為什麼全忘了?
因為根本沒學嘛!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很好理解的。
結合《道德經》中的各種字句,我們可以得出「道」是一種哲學世界觀。最明顯的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句其實就是對具體事物進行抽象性的概念總結後才會產生的現象。只有進行抽象性的哲學性的思考,才會達到「無為」——因為太「概念」化,所以看似無法用在實處,這就如我們現在學習的辯證法好似對日常的柴米油鹽生活毫無用處,但是由於其是指導人生的思維方式,辯證法用無處不在的可以被人們應用。
所以研究具體的事物現象,做學問當然是證據越多越好,知識越豐富越好。但是做事物本質的深入探索,則是要時行歸納總結,化繁為簡,最後總結成看似離現象級很遠的本質概括。就如我們常用的物理公式一樣。
由於高度抽象概括的東西,表面看似無法用來吃穿住行,但是它的意義卻是最大的,這些本質性的規律東西,其實可以應用到世間萬物上。所以才有「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說對於學習知識來說多多益善,但是對於修行來說如果想合於道性,那就是減少再減少。
與第19章的「絕學無憂」,意思大致相同。
時代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是滑鼠代替了知識,知識的積累已經意義不大了,先進的工具為的是把人們解放出來,把注意力收攝到人性的內在,「塞其兌,閉其門」,在我們的大腦內部有一處黑箱,裡面儲存著所有的生命記憶,只有在我們的顯意識全部停歇下來,深層的潛意識才會顯現出來。外在的工具變換著千姿百態吸引著我們,使得人們沒完沒了的沉迷其中,人性本來具有的潛能一直埋沒著,就像一個巨人一直酣睡著……合於道性的本能一直不得表達,白白浪費了大好的人身。「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當不再攀附外緣,內在達到極致的平衡,此時個體的生命與宇宙自然融為一體,「我即宇宙,宇宙即我;我即自然,自然即我」,然後再隨順外緣,也叫隨順眾生,就會發現此動故彼動,一念可以波及到很遠,就像太極圖的兩隻魚眼,表面看似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內在卻有著必然的聯繫。
萬物平等,萬物有靈,「魚不可脫於淵」,老子用魚來形象的比喻「無」的存在,用深淵來比喻「有」,魚一旦脫離開水,魚就死亡了,不存在了,「無」也是這樣,離不開「有」的表現形式。解讀為:做學問知識日益增長,能力日益增強,修道德私慾日益減少,妄念日益淡薄。
為學為道有一個總的原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不管為學還是為道,都要效法天地,遵從天性,循道而行,猶《中庸》所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為學以觀徼,「常有欲,以觀其徼」,通過觀徼我們可以了解外在事物的規律性;為道以觀妙,「常無欲,以觀其妙」,通過觀妙,我們可以覺悟內在生命的造化及個體生命與天地大道的同一性。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出自《老子》四十八章,全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突出「無為」思想,前四十七章「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及後四十九章「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都是圍繞「無為」闡述,無為是道法自然,順天性,為學也是在「無為」的觀念下有為,在自己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上下功夫,摒除雜念,專註一處。
先說答案
為學日益:
說的是,如果是要去了解天下萬物的道理,那麼每天都會有新的發現,都能學到新的知識,這是沒有窮盡的。
學習這些知識,對於了解具體的事物而言,它好像每天都能讓人有所增益。
而對於為道而言,這些知識卻是其知彌少,因為越是學習這樣的知識,那麼就越來越不可能聞道。
為道日損:
說的是損那些不道。
因為道是不行而知的。
所以,行了多遠,就還得返回來,學了多少那樣的知識,都得棄除掉。
這是為道之損的第一步,只有棄除了世俗的行知,返回到道中,才可能聞道。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損之又損:
為道之損,完成了第一步:
損掉世俗的行知,便能聞道。
以至於無為:
聞道之後,接著進行為道之損的第二步:
繼續損掉物象名實之見,進入恍惚昏默無物無狀之境,便能明道。
明道,則不見而名。
為道之損的第三步:
雖已明道,但是還要成道。
明道之人,若以道可為而成之,那麼就不可能成道。
所以,要繼續損掉明道之人的為道之為,如此,才能成道。
無為而無不:
聞道、明道、成道,都已經完成,說明大道已成。
聖人既已成道,則其以玄覽而觀天下之往複,以不言之教而運萬物自然,以無為之益而養萬物之生生不息。
是謂「無為無不為。」
這裡的無為指的是聖王無妄為。聖王無妄為,百姓有作為,百姓自然而然的成其所成,天下便能大成。
源自:《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老子在第20章提出「絕學無憂」,希望人類社會進行一場真正的知識革命。老子希望經過了文明社會的洗禮之後,人類社會要拋棄那些引發社會動亂的價值觀,那些爾虞我詐的文化觀念,選擇使人類社會和諧生存的本真理念。第48章老子又提出了一對看似矛盾的觀點,「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知識的獲取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過程;修道的結果是剝繭抽絲、剝皮取芯的過程。老子把這樣相互矛盾的行為連用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傳遞什麼樣的信息呢?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大意是學習是在做加法,是日積月累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修道是在做減法,是逐漸脫去浮華,拋棄名利,蛻變為見素抱樸之人的過程。「損」指減損。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一種境界,無為的狀態下代表的是無所不為。這是老子比較有名的哲學思想。無為表達出自自然然的一種狀態,不刻意追求名利的思想;無不為表達出「道」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的狀態。例如,老子理想的社會是大道盛行,君主無為而治,在基本的框架之內,百姓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沒有苛捐雜稅,沒有嚴刑峻法,沒有繁文禮節。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君主也好,百姓也好,看似無所作為,其實質乃是無所不為啊!
普通人如何處理好為學與為道的關係?本樞認為,無為而無不為是對為學和為道關係的總結。老子時代想摒棄知識,專心修道是不現實的,現在的社會更是不可能摒棄知識。現在是信息化時代,知識爆炸時代,也是知識越來越細分時代。做領導需要知識,做白領需要知識,做藍領也需要知識,做農民還需要知識,人的生存條件就是依靠知識取勝。
在知識主宰人類的時代,是否意味著「道」將退居幕後呢?
「道」是通過「德」表現出來,道的抽象性和德的實在性是統一的,近幾年國家一直提倡道德楷模,從政府部門到民間機構都在組織各種道德類的活動,如「道德模範」、「身邊的好人」等系列活動,旨在提升人們的德行。
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為慶祝女兒降生,承諾將夫妻二人持有Facebook(臉書)的99%股份捐贈給慈善機構,用以推進人類潛能和促進平等,這一舉措難道不是其上德的極好體現嗎?
這些事例說明,為學和為道可以實現共享,有些時候甚至可以實現有機統一,成為矛盾的統一體。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