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可是心裡還是不願意改正?
人性本矛盾的地方太多了,體現最多的是對需求的選擇,常見有「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為難,和「荊棘與爛泥路必選一」的痛苦。你所感受的矛盾,仍是一種選擇性焦慮。
其實,你已經把改不了錯的原因說清了:理性上知道自己的行為錯了,可心裡不願意改。這個「心裡不願」是一個很大,甚至是根本的原因。
我們可以把理性(意識)想法視為頭腦的聲音,把感性(潛意識)想法視為心的聲音。往往,在需求矛盾的事情上,「兩軍」掙扎後,勝者多為心的聲音。或者說,潛意識的力量,往往大於意識力量。
以你的困惑為例解讀:為什麼明知道自己行為不對,但心裡就是不願改正?理智為啥敵不過心(潛意識)?這是由於:1)本來就沒想改。這是心底的聲音,心的感覺是最真實的。你頭腦判斷某行為是錯的,心在告訴你「就要這樣做」。心,即人的潛意識有兩大特點:不講對錯,一意孤行。所以,人很多時候,知道做錯了,最多自責、懺悔一下,然後繼續就犯。
2)被逆反情緒所控。堅持錯誤行為,並非意願,而是潛意識「犯錯」強烈。本來,潛意識不論對錯,錯是意識的判定。如果,理性駕馭不了錯誤行為,很可能說明,行為後面有強大的無意識破壞欲,或叫破壞性衝動。它一般源於,人過去生活中的自我情感與願望,長時期被控制被被壓抑。破壞衝動下,人受控於逆反情緒,常表現為非理性的行為。知錯犯錯,很像是處叛逆期的青春期孩子。
3)敵意正確。有些人的知錯犯錯,是很享受的,至少潛意識是有暢快的。因在控制不了的去做錯誤行為的背後,埋有潛意識對正確的敵意,或恨。這一心理,跟人的過去經歷了太多因「不正確」的懲罰有關。老犯錯,是在釋懷過去的受傷感。
能否從矛盾中出來,還要看,在每次錯誤行為之後,感覺後悔、自責、代價等的大小。一般想改又能堅持沒改的,說明犯錯後的後悔、內疚是在自我「道德」可承受的範圍。人是否要改、能改錯誤,取決的因素很多。真能改正自己,首先得從根本上認識自己,這需要一段很艱苦的成長之路。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馬景芬(頭條號 馬景芬):
馬景芬,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擅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方面的諮詢與講座。
逆反心理是社會心理現象之一,指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生的一種強烈的反抗心態,無論你多大年紀,這樣的心理都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段情感關係中不能自拔時,人 的智商水平幾乎為零,因為內心的需求被滿足才是你最真實的體驗,那種被愛、被關注、被認同、被呵護的情感需求是理智打不到的。所以你頭腦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的,心理還是我行我素的根本原因之一。
這樣的情況下,用道理說服自己往往毫無作用,而是做到真正接納自己的這個行為,不帶有任何評判的看看這部分,探索一下自己之所以有這樣行為的根本原因。
因為評判意味著自己錯了,面對錯誤每個人都會有羞恥感甚至無力感,這樣的感受往往會讓我們沒有動力和耐心看待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還有另外一種原因就是你用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可是心裡還是不願意改正這樣的方式攻擊自己或他人,這是無意識的行為,你自己也並不知道,你用這樣的行為在保護自己或者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引起他人的關注。
自卑的人也常有這樣隱形攻擊方式來攻擊自己,這種攻擊性的呈現方式,就是在心理和行為層面的衝突上。比如強迫症中強迫洗手,心理明知道不應該,但是行為上卻停不下來,強迫與反強迫同時存在才會形成強迫症。
如果你知道這樣的行為是錯的,但是願意接納這個錯誤,我也接納我就是不願改正的想法,那麼你會覺得這根本就不是問題。
所有的關係都是自己和自己關係的投射,看到自己的需求,看到真正的自己,所有的糾結都不再是問題!
答:有沒有聽說過一個成語叫「執迷不悟」?它形容了社會人中的一種現實表現:明知故犯;固執地堅持錯誤而不願悔改,毫無悔悟之心之行。
具體說來就是明知其惡而為之,明知其害而用之,明知其弊而持之,明知其污而陷之,明知其騙而信之,明知其險而趨之。
在心理學所描述的「問題心理(心理問題後心理障礙)」中,它被取名「刻意求敗(錯)」。
啥叫「刻意求敗(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天堂有路偏不走,地獄無門執意行;自作自受,飛蛾撲火;不撞南牆不回頭……
它是咋來的?為啥會有這樣的心理?
大致歸納,它源自這樣幾個主要心理因素:
1,「私慾驅動」。利欲熏心,較為強烈的面子、虛榮、自尊、獲益、斂財、貪婪等個人利益索取之心生出了「僥倖心理」:「不改又能咋的呢?別人都沒有因此倒霉,我未必然運氣就這麼差?」
2,缺失了正確的價值觀,明知道自己的思想或行為已經導致或可能導致錯誤的結果或危害,卻執意頑固堅持,不惜損人害己。
3,內質和人品扭曲,雖然清楚是非功過、正誤黑白,但始終不願承認不願反映「正面」,為自己的錯誤百般辯解、文過飾非、避重就輕,甚至推卸責任、指鹿為馬、誣賴他人。
4,長期受到袒護和縱容,因嬌生慣養形成了扭曲的性格(人格)。
5,色厲內荏,缺少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的勇氣和決心。
連鎖百貨的創始人,約翰.沃納梅克很早就參透的道理,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下,不管犯下多嚴重的錯誤,人們都不會責備自己。 批評是無用的,它激起抵觸,讓人急於辯白;批評是危險的,它傷害自尊,甚至讓人萌生恨意。
著名心理學家B.F.斯金納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獎勵比懲罰更有效——得到獎勵的動物比受到懲罰的動物學習更快,學習效果也更加顯著。此後的研究進一步證明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人類。
批評帶來的不是改變,而是怨恨。
明知天道酬勤卻躺著不動,是懶;明知正在減肥卻大快朵頤,是饞……明知朋友妻……不願意改的都是舒適的感受……就好像那句,嘴上說不要,身體卻誠實的很……
那就說明你擁抱的不是道理而是約束,深入人心的道理會引起心底人性的共鳴不需要驗證更不需要宣傳貫徹。所以多思考多感悟,我不是基督徒如果你想走捷徑可以相信Jesus但這個過程也需要不斷思考領悟,但聖經存在多年的智慧經受住了時間的檢驗
推薦閱讀:
※你每天都在搶紅包嗎?
※班裡很討厭的一個女生考試一下子進步了特別多 心裡難受?
※一句詩總結你的2017,哪句屬於你?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