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講學的地方叫什麼?
首都北京的景區景點很多,所以大多數去北京旅遊的中國人只能選擇其中最出名的景區去遊覽,比如故宮、天壇、長城等地方,北京還有很多非常值得一游的古代建築群或者博物館很容易被遊客或者旅行團導遊忽略。其中就包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位於安定門內國子監街,是個4A景區。它始建於元代,明代曾大規模修葺和擴建,清代乾隆時又增建「辟雍」,形成現在的規制。主體建築經歷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
為什麼有人說國子監是皇帝講學的地方?這就要從國子監在中國產生、發展與演化歷史來梳理一下,就說來話長了:
在上古三皇五帝時期,農耕文化逐漸成熟,人類逐步開始定居下來,此時以氏族為單位的部落規模逐漸擴大,古代人意識到近親婚姻對後代不利後,就會通過結親組成部落聯盟。這時候部落內部的社會生活也逐漸複雜化,部落群眾除生活、勞動和對敵作戰外,還有各種祭祀、慶典等集體性的禮儀活動。同一氏族內不開始有了等級地位的區分,為了保持和強化氏族部落的生存與競爭力,需要對部落群眾的某些行為進行規範,所以長老對成員的宣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據考古發現在氏族公社後期遺址中,往往有一大片空地,就像現在的廣場,這顯然是部落成員集會的地方,舉辦各種儀式,召集會議,宣告規章以及戰前動員誓師等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具有顯著的宣傳教育作用。三皇五帝時,部落首領擁有比常人高的階級地位,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權利來自他們對部落擴張與改善的貢獻,這就是禪讓制的來源,可惜後來發展成了君權天授,成了家天下了。
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學」。傳說黃帝教人們建造房屋、製作衣裳,教人們挖井,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等等大事的發生和推廣,想必就是在這廣場完成的。國家產生之後,「成均之教」就成為社會教育的總稱,成均也成為天子之學的中心場所。這種原始的廣場教育基地,在夏朝演變成東序,在商朝演化為右學、左學、瞽宗,到了周朝,發展出一個準教育體系,名為太學,又叫大學,其形制: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諸侯曰泮宮。此時這個機構還不是很明確,融合了後世明堂、太廟、太學、靈台的功能,將布政、祭祀、學習各種活動攪和在一塊,不具教育的專業性與系統性,只能說是太學的萌芽。到了西漢,董仲舒《天人三策》建議:「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於是草創太學,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其在學人數,至西漢末仿聖人子弟三千,太學亦設員三千。王莽秉政後,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籠絡廣大儒生,興建辟雍、明堂,又為學者築舍,博士弟子達一萬餘人。
真正將太學升級成為國家重要機構的高度,成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是在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稱帝後,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建太學,隸屬太常管轄。「太常」為九卿之一,取「欲令國家盛太常存」之意。劉秀曾多次親幸太學欽鑒諸博士相互論難,考究諸生學業,獎勵博士弟子以勸學。漢明帝曾在太學為諸儒講論經典,太學聲譽日高,匈奴亦遣人來洛陽學習。漢順帝繼續開拓太學規模並大量吸收公卿子弟為諸生,還破格招收庶民中有成就的童子入學。自此各地負書來學者雲集京師,學生人數大增。
靈帝熹平四年,詔令名儒蔡邕等正定五經文字,由蔡邕以隸書書寫刊刻於碑石以相參檢,觀視摹寫者,車乘日千餘輛,填滿大街小巷。宋蘇軾曾讚譽:「學莫盛於東漢,士數萬人,噓枯吹生」。
東漢太學為東漢政權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太學博士入中央官,可擔任尚書、諫議大夫等官職,工作幹得好就能升級為公卿。如果做地方官,可擔任刺史、太守。東漢有很多官員都是由太學博士升遷的。這些出身於太學的官員中,有不少都得到能幹且廉潔的聲譽。而太學生們則具有諷刺揭發腐敗鼓吹良政的貢獻,在反對宦官專權及與貪腐的鬥爭中,形成了強大輿論,被稱為「清議」。使的朝廷中三公九卿為了自身的清譽,經常視察並鼓勵太學生,顯示出太學生的輿論威力。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稱帝後,又掃除太學積塵,補刻缺損的儒家經典經史石碑,擴充教師,再次開始招收學生。魏齊王曹芳時還以古文、篆、隸三體刊刻石經《尚書》、《春秋》二部,以供取正。這就是著名的《正始石經》,現在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三體石經殘石。
晉武帝曾三臨太學並行大射禮,並留下「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義再蒞之德隆熙之頌碑」,現在還立在洛陽市偃師市東大郊村。
至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再次重建太學,為拓拔鮮卑的徹底漢化培養人才。直到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太學在洛陽才告衰落。
太學在隋開皇開皇十三年不再隸屬太常,成為獨立的教育管理機構,大業三年改稱國子監。唐高宗時又在東都設立了一個國子監,與長安國子監合稱「兩監」。
宋沿唐制,分設西京國子監、東京國子監,增轄武學。宋代有時稱國子監,有時稱國子學。元明清三代國子監都是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留下開頭提到的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直到清末學習西方教育體制,國子監的歷史宣告結束。
皇帝在太學或者國子監親自講學是從上古到兩漢時的古制,後世有些皇帝為了表示的正統,與遠古聖君一脈相傳,從禮制上也要妝模作樣一番,實際這種皇帝親臨國子監講學的情況並不多。但是明清皇帝因為重視科舉,殿試親自出題並親臨現場這倒是堅持的不錯,所以殿試之後進士們都被稱為「天子門生」。
推薦閱讀:
※揭秘奧斯曼重裝騎兵使用的全鏡甲的歷史來源
※歷史故事——史思明同樣被兒子誅殺
※歷史故事——李豫導演的大唐謀殺案
※第二十九章 初次交鋒
※王讓新,李 弦: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新世界觀的出場邏輯 ——在當代哲學語境中重新理解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