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法會讓人變勤奮嗎?
我們看到很多人不勤奮,這個和環境分不開,我們這個世界叫做五濁惡世,五濁是啥?就是命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煩惱濁《悲華經》里說:「世尊,何因何緣處斯穢惡不凈世界,命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煩惱濁,於是五濁惡世之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四眾中說三乘法?以何緣故,不取如是清凈世界,而不遠離五濁惡世?」 《佛說阿彌陀經》也說:」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我們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不幹凈的,但是釋迦牟尼佛成佛的例子告訴我們再這樣一個世界成佛是完全可以的,明白了這個大的環境我們就要看自身的問題。
我們有煩惱,這個煩惱是發自於自己的內心的無明,煩惱濁是啥?源於眾生追逐五欲六塵,引生貪、嗔、痴、慢、疑等煩惱而惱亂身心,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都是源自於自己的阿賴耶識里的習氣。我們懶惰,懶惰就是源於自己的貪,貪是根本,我們的驕傲,怨恨,愚痴也是自己內心的貪,貪會引發嗔恨,貪也會引發愚痴;我們學佛,就是要消除貪嗔痴三毒。佛教講一切唯心造,一切都是心的變化,所謂勤奮是相對於懶惰來說的,如果心裡沒有貪嗔痴三毒了,自然而然懶惰就沒有了。我們做很多事情源於自己的貪,因為我們有了一樣東西但還想要更多東西這就是貪慾,有了貪就會引發嗔接二連三的引發痴。我們講的勤奮都是針對於修行來講的,修行就是去除懶惰,普賢行願品講「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就是這個目的。佛法會讓人勤奮因為學佛就是要勇猛精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的來,很多人懶惰都是由於自己的心不定,為什麼不定呢?因為浮躁,總是在幻想,總是在害怕,總是怕承擔,佛法就是讓人安定通過修行來提升自己,很多人去寺院里修行,第一件事不是參禪不是讀經不是喝茶也不是打坐而是幹活,掃掃地,倒垃圾,晨鐘暮鼓;掃地就是掃心地,曾經有一個老和尚一輩子就會掃地念佛,大字不認識一個,最後就成就了,大家這才知道老和尚原來早就開悟了,只是不說而已;我們學佛的第一件事就是端正自己的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老老實實的做人,做事,老實就是勤奮。
會。因為佛法能讓人心中有真實的寄託。真實的感應。特別是修行有深度的人,他們始終沉澱在內心的喜悅快樂之中,這是一般停留在文字意理解層面的人不可能理解的事。它是必須經過正確的長時間堅持努力獲得。這種獲得離不開勤奮 ,不僅早起做功課,還要時時刻刻不離觀察自我和靜心。比如我知道很多修行人經常義務打掃樓道,幫助別人家倒垃圾,從不有內外分別。更不用說在單位的許多修行念佛人了,他們做的好事太多了。簡單總結,就是他們心中有大善,其次,修行人必須按照戒律約束自己,自然節省了身心許多能量,雖吃素,但與同齡人一起工作 ,不會挑三揀四,總會沖在困難工作的前面。因為對他們來說,任何一項工作都是一種學習和考驗。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菩提偈》——唐.慧能。
佛教的本意是讓人們行善積德、回歸淡然、清楚雜念、擁有慈悲胸懷,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當下有不少成功人士信佛,還有遇到突變或挫折也會信佛,但也不排除極少數人披著佛的外衣招搖撞騙、為非作歹。
佛陀創立佛教其目的就是廣度眾生,教化人道。用各種善巧法門度有緣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被稱為五濁惡世,眾生沉淪於生死苦海中不能自拔,只有藉助佛菩薩的力量才能脫離苦海,故佛陀以慈悲的願力應世於此五濁惡世救拔罪苦群迷,而宣說佛法。修佛法不能懶墮懈怠而勤苦修行才能有所成就,不懂的外行人以為出家人安怡享樂無所事是的樣子,這樣的認為是大錯特錯,是及其荒堂的,真正修行人吃的苦比常人多一倍多,那是非常勤苦的。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況且出家人身為三寶弟子,肩負著代佛弘揚佛法的重任。佛法主重修心修德,德行不夠就不是合格的佛弟子。所以我勸大家對出家人及佛法不要有偏見,應該接融了解佛法真意,凡亂噴的人我認為全部是魔子魔孫出毀佛法的,就不要理采他們,就當放庇一樣。
這不一定,有人勤奮,有人懶隨。學佛是最辛苦的事,要丟掉很多難割捨的東西,而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要去遵守,生活貧素,早晚功課這都夠你忙得焦頭爛額,非下一番苦功則一事無成。而懶墮的人,什麼也得不到,只是圖混時曰罷了,但這並不多見。就在家居士來說也未必不用功不辛苦,除日常事務,工作等還得堅持早晚功課,啥事必須身先士卒才行,想懶也懶不起來。
會變勤奮,看看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不收任何費用,能不勤奮?只要真正的學佛人工作都會更勤奮,但由於不爭名利,比較謙讓,只是默默耕耘,所以在別人看起來反而是消極,實際上一般人往往以名利慾望為動力進行工作,不爭名奪利就沒動力工作,他們只關注名利,而不注意別人的默默耕耘,看到學佛人不爭,就認為消極,實際上是完全錯誤的
我是沒有學過佛法,但我對佛是非常尊敬的,每每我感到無助的時候,我就會雙手恭恭敬敬的默念著,南無阿彌陀,就仿如有一種熱能從我心中散發著一股暖氣,有時看見一些人禍事連連出現,我就會對他們的人說,你每天早上以及晚上念一種名為(十念佛)果然它依照我的方法,每天的早晚念十念佛了,過了一個多月,他們說,有功效。我說有功效就每天的早晚就念吧!
而我亦會念,般若密多心經,金光經,等等,可以說是佛渡了我,過了不知多少次的難關,我是信佛的,我不會妄言,是知道有首因果報應二字,我是心存善意的,正是-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
佛道本無心,全靠多憚悟。
其實,佛法的鑽研,和精深的頓悟,全在於一個人某一個階段睿智的感悟,讓思想升華到一個從未達到的,高深的境界,有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豁然開朗,這就是古人常說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無不過,對於佛法的詮釋,要融進自己思維的全新認識,才算做到看世間,無非是,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俗塵,而讓自己通過「一覽眾山小」的憚悟,很勤奮的去完成別人沒完成的事業,用勤能補拙的方式,精鍊自己。
相傳遠古時候,佛教和道教共同發揚光大。佛教一味的用勸化,教化,仁慈的方式行走天下,廣收門徒,弘揚 佛法無邊,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教誨喚醒世人,但收效甚微,沒有道教的聲名遠播。原因何在?那是因為,道教上山採藥,發揮道術驅邪的時候,燒化的符中融合了中藥,盛在碗中讓患者服用,有了起死回生的功效,因此聲名雀起。
這就是說,無論勤學佛法或別的學問,都要融入自己的思維,千萬不要死搬硬套的痴迷不悟。
因此,學狒法的人都很勤奮,為了心中不滅的信念和高點,奮鬥不息!
學佛法定會讓人變的更加勤奮。《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個人能忘我就心無掛礙、無掛礙干任何事都是身累心不累。《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自己努力干好自已每天事,昨天己過去。今天做好今天當下。明天還沒到來。大家專心做你應有的事,忘我人會更加快樂勤奮。
不是佛家中人,但我覺得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不學佛法勤奮的人也很多,只關注佛法講空話的也不是沒有。我覺得佛是一種個人信仰,勤奮也好,懶惰也罷,都是正常的,畢竟人分三六九等。當然,佛法主要是為了揚善,單純的說學佛法會勤奮有些舍本求末。勤奮不勤奮是能力的事,善良不善良是人格的問題。
推薦閱讀:
※松樹一株伴山岩,如何接下聯?
※上聯:夜半人靜月入燈火闌珊處,下聯怎麼對?
※上聯:在上不是南北,如何對下聯?
※怎麼評價南懷瑾與陳攖寧?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