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莫言和他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
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諾貝爾委員會給他的頒獎詞為:(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莫言在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2007年問鼎中國作家實力榜第1名,2011年憑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其代表作主要有:《紅高粱》、《檀香刑》、《豐乳肥臀》、《酒國》、《生死疲勞》、《蛙》等。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看看名人如何評論他: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稱讚道:「即使把莫言擺在整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群體中,他都是很突出的,比起前些年一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外國作家毫不遜色。」
《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作家邱華棟認為:「莫言是世界文學流轉在地理學意義上轉換的一個重要成果。他也是中國當代中國文學30年發展的代表。我覺得諾貝爾文學獎看到了世界文學在大陸之間的轉換、延續和發展。」
收藏家馬未都在博客里寫道:「今天作家莫言榮膺該獎,讓中國人長舒一口氣,中國人的諾貝爾情結很重,不光文學獎,其他科學及人文的獎項中國人也極為重視,只是永遠與其擦肩,讓許多外國籍的中國人掠美,即便這樣,中國人也覺得半邊臉放光……我印象中莫言先生敏行訥言,小說寫得多,話說得少;一般作家都是話癆,喋喋不休,而莫言常一笑對之,充滿了內心的神秘,所以他能獲獎。」
莫言獲得官方如此多的讚許和重視。甚至有地方官員給莫言的父親說,「兒子已經不是你的兒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莫言已經成為社會公共資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莫言曾說,我永遠不會為了一個獎去寫作,不管是茅盾文學獎,還是諾貝爾文學獎。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文學成就是「世無英雄,豎子成名」。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中國大地上喚醒了人們沉睡已久的文學和讀書熱情。
莫言:這個時代,少有人懂的偉大作家
文/木木
1、莫言的實力說實話,莫言在中國並非一個十分大眾的作家。甚至直到2012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許多人才第一次聽說了「莫言」這個名字。人們這才跟風拿他的作品來讀,一看不對味,把自己的丑全揭開了。於是就破口罵娘。
我在大學期間在看過電影《紅高粱》之後,讀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對莫言作品中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有了一些認識,後來又陸續讀了《檀香刑》、《蛙》、《生死疲勞》。
才發現,好個莫言,真是太狡猾,太聰明了。那些罵他名字的人,豈不知你們的靈魂都在被他看的一覽無餘,在作品中罵個透亮了。
2、讀者的誤會其實太多的人都在誤會莫言,而且這樣的誤會阻止了這些人真正的去理解他。
他們說,莫言的作品低俗、病態;他們說,莫言之所以獲獎,是因為他醜化了中國人,而這種醜化成功地迎合了西方世界,所以他們才會給莫言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其實這些批評並不是在批評作品本身,而是在惡意揣測莫言的動機,且對這種惡意揣測出來的動機進行攻擊:你把中國人寫的那麼醜陋,意欲何為?你是不是具有反骨,為什麼把《豐乳肥臀》寫得如此政治不正確?這不是賣國求榮是什麼?
那麼,莫言究竟是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以及為什麼要寫的這麼「低俗」、「醜陋」呢?在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大家先回憶一下另一個愛罵人的作家——魯迅。
3、作家的苦心孤詣魯迅和莫言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有,他們都在往自己時代的那些人民頭上潑糞,他們也都在說一些不討喜的話。他們這樣做,是想叫醒那些還在沉睡的麻木的人們。
莫言的筆名之所以取為「莫言」,正是他想要提醒自己,少說話。然而事實是,他的話一點都沒有少說,而且經常管不住嘴巴,說出些大實話。他這個毛病,被他的母親擔心了一輩子。但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若說莫言醜化中國人,他和魯迅所做的有什麼兩樣呢?難道魯迅筆下的阿Q和人血饅頭,是讚美?可是為什麼我們對後者愛戴有加,而對前者卻憤恨且討厭呢?
是不是因為,魯迅「醜化」的是魯迅時代的那些中國人,而不是我們。但是莫言所「醜化」的中國人卻正是活在當下的我們,所以我們聽了臉上發熱,心裡發怒,就要罵人?
還是說,魯迅在「怒其不爭」之後,補上了一句「哀其不幸」,從而讓我們感到莫大的溫暖和愛護?
4、莫言作品的特點當然,讀莫言的書,是需要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說《檀香刑》中的凌遲和捅菊花的酷刑;也不說《生死疲勞》中的六道輪迴;單是《蛙》中的人物名字,就夠讀者喝一壺的了。
曾經有一位朋友告訴我,她讀《蛙》,讀了開頭就讀不下去了。為什麼呢?首先,蛙,聽著就有種莫名的害怕和噁心;其次,那些人名,什麼陳耳陳眉,王肝王膽,各種器官內臟,聽著就讓人頭皮發麻,不寒而慄,還怎麼讀的下去?
其實,這是莫言所獨具的語言風格。他的語言是很有幾分奇詭的,這和他張狂恣肆的想像力很符合,也和他磅礴的文風相得益彰。不過這樣的語言風格,在他後期所寫的《蛙》中,可以看到明顯的剋制。
而且,在最新發表的短篇《故鄉人事》、《等待摩西》,《詩人金希普》等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到他的語言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開始變得樸素、準確、簡潔,可以說是返璞歸真了。
5、如何讀懂莫言老舍說過,一個好的作家,不僅僅知道怎麼去講一個好故事,而且也應該知道怎麼選擇與故事相配的語言風格、寫作文體,以便藉助這個故事,將他想說的話在行文之中表達的淋漓盡致。
其實,莫言不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畢竟他從小就具有這種滔滔不絕講故事特長——而在成為作家之後,他所思考的更多的應該是,如何藉助某種文風,藉助某種文體,藉助某種文化符號,將他的思考和情懷通過他的故事表達出來。
這個時候,在某種程度上,故事已經不再僅僅是故事,而是某種「思想實驗」。一如莫言的《蛙》,是姑姑在計劃生育的時代背景之下,從新生命的接生者到終結者的角色轉變的巨大反差之間形成的一個「實驗」。藉助這個實驗,我們得以從姑姑的角度來反思,何為生命,如何贖罪,靈魂怎樣得到解脫等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將目光停留在所謂「醜化」姑姑,「醜化」中國人。
有時候,讀書不像吃飯,憑著好惡,只看愛讀的,只聽好聽的。讀書更像是吃藥,口裡雖苦,但咽下去,卻能治病。真正好的文學作品,不是讓我們讀來開心的,而是讓我們能夠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行。
而那些罵莫言的人,都是不懂文學的人,也正是莫言想要叫醒的人。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繼續討論莫言,也可以來我的公眾號【木木讀書書】找我。我是木木,陪你讀書。莫言老師為中國文人爭了氣!
曾經魯迅先生與老舍先生都與諾獎插肩而過,令人遺憾。
莫充老師作品差不多我都讀過,很真實且
貼近生活。
因莫言的成長經歷和曾有的一段軍旅失話,使他的作品通俗易懂。貼近大多數民眾,尤其是農村農民。
他的《山楂樹之戀》和巜白狗鞦韆架》寫得美好!沒有真實的生活底蘊決寫不出這樣的文章!
最後希望看到他更多更好的作品。
罵莫言的基本上都是偽文學愛好者
秦玉龍/文
2012年,一個中國人獲得的一個獎項,引發了一場持續五六年之久的網路口水仗。
這個人的名字叫——莫言,這個獎項叫——諾貝爾文學獎。
在中國,有很多真文學愛好者和偽文學愛好者。但凡識幾個大字、有點兒文學細胞的人都樂於給出自己的看法。但另一方面,人們關注莫言,關注諾獎,已然超出了「就事論事」的範疇。尤其是那些指責莫言「醜化中國人,迎合西方人」,罵莫言是「漢奸走狗」的唾沫星子,已超越文學爭論的範疇,演化為一場文革式的批鬥和網路狂歡。
我不知道,那些給莫言亂扣帽子的人,是否真的讀過莫言的作品,但他們所表達的情緒,確實與作品無關。
既然別人所熱衷和關注的不是莫言的作品,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或者一個理性客觀的人,我們必須回歸到原點——關注莫言的作品以及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質意義。
按照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佩爾?韋斯特伯格的話說,「儘管他的作品中描寫的是自己故鄉的小村莊,但讓讀者感受到的卻是人類共有的情感體驗」。這句話聽上去沒有毛病,但它也只是一句套話,把它套在陝西作家賈平凹、陳忠實等人上身上好像也挺合適。相對來說,我更看重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給莫言的頒獎詞:他「很好地將魔幻現實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結合在一起」。
有評論家認為,莫言創造了一個文學地理——山東高密東北鄉,作品充滿著 「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莫言還創造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思想國」,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
也有評論認為,莫言的作品揭露黑暗過多,不夠主旋律,不夠正能量,所以才受到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的洋人的歡迎,才能獲獎。
但我認為,首先,莫言的作品並非為了迎合西方人而創作,他的讀者群首先是中國人,獲獎只是一個意外。其次,莫言的作品如果不主流、不正能量,新聞出版部門和出版社不會出版發行,既然能出版發行,說明他的作品沒有有些人想像的那麼暗黑。
《烏合之眾》里有這樣一句話:「群眾從未渴求過真理,他們對不合口味的證據視而不見。假如謬誤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願意崇拜謬誤。」低水平的認知,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總是被煽動性的言論洗腦,這些只會讓一個人在愚昧中生活,卻不自知,反而以此為榮,沾沾自喜……
中國需要一個的文學標杆,來引領作家群向著更高的文學巔峰前行。至於這個標杆是不是莫言,留待後世評價吧!
莫言是一個接地氣,有特點的作家,獲得諾獎實至名歸。
大概時間,2003年的十月,美麗的蘇州大學本部校區,一個叫存菊堂的大禮堂內,有一場他的講座。
說實話,我已經記不清他講的什麼主題了。也是大概,講了些文學創作、文藝文化之類的。
不過我有點記得,他穿著藏青色的中山裝,看起來古色古香的樣子,頗有文學家的風範。
說著一口帶些山東口音的普通話,不過還算能夠聽懂。不像陝西作家賈平凹,三句里能夠聽懂一句就不錯了。
這位山東籍作家,就是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他得了這個大獎, 我也大喜過望。關你啥事?
其實,自2003年起,我就在默默地期盼著莫言得獎了。
那次演講結束之後,結束也就結束了,沒有慣常的簽名售書等後續活動。莫言尚未離座,在台上喝著水。在大家紛紛走出禮堂的時候,我不知道哪裡來的想法和勇氣,走到了莫言的跟前:
「莫言老師你好,我今天沒有帶你寫的書,你能不能在我的筆記本上籤個名?」
那時候的莫言,其實已經是知名作家。我不知道他是否會拒絕,或者變得不高興了。就在我忐忑不安時,莫言未曾有絲毫猶豫,微笑著拿起筆來,在我所遞筆記本的扉頁內側簽上了「莫言」大名和時間。
同學知道後,說你趕緊珍藏起來吧,等以後莫言得諾貝爾獎了,簽名就值錢了。當然,這不過是同學之間的調侃。那時候的諾貝爾獎,在我們的感知中,離中國人十分遙遠。
時光飛逝,近十年之後,當我得知莫言真得獎了,立刻想到了那本簽了名的筆記本。我翻箱倒櫃地找了一個遍,終於……
還是沒有找到!
莫言得獎之後,有一陣還收穫了一些非議,關於獎金如何花出去,得獎後膨脹了之類的。大家紛紛揣測莫言說這點獎金還不夠北京買一套好房子這句話的言外之意。
但我堅信莫言並不是外面傳言的那樣。莫言身上依然褒有山東農民的豪爽、淳樸、憨厚、接地氣等優良品質。我透過電視鏡頭感覺到,這種與生俱來的元素,沒有因為外部環境的改變而從他身上徹底離去。這與另一名山東大漢有點相像,那個唱《三國演義》主題曲而成名的朱之文。
成名之後,終會招致一些質疑,有些是出於推測,也有些出於嫉妒。莫言沒有急赤白臉地忙於辯駁。得獎之後,轉而又鑽進了書房,開始了新的創作。
寫作是他的謀生手段,也是他的生活方式。即使著作等身,版權費源源不斷地匯來,而且有幾百萬人民幣的諾貝爾獎金收至囊中,謀生的急迫性不再那麼強了。
但是,寫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卻不能因此而停頓。我雖不是作家,但對他們把寫作當作生活的狀態,有一種無師自通的體悟。
如果溯源尋根,他們在寫作的當初,不一定全是閒情逸緻使然。莫言依靠一支筆,從一個山東高密的農村人,寫出了高密縣裡一套房子,接著寫到了北京。其間,作為謀生手段的寫作,應是最初和持續的動力。
我們理解寫作這項精神活動,亦不必把她想得太過高雅脫俗。以至於把作家賺取稿費,搞個簽名售書,演講時收些出場費等,都當作大驚小怪的事。更甚者,認為那樣玷污了寫作者身份。
這是對文學創作者的誤解。
對一個作家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作品。至於他把自己的作品當作商品出賣,本身沒有值得異議的地方!
另一名小說家余華,說得更加直白。余華年輕時在浙江的一個縣城當牙醫,後來學習小說創作,漸漸寫出了一些獲得認可的作品。他說,寫小說,是為了不當牙醫,為了賺錢,為了離開縣城去大城市。
你覺得余華俗嗎?
不然!每一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權利。知識分子不談錢,難道去喝西北風嗎?精神和物質,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我前前後後看過莫言的幾部小說。莫言有其鮮明而獨特的敘事和語言風格,也可以說是一種文章氣質。我總感覺,那種氣質與山東話、山東人性格、山東的人文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但具體怎麼解釋,我又說不上來!這也許就是文學的無盡魅力之處。
首先提供一個有效的辦法,看看莫言的書暢銷與否,只要逛街去瞅瞅超市裡擺書的攤位上,有沒有他的書就知道了。另一個辦法是看三輪車賣書攤位的盜版狀況。此法適用多數暢銷書。莫言的書估計不是暢銷,而是「長銷」。中國人向來就重視各類獎項,諾貝爾文學獎曾經像一個魔咒一樣折磨著中國作家,媒體也很喜歡拿這個事來拷問作家,問一些諸如「我們時候才會有文學大師」之類的傻問題。
記得當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前夕,很多人根本不會意識到這個獎項會落到中國作家身上。所以當「莫言」這個名字被念出時,許多人當時是震驚的,因此才會出現許多質疑聲,似乎不相信。緊接著他們的第一反應則是:手中握有莫言著作版權的出版社這下要發了!
其實諾獎只是一個獎而已,因為其歷史悠久,似乎特別被媒體建構成了一種文化權力象徵。記得魯迅先生以前被人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候選人時,他「當時是拒絕的」。我們常說文運與國運相關,但卻並不一定是正相關。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在莫言獲獎之前,一些媒體與文化人成天哭天喊地、假惺惺地要呼喚大師,質問中國作家為何還沒有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但真要到莫言獲獎時,又板起面孔說人家不配,說這個獎是政治因素,話說乃們還真難伺候,變臉還真快。這樣說並不是為誰在辯護,並不是說誰就是大師,而是說,在一般社會認知層面,沒有一個冷靜的態度和認識,不是跟東風就是跟西風,歪來歪去。
不只一次聽過這樣的話,「中國當代作家,尤其是小說家,是不是都寫得很差?」問這些類似問題的媒體或文化人,借用楊絳的一句話,「你的問題是想得太多,讀得太少」。
單就此前的作品而言,莫言可能不一定是中國最有資格獲得諾獎的作家,但他獲諾獎也不算有副其實。
瑞典文學院給予莫言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將民間故事、歷史事件與當代背景融為一體。」首先魔幻現實主義作為現代主義的一種,可以說仍然是世界文壇比較先進的文學類型,比起其他相對傳統的寫作模式,莫言的小說會顯得更高級一些,也更容易被西方認同。同時,將「民間故事、歷史事件與當代背景融為一體」,說明了莫言作品的豐富性和深刻性,而且確實在他的許多作品中能看到許多對歷史和現實巧妙地批判、諷刺和反思。這對於一部文學作品和一個作家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文學不僅追求的是審美,表達的深刻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維度。
從這個角度而言,莫言的文學質量是有一定保證的,在中國當代作家的行列里也絕不至於落到很後面。當然文無第一,也無法說莫言到底在什麼位置上。況且,諾獎的評審有很多文學之外的因素,比如就中文小說而言,英文世界裡的翻譯數量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即便作品本身很優秀,但沒有英文譯本,評委們根本讀不到,也就不可能有機會被作為候選。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莫言可能不一定是中國最有資格獲得諾獎的作家。
至於題目中提到的阿城和余華,基本不太可能拿到諾獎。阿城已經很多年不從事文學了,而諾獎通常只頒給保持一定創作頻率的作家;而余華近些年的創作頻率也降低了,早些年雖然多一些,但只有三部長篇,而諾獎很少頒給以中短篇為主的作家,巔峰期的余華在國外經營了多年,依然沒有獲得一絲機會,如今就更難了。
最後,莫言再獲獎後的所謂曝光率低了很多這個說法,一方面不夠準確,事實上在獲獎之前他的曝光率就沒有多高,只在獲獎的前後多了一些,現在離獲獎過去了這麼久,熱度不可能一直保持,比起2012年自然顯得少了一些,但莫言現在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關注,而且也經常出席一些活動,應該說曝光率比獲獎之前絕對要高一些;另一方面,高曝光度對於一個作家來講未必是好事,特別在我們的現實環境中,跟諾獎綁定的曝光更未必是好事,因此莫言選擇低調其實是聰明之舉。
除過陝西幾位著名作家,如陳忠實、賈平凹、高建群、路遙之外,我讀過作品最多的就要屬莫言了。
莫言不但是大作家,更是思想家和語言大師。我前前後後讀過莫言10多部作品,最讓我印象深刻和激動的作品是《豐乳肥臀》、《酒國》、《蛙》,另外,他的《檀香刑》評價很高,因我沒有讀完,在此不多做評價。
《豐乳肥臀》是一部非常厚重和大氣的作品,全書瀰漫著強烈的圖騰意識,以母性的角度謳歌人類在面對生存困境,如戰爭、疾病、災害時的頑強和堅韌的高貴品質,同時也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高尚與卑微,聖潔與脫臟。
作家的本職是什麼?並不僅僅是歌唱美好,作家更應該揭示苦難,揭示苦難帶給人們的困境,並為人們戰勝困境指明一條道路。
真正的作品,它對整個人類社會是具有促進作用和鞭策性質的。因為人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不敲打無進步。莫言在這一點上,可以說跟魯迅一脈相承,具有一種「我不入地獄誰與地獄」的大愛。
雖然莫言把中國人人性中的醜陋、骯髒、虛偽和卑鄙呈現給了世人,但沒人站出來揭示這些,任其發展,到病入膏肓了,那還有救嗎?長痛不如短痛!從這個層面看,莫言是一位今人尊敬的文化英雄和鬥士。就如魯迅所言:真的猛士,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
《酒國》是莫言創作於1993年的現實主義諷刺小說,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光怪陸離,表達了現時社會下人們生活的複雜性和荒誕性。
並且,這部小說寫作手法很新穎,通過不斷轉化敘述視角和場景,就像繪畫中的「散點透視法」,語言敘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給讀者製造出了離奇、新鮮、刺激的感覺,跟他原來的小說大不相同。
另外,我也寫小說,寫《酒國》時,莫言38歲左右,跟我現在的年齡差不多,如果讓我寫,我絕對寫不出這麼有深度的作品。
《蛙》創作於2009年,可以說是莫言的扛鼎之作。一是他突破了寫作禁區——計劃生育,這個題材從來沒有人寫過,莫言是第一人。
二是,蛙的音同「娃」,具有深層寓意,在陳述了一系列殘酷現實中,表達了作家「以人為本」的崇高情懷,揭示了思想深處對生命的敬畏和膜拜,依靠生命圖騰這個大命題,把小說的深度和厚度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蛙》也是莫言在寫作探索中創作的書信體小說,各方面糅合得都很成功,通過這部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名至實歸。
總體來說,莫言是小說大師,無論對小說結構、語言、思想和主題等方面的探索,還是對讀者的教化和警醒意義,在國內,他是頂尖的。
在寫作手法和技巧上,莫言是國內作家中跟國際接軌做得很好的一位,這更容易助他獲獎。但最重要原因還是莫言實力強勁,作品份量足,傳達著中外讀者都認可的普世價值,以及「以人為本」的思想。
國內罵莫言的人也很多,我覺得,他們酸葡萄心理居多,另外,一些人沒主見沒頭腦,對莫言作品根本沒讀過幾本,看別人罵,他就跟著罵,典型的「從眾心理」。還有一些人,完全是依靠罵名人增加曝光率和知名度。
自獲得諾獎後,莫言的作品確實少了。一是獲獎後讓他知名度大增,找他辦事的人比以前更多,他要忙於應酬,難有時間和精力再創作長篇,這兩年我們只能讀到莫言的一些短篇或散文,就是證明。
另一方面,有可能莫言在繼續沉澱,構思和醞釀其它大部頭作品,如果是這樣,就是讀者的幸事。
讀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你會覺得,中國的農民?總起來說。是勤勞樸實,善良的。讀過一本澳大利亞的小說荊棘鳥。你會覺得,澳大利亞的草原是美麗的?澳大利亞的人民是有教養,有信仰,有愛心。並且是非常勇敢的。…讀了莫言的豐乳肥臀。你會覺得。中國人,沒信仰,沒教養,沒文化。簡直就是一群渾渾噩噩的動物。這就是莫言作品的,反動,和可怕。莫言的作品如果流傳到世界各地,中國人民,在好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下。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的新形象。一轉眼,就又回到了東亞病夫的時代。一部作品,就是對一個時代,人們生活的高度概括。這其中肯定會有,醜陋的。人和事。但是,那些美好的閃光的東西。才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希望。一個作家,眼裡,如果只有醜陋和黑暗。那麼他的作品,給人展示的也就是一幅醜陋黑暗的畫卷。用小說去,反映社會,去揭露社會的陰暗面。這本來就是作家的社會責任。作家的批判,可以是。深刻和無情的。但必須是善意的,富有同情心的。正如魯迅先生的作品。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推薦閱讀:
※[轉帖]莫言得獎帶出七本值得讀的中文小說
※為何莫言獲獎後再無新作?
※莫言:別等了!
※男人的成熟從遠離飯局開始!莫言:吃人家的嘴短…
※近日,一雞湯博主發莫言名句,反被莫言闢謠。你看過哪些奇葩的「假雞湯」?你認為「雞湯文」真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