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應試教育真的不適合中國嗎?


去年三月,我給山西太原一個高三男孩大L同學當物理家教老師,一個月後物理分數從40提到了80分,她當小學語文教師的媽媽問我:你是怎麼提高大L 學習的興趣,讓他每天晚上回來都如饑似渴的學物理的?

我說:沒什麼,我就是沒繞彎子,直白的告訴大L,我教他就是為了考高分數,簡單說,就是應試教育。

大L的當小學老師的媽媽聽了,有些震驚。

我知道她可能會有些疑惑,怎麼會是應試教育的原因呢?這不早都被國家所摒棄,現在提倡的是素質教育才對啊。

可是,沒辦法,不能繞彎子了,我們就是應試教育。

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生沒有什麼太大的學習壓力,即使有,也是來自家長的威逼利誘,內心追求的還是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什麼數理化,什麼思想品德,能離小爺多遠就多遠。

這時候我們為了讓孩子們認真學習,打好文化基礎,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帶孩子去參加科學夏令營,參觀歷史博物館之類,但是家長們還是不滿意,因為孩子的數理化成績依然在墊底。沒辦法,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不在這裡,在馬化騰那裡。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自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逐漸形成,初三的學生也開始看到了父母討生活的不易,高中的學生更是通過知乎看到了TOP10大學裡優等生的年薪20萬起與現實中小城市市民艱難的討生活之間巨大的對比。

他們開始迷茫了,不知所措。有的看了UC震驚,今日頭條社會版的雞湯故事,憤然棄學,走上北上南下闖社會的道路,深信自己非凡人,有朝一日必能飛黃騰達,順便鄙視下還在努力學習的同學是書獃子。

留下的大部分學生還是在教室里迷茫恍惚的人,他們日復一日的遵循著自己的道路希望熬到高考結束,就解放了,至於高考後,管他呢。

可是,還是有學生會慌了,他們希望自己可以上個好大學,但是就是學不好,拿起書本就頭疼,看到試卷就想哭,問為什麼學不好,答完全沒興趣啊。

所以,我告訴你,不要繞彎子了,這時候我們就是在應試教育,高考,考的根本不是興趣,你感興趣的東西大多都不會考。

你要切記,從今天起到高考結束,你學習的所有目標就是為了高考考出好的分數,然後上一個好的大學,從此你的人生才會不一樣。

你對大學沒興趣,好的,我給你講大學學生活動多麼精彩,講自由戀愛多麼美好,講頂尖大學和三流大學學生的差距,講找工作對於學歷有多麼的苛刻。你對學習沒興趣,你對美好生活有興趣吧,你對運動旅行有興趣吧,你對美女帥哥有興趣吧,再不濟,你對可以在城市裡買套房安身立命有點興趣吧。

對,你我皆凡人,都想過得好,那麼好的,你現在有一條最好的方法,就是盡己所能考最高的分數,上最好的大學。

什麼?你的學習基礎太差,認識考題,考題不認識你。

OK,現在離考試時間就這麼幾天,我把學習計劃安排好了,我接下來教你的知識,考試不考的一點都不要學,你的目標就是為了把考試的內容學會,你需要的就是跟著我把計划上的全部實現,分數你不用擔心,我給你保底。

當奮鬥目標明確了,奮鬥的道路也清晰了,但凡有些鬥志的年輕人,怎麼可能不燃起熱血去學習。

所以,別繞彎子了,我們就是應試教育,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通過考試後,那裡有我們想要的生活。

年輕的時候,我們有大把時間學習,但是往往想不明白這個道理,這時候如果有個人來把現實赤裸裸的展現出來,把分數的重要性觸目驚心的描述出來,我想,但凡想上大學的,不會有人不去學習。

到了成年,我們開始用考試過關,一次次躍龍門,過四六級,過計算機二級,過托福雅思,工作後考從業資格證,建造師,註冊土木工程師,我們真的熱愛這些所謂的學習嗎?不,就是為了考試,就是為了邁過門檻而努力在學習。、

所以,別再問我怎麼提高考生的學習興趣,告訴他考試的意義,然後向他保證你所教的都是考點而已。


全世界沒有一所學校教育可以脫離應試教育的,只是選拔方式,考核方法不一樣罷了。我們試想,從人類進化發展角度,如果沒有考試如何促進人的進步和成長?如果沒有考試如何甄別人才?如果沒有考試如何培養人才呢?

不是應試教育有問題,是中國應試教育有問題。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點應試教育本質目的是考察書本以外人的社會綜合能力和社會素質水平。所以,中國應試教育更形象的說是書本教育,學校不是工廠,不是在生產標準化產品,而是真的要實現「教書育人」中的「育人」這個教育目的,這才是考試的核心。而不是「造人」。

說到中國應試教育最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是基礎教育水平確實優於很多發達國家,例如小學生必須要掌握數學加減乘除法計算方法,漢字必須要掌握到500以上才可以。但這也恰恰反映出了「標準答案」下的中國學生的創造力是遜色於基礎不紮實但創造力極強的發達國家學生。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國家向學校「要成績」,老師給學生「定成績」,學生給家長「看成績」的畸形教育考試模式,回歸教育考試本質。真正讓我們一代又一代學生在氛圍輕鬆,過程充實,獨立自主,內外兼修學習過程中成就自己的未來。


中國教育確實有問題,問題不在應試教育,是想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和一定量的科學家(在國外較多),怎麼能說中國應試教育有問題呢?但又顯然中國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創造性較差,我以為主要是我們教授的內容有文問。在中國文化中教授的是「聖賢書」,也就是說教給你的是絕對真理,而中國文化中沒有(形式)邏輯,證明一個事件均是採用舉例的方式,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缺少邏輯性。然而(形式)邏輯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更確切地說,形式邏輯控制著整個時空,然而中國人非常非常缺少邏輯知識,而我們從小到大沒有任何一個階段學習和教授邏輯知識!這必然影響中國人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能為!陳寅恪說中國人「下愚上詐」就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邏輯分析的能力!今天的中國官謠、民謠滿天飛,其實這些謠言根本經不起簡單的推理,謠言極易識破。更悲哀的是科學謠言滿天飛,目前網上關於霧霾形成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科研人員用謠言來表達研究成果!

我以為中國教育能在某個階段(比如初中)開始教授形式邏輯,數理化能用邏輯思維去講解,將會大大提高中國人的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了,寫作能力也會大幅度提高,雖然用詞不一定華麗,但對事物的表達一定是準確的!

如果中國教育總是糾結應試不應試,而不考慮中國文化缺少什麼、補什麼,那麼再爭論50年還是這個樣了!


應該說應試教育不適合所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教育就應該

因人而異,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愛好非要學一樣的東西去適應社會。

社會是什麼?社會應該是多彩的幸福的平和的積極向上,應該是每個人都激情澎湃

的去干自己喜歡的事業。而不是因為不懂不適應不喜歡去做下去,這樣

的人成功率會高么?成功率不但不會高,反而會提升說謊率,失業率。

喜歡孔子的教育方式,喜歡蘇格拉底對年輕人的引導方式。年輕人就應該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人生是自己的,就要放出絢麗的光彩。

而不是為了適應扭曲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把大部分優秀的孩子都變成了表面光鮮亮麗的轉基因產品了,因為應試需要都變成一個樣,可不管你的興趣愛好,將來會不會

變成參天大樹。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都會有不同的需要,給他們需要的就好了!


教育肯定要應試,但中國的教育不是為培養人才而應試,而是為應試而應試。考生只是某些人政績的一個棋子,追求升學率成了辦學目標。其實,考上一所大學,畢業後仍難找工作,然後又要考研,又要考公務員,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浪費了大量的教育資源。這樣的制度還不如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考取功名就有了用武之地。


經常看到有一些人批判中國的應試教育的弊端,指責這種以高考為導向的、唯文憑是尊的教育方式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導致高等教育產生大量的廢品。

這種批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卻流於淺薄,沒有看到更深層的原因。

中國中學教材的內容都·是基礎中的基礎,不管學生以後進大學什麼專業,都應該把他們掌握好,舍此根本談不上發展和創造。當然,這些內容在一些人看來是很浩繁的。但是站在一個較高的位置,就不會覺得這些知識有多少了,也許還會恨中學教給學生的太少了。

就拿物理專業來說吧,一到本科階段,就要用到很多微積分方面的知識,很快就需要解微分方程。對向量的應用也比高中階段複雜得多【如分析車輪的轉動】。但此時的大學數學未必跟得上,這就導致了在一些大學【壁如北大清華】給本科新生補高中數學的現象。另外,數理化好的學生寫作能力往往較差,開始工作後或是到了研究生階段,這個問題就顯得很突出了。他們往往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寫作基本功在中學階段就應該打好的。

無數的事實說明,中學階段的教學和考試內容並不多,只是一部分人不適應罷了。

與日韓台灣相比,中國大陸的中學教學內容明顯要簡單一些,它們的教學和考試才可怕。大陸的中學教學已經砍掉的很多內容,這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都是要學的。

例如,高中數學中的積化和差、和差化積、托勒密定理、均值不等式的通式,排序不等式、柯西不等式,複數中的利莫夫定理的運用,物理中的狹義相對論初步等等,這些在台灣的中學課本里都是有的。這幾個地區和國家之所以這麼做,當然是害怕國家的競爭力在未來下降。中國的問題不是出在中學該不該教這些東西上,而是大家一窩蜂地跑去上大學。

顯然,那些內容是為培養高級人才打基礎的·,而大學則是培養精英的搖籃,也就是說有成為高級人才的潛力的人才應該去上大學,余者都應該進職業技術學校。日本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搞得很好,所以這兩個國家的工人、一線技術人員是世界上最棒的。

美國加拿大等國的中學普教課程沒有日韓那麼嚴苛,有些州的課程甚至看起來遠比我們的簡單,這也成為一些人批判中國中教和高考的一大理由。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國家與我們有著天然相異的一些特質。它們的課程設置雖不難,但教學方式卻極為靈活,實際所學可能是千差萬別的。

個別美國本科生甚至能夠根據圖書館裡的資料設計出能用於實 戰的原子彈,它們的學生造出的航模、艦模、建築模型也都是很棒的,而且在國際性的數理化競賽中表現也不差,好些中學生能夠根據數學推演出質能方程。

中國人很羨慕美國的教育模式,說它既照顧了學生的興趣和潛能的多樣性,又培養了大量高端人才。但是這很難效仿,因為兩國人的氣質截然不同,中·國做不到美國那種靈活多樣的教育,日本韓國也做不到。所以啊,很多人對中國教育的抱怨根本上是沒法化解的,國家只能是在全面衡量利蹩得失後作出選擇。也就是在堅持目前中教內容和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誰要是認不清高考和大學教育的目的,非要去上大學,吃虧的是自己。怪大學擴招是」不會撐船怪河彎",主要問題的是國人的價值取向【也就是所謂的唯文憑是尊】不符合實際。一些人之所以抱怨所學的東西大半無用,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只需要讀一個技校就可以完成了。讀大學和為應付高考所學的大量知識是多餘的,而多餘的東西自然很容易被遺忘。儘管目前的大中學教育和高考存在著種種弊端,但隨著大學生的貶值和技校生的吃香,被扭曲的教育體制會逐漸回到符合實際的軌道上來。


「教育」的宗旨是傳授知識哺育才能。在教育前面加上「應試」兩字,然後搞出個「應試教育」,不知那位磚夾挾出的。既叫應試教育,完全可理解為應付考試的教育。既是考試,結果只能用等級(A、B、C、D)或分數來判定優劣,於是考試結果成了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判定優劣的唯一標準。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就確定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現今的應試教育是否把「德」與「體」放到了應有的位置呢?


書獃子?死讀書?讀死書?讀書目的是運用在生活方方面面。讀書如果只為了一張文憑炫耀虛榮?到處拿一紙文憑招搖撞騙。用人單位如果只靠一張紙僱傭高文憑人?這個用人單位送你兩個字:腦殘!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可以說不同於世界經濟學發展規律,原因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根本原因是大的政策方向的把控,由深厚,紮實的教育作後盾,更具體地說是用尖端和高於他國的數學,物理,化學知識來豐富和發展自己,如中國高鐵。可見沒有應試教育的中國可能成為關係教育,關係教育的後生們能拿穩這個中國飛速發展的接力棒嗎?


推薦閱讀:

上聯:詩情總待知音賞。下聯怎樣對?
你怎麼看,大學老師對你說:道德在利益面前不值一提?
《摔跤吧!爸爸》中爸爸強迫女兒去摔跤是錯誤的嗎?
13歲少女肢解同窗:「熊」孩子的原罪是父母的不作為

TAG:教育 |